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温病纵横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温病纵横
  • 赵绍琴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14048·4196
  • 出版时间:1982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温病纵横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1

第一章 概说1

一、温病和温病学的概念1

二、温病的特点1

三、温病与伤寒的关系2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4

一、温病的病因4

二、温病的病机7

1.以病名分类8

一、温病的分类8

第三章 温病的分类及辨证纲领8

三、温病的治法8

2.以发病类型分类11

3.以病变的性质分类12

二、温病的辨证纲领13

第四章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15

一、《黄帝内经》和《难经》对温病的认识15

二、《伤寒杂病论》对温病的认识16

二、晋、唐时期对温病的认识16

1.晋代王熙(叔和)16

3.唐代孙思邈和王焘17

四、金、元时期对温病的认识17

2.隋代巢元方17

1.金代刘完素18

2.元代王履18

五、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18

1.明代汪机的“新感温病”说19

2.明代吴有性的“戾气”说19

3.清代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20

4.清代杨璇的《伤寒温疫条辨》21

5.清代吴瑭的“三焦辨证”21

6.清代其他温病学家及其著作22

一、病的概念及其特点24

1.温热病的概念24

第一章 温热病24

概说24

中篇 各论24

2.温热病的特点25

二、热病的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25

1.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26

2.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26

三、温热病的治疗原则27

四、温热病的治疗禁忌28

1.风热犯卫29

二、治疗原则29

三、辨证施治29

一、证候特点29

第一节 卫分证治29

2.风热犯肺35

3.外感温燥39

4.阴虚感温41

第二节 气分证治43

一、证候特点43

二、治疗原则43

三、辨证施治44

1.热邪在肺44

1)温热壅肺44

2)肺热成痈47

3)燥热伤肺51

4)暑热犯肺(暑咳)55

2.热在胸膈?56

1)热郁胸膈56

2)热灼胸膈57

3.痰热结胸59

4.肺胃热炽61

5.津气欲脱73

6.阳明热炽兼津液大伤74

7.暑伤津气77

8.温热在肠78

1)热结便秘79

2)热结便秘,阴液素亏85

3)热结便秘,气阴两虚89

4)热结便秘兼有阴伤93

5)热结便秘兼痰热壅肺95

6)热结便秘兼痰热结胸97

7)热结便秘兼小便赤痛99

8)热结便秘兼三焦火热101

9)肠热下利103

9.气热动风106

10.热郁胆经108

11.燥犯清窍110

12.温疟111

13.温毒气分证候115

1)大头瘟、痄腮115

2)烂喉痹痧,毒壅气分123

14.火郁三焦130

15.火郁上焦,卫气同病133

附:杨栗山治温病诸方135

16.余热未清,气阴两伤139

17.邪热已退,肺胃阴伤141

18.邪热已退,气阴两伤143

第三节 营分证治144

一、证候特点144

三、辨证施治145

1.热伤营阴145

二、治疗原则145

2.营热动风(暑风、暑痈)150

3.热伤营阴,小便赤痛152

4.卫营合邪155

5.气营两燔158

6.热陷心包159

7.热陷心包兼瘀血阻络165

8.热陷心包兼有腑实166

9.暑热卒中(中暑、暑厥)169

第四节 血分证治170

一、证候特点170

二、治疗原则171

三、辨证施治173

1.血热动血173

2.血热蓄血177

3.肺热吐衄(暑瘵)179

4.气血两燔181

附:疹、斑、?痧之鉴别183

5.气血两燔,热毒充斥(暑燥疫)187

6.血热动风191

7.火旺阴伤,心肾不交195

8.温热消渴196

9.邪伏阴分199

10.真阴耗损200

1)兼汗出不止207

2)兼大便溏泄208

11.亡阴失水210

第二章 湿热病214

概说214

一、湿热病的概念及其特点214

1.湿热病的概念214

2.湿热病的特点214

二、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215

1.三焦的生理概念215

2.三焦辨证的内容217

三、湿热病的治疗原则219

2.寒湿困表,暑热内蕴220

四、湿热病的治疗禁忌222

五、湿热病的转归223

第一节 上焦湿热证治223

一、证候特点223

二、治疗原则224

三、辨证施治224

1.湿邪困表224

3.湿热郁阻,表里同病227

4.外感暑湿(冒暑)232

5.暑秽卒中(暑秽)233

6.上焦湿热吐衄(暑瘵)235

7.湿热酿痰,蒙蔽心包236

一、证候特点239

第二节 中焦湿热证治239

二、治疗原则240

三、辨证施治241

1.湿重于热241

1)湿挟食滞241

2)湿郁表里242

3)湿郁酿热243

4)湿热郁蒸,外发白?245

5)湿热动风248

6)湿热伏于募原(湿热疫)250

(1)便血不止,阳气虚脱252

7)瘥后调理252

8)湿热病变证252

(2)湿盛阳衰254

2.湿热并重255

1)湿热中阻255

2)湿热挟痰,痞阻心下259

3)湿热弥漫261

4)湿热胶着263

5)湿热秽浊,郁阻蕴蒸265

6)湿热郁阻,三焦气滞266

7)湿热痹痛268

1)胃热挟有脾湿270

3.热重于湿270

2)暑湿弥漫271

3)湿热郁于足少阳胆273

4)湿热黄疽274

第三节 下焦湿热证治275

一、证候特点275

二、治疗原则276

三、辨证施治276

1.湿重于热276

1)湿阻膀胱277

2)湿滞大肠279

1)膀胱湿热280

2.热重于湿280

2)胃肠湿热挟滞281

3)湿热痢疾282

下篇 名篇选按286

《叶番岩外感温热篇》286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330

《薛生白湿热病篇》342

附篇 赵绍琴温病论文选370

“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370

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378

湿热病的治疗体会395

方剂索引4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