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壤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0124452.jpg)
- 李振高,骆永明,滕应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2894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90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507页
- 主题词: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环境科学:微生物学-研究方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壤与环境微生物研究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前言1
第一章 实验室设置和基本设备1
第一节 实验室设置1
一、预备室1
二、专用实验室1
三、普通实验室2
第二节 实验室的主要仪器和常用器皿3
一、主要仪器3
二、常用玻璃器皿3
三、其他器具4
第三节 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5
一、分析天平5
二、酸度计7
三、分光光度计8
第二章 生物显微镜技术12
第一节 光学显微镜技术12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12
二、暗视野显微镜17
三、相差显微镜18
四、荧光显微镜20
五、显微摄影21
六、显微镜的保养22
第二节 电子显微镜技术23
一、扫描电子显微镜23
二、透射电子显微镜25
三、扫描隧道显微镜26
四、原子力显微镜29
第三章 洗涤与灭菌技术33
第一节 器具洗涤与干燥33
一、洗涤剂33
二、玻璃器皿的洗涤法34
三、玻璃器皿的干燥35
第二节 灭菌、消毒和除菌35
一、灭菌前的准备36
二、加热灭菌法37
三、过滤除菌法42
四、化学灭菌法43
五、辐射灭菌法44
六、微波45
第三节 各种材料的灭菌处理46
一、培养基的灭菌46
二、土壤基质的灭菌47
三、玻璃器皿的灭菌47
四、刀、剪等的灭菌48
第四章 培养基类别与制备49
第一节 培养基的成分49
第二节 培养基的种类50
第三节 常用培养基的选择52
一、一般细菌培养基52
二、丝状真菌培养基54
三、酵母菌培养基55
四、放线菌培养基55
五、选择性培养基56
第四节 培养基的制备64
一、培养基制备的基本原则64
二、培养基的配制步骤66
三、培养基配制的注意事项68
四、灭菌对培养基的影响69
第五节 培养基的保存70
第五章 样品采集和保存处理71
第一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71
一、采集前的准备工作71
二、采集现场的记录71
三、采样方法72
第二节 污泥样品的采集72
一、采样点的选择72
二、采样方法73
第三节 岩石圈表层样品的采集73
一、采样点的选择73
二、采样方法74
第四节 植物样品的采集75
一、采样点的选择75
二、采样方法76
第五节 水样的采集76
一、采样点的选择76
二、采样方法77
第六节 分析样品的保存77
第六章 微生物接种和纯培养技术79
第一节 接种技术79
一、无菌操作79
二、接种方法79
三、菌龄、接种量及培养时间81
第二节 移植与纯化82
一、移植82
二、纯化82
第三节 培养方法84
一、静置培养84
二、表面培养85
三、深层培养86
四、富集培养88
五、连续培养88
第七章 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90
第一节 一般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90
一、稀释平板法90
二、MPN稀释法92
三、土粒法93
第二节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94
一、充氮厌氧培养法94
二、焦性没食子酸吸氧法95
三、专性厌氧细菌的分离法96
第三节 土壤主要类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97
一、好氧细菌的分离与计数98
二、丝状真菌的分离与计数98
三、放线菌的分离与计数99
第四节 土壤中功能微生物的测定99
一、氨化细菌的测定100
二、硝化细菌的测定101
三、反硝化细菌的测定102
四、好氧性自生固氮细菌的测定103
五、厌氧性自生固氮细菌的测定105
六、硫化细菌的测定105
七、反硫化细菌的测定106
八、磷细菌的测定106
九、钾细菌的测定108
十、铁细菌的测定108
十一、纤维分解菌的测定109
十二、光合细菌的测定111
十三、甲烷产生菌的测定112
十四、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的测定113
十五、重金属抗性菌的测定114
第八章 根圈微生物分析116
第一节 根圈细菌的分析116
一、根圈的分区116
二、根圈细菌的分离117
三、根圈优势菌株的分群118
第二节 植物组织内微生物的分离120
一、植物材料的选择120
二、组织表面消毒121
三、分离方法122
第三节 豆科植物根瘤中根瘤菌的分离123
一、有效根瘤与无效根瘤123
二、根瘤菌的分离与验证124
三、根瘤菌的互接种族127
第四节 非豆科植物根瘤内生菌的分离127
一、常用根瘤中放线菌的分离128
二、弗兰克氏菌的分离129
三、联合固氮菌的分离130
第五节 内生菌根真菌的检测132
一、内生菌根菌的收集与筛析132
二、内生菌根菌侵染的观测133
三、内生菌根菌的繁殖与样品保存136
第六节 模拟根圈代谢分析138
一、人工根际的模拟体系138
二、水稻根际中气体代谢的测定装置140
第九章 土壤微生物的传统分类鉴定143
第一节 土壤微生物分类地位与原则143
一、微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中的位置143
二、微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命名143
三、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异同及其分类原则145
第二节 土壤细菌的分类鉴定146
一、细菌的特征及其分类依据146
二、细菌鉴定的一般程序146
三、细菌鉴定的基本方法147
第三节 土壤放线菌的分类鉴定190
一、放线菌及其分类原则190
二、放线菌特征及鉴定的基本方法191
三、土壤链霉菌属的种群归并法200
第四节 土壤真菌的分类鉴定201
