图书介绍
中国医用点穴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医用点穴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1111980.jpg)
- 马秀棠著;马建民整理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906277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74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5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医用点穴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篇 基本理论3
绪论3
一、点穴的定义4
二、点穴的起源与发展5
第一章 点穴的原理7
第一节 阴阳认识7
第二节 五行分辨9
第三节 脏腑10
第四节 经络10
第五节 营、卫、气、血12
一、人体的生命15
二、人体的素质16
第六节 点穴的临证作用17
第二章 点穴的手法18
第一节 平揉法20
一、平揉法的方向21
二、平揉圆圈的范围22
三、平揉圆圈的大小度23
四、平揉圆圈的快慢度24
五、平揉圆圈的轻重度25
六、连续性平揉与间歇性平揉及揉圈次数26
七、平揉法的补泻27
八、向左和向右平揉与时针顺逆揉转对照30
十、平揉法的应用38
九、平揉法的作用38
第二节 压放法39
一、压放操作的要求40
二、压放的深浅与轻重度41
三、压放的快慢与距离度41
四、压放法的补泻42
五、压放法的作用44
六、压放法的应用45
第三节 皮肤点打法45
一、点打的轻重、快慢标准46
三、皮肤点打法的应用47
二、皮肤点打法的作用47
第四节 五行联用法48
一、井、荥、俞、经、合48
二、五行联用法的名称52
三、五行联用法的操作次序52
四、五行联用法的具体操作和理论53
1.皮肤点打53
2.血脉摩推54
3.骨压放54
4.筋振颤55
5.肌肉左右揉56
五、五行联用法的作用和应用61
第五节 经络循按法62
1.循揉63
2.循压63
一、经络循按法的操作内容63
3.循点打64
4.循捏拿64
5.循点弹64
6.循推64
二、经络循按法的作用66
三、经络循按法的应用67
第六节 其他局部性、辅助性手法67
一、头部推运法68
二、头部压穴法69
三、背部循压法69
四、腹部振颤法71
五、四肢摇运法71
六、切摇法73
七、舒筋法--按、弹、滚、动73
八、散瘀法74
九、止咳法74
十、抑制咽喉疼痛法75
十二、压颈动脉弹人迎法76
十一、润肠法76
十三、抚背法77
十四、背部循推法77
十五、井穴推切法78
十六、压脊法78
十七、腰椎间盘脱出牵引法79
十八、切穴法80
第一节 头面部美容保健法81
第三章 保健方法81
一、扣齿法82
二、明目法82
三、舌体运动法84
四、鼓漱法86
五、浴面法86
六、鼻翼摩运法88
七、耳聪保持法89
八、摩擦风池穴91
第二节 颈、背、肩臂保健法92
九、梳头法92
一、摩擦颈、背与尾闾93
二、站步式头、颈仰俯法93
三、运臂左顾右盼法94
四、头项旋转单举手95
五、屈肘伸肩扩背法96
六、左右开弓扩胸法97
七、肩臂运转法98
第三节 其他保健法99
一、击腹运动99
二、腰膝运动100
三、固肾法102
第四节 自我保健点穴103
第四章 点穴临证注意事项104
第一节 医者的态度104
第二节 点穴的准备工作105
第三节 点穴时注意事项106
第四节 点穴的取穴标准107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108
第五章 十四经循行、病候、常用俞穴及配穴举例108
一、肺经的循行径路109
二、肺经的病候109
三、肺经的常用俞穴109
四、配穴举例113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114
一、大肠经的循行径路114
三、大肠经的常用俞穴115
二、大肠经的病侯115
四、配穴举例119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21
一、胃经的循行径路121
二、胃经的病候121
三、胃经的常用俞穴121
四、配穴举例130
二、脾经的病候131
一、脾经的循行径路131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131
三、脾经的常用俞穴132
四、配穴举例135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136
一、心经的循行径路136
二、心经的病候136
三、心经的常用俞穴136
一、小肠经的循行径路140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140
四、配穴举例140
二、小肠经的病候141
三、小肠经的常用俞穴141
