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 孙广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32322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1

一、有利的社会背景1

二、医药知识的积累2

三、对自然及生命现象的观察3

四、朴素的辩证法对医学的渗透6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9

一、理论框架的建立9

二、治疗技术的发展11

第三节 中医学的创新与发展14

一、医学理论的创新14

二、治疗技术的进步17

三、预防保健医学的发展20

第二章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2

第一节 整体观念22

一、人体自身的整体性22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0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37

四、整体观念与医学模式41

第二节 辨证论治42

一、病、证、症的概念42

二、辨证43

三、论治47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50

第三章 阴阳五行学说50

第一节 阴阳学说50

二、阴阳52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57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67

五、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75

第二节 五行学说77

一、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形成77

二、五行79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82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86

第三节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96

第四章 脏象学说100

第一节 五脏101

一、心101

二、肺107

三、脾112

四、肝117

五、肾122

第二节 六腑129

一、胆129

二、胃130

四、大肠131

三、小肠131

五、膀胱132

六、三焦132

第三节 奇恒之腑134

一、脑134

二、女子胞135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36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36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42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43

一、肾的研究144

第五节 现代研究144

二、脾的研究147

三、肺的研究150

第五章 气血津液学说152

第一节 气152

一、气的基本概念152

二、气的生成153

三、气的功能154

四、气的运动157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158

一、血的基本概念161

二、血的生成161

第二节 血161

三、血的功能162

四、血的循行163

第三节 津液164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164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165

三、津液的功能166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67

一、气和血的关系167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169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170

一、气本质的研究171

第五节 现代研究171

二、气血相关理论的实验研究173

第六章 经络学说175

第一节 经络与经络系统176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176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77

第二节 十二经脉180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180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181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181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182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83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184

七、十二经脉的常见病症199

第三节 奇经八脉200

一、奇经八脉的生理作用201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202

三、奇经八脉的常见病症212

第四节 十二经别212

一、十二经别的循行212

二、十二经别的功能214

一、十五别络的分布215

第五节 十五别络215

二、十五别络的功能218

第六节 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218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218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221

第七节 现代研究225

一、经络现象的研究225

二、经络路线的客观检测227

三、经络实质的研究228

第七章 体质学说230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及体质学说的形成230

一、体质的概念230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232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基础233

一、体质与脏腑233

二、体质与气血234

三、体质与经络235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236

第三节 体质的分型特征241

一、阴阳五行分类及特征242

二、临床体质分型及特征244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246

一、分析发病倾向246

二、说明病理变化247

三、决定辨证施治249

四、指导养生防病252

五、提高人口素质252

第五节 现代研究253

一、理论研究253

二、临床研究254

三、实验研究254

第八章 病因学说256

第一节 六淫257

一、风邪258

二、寒邪259

三、暑邪260

四、湿邪261

五、燥邪262

六、火(热)邪263

第二节 疠气264

一、疠气的致病特点264

二、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265

第三节 七情内伤265

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265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266

第四节 饮食不节与劳逸失度268

一、饮食不节269

二、劳逸失度270

第五节 外伤271

第六节 痰饮、瘀血272

一、痰饮273

二、瘀血275

第七节 胎传276

第八节 现代研究277

一、现代医学关于季节、气候对人体影响的认识277

二、情志致病机理的现代研究277

二、血瘀本质的现代研究278

第九章 病机学说281

第一节 发病原理281

一、邪正与发病281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283

一、邪正盛衰285

第二节 病机285

二、阴阳失调289

三、气血失常295

四、津液代谢失常301

五、内生“五邪”304

六、经络病机309

七、脏腑病机312

八、“寒”、“热”本质的现代研究325

第一节 预防328

一、未病先防328

第十章 防治原则328

二、既病防变332

三、防止疾病的复发333

第二节 治则334

一、治病求本334

二、正治与反治335

三、治标与治本338

四、扶正与祛邪339

五、调整阴阳342

六、调整脏腑功能345

七、调整气血关系345

八、因时、因地、因人制宜3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