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老子之朴治主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贺荣一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ISBN:7530612336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205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2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老子之朴治主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对本书之推荐1
阅读本书当注意之事项1
作者自序1
引言 老子之理想国2
原 文2
考 正2
注 释2
语 译2
析 解3
丙 人民对各种人君之反应3
二 人由来之详细过程7
观 察8
一 朴冶主义的字义与涵义10
二 以自然方式治民之意义10
甲 意义10
第一节 朴治主义之意义、宗旨、特点10
第一章 朴治主义绪论10
三 清静之意义11
四 无为、有为及化育人民之意义11
乙 宗旨12
丙 特点12
一 以宇宙中人类之最后根源“道”为其形上基石12
丁 圣人用明知人事、明天道12
二 以隐退任自然为其基本精神13
三 以“圣人”为朴治主义信徒之师表13
四 尚质黜文,以朴为体13
五 主弱反强,以柔为用14
六 重明轻智15
第二节 朴治主义之最高品德与其三大基德15
甲 朴治主义之最高品德“朴德”15
第三节 修身返朴的步骤,途径及方法16
乙 朴德之三大基德16
一 俭朴乃无欲之德16
三 谦下乃无名之德17
二 然后再观察该人君之家庭17
一 首先当从观察已为人君之朴治主义者本人开始17
戊 观察天下是否业已遍植朴德的方法与步骤17
二 诚信乃无知之德17
丙 三大基德在朴治主义政哲系统中之特殊功能17
一 俭朴、诚信二德乃治民之德17
三 谦下为人君立国之本18
二 谦下乃为君之德18
甲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19
第三节 朴治主义主弱反强,以柔为用,其所根据的几项自然法则19
乙 “柔弱胜刚强”20
丙 “静胜躁”20
戊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
丁 “物壮则老”22
第四节 朴治主义之三宝24
一 “俭”可使朴治主义信徒快速厚积朴德以获得任自然、行无为之政的能力24
乙 三宝之功能24
甲 三宝之意义及其所指24
三 “慈”可使主帅拒敌守土,确保朴治主义国家之生存,因慈能使士卒生出真勇25
二 “不敢为天下先”可使朴治主义人君赢得人民拥戴以巩固其权位25
甲 以朴德为观点的人君演变史观26
第一节 论人君立身之道26
第二章 人君立身为政所当选取之途径26
一 上德之君与下德之君二者之区别27
二 五种人君之为政方式与区别28
三 人君朴德之演变是由最厚逐渐到最薄29
乙 人君朴德从最厚到最薄之演变导致治道从最优到最劣之嬗变30
丁 对礼者与德者,智者与愚者之评比32
一 对礼者与德者之评比32
二 对智者与愚者之评比32
第二节 论人君为政之道33
甲 人为治道之缘起及其害处33
戊 人君立身当作德者、愚者,勿做礼者、智者33
二 人为治道之为害34
一 人为治道之缘起34
一 人君为政当弃绝人为之治道35
乙 人君为政当弃绝人为之治道,采取自然之治道35
二 人君当改弦易辙,采取自然之道以治民36
三 人君当返朴还真,修植朴德37
第三章 论朴治主义之形上基石“道”38
第一节 论宇宙中可以做为人类大母的混成实有38
甲 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可以做为人类大母的混成实有38
