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1192716.jpg)
- 林稚兰,黄秀梨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8092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8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4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因工程3
第一章 基因工程原理3
一、基因工程概念3
二、基因工程的操作技术4
(一)超高速离心5
(二)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5
(三)凝胶电泳5
(四)分子杂交5
(五)DNA序列分析8
(六)分子转化和筛选8
(七)检验8
三、基因工程概貌9
(一)基因工程概貌图解9
(二)外源片段插入方法简介10
(三)载体传递11
(四)筛选11
四、基因工程载体--质粒和λ噬菌体12
(一)基本概念12
(二)质粒DNA的纯化13
(三)质粒克隆载体的性质15
(四)载体质粒的构建16
(五)λ噬菌体19
实验:用λ噬菌体构建基因组文库22
实验一 外源DNA片段与λ噬菌体DNA的连接及连接产物的体外包装24
实验二 文库效价(滴度)的测定27
实验三 基因组文库的筛选29
实验四 λ噬菌体的生长和繁殖31
实验五 λ-DNA的提取和纯化32
参考文献33
第二章 质粒的稳定性与重组菌的培养34
一、质粒的稳定性34
(一)测定质粒稳定性的方法34
(二)质粒不稳定的类型35
二、提高质粒稳定性的方法40
(一)选择压力法40
(二)非选择压力法41
三、重组工程菌的培养45
(一)分段培养45
(二)细胞高密度培养46
参考文献47
第三章 利福霉素产生菌GS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48
一、地中海诺卡氏菌的发现及特点48
二、硝酸盐对利福霉素合成途径的全面调控作用50
(一)硝酸盐对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活力的调节51
(二)硝酸盐对地中海诺卡氏菌氮代谢的调节52
(三)硝酸盐对(C7N)合成及莽草酸途径的调节53
三、地中海诺卡氏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基因克隆及表达56
(一)地中海诺卡氏菌GS酶基因克隆的意义56
(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基因克隆方法简介57
(三)质粒pLTl的酶切图谱分析59
(四)硝酸盐对E.coli YMCll(pLTl)谷氨酰胺合成酶比活力的促进60
(五)质粒pLTl的亚克隆及亚克隆子的酶切图谱分析61
(六)谷氨酰胺合成酶结构基因的确定62
(七)地中海诺卡氏菌GS酶基因转录方向的确定63
(八)含双质粒菌株的筛选及硝酸盐调节区的定位66
(九)重组质粒的稳定性研究67
参考文献69
第四章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70
一、概述70
二、对当前采用策略的评价71
(一)外壳蛋白(CP)71
(二)病毒卫星RNA基因策略73
(三)反义RNA75
(四)复制酶76
(五)核酶77
(六)移动蛋白(MP)78
三、提高工程植株抗性的联合策略79
(一)多抗性基因共同转化植物以获得不同抗性基因的表达79
(二)多基因共同转化植物的途径79
四、抗病毒策略的探讨80
(一)阻断病毒基因功能表达80
(二)植物本身的应急反应81
(三)正在研究的途径--抗体基因82
(四)抗病毒的新概念82
实验:获得表达卫星PNA和外壳蛋白的高抗黄瓜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84
参考文献96
第二篇 微生物细胞工程101
第五章 微生物的原生质体融合及应用101
一、融合子的选择方法102
(一)利用营养缺陷型选择融合子102
(二)利用抗药性选择融合子103
(三)应用灭活原生质体选择融合子104
(四)利用荧光染色选择融合子105
(五)利用不同碳源选择融合子105
二、原生质体融合的应用106
(一)病毒传递106
(二)核的转移106
(三)质粒转移107
(四)耐热性研究及菌种筛选108
(五)改良菌种108
(六)抗生素研究109
(七)酶的研究110
实验:细菌和酵母菌原生质体融合111
实验一 细菌原生质体融合112
实验二 酵母菌单倍体原生质体融合117
实验三 电场诱导酵母原生质体融合120
参考文献123
第三篇 微生物发酵工程127
第六章 微生物工程127
一、微生物工程的概念和意义127
(一)何谓微生物工程127
(二)微生物工程的内容128
(三)微生物工程的优越性129
二、微生物工程的发展130
三、微生物工程中的常用微生物131
四、微生物发酵过程的简介134
(一)氨基酸发酵常用的微生物类型和菌株135
(二)具体实例--谷氨酸棒杆菌homˉ突变株的赖氨酸发酵136
五、新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上的应用137
(一)原生质体融合137
(二)体外基因重组138
实验:高产壳聚糖酶及蛋白酶真菌菌株的筛选144
参考文献148
第四篇 特殊(生理)类型微生物的研究进展151
第七章 微生物的固氮作用151
一、前言151
二、生物固氮的种类153
