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1164092.jpg)
- 石毓智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ISBN:753923455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16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理论概说1
1.1 语言、认知和现实1
1.2 语言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认知的制约4
1.3 语义和句法10
1.4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认知视野15
第二章 现代汉语的“体”范畴19
2.1 引言19
2.2 词语的语义特征与体标记的使用条件20
2.2.1 三个体标记所要求的语义条件20
2.2.2 “了”和实现过程22
2.2.3 “着”和时段持续29
2.2.4 “过”和离散性质32
2.3.1 三个体标记的语法功能36
2.3 三个体标记的表义分工36
2.3.2 体标记在从句里的行为差异37
2.3.3 体标记的共用限制39
2.3.4 体标记与否定39
2.3.5 分布与语法意义40
2.4 结语41
第三章 助词“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45
3.1 引言45
3.2 “的”的语法功用46
3.2.1 的字短语的独立性46
3.2.2 数量表达对“的”的使用的制约47
3.2.3 不能加“的”的数量表达结构48
3.3 “的”的同一的语法功能49
3.4 “的”在三个认知空间中的运用52
3.4.1 物质空间53
3.4.2 时间空间55
3.4.3 性质空间58
3.5 的字短语在三个空间之间的转换61
3.5.1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数量特征和转指的不对称性61
3.5.2 “动词+的”短语的转指限制62
3.5.3 “形容词+的”短语的转指限制63
3.6 “的”与量词的历史关系64
3.6.1 历时和共时联系64
3.6.2 南方方言中量词的结构助词用法67
3.6.3 “的”的来源对其语法意义的影响67
3.6.4 状语和动词中心语之间的语法标记68
3.7 结论69
4.2 研究背景71
4.1 引言71
第四章 定量化对动词和形容词名词化的限制71
4.3 概念的数量特征73
4.3.1 数量语义特征的普遍性73
4.3.2 数量特征的语法表现74
4.3.3 动词、形容词与其名词化词的数量特征的差异75
4.4 三个空间和三种数量类型76
4.4.1 三个空间76
4.4.2 三种类型的量79
4.4.3 三种数量之间的不相容性80
4.5 名词化词与其对应的动词、形容词的差别82
4.5.1 名词化的句法环境82
4.5.2 量化形容词的名词化限制83
4.5.3 动词的定量化与其名词化限制85
4.5.4 动词的形态对其名词化的限制86
4.5.5 形容词的程度义对名词化的限制90
4.5.6 英语a-V/A形式的形容词91
4.5.7 形容词的名词化形态标记的特殊用法91
4.5.8 英语静态动词的名词化限制92
4.5.9 量性词语的形态缺乏性93
4.6 从时间和性质空间到物质空间的投影94
4.7 名词的定量化和抽象化95
4.8 结论97
第五章 重叠形态的语法意义99
5.1 引言99
5.2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定量化101
5.3 重叠的语义和音节限制103
5.3.1 重叠的语义限制103
5.3.2 重叠的音节数目限制105
5.4 重叠对词类句法功能的确立106
5.5 三种基本量111
5.6 重叠与否定的互斥性112
5.7 重叠的地域共性113
5.8 重叠--汉语的一种典型形态114
5.9 结语116
第六章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119
6.1 引言119
6.2 形状量词的首要认知基础--维度之间的比例120
6.3 二维形状量词:“条”和“张”122
6.4 三维形状量词:“块”和“片”126
6.5 特殊个案130
6.6 结论132
7.1 引言133
第七章 新兴问句“有没有+VP”产生的根据133
7.2 在当代汉语的发展135
7.3 独特的语法功能139
7.4 历史发展过程141
7.5 产生的认知基础145
7.6 结语147
第八章 谓语结构的有界性149
8.1 引言149
8.2 有界性成分的判别标准及其类型152
8.3 10至15世纪之间有界性成分的平行发展153
8.4 谓语结构的有界化对汉语语法发展的影响158
8.5 结语160
第九章 语法的临摹性162
9.1 引言162
9.2 大音节词的句法临摹性164
9.3 指示代词回指的临摹性166
9.4 社会平均值与认知凸显性173
9.4.1 从“相等”到“高于”174
9.4.2 领有动词的程度用法177
第十章 有标记和无标记语法结构179
10.1 引言179
10.2 从句结构和句子结构的差异180
10.3 无标记语法结构183
10.4 有标记语法结构186
10.5 结语190
附录:《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192
参考文献203
术语索引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