一 何谓混成实有39
二 混成实有为无物之物39
三 混成实有之形象乃恍惚之形象39
一 其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存在40
五 其德能广大无边,能永无止息地做周行运动40
乙 混成实有的几大特点40
二 其情性静寂40
三 其本体空旷无物40
四 其地位是独立于万有之上,永不变更40
丙 混成实有可以做为人类的大母42
一 混成实有乃是宇宙中的绝对实有42
二 混成实有实是宇宙第一原理,万有之原,人类大母42
三 老子为何给混成实有取“大”字为名43
二 老子为何取“道”字做为混成实有的字43
一 “道”与“大”乃是老子给混成实有所取的字和名43
丁 混成实有之名称:其字为“道”,其名为“大”43
四 “道”与“大”乃是混成实有暂时的代字代名44
第二节 论道45
甲 对道本身的探讨45
一 道之根源45
五 道之形象46
六 道之品德46
四 道之本体46
三 道之本性46
二 道之情性46
七 道之存在47
九 道之实相与表相47
八 道之绝对属性47
十 道之运动48
十一 道之克强武器49
十五 道之德能50
十三 道之倾向50
十二 道之身分地位50
十四 道之别名50
一 探索道之玄妙之途径52
二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之理论52
乙 对道之玄妙之探讨52
十六 道之精神52
三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项理论对道之应用53
四 道之玄妙54
丙 道与人类之关系54
一 道是人类的最后根源54
二 道是人类的庇护所55
三 道对人有求必应,有罪则免55
四 道对人类常是任其自然,不加干预56
五 道对人类只有百利而无一害57
六 人类对道与其德能当有之表示与认识57
七 道之真正伟大处,是其不自以为伟大58
八 道是自然之治道的纲纪和师表58
丁 道与天地之关系59
一 道系天地之根源59
九 道谦下,人类自然归向它59
二 “无”是天地根源的名称60
三 道系天地取法之师表60
第三节 论 天60
甲 天何所指60
丙 天是至善者61
乙 天是至公至义者61
戊 天是冥冥中的司赏罚者62
丁 天是至能者62
一 谁是坚强者? 其所受之天罚为何?63
二 谁是柔弱者? 其所得之天赏为何?64
三 天如何摧强65
己 天谦下隐退,不炫耀其治人之功绩65
一 老子之宇宙观是以宇宙中昔之得到道之德能者为依据而形成的66
第一节 论侯王66
第四章 朴治主义之两大主角“侯王与万物(人类)”66
甲 以侯王为中心的宇宙观66
二 清、宁、灵、盈、生、贵乃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所是之理67
三 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如无法保持其所是之理,则失去其能存续之理由67
乙 侯王之统治权系由道之德能所授予68
五 朴治主义者为君,当以谦卑为立身之本68
四 谦卑乃侯王保贵固位之道68
丁 侯王是老子实现其朴治主义的惟一希望69
丙 侯王是老子宇宙观的重心所在69
第二节 论万物(人类)70
甲 万物之意义70
乙 人之来源70
一 人由来之简略过程70
丙 人生成之四大因素72
一 人由道而生72
二 人由道之德能来畜养72
三 人由物质赋形72
四 人由所处环境而定型73
一 人之生命旅程乃是“复”的旅程73
丁 人之归宿73
四 人皆当归根复性这一常道乃是老子用“明”得知的74
三 人之归根复性乃是永恒的自然法则(常道)74
二 人之返道归根乃是恢复其静寂之天性74
第三节 论人莫不归根复性这一常道与治民者之关系75
甲 人君不知人之常道,则会招致灾祸75
乙 人君知人之常道,则终身不会招致灾祸75
丙 人君当绝欲复明76
一 人君为能知人莫不返根复性这一常道,必须复明76
二 人君如绝欲复明,则可终身无忧77
三 人君当如何绝欲77