(一)好氧固氮微生物155
(二)兼性厌氧固氮微生物158
(三)厌氧固氮微生物162
(四)蓝细菌(蓝绿藻)163
三、非豆科树木-弗氏放线菌共生固氮系统167
四、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系统168
(一)豆科植物及其结瘤情况168
(二)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相互作用169
(三)豆科植物寄主-根瘤菌之间的识别176
(四)根瘤菌及其分类177
(五)豆科植物-根瘤菌系统在农牧业上的应用180
五、生物固氮中的几个遗传学问题184
(一)固氮基因群184
(二)结瘤基因187
实验:细菌16SrRNA序列测定192
参考文献201
第八章 芳香烃的微生物降解及其遗传控制202
一、概述202
二、芳香族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203
(一)降解芳香烃的微生物203
(二)降解芳香烃化合物的途径204
(三)对多环芳香烃裂解途径214
(四)对卤代芳烃的降解215
(五)对苯氧基烷基羧酸的降解216
三、降解质粒及其遗传控制218
(一)降解质粒218
(二)降解途径的遗传控制221
四、遗传工程菌的构建223
(一)质粒转移构建多质粒菌株224
(二)利用质粒突变筛选高效降解菌225
(三)遗传工程菌侏构建228
实验:降解苯酚微生物的选育231
参考文献235
第九章 厌氧菌的生物学237
一、前言237
二、厌氧菌研究简史及研究方法的发展239
三、厌氧菌的定义240
四、厌氧菌的类型241
五、厌氧菌的生理生化特性242
(一)底物的氧化243
(二)还原型辅酶的重新氧化246
(三)合成代谢248
(四)细菌适应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248
(五)氧对好氧菌及厌氧菌的毒性248
六、厌氧菌与人类的生活252
(一)厌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252
(二)厌氧菌的工业应用254
实验:厌氧技术和厌氧菌的分离培养257
参考文献262
第十章 极端环境微生物263
一、极端嗜热菌264
(一)一般习性264
(二)代表菌种265
(三)微生物耐高温的机制268
(四)嗜热菌的实际应用269
二、极端嗜盐菌270
(一)一般特性270
(二)嗜盐菌的生理271
(三)嗜盐菌的紫膜273
三、极端嗜碱菌273
(一)极端嗜碱菌的生理275
(二)嗜碱菌的研究意义276
四、极端嗜酸菌277
五、极端嗜冷菌278
六、极端嗜压菌279
七、极端微生物与古细菌的关系280
(一)古细菌在生物界的位置280
(二)古细菌的重要特征282
参考文献286
第五篇 若干重要领域的研究进展289
第十一章 真核微生物的类金属硫蛋白289
一、蛋白质的理化特性290
(一)类似哺乳动物的MT291
(二)类似植物的chelatin293
(三)半胱氨酸含量低的第三类293
(四)既含MT,又含chelatin294
二、MTs和PCs的结构295
(一)类MTs结构295
(二)PCs的结构298
(三)真核微生物Cu-MT的“铜簇”298
三、MT的基因结构、基因放大及基因调控299
(一)基因结构299
(二)基因放大303
(三)酵母菌MT基因的调控308
四、酵母菌MTs的应用314
(一)生物药学314
(二)金属回收315
(三)MT启动子的应用316
(四)CUPl基因座调控外源基因的放大319
实验:酿酒酵母金属硫蛋白发酵320
参考文献325
第十二章 真菌细胞壁的研究概况328
一、真菌细胞结构的概念328
(一)基本结构及其特点328
(二)厌氧真菌细胞的特殊结构330
二、真菌细胞壁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331
(一)研究意义331
(二)研究方法简介332
三、真菌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335
(一)真菌细胞壁的成分及其分类335
(二)粗糙脉孢菌及酿酒酵母的细胞壁成分337
(三)真菌中的几丁质338
四、几丁质的合成及真菌细胞壁的生长340
(一)真菌细胞壁的生长340
(二)几丁质的合成部位341
(三)几丁质的合成作用347
五、细胞壁成分变化与细胞分化过程的相关性353
(一)概述353
(二)培养中成分变化对真菌细胞壁组成的影响354
(三)有性及无性孢子和营养菌丝细胞壁成分的不同356
(四)真菌激素对细胞壁结构成分的影响357
实验:真菌细胞壁成分的分离和检测360
参考文献364
第十三章 微生物杀虫毒素的研究概况366
一、杀虫细菌--苏云金杆菌的毒素366
(一)δ-内毒素的形态和结构366
(二)蛋白质晶体的生化和血清学特性367
(三)蛋白质晶体的多样性368
(四)蛋白质晶体毒系的致病机理369
(五)Btδ-内毒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372
二、苏云金杆菌的其他毒素376
(一)热稳定性外毒素--β-外毒素376
(二)α-外毒素377
(三)γ-外毒素377
三、杀虫真菌--球孢白僵菌的毒素378
(一)球孢白僵菌产生的毒素种类及其性质378
(二)白僵菌毒素的杀虫机理380
实验:球孢白僵菌毒素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测定382
参考文献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