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年文库新编本 41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青年文库新编本 41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
  • 陈美东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69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7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青年文库新编本 41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和奠基(远古到春秋战国时期)6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到距今四千多年前)6

一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开端6

科学技术史的开端就是人类史的开端6

猿人阶段6

化石智人阶段8

新石器时代文化9

原始公社制逐渐走向崩溃10

原始社会时期还只有技术11

二 原始社会时期几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发明12

技术进展缓慢却有几项重大发明12

石器的改进12

弓箭的出现14

火的使用16

陶器的发明18

原始农牧业的产生20

蚕丝的利用24

三 寓于技术中的科学25

原始社会时期科学只以萌芽状态存在25

天文学知识萌芽25

数学知识萌芽28

力学知识萌芽29

化学知识萌芽29

地学知识萌芽30

生物科学和医药学知识的萌芽30

四 原始自然观32

原始自然观主要寓于神话中32

万物起源和万物主宰的神话33

关于和自然斗争的神话34

原始自然观还常和原始宗教思想交织在一起35

原始自然观是理论科学的萌芽37

一 我国奴隶制度的出现38

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38

第二章 奴隶社会时期(夏、商、西周)38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标志39

二 我国奴隶社会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40

夏、商、周文化遗址里发现青铜器冶铸作坊40

这一时期遗址和墓葬里出土的青铜器41

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过程42

三 奴隶制为科学从技术中分化出来创造了条件44

奴隶制下的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大规模分工44

脑力劳动者从体力劳动者中间分化出来是科学从技术中分化出来的直接条件46

四 《夏小正》、甲骨卜辞、《诗经》等资料里反映的科学知识50

商代、西周的数学知识50

夏、商、周的天文历法知识52

夏、商、周的生物、物候、气象、地学知识55

夏、商、周的医药知识58

五 《夏小正》、甲骨卡辞、《诗经》等资料里反映的农业生产和技术59

夏、商的农业生产和技术59

西周的农业生产规模61

西周的农业技术61

西周的农业耕作制度63

六 从商周时期的遗存看建筑、车辆、纺织等手工业技术66

奴隶社会的建筑比原始社会大有进步66

奴隶社会的城堡建筑69

夏、商、周的车辆制造70

商周的纺织和染色技术72

夏、商、周的酿酒技术74

商周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75

由“万物有灵”的观念转变到天命观76

七 天命观和阴阳五行说76

早期的阴阳学说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的反映78

早期的五行学说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概括80

阴阳五行说的两面观82

第三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春秋战国时期)84

一 社会大变革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84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是从科学技术发展开始的84

封建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86

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87

百家争鸣更为科学技术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89

二 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使用90

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到更高阶段90

我国铁器的使用93

冶铁业的发达和冶铁技术的进步96

三 从《考工记》看手工业技术的发展98

《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业技术规范汇集98

车辆的制作工艺和规范99

乐器的制作和乐音知识101

制作弓箭的材料要求和技术要求101

练丝帛、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102

城市和宫殿建筑103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一部经验科学著作105

四 从现存最早四篇农学论著看我国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105

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05

农家学派和专门农书的出现106

阐述农业理论和政策的《上农》篇107

《任地》、《辩土》、《审时》三篇论述了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和原则107

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是时代的需要109

这四篇农学论著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109

五 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109

芍陂110

漳水十二渠111

都江堰111

郑国渠113

通航运河——邗沟和鸿沟114

堤防工程115

六 区域地理著作的出现116

地理知识增长达到一定的水平116

《山海经》117

《禹贡》118

《管子》一书里的地理学知识120

七 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122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天文历法的进步122

关于五大行星的知识123

二十八宿和关于恒星的观测124

天象观测125

古四分历法126

天文观测仪器128

筹算法的发展和十进位值制的确立128

八 《墨经》里的数学、力学和光学知识130

《墨经》是《墨子》里的重要篇章130

数学知识和时空观念131

力学知识132

光学知识133

墨家所开辟的科学道路后继无人137

九 生物学知识的系统化和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137

人们对动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化137

《尔雅》一书为我国动植物分类系统奠定了基础138

医和巫的进一步对立139

出现了专门的医药学著作141

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整体观念143

脏腑、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143

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145

病因说和以防为主的医疗思想145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146

十 战国时期诸子的自然观147

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147

无神论思潮的兴起147

关于万物本原问题的探索149

关于宇宙结构问题的探索151

朴素的唯物自然观是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153

本编小结155

第二编 中国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秦汉到南北朝时期)160

第一章 封建社会前期的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160

一 秦汉时期封建制度的巩固和科学技术160

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160

西汉前期的经济发展使科学技术得到发展161

东汉前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163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形成的时期164

