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辨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辨证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1144187.jpg)
- 柯雪帆主编;赵章忠等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 ISBN:7810100386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辨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辨证学的性质、内容和基本任务1
绪论1
二、辨证学的形成与发展2
三、辨证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6
总论9
第一章 症9
第一节 症的命名10
一、古今症名的异同10
(一)症名未变而内涵发生了变化10
(四)后世新增的症名11
二、症名范围的大小11
(三)症名已经不用内涵也有变化11
(二)症名变化而内涵未变11
三、单一症名与复合症名12
四、引用现代医学症名12
一、一般性的症12
第二节 症的分类13
二、有定性意义的症13
(一)特殊定性意义的症14
(二)一般定性意义的症14
三、有定位意义的症15
一、症的迭加16
二、症的抽象16
第三节 症与症之间的关系16
三、症的夹杂17
四、症的真假17
第四节 症的发展变化18
一、症本身具有波动起伏18
二、症的起伏标志着病证的轻重18
三、症状的减退或消失,反而提示证情的加剧18
第二章 证19
第一节 证的基本概念19
第二节 证的命名21
一、以病邪命名的证21
四、以病变所在部位命名的证22
五、以有关双方失于协调命名的证22
三、以病变基本性质命名的证22
二、以正气变动命名的证22
六、以主治方剂命名的证23
七、综合命名的证23
八、以特殊症状命名的证23
第三节 证的兼夹、复合与层次23
一、证的兼夹24
二、证的复合24
三、证的层次24
第三章 辨证25
第一节 辨证的理论基础25
二、辨正气的盛衰及其发展以及正气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27
七、识别假象辨证法27
一、辨病邪的性质及其转化与兼夹27
第二节 辨证的内容27
三、辨正邪斗争的形势28
四、辨病变所在部位28
(一)全身与局部28
(二)人体的大体分部28
二、心理因素29
(三)具体分辨脏腑经络29
第三节 辨证的参考因素29
一、体质因素29
三、社会因素30
四、自然因素30
第四节 辨证的方法31
一、平脉辨证法32
二、动态辨证法32
三、症状相关辨证法33
四、特征辨证法33
五、症状比较辨证法34
六、时相辨证法35
第五节 辨证的纲领——八纲36
八、治疗反馈辨证法36
九、汤方辨证法37
十、分型辨证法38
[文献摘录]42
各论47
第一章 病邪辨证47
第一节 寒邪辨证47
一、寒邪在表证47
二、寒邪入里证48
第二节 热邪辨证49
一、表热证49
二、里热证50
三、寒热错杂证51
四、热入心包证51
五、热极生风证52
第三节 风邪辨证53
一、风寒证53
二、风热证54
三、外中风证55
第四节 湿邪辨证56
一、外显证57
二、内湿证58
三、风湿证58
第七节 瘀血辨证58
四、寒湿证59
五、湿热证60
六、痹证61
一、凉燥证63
第五节 燥邪辨证63
二、温燥证64
三、燥湿夹杂证65
第六节 暑邪辨证66
一、暑热证66
二、暑湿证67
一、寒凝血瘀证68
二、瘀热互结证69
第八节 痰邪辨证70
一、寒痰证71
二、热痰证72
三、风痰证73
四、湿痰证74
五、燥痰证75
第九节 饮邪辨证76
一、寒饮停留证77
二、饮邪化热证78
第十节 水气辨证79
一、风水证79
二、皮水证80
三、正水证81
四、石水证81
[文献摘录]87
第二章 病性辨证95
第一节 辨寒证与热证95
一、寒证95
二、热证97
一、虚证98
三、寒热错杂证98
第二节 辨虚证与实证100
四、辨寒热真假100
二、实证102
三、虚实夹杂103
四、辨虚实真假104
第三节 辨阴证与阳证106