第五章 以圣人为中心的朴治主义者之四大师表“道、天、地、圣人”79
第一节 圣人为何许人?79
甲 老子对自己内心的写照79
一 老子指出自己已超然世外,不为物累80
二 老子指出自己立身处世之原则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81
三 老了以感叹的口气指出自己与世人实有天渊之别81
乙 老子对上善品德之论述82
三 上善也如水一样具有上述三大品德83
一 水有三品德83
二 水之三大品德很类似道之三大品德83
四 上善所获之益84
丙 老子对古之善为道者之写照85
二 老子由于不知古之善为道者之举止和表现为何,于是勉强为之写照如下:86
一 古之善为道者有两大特点:玄通微妙,深不可识86
四 古之善为道者乃是保守自然之道的人87
三 无人能使古之善为道者再行有知有欲87
第二节 圣人如何取法地、天、道88
甲 圣人向天地取法何事88
一 对人任其自然之精神88
乙 圣人向道取法何事89
二 绝对利他之精神89
一 圣人抱朴不离就是抱守朴德不失90
甲 圣人抱朴不离,以做为天下朴治主义信徒立身之表率90
第三节 圣人如何做朴治主义者经国治民之师表90
二 圣人如何抱朴91
三 圣人隐退不炫反获其益91
乙 圣人以其为政之操守教导朴治主义信徒92
一 圣人为政之操守是“为而不争”92
二 争乱之起源92
四 “曲则全……”这项古谚,朴治主义信徒当全部终身恪守不渝92
三 圣人如何教导朴治主义信徒为而不争之为政操守95
一 治天下一定要常以无事为总方针96
第四节 圣人治天下之道96
甲 圣人治天下之总方针:无事96
二 执行“常以无事治天下”这项方针的四项为政原则98
乙 圣人治天下之治事、施政方针100
三 无为、好静、无欲、无事四项为政原则可简化为无为、好静两项100
一 圣人治天下之治事方针:事无事100
二 圣人治天下之施政方针:为无为、味无味101
一 意义104
甲 论第一政纲“常使民无知无欲”104
第五节 圣人治民之道104
三 政策105
四 措施105
二 目的105
五 影响107
乙 论第二政纲“为无为”108
二 目的108
三 政策108
四 措施108
一 意义108
五 条件109
六 圣人为无为,实是法道之常无为109
甲 圣人绝对舍己为人,只与不取,为而不争111
第六节 圣人待民之道111
乙 圣人爱民如子111
一 圣人对百姓无成见,以百姓之心思为心思111
三 圣人爱民如赤子,因而得到百姓的爱戴112
二 圣人对百姓随和放任,凡事不加计较112
丙 圣人不结民怨,以德报怨112
一 圣人不结民怨112
丁 圣人不遗弃任何人113
一 圣人是最会做事的人113
二 圣人以德报怨113
二 圣人善于任用人任用物115
第七节 圣人维护政权之道115
甲 圣人保持政权不失之作法115
一 圣人以谦退不争的作法来争取人民的衷心拥戴,以巩固其政权116
乙 圣人巩固政权之作法116
二 圣人由于处下处后而得到人民衷心的拥戴117
三 圣人处下处后,不但保身固位,而且其政权也永保不失117
甲 圣人在生活上只求饱腹,不纵情于物欲118
第八节 关于圣人个人方面118
乙 圣人外出则持重,家居则守静119
丙 圣人避祸求福之道119
第九节 对圣人之观察122
甲 圣人之能为统驭百官之长,是因其未损其朴122
乙 圣人由于无私忘我,舍己为人,因而身先身存123
丙 圣人绝不会成为朴治主义的病害124
第一节 朴治主义之政治大纲125
第六章 论朴治主义经国治民之道125
甲 总路线:以自然之道治民126
乙 总方针:常以无事治天下126
丙 施政纲领126
一 常使民无知无欲126
二 为无为127
三 两项治国准则128
二 何以古之善为道者不以智明民128
一 老子指出不以智明民之愚民政策,古之善为道者早已行之128
第二节 论朴治主义在教育、法制方面所制定的特殊政策128
甲 在教育方面制定了不以智明民的愚民政策128
四 为能深明上两项治国准则,必须无欲有明129
五 人君为能实行不以智明民之愚民政策,必须无知任自然129