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164

南北对峙中的相对稳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164

民族大融合和民族间科技文化交流16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体系得到充实和提高167

第二章 数学和天文学体系的形成169

一 数学体系的初期代表作《九章算术》169

秦汉时期的最早数学著作169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170

《九章算术》的内容171

《九章算术》的影响173

刘徽注《九章算术》174

二 刘徽和祖冲之的数学成就174

刘徽的“割圆术”和《海岛算经》175

祖冲之的圆周率和祖?原理176

三 独具一格的历法体系179

西汉的太初历179

东汉的四分历和乾象历180

三国时期历法方面的进展183

南北朝时期的元始历和大明历183

岁差现象的发现184

南北朝后期张子信对改进历法的贡献185

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特点186

四 天文仪器的制作187

我国古代特有的天文仪器187

浑仪的改进187

圭表和漏壶的改进188

浑象的创制189

五 关于宇宙结构的理论190

汉代的言天三家190

星图的制作19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宇宙论192

关于宇宙无限、宇宙演化和地动的思想193

六 丰富翔实的天象记录194

我国古代天象观测和记录的优良传统194

天象记录趋于齐备195

天象记录趋于详尽精细195

七 东汉伟大科学家张衡的贡献196

张衡的生平简介196

张衡在天文学上的贡献197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198

张衡的其他科技成就199

第三章 地学的新进展200

一 地图的制作200

马王堆出土的地图200

裴秀的制图六体204

二 地理著作的编撰206

《汉书·地理志》206

《水经》和《水经注》209

第四章 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211

一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书211

秦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和耕作技术的改进211

秦汉时期的农书和《汜胜之书》212

贾思勰和他的《齐民要术》214

《齐民要术》所反映的农业科学技术216

二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217

秦汉时期的通航运河217

西汉的灌溉工程219

东汉的水利工程22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水利建设223

第五章 医药学体系的发展和炼丹术的盛行225

一 医药学体系的充实提高和完善225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的医药学成就225

《神农本草经》和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226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228

汉代名医淳于意和华佗232

王叔和和《脉经》233

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234

葛洪和《肘后方》235

二 炼丹术和有关化学知识237

炼丹术起源于我国237

早期的著名炼丹家和他们的著作238

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成239

炼丹术中有关的化学知识240

采冶铸造工艺的完善化244

一 冶铁术的成熟244

第六章 冶铁术和其他制造工艺244

一系列制钢技术的发明247

二 制瓷技术的成熟250

从原始瓷器到真正瓷器250

从青瓷到白瓷250

三 漆器工艺的发展和兴盛252

漆器有十分悠久的历史252

秦汉时期漆器工艺的发展252

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的脱胎工艺253

四 造纸术的发明和进步254

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254

西汉麻纸的发现255

造纸术和蔡伦258

造纸术的进一步发展262

五 从马王堆出土纺织品看汉代的纺织技术263

汉代纺织业的兴盛情况263

薄如蝉翼的丝织物264

麻纺织技术也巳经成熟265

提花技术巳经成熟265

染色技术达到很高水平265

这时期的纺织品在其他地方也有出土266

六 汉代到南北朝的纺织机械266

纺织机械的发明和不断革新266

纺车266

织机268

提花机268

“巧思绝世”的马钧269

七 机械制造家马钧269

马钧改进提花机270

马钧创造灌溉用的龙骨水车271

马钧在机械制造上的其他成就272

第七章 万里长城和其他建筑技术274

一 万里长城274

秦汉长城的沿革274

秦汉长城的构造275

木结构技术的进步276

二 高台建筑和木砖结构276

高台建筑276

砖结构技术的提高277

三 佛教建筑278

石窟278

佛寺和佛塔279

第八章 陆路和水路交通281

一 道路和车辆281

驰道281

栈道282

车辆282

二 中外陆路交通284

丝绸之路284

通往印度的陆路285

三 船舶的发展285

船舶发展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285

汉代的船舶287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船舶288

海运的发展289

四 海运和航海技术289

航海技术290

第九章 中外科技文化交流291

一 和东方各国的交流291

和朝鲜、越南的交往291

和日本的交往291

和印度的科技文化交流292

中国科技文化传向西方各国293

二 和西方各国的交流293

西方各国科技文化传入中国295

第十章 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和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斗争中发展296