四、配穴举例146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146
一、膀胱经的循行径路146
二、膀胱经的病候148
三、膀胱经的常用俞穴148
四、配穴举例158
一、肾经的循行径路159
二、肾经的病候159
三、肾经的常用俞穴159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159
四、配穴举例164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络径165
一、心包络经的循行径路165
二、心包络经的病候165
三、心包络经的常用俞穴165
四、配穴举例169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169
二、三焦经的循行径路169
二、三焦经的病候170
三、三焦经的常用俞穴170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174
一、胆经的循行径路174
四、配穴举例174
二、胆经的病候175
三、胆经的常用俞穴175
四、配穴举例183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184
一、肝经的循行径路184
二、肝经的病候185
三、肝经的常用俞穴185
四、配穴举例188
第十三节 督脉189
一、督脉的循行径路189
二、督脉的病候189
三、督脉的常用俞穴189
四、配穴举例194
第十四节 任脉194
一、任脉的循行径路194
二、任脉的病侯195
三、任脉的常用俞穴196
四、配穴举例200
第六章 常用的经外奇穴202
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202
第二节 腰背、腹部204
第三节 四肢部205
第七章 点穴的处方配穴207
第一节 局部性处方207
第二节 全身性处方208
第三节 局部与全身结合性处方210
第四节 头部穴位的应用210
第五节 胸腹部穴位的应用211
第六节 背部穴位的应用212
第七节 四肢穴位的应用213
一、五俞穴择要举例213
二、原络交会穴215
三、八脉配穴215
第八节 命名穴位的应用216
第一节 临证点穴应区别标本缓急217
第八章 点穴手法的临证应用217
第二节 临证手法的先后次序218
第三节 临证手法的灵活性221
下篇 临证治疗225
第九章 内科疾病225
第一节 感冒225
第二节 咳嗽(气管)炎231
第三节 咳逆上气(支气管炎)235
第四节 头痛239
第五节 脑震荡241
第六节 眩晕245
第七节 痫证249
第八节 肝阳上亢(高血压)253
第九节 半身不遂258
第十节 痿证(两下肢瘫痪)265
第十一节 失眠269
第十二节 心悸、怔忡274
第十三节 血虚(盆血)280
第十四节 呕吐283
第十五节 脾虚泄泻287
第十六节 慢性腹泻(肠炎、肠功能紊乱)289
第十七节 胃酸过多294
第十八节 肝气犯胃(慢性胃炎)296
第十九节 肝脾不和(胃、十二指肠溃疡)298
第二十节 呃逆(膈肌痉挛)302
第二十一节 肝气郁结(肝炎)304
第二十二节 痢疾307
第二十三节 便秘310
第二十四节 遗精313
第二十五节 阳痿315
第二十六节 小便频数317
第二十七节 脏躁(癔病)319
第二十八节 失语321
第二十九节 言语困难324
第三十节 尿床326
第一节 月经不调329
第十章 妇科疾病329
第二节 痛经333
第三节 经闭335
第四节 崩漏337
第五节 恶露不绝341
第六节 恶阻(妊娠呕吐)342
第七节 先兆流产344
第十一章 儿科疾病347
第一节 小儿发热347
第二节 吐泻350
第三节 小儿消化不良353
第四节 小儿受惊355
第五节 小儿多动证357
第六节 痄腮(腮腺炎)360
第七节 顿咳(百日咳)362
第八节 小儿痿证(小儿麻痹)364
第九节 小儿摇头证371
第十节 脑瘫373
第一节 颈项疙瘩377
第十二章 外科疾病377
第二节 脱肛378
第三节 疝气(狐疝)380
第四节 扭伤382
第五节 落枕384
第六节 瘿气386
第七节 注射引的局部肿胀389
第八节 肠痈(阑尾炎)392
第九节 蜂窝组织炎394
第一节 耳鸣397
第十三章 五官科疾病397
第二节 耳疳(慢性中耳炎)399
第三节 耳疮(外耳道炎)400
第四节 牙痛402
第五节 鼻衄404
第六节 咽痛409
第七节 口张不大412
第一节 脱发415
第十四章 杂病415
第二节 先天、后在,气化失调419
第三节 乳痛423
第四节 口眼歪斜(颜面神经麻痹)427
第五节 瘾疹(荨麻疹)432
第六节 皮肤瘙痒437
第七节 肩关节痛(肩周炎)439
第八节 胸背痛443
第九节 胁肋痛(肋间神经痛)445
第十节 臂痛447
第十一节 手臂麻痹(桡神经麻箅)450
第十二节 风湿腰痛451
第十三节 扭伤腰痛455
第十四节 腰腿痛(腰椎间盘脱出证)459
第十五节 腰腿痛(坐骨神经痛)464
第十六节 股内痛467
第十七节 膝关节痛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