乙 在法制方面制定了由天惩处的司法政策130
一 人君设立严刑峻法于事无补130
二 人君根本无杀人之权130
甲 以慈为心理战略的军事与国防政策131
第三节 论朴治主义在国防、外交方面所制定的特殊政策131
三 人民如有为非作歹者当由天去惩处131
一 在军事方面,朴冶主义者应有之立场是“不以兵强天下”131
三 朴治主义国家的军队只能用于御敌自卫,不能用于逞强黩武132
二 朴治主义国家为了自卫,能有军队之存在132
五 朴治主义统帅在退敌致果后当慎戒之事端133
四 朴治主义统帅不可变保卫战为侵略战133
六 朴治主义统帅在战事上应有之态度与操守134
七 朴治主义的军事战略:用“慈”135
八 朴治主义统帅必须备有谦下不争之德才能用慈137
九 朴治主义之军事思想也是与兵法家之军事思想相合的138
一 政策之要点139
二 以谦柔为用的外交政策乃是老子根据朴治主义的主张而制定的139
三 大国谦下,则能争取到小国的归顺139
乙 以谦柔为用的外交政策139
四 小国柔顺,则能争取到大国的保护140
五 国际上之外交如以谦柔为用,其效益宏大140
六 大国谦下可使天下归往140
一 朴治主义人君制驭不良臣属之道141
第四节 朴治主义人君当知之几点作法141
甲 朴治主义人君当以柔术制驭不良臣属141
二 人君用柔之作法141
三 对制裁不良臣属运用柔术之适当时机143
四 能应用柔术之人君乃是具有见小之“明”之人144
乙 老子以比喻指明朴治主义人君为政之作法145
一 治天下当无为无执145
六 朴治主义主张用柔是基于“道以柔弱为用”145
五 人君应用柔术当绝对保密145
三 为政勿自炫146
二 治大国当无为146
四 当守中不言147
第七章 论朴治主义者149
第一节 朴治主义者当有之品德与操守149
甲 立身方面149
一 持身之道149
二 保持政权之道150
一 对人当以德报怨。150
丁 对人方面150
二 治事之守则150
一 巩固政权之道150
丙 保身固位方面150
一 对事之态度150
乙 治事方面150
三 秉政之操守150
二 当有之精神150
戊 对己方面151
一 绝欲之意义151
甲 论绝欲151
三 避祸之道151
第二节 论如何能成一朴治主义者151
三 知人善任,不当遗弃任何人。151
四 不结民怨之道:只与不取151
一 在生活上151
二 对民当不怀成见,爱民如子。151
二 在日常行动上151
三 人为之欲之害152
二 绝欲之目的152
四 绝欲之益153
一 弃知之意义158
二 弃知之目的158
三 求知之害158
乙 论弃知158
四 弃知之益159
丙 论隐名160
三 争名之害160
四 隐名之益160
二 隐名之目的160
一 隐名之意义160
丁 结 论161
甲 第一步是绝欲161
一 绝欲的途径是弃躁守静161
二 绝欲的方法是塞其兑,闭其门162
一 弃知的途径是弃智守愚162
乙 第二步是弃知162
丙 第三步是隐名163
二 弃知的方法是挫其锐,解其纷163
一 隐名的途径是弃尊守卑,弃荣守辱163
二 隐名的方法是和其光,同其尘163
第四节 知足乃止欲的无上妙方164
甲 过度贪求名利之害164
一 名利是人们外欲贪求的对象164
丁 修身返朴的速成法:用啬164
二 贪求名利实有害吾人之身心165
乙 知足知止乃全生保寿之道165
一 天下如施行了朴治主义,则不会发生战争166
丁 有国者只有内心知足才不会发动兼并战争166
丙 只有知足才能彻底止欲166
二 天下尚未施行朴治主义之时,则战争必连绵不绝167
四 人君如能知足,才会时常满足167
三 人君不知足乃是天下最大的祸事167
第五节 关于朴治主义者修身返朴后一些问题168
甲 朴治主义者修身返朴后所能达到的境界168
一 能修有与道相同的超越朴德168
二 能超然世外不为物累168
三 能超然世外不为物累的朴治主义者才是天下最可珍贵的人168
二 获得了能以自然之道治民的无限能力169
一 获得了知人事、明天道的能力169
乙 朴治主义者修身返朴后所能获得的能力169
四 能常顺自然之道而行,能常任自然169