一 秦汉到南北朝的唯心主义自然观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296

秦汉的思想禁锢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296

两汉之际?纬之学盛行297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和道教、佛教的自然观297

司马迁力图对自然界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298

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斗争中得到发展298

二 秦汉到南北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298

扬雄的《法言》和桓谭的《新论》299

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300

魏晋南北朝时期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303

本编小结305

第三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隋唐到元代)308

第一章 封建社会中期的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308

一 中国封建社会最发达的时期308

从隋代到元代我国的政权兴替308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状况309

宋辽金元时期的社会状况310

二 隋代到元代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311

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311

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313

数学、天文学、医学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峰315

国内各民族间、中国和外国间的科技文化交流316

第二章 数学、天文学发展的高峰318

一 数学教育和“算经十书”的注释318

隋唐和宋代的数学教育318

“算经十书”简介320

“算经十书”的注释322

中国古代数学的顶峰323

秦九韶和《数书九章》323

二 宋元数学四大家323

李冶和“天元术”325

杨辉和他的数学成就326

朱世杰和“四元术”326

三 历法发展的高峰328

隋代刘焯的皇极历328

唐代的戊寅、麟德、符天、宣明、崇玄诸历和标志历法体系完全成熟的大衍历329

宋代历法的进步332

元代授时历把我国古代历法推向新的高峰332

天文常数的测定精度也达到高峰333

四 恒星位置测量和天文仪器制作335

隋唐时期恒星位置的测量335

宋元时期恒星位置的测量336

天文仪器的制作和改进338

漏壶和圭表的改进339

浑仪的改进340

简仪的结构341

水运浑天和水运仪象台343

五 一行和郭守敬345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的杰出贡献345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卓越成就347

第三章 地学和水利建设350

一 地理著作和地学知识350

隋唐时期的地志和地图350

宋元时期的地志和地图352

唐宋的地学知识356

二 南北通航大运河的开凿358

开凿大运河的经过358

开凿大运河的意义360

三 唐宋两代的农田水利建设361

农田水利工程兴修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之一361

太湖地区的圩田362

浙江的海塘362

莆田的木兰陂363

一 农业生产的发展364

隋唐时期农业生产的兴盛364

第四章 农业生产和农学的发展364

宋元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365

二 农业技术的发展366

农具的改进和定型366

水田耕作技术的提高367

农作物分布的变化368

三 大量农书的出现369

隋唐的农学著作369

宋代的农学著作370

元代的农学著作372

一 官办医药机构和医学教育375

隋唐时期的医疗行政机构和医学教育375

第五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和炼丹术的盛衰375

宋元时期的医学教育376

二 官修的医药著作377

隋唐时期的官修医药典籍377

政府为民间办的医疗设施377

宋代的官修医药典籍378

三 隋、唐、宋的三位医家和他们的著作380

隋、唐、宋出现不少著名医家和医学名著380

巢元方和《诸病源候论》381

孙思邈和《千金方》382

钱乙和《小儿药证直诀》384

四 金元四大家的医学学说385

中医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385

“寒凉派”刘完素的“火热说”386

“攻下派”张子和“攻邪说”387

“温补派”李东垣的“脾胃说”388

“滋阴派”朱丹溪的“养阴说”389

五 医学的全面发展390

医学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390

外科医术的发展391

针灸术专著和针灸铜人393

法医学专著的接连问世和宋慈的《洗冤录》395

六 炼丹术对药物学和化学的贡献396

炼丹术的盛衰396

炼丹术对药物学的贡献397

炼丹术对化学的贡献398

相当完善的炼丹设备399

炼丹技术更加熟练和成熟400

关于炼丹术的西传401

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是在这一时期创造的403

一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伟大贡献403

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403

第六章 我国的四大发明和一些驰名世界的手工业生产技术403

二 火药的发明、推广使用和西传405

火药是炼丹家发明的405

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和火药武器的发展406

火药的西传410

三 指南针的渊源、发明和推广使用412

指南针的渊源412

指南针的发明413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415

四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外传416

发明印刷术的物质和技术条件416

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和盛行417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419

印刷术的外传421

五 造纸术的发展和外传422

造纸业和造纸技术的发展422

造纸术的外传423

六 一些驰名世界的手工业生产技术425

沈括的学术地位468

一 沈括的生平业绩468

沈括的生平468

第九章 博学的科学家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468

沈括的业绩470

二 《梦溪笔谈》和沈括的主要科学成就471

《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471

在数学方面的成就472

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472

在地学方面的成就474

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477

在生物学和医药学方面的成就478

《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一些民间发明家的贡献479

唐代佛、道唯心主义思想从反面刺激了唯物主义的发展481

一 唐代的唯物主义自然观481

柳宗元继承王充的元气自然说481

第十章 元气自然说的继承和发展481

刘禹锡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483

对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自然观的评价485

二 宋代的唯物主义自然观486

宋代思想界的斗争十分激烈486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自然观487

张载的唯物主义自然观488

对王安石和张载的自然观的评价490

朱熹对一些问题作过有益的探讨491

本编小结493

第四编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人(明清时期)496

第一章 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状况和科学技术496

一 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496

封建社会已经进入末期496

明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土地兼并严重497

明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497

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498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和阶级矛盾的激化500

