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分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药分类学
  • 万德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24933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237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5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药分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分类学与中药分类1

第二节 中药分类的任务2

第三节 中药著作总体分类3

一、综合性中药著作分类3

二、专门性中药著作分类4

三、方剂著作分类8

第二章 中药分类渊源11

第一节 中药分类产生的背景11

一、古代动植物分类概念11

二、古代逻辑分类概念12

第二节 中药的三品分类13

一、中药三品分类的兴衰13

二、三品分类的根源15

三、三品分类方法评价16

第三节 陶弘景与中药分类17

第三章 传统中药分类的形成与发展20

第一节 中药自然属性分类20

一、《本草经集注》的分类20

二、唐、宋时期的本草分类21

三、《本草品汇精要》的分类22

四、《本草纲目》对中药分类的贡献24

第二节 中药功效分类26

一、中药功效分类方法的过渡形式26

二、中药功效分类方法的形成28

第三节 传统中药分类方法的多样化探索30

一、按脏象、病因分类31

二、按经络分类31

三、按药物四性分类32

四、按脉象分类33

第四章 方剂分类的形成与发展39

第一节 方剂的历史渊源39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40

一、按病证分类41

二、按脏腑分类42

三、按临床分科分类42

四、按功效分类43

五、中西结合的方剂分类44

六、方剂的其他分类方法45

1.“祖方”分类法45

2.“六经证候”分类法45

3.“身体部位”分类法45

4.“四季”分类法45

二、现代中成药分类46

第三节 中药成药的分类46

一、古代中成药分类46

附表 方剂学与中成药分类范例比较50

第五章 中药分类基础的建立56

第一节 药名56

一、药名的重要性56

二、中药名称的突出特点57

1.命名来源多57

2.异名多57

3.同名异物多58

三、中药的释名60

四、药名的统一60

第二节 中药的产地分布61

二、关于“因方舛性”的论述62

一、古代本草重视产地记载62

三、主要产地与“道地药材”63

第三节 中药的形态描述64

一、古代本草对中药的形态描述64

二、现代中药的原植(动)物形态描述67

第四节 药图67

一、古代药图67

二、现代药图68

第五节 相关学科69

一、本草学69

二、药用植物学69

三、中药鉴定学70

四、中药药理学70

一、古代中药功效分类沿革72

第六章 中药功效分类72

第一节 起源、形成与发展72

二、现代中药功效分类74

第二节 分类方法75

一、解表药75

二、清热药76

三、涌吐药77

四、化痰止咳平喘药77

五、芳香化湿药77

六、消食药77

七、行气药78

八、泻下药78

十一、温里药79

十二、平肝熄风药79

十、开窍药79

九、驱虫药79

十三、安神药80

十四、利水渗湿药80

十五、祛风湿药81

十六、止血药81

十七、活血祛瘀药82

十八、补益药82

十九、收涩药83

二十、外用药83

第三节 应用84

一、具有突出的临床实用性84

二、便于研究和阐明药理机制84

三、有助于从祖国医药遗产中发掘新药86

附表1 中药功效分类范例89

附表2 中药功效参考性分类93

附表3 方剂分类比较94

第七章 药用部位分类101

第一节 起源、形成与发展101

第二节 分类方法102

一、根及根茎类102

二、茎木类103

三、皮类104

四、叶类104

五、花类105

六、果实及种子类105

七、全草类106

八、树脂类106

第三节 应用107

二、有利于寻找代用品108

一、有利于临床用药108

三、有利于同类药材比较研究109

附表 药用部位分类系统110

第八章 中药的原植物分类112

第一节 起源、形成与发展112

一、历史112

二、中药采用的分类系统115

三、中药的原植物命名116

四、植物分类学的新发展117

第二节 分类方法118

一、藻类118

二、菌类119

三、地衣门119

四、苔藓植物119

六、种子植物120

五、蕨类植物门120

第三节 应用123

一、能将全部植物中药准确分类123

二、有利于扩大药源的研究125

三、有利于中药品种和品质的研究127

第九章 中药炮制分类130

第一节 起源、形成与发展130

一、古代中药炮制分类沿革130

二、现代中药炮制分类133

第二节 分类方法134

一、按传统炮制工艺分类134

二、雷公炮炙十七法135

三、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136

四、中药炮制辅料分类138

一、有利于确定中药炮制规范140

第三节 应用140

二、有利于进行药性研究141

三、促进中药炮制分类与炮制学发展142

第十章 中药制剂分类145

第一节 起源、形成与发展145

第二节 分类方法146

一、中药剂型的典型分类147

二、中药剂型一般分类与剂型定义147

三、传统中药剂型与新剂型的分类150

四、中药剂型的制法与用法分类151

1.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151

第三节 应用152

一、中药制剂分类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152

3.按物态及分散体系分类152

2.按制法分类152

二、中药制剂分类与剂型改革153

第十一章 中药化学成分分类155

第一节 起源、形成与发展155

第二节 分类方法157

一、氨基酸类157

二、生物碱类159

三、糖和甙类169

四、醌类化合物169

五、黄酮类化合物174

六、苯丙素酚类174

七、萜类化合物176

八、挥发油179

九、甾体化合物180

十、鞣质182

十一、生物大分子183

第三节 应用184

一、在药用植物分类上的应用184

二、在扩大药用植物资源和新药开发方面的应用188

三、在中药质量鉴定方面的应用191

四、在药物毒性分析上的应用193

第十二章 动物中药分类194

第一节 起源、形成与发展194

一、古代动物中药分类194

二、现代动物分类学的发展195

三、现代动物中药分类197

二、腔肠动物门198

一、海绵动物门198

第二节 分类方法198

三、线形动物门199

四、环节动物门199

五、软体动物门200

六、节肢动物门201

七、棘皮动物门202

八、脊索动物门203

第三节 应用206

一、有利于确定分类位置和进行鉴定206

二、有利于扩大药源207

附表 动物中药分类系统211

第十三章 矿物中药分类213

第一节 起源、形成与发展213

一、传统的矿物中药分类213

二、现代矿物中药分类215

一、汞化合物类216

二、铅化合物类216

第二节 分类方法216

三、铁化合物类217

四、铜化合物类217

五、钙化合物类218

六、钠化合物类218

七、铝化合物类218

八、矽化合物类219

九、镁化合物类219

十、砷化合物类219

第三节 应用220

一、用于药理和毒副作用研究220

十一、其他化合物类220

二、用于有效成分和真伪优劣鉴定221

三、用于加工炮制研究222

附表 矿物中药分类系统223

第十四章 民族药分类225

第一节 民族药的概况与分类225

一、藏药225

二、蒙药228

三、维药229

四、彝药230

五、朝鲜族药231

第二节 民族药的开发应用232

一、从民族药中开发新药232

二、民族药的制剂改进234

结束语2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