一、阴证107
二、阳证107
三、阴证与阳证的转化108
四、阴证似阳,阳证似阴109
[文献摘录]111
一、一般阴虚证117
第一节 辨阴虚证117
第三章 气血阴阳辨证117
二、阴虚火旺证118
三 、阴虚内燥证119
四、阴虚动风证120
五、热甚伤津证120
六、热极伤阴证120
七、亡阴证121
第二节 辨阳虚证122
一、一般阳虚证122
二、阳虚内寒证123
三、阳虚水泛证124
四、虚阳外越证125
六、亡阳证126
五、外寒伤阳证126
七、阴阳两虚证127
第三节 辨血虚证128
一、一般血虚证128
二、血虚生风证129
三、血虚内燥证129
第四节 辨气虚证130
一、一般气虚证130
二、气虚外感证131
三、气虚发热证131
第五节 辨气血,气阴兼病病证132
一、气血两虚证132
二、气不摄血证133
三、气随血脱证134
一、一般气滞证135
四、气阴两虚证135
第六节 辨气滞证135
二、气滞血瘀证136
三、痰气交结证137
第七节 辨气陷证138
第八节 辨气逆证139
[文献摘录]143
第四章 病位辨证145
第一节 辨上、中、下145
一、风热上扰证145
二、热毒上炎证147
三、中气下陷证148
四、气郁中焦证150
五、上气不足证151
六、湿阻中焦证152
七、湿热下注证153
第二节 辨表里内外154
一、表证155
(一) 外邪犯表证155
(二) 表卫不固证155
(三) 营卫不和证157
二、里证概说158
三、表里同病证辨析159
(一) 辨外感病中的表里同病159
(二) 辨内伤兼外感160
(三) 辨宿疾兼新感160
一、邪伏膜原证161
第三节 辨特殊病位161
二、邪留三焦证163
三、热郁胸膈证164
四、热灼胸膈证165
五、饮停胸胁证165
[文献摘录]169
第五章 脏腑辨证171
第一节 肝与胆病证候171
一、肝气郁结证172
二、肝火上炎证173
三、肝阴虚证174
四、肝阳上亢证175
七、肝不藏血证176
五、肝风内动证176
六、肝血虚证179
八、寒凝肝脉证185
九、肝着证186
十、肝有郁热186
十二、肝胆湿热证186
十一、肝经湿热证187
十三、胆郁痰扰证189
第二节 心与小肠病证候191
一、心气虚证192
二、心阳虚证193
三、心阳暴脱证195
四、心血虚证196
五、心阴虚证197
七、心气心阴两虚证199
八、心阴心阳两虚证199
六、心气心血两虚证199
九,心火亢盛证200
十、痰火扰心证201
十一,痰迷心窍证202
十二、心痹证204
十三、水气凌心证206
十四、脚气冲心证207
十五、血热妄行证208
十六、寒伤血脉证208
十七、心肝血虚证209
十八、心肝火旺证210
十九、小肠实热证211
二十、小肠虚寒证211
二十一、小肠气痛证212
第三节 脾与胃病证候215
一、脾气虚弱证216
二、脾虚水肿证217
三、脾阳不振证218
四、脾阴虚证222
五、脾不统血证223
六、脾虚生风证225
七、心脾气血两虚证226
八、脾虚湿困证228
九、脾胃湿热证229
十、脾胃寒热夹杂升降失司证231
十一、肝气犯脾证233
十二、脾湿肝郁证235
十三、饮停脾胃证237
十四、外寒犯胃证240
十五、胃气虚寒证241
十六、伤食证243
十七、脾虚食积证244
十八、胃有郁热证245
十九、胃火上炎证246
二十、胃肠热结证247
二十一、胃热薰心证249
二十二、痰扰胃腑证250
二十三、肝气犯胃证251
二十四、胃阴不足证255
第四节 肺与大肠病证候259
一、风寒犯肺证260
二、风热犯肺证261
三、热邪壅肺证262
四、燥热伤肺证264
五、暑湿犯肺证265
六、凉燥袭肺证266
七、痰湿阻肺证267
八、痰饮阻肺证268
九、肺燥脾湿证270
十、肝火犯肺证271
十一、肝气犯肺证272
十二、肺气虚证273
十三、虚热肺痿证274
十四、虚寒肺痿证275
十五、肺脾两虚证276
十六、心肺两虚证277
(四)热郁少阳证278
十七、肺阴虚证278
十八、肺胃阴虚证280
十九、大肠湿热证281
二十、大肠液亏证282
二十一、肠虚不固证283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证候286
一、肾阴虚证287
二、肝肾阴虚证289
三、心肾阴虚证290
四、肺肾阴虚证291
五、肾阳虚证292
六、阳虚水泛证293