清代封建制度的强化使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更沉重的压制501

明代科学技术继续缓慢发展502

二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502

传教士来华和西方科学技术开始传入我国503

对待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不同态度507

封建锁国时期的乾嘉学派和科学技术510

洋务运动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再次传入514

戊戌变法前后的学制改革、派遣留学生、组织学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518

一 明代传统天文学、数学的停滞和商业数学的发展525

明代传统天文学和数学的失传525

第二章 明清时期的天文学和数学525

商业数学的发展526

珠算从筹算演变的过程526

关于珠算的书籍大量出现528

二 西学东渐以后的天文学和数学529

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入和《崇祯历书》529

西方数学知识的传入和康熙帝主持下编纂的《数理精蕴》532

关于域外地理的著作534

清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和王锡阐535

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几位数学家539

洋务运动时期的数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和中国近代数学541

一 明代物理学知识的新发展546

我国古代的物理学知识546

第三章 明清时期的物理学和化学546

明代十二平均律的发明547

声学效应在建筑上的应用549

二 西方物理学知识的传入550

明末清初传入的物理学知识不多550

洋务运动时期前后近代物理学知识的传入551

三 明末到清代我国的几位物理学家552

明末清初的两位物理仪器制造家552

晚清两位物理学家在光学方面的成就553

四 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554

西方近代化学正在建立中554

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555

晚清的化学家徐寿557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地学561

一 明清时期地理学的发展561

明清时期地理学发展的两大特点561

以传统地理志方式编纂的地方志著作大量增加561

以《徐霞客游记》作为代表的旅行记录方式的地理学著作563

二 西方地图和地学知识的传入568

明末清初传教士传人的地图和地学知识568

康熙帝亲自领导完成中国全图的测缓工作569

洋务运动时期前后西方地质知识的传入572

晚清时期西方学者来华进行地质资源调查574

三 中国近代地学的发轫575

魏源《海国图志》等地理著作问世575

中国近代地质学的诞生576

中国地学会和《地学杂志》的创办578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生物学和医药学580

一 植物学和本草学的重要著作问世580

中国本草学和植物学580

明初的《救荒本草》581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582

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585

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585

二 中医学的新发展589

除本草学外的其他方面的医药学成就589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590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591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593

方剂学方面的发展593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594

三 西方医药学和生物学知识的传入596

西方医药学知识的传入596

进化论等生物学知识的传入599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农学和水利工程602

一 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602

传统农业面临危机602

海外新作物的引进602

“一岁数收”技术的发展603

二 农学著作大量增加604

明清时期农书的一般特点604

综合性农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605

疏浚大运河608

重点水利工程的目的在确保漕运608

三 明清时期水利工程的两大重点608

治理黄河611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各种工艺技术615

一 建筑技术的普遍提高615

建筑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615

南北二京的宫殿建筑615

园林建筑619

明代的万里长城620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622

二 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622

航海技术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624

郑和舰队远航的记录625

采矿技术的新进展626

冶炼技术的新成就626

三 先进的冶金技术627

明末以前我国冶金技术一直处在世界先进行列627

最早的炼锌技术629

采煤和凿井技术630

四 其他工艺技术630

明代的火药武器631

明清时期的瓷器632

明清时期的漆器工艺633

五 西学东渐以后的工艺和工程技术634

明末清初传入的西方技术知识634

洋务运动时期前后近代工厂矿山的建立和西方技术的引进635

铁路的兴建和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636

宋应星的生平642

第八章 宋应星和中国的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642

一 宋应星——中国的狄德罗642

宋应星生活的时代背景643

二 《天工开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645

《天工开物》的内容645

系统总结了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647

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方面的成就648

三 宋应星的思想观点651

宋应星具有比较进步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651

《天工开物》在海外651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652

崇尚生产实践654

阶级和时代的局限655

第九章 启蒙思想家的自然观和西学东渐的影响657

一 明代中叶元气本体论在和理学、心学作斗争中发展657

明代唯心主义的理学和心学泛滥657

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斗争中发展658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家659

二 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家659

几位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自然观661

三 西学东渐对我国思想家的自然观的影响664

我国传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元气论664

西方思想的传入对我国思想家的自然观的影响665

几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的自然观667

几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家的自然观668

本编小结672

结语676

后记6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