一 能保寿170
二 能保身固位,永享国祚170
丙 朴治主义者修身返朴后所能得到的好处170
丁 朴治主义者修身返朴后应有之任务171
三 然后再现察该人君之家乡172
四 然后再观察该人君之国家172
五 最后再现察天下172
己 对真假朴治主义之鉴定与评比172
乙 关于保持生理机能和谐自然的问题174
第六节 对几点有关修身返朴问题的疑问之解答174
甲 关于终身抱朴不离的问题174
丙 关于涤除心知的问题175
丁 关于经国治民行无为之政的问题175
戊 关于内心宁静无欲的问题176
己 关于头脑无知的问题176
第八章 老子对实现其朴治主义之期望与失望178
第一节 老子为推荐其朴治主义铺路178
甲 论人民饥馑、难治、轻死之原因178
一 指出人民之饥馑是由于人君课税太多所致178
二 指出人民之难治是由于人君施行有为之政所致178
一 指出贵生人君生活之奢华179
二 指出贵生人君实是残民自肥的强盗头子179
三 指出人民之轻死是由于人君贵生所致179
乙 控诉贵生人君之罪行179
三 指出食税虽多但不贵生之人君犹胜于贵生之人君180
四 老子对一般人君不走乎坦大道而专喜走邪径之情况深表怪异180
丙 老子指出唯有有道的朴治主义者才能只与不取,完全以济世利民为己任180
一 指出天之作法是损有余而补不足180
二 指出人世统治者之作法是损不足以奉有余181
三 指出唯有有道者才能以有余奉天下181
丁 指出当把治天下之大任托付给超出荣辱之外,并能为天下舍身忘己之朴治主义者182
一 老子引用并阐释古谚以指出人们患得患失的心理反应状态182
二 指出当把天下托付给忘身无我的人去治理182
一 采用道之道路可使天下人民自然归往183
三 采用道之道路以冶民,其利实是无穷183
二 人民归往谦退之君后可安享太平183
三 谁是忘身无我的人呢183
甲 指出采用道之道路以治民其益无穷183
第二节 老子对其朴治主义学说之推荐183
四 人君当实行朴治主义184
乙 指出以朴治主义自然之道治民之益184
一 加以朴治主义自然之道治民,则鬼、神、圣人都不能再行伤害人民184
二 采取朴治主义自然之道以治民,可使人民得到双重好处185
第三节 老子对实现其学说寄望于当时之高阶层统治者185
甲 老子期望有人能推荐其学说之形上基石“道”于周天子185
二 引证圣人持重守静的作法以资借镜187
三 对天子之惋惜与期望187
— 指出持重守静之重要性187
乙 老子期望天子能持重守静187
丙 老于期望侯王们能实行朴治主义188
一 侯王乃是老子对实现其朴治主义理想深寄厚望的人188
二 老于以“道”做为说服的武器188
三 老子期望侯王们能向道学习,并指出无名、无为、无欲之益188
第四节 老子对其学说之宣扬190
甲 老子于士人阶级中宣讲其学说190
一 士人当是老子宣讲其学说的直接对象190
二 老子向士人宣讲的主要内容191
三 士人中对老子学说之三种不同反应191
四 三士对老子学说之三种不同反应表现系由于他们内心之明不同所致192
乙 老子指出下士对其学说有了错误认识之原因193
五 老子对下士所抱之态度193
丙 老子承认其治民之道之宏大精深194
第五节 老子对其学说之不为当政者所理解所采纳深表失望195
甲 老子慨叹当政者无人能明白“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诲195
一 “无为”“不言”乃是朴治主义者为政立身之基本操守195
二 老子之主张无为,是因其深知无为之益195
三 老子曾通过圣人之作法来教导其信徒如何不言196
四 老子之慨叹196
乙 老子对其用柔、谦卑两大说教不能为执政者所理解而表示失望196
一 老子对其用柔之说教不能为人理解、采用深表失望196
二 老子对其谦卑之说教不能为人理解、实行深感失望197
丙 老子慨叹其道之不行197
卷尾 朴治主义之总结199
第一节 老子对其著作“道德经”一书之总评199
甲 本书言辞简陋,质朴无华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