七、肾虚毒泛证294
八、肾阴肾阳两虚证295
九、心肾阳虚证296
十、脾肾阳虚证297
十一、肾不纳气证299
十二、肾气不固证300
十三、肾精不足证301
十四、心肾不交证303
十五、肾着证303
十六、膀胱失约证304
十七、膀胱蓄水证307
十八、膀胱湿热证307
附:胞宫病证候309
一、胞宫虚寒证309
二、胞宫郁热证309
三、胞宫痰湿阻滞证310
四,热入血室证311
[文献摘录]313
(一)手太阴肺经证候322
第一节 十二经脉辨证322
第六章 经络辨证322
一、十二经脉的证候322
(二)手阳明大肠经证候323
(三)足阳明胃经证候324
(四)足太阴脾经证侯325
(五)手少阴心经证候326
(六)手太阳小肠经证候326
(七)足太阳膀胱经证候327
(八)足少阴肾经证候327
(九)手厥阴心包经证候327
(十)手少阳三焦经证候329
(十一)足少阳胆经证候330
(十二)足厥阴肝经证候330
三、六经经气终绝331
二、十二经经气厥逆331
第二节 奇经八脉辨证332
一、冲脉虚衰证333
二、冲脉气结证334
三、冲脉气逆证335
四、任脉不通证336
五、任脉虚衰证337
六、邪犯督脉证338
七、督脉空虚证338
八、督脉阳虚证339
九、带脉不固证340
十、跷脉空虚证341
十一,维脉虚衰证342
十二、奇经瘀痹证342
十三、八脉虚衰证344
[文献摘录]347
第一节 太阳病证349
一、太阳病本证349
(一) 太阳伤寒证349
第七章 六经辨证349
(二) 太阳中风证350
(三) 太阳风湿证351
(四) 太阳中喝证352
二、太阳病变证352
(一)实热结胸证352
(三)心阳受损证354
(二)痰热结胸证354
(四)太阳寒利证355
(五)太阳热利证356
(六)太阳蓄水证356
(七)太阳蓄血证356
第二节 阳明病证356
一、阳明病本证356
(一)阳明气热证357
(二)阳明腑实证357
二、阳明病变证358
(一)阳明发黄证358
(二)阳明蓄血证359
一、少阳病本证360
第三节 少阳病证360
(一)正邪分争证361
(二)少阳经热证361
(一)少阳热利证362
二、少阳病变证362
(二)少阳发黄证363
第四节 太阴病证364
一、太阴病本证364
(一)太阴吐利证364
(二)太阴腹痛证365
二、太阴病变证——太阴发黄证366
第五节 少阴病证366
一、少阴病本证366
(一)少阴寒化证367
(二)少阴热化证368
二、少阴病变证368
(二)少阴便脓血证369
(一)少阴水热互结证369
(三)少阴阳虚水泛证370
第六节 厥阴病证370
一、厥热胜复证371
二、寒热错杂证371
第七节 六经病兼证373
一、太阳阳明同病373
二、太阳少阳同病373
三、阳明少阳同病374
四、太阳太阴同病374
六、三阳合病375
五、太阳少阴同病375
[文献摘录]379
第八章 卫气营血辨证381
一、卫分证381
(一)风热卫分证382
(二)暑热卫分证383
(三)湿热卫分证384
(四)燥热卫热证384
二、气分证385
(一)邪热壅肺证385
(二)阳明气分证385
(三)阳明热结证386
(七)卫气同病证387
(五)脾胃湿热证387
(六)热郁胸膈症387
三、营分证388
(一)初入营分证389
(二)卫营同病证390
(三)气营两燔证390
四、血分证391
(一)热盛动血证392
(二)耗血动风证393
(三)气血两燔证393
(四)营血同病证394
五、心包证395
[文献摘录]398
第一节 上焦证候399
第九章 三焦辨证399
一、邪袭肺卫证400
二、热在胸膈证400
三、邪热壅肺证400
四、温毒上壅证400
五、寒湿伤表证400
六、燥热伤肺证400
七、手厥阴心包证401
八、肺胃津伤证401
第二节 中焦证候401
一、阳明气分热盛证401
二、阳明热结证401
三、液干热结证401
五、湿热弥漫三焦证402
四、中焦湿热证402
六、湿热黄疸证403
七、寒湿发黄证403
第三节 下焦证候403
一、真阴欲竭证404
二、阴虚火旺证404
三、阴虚风动证404
四、邪留阴分证404
五、下焦蓄血证405
六、湿热郁结下焦证405
七、寒湿伤肾证405
八、久痢伤肾证406
[文献摘录]409
附录:病案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