一、真菌的特征及其分类依据201
二、真菌形态显微观察法205
三、真菌培养特征的观察209
第十章 土壤微生物的现代分类方法210
第一节 DNA中GC含量的测定210
第二节 DNA-DNA杂交分析214
第三节 DNA-rRNA杂交分析217
第四节 16SrRNA序列分析220
第五节 数值分类法225
第六节 细胞脂肪酸分析法229
第七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及自动化分析技术230
第十一章 土壤微生物分类检索系统238
第一节 细菌常用分类系统简介与检索238
一、伯杰氏分类法238
二、克拉西里尼科夫分类法247
三、其他分类检索248
第二节 放线菌分类系统简介与检索253
一、瓦克斯曼科及属的检索253
二、克拉西里尼科夫的分类表253
三、伯杰氏第八版的检索254
四、放线菌目分科分属的检索256
第三节 土壤中常见真菌的特征与检索257
一、藻状菌纲257
二、子囊菌纲258
三、半知菌纲259
四、接合菌亚门的检索260
五、子囊菌亚门的检索260
六、半知菌亚门的检索262
第十二章 微生物菌种的保藏263
第一节 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263
第二节 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263
一、斜面传代保藏法263
二、琼脂穿刺保藏法264
三、矿物油封藏法264
四、载体保藏法264
五、悬液保藏法267
六、冷冻干燥保藏法268
七、液氮超低温保藏法269
第三节 菌种保藏的注意事项270
第四节 菌种保藏机构与菌种索取271
一、菌种保藏的国家级机构271
二、菌种保藏的国际性机构272
三、菌种的索取与交流272
第十三章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274
第一节 出发菌株和诱变剂274
一、菌悬液的制备274
二、诱变剂的种类与使用274
第二节 菌种诱变育种的方法275
一、物理诱变剂的处理275
二、化学诱变剂处理277
三、其他诱变处理282
四、复合诱变处理282
第三节 变异菌株的筛选283
一、形态、色素、酶活和拮抗性等变异菌株的筛选283
二、发酵特性变异菌株的筛选284
三、营养缺陷型变异菌株的筛选284
第四节 药物处理注意事项287
第五节 菌种的退化与复壮288
一、常见的菌种退化现象288
二、常用的菌种复壮措施288
第十四章 土壤微生物原位观察和鉴别290
第一节 土壤生境中的微生物检测290
一、土壤细菌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290
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埋片观察法291
三、光学显微镜直接检测土壤颗粒法293
四、水稻根圈微生物生态观察法295
五、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观察法296
六、根系观察箱法297
七、琼脂膜法298
八、毛细管法299
九、尼龙网法300
十、电子显微镜法300
十一、土壤切片观察法301
第二节 显微放射自显影法303
第三节 微生物菌株标记鉴别法306
一、免疫血清鉴别法306
二、荧光抗体法310
三、菌株的抗药性标记鉴别法314
四、发光酶基因标记法316
五、荧光蛋白标记法317
第四节 土壤微生物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319
第十五章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322
第一节 土壤样品采集与预处理322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析322
一、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323
二、熏蒸提取—仪器分析法325
第三节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分析327
一、熏蒸提取—全氮测定法327
二、熏蒸提取—茚三酮比色法329
第四节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分析331
一、熏蒸提取—全磷测定法331
二、熏蒸提取—无机磷测定法333
第五节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硫分析335
第六节 底物诱导呼吸法337
第七节 三磷酸腺苷(ATP)法338
第八节 土壤麦角甾醇分析法340
第九节 土壤几丁质分析342
第十六章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344
第一节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344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346
第三节 土壤微生物遗传多样性348
一、土壤样品总DNA的提取348
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351
三、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354
四、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357
第十七章 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强度测定360
第一节 土壤呼吸作用360
一、密闭静置培养测CO2法360
二、通气培养测CO2法362
三、田间收集CO2法363
第二节 土壤氨化作用364
一、土壤培养法365
二、氨化菌培养液培养法366
第三节 土壤硝化作用367
一、土壤培养法367
二、培养基接种土壤悬液法368
三、纯菌培养法370
四、环流法370
第四节 土壤反硝化作用372
一、硝酸盐消失法372
二、气相色谱法374
第五节 土壤固氮作用376
一、土壤培养测全氮法377
二、无氮培养液培养法378
三、乙炔还原法379
第六节 土壤磷素的转化作用383
第七节 土壤铁素的转化作用385
一、淹水土壤中Fe还原活性的测定法386
二、环流土壤中Fe氧化活性的测定法387
第八节 淹水条件下的硫酸盐还原作用388
一、SO4-S的定量测定法388
二、游离H2S和硫化物态S的定量测定法389
第九节 纤维素分解作用391
一、埋布片法391
二、尼龙袋法392
第十节 酚分解作用392
第十一节 腐殖质分解作用394
第十八章 土壤酶活性测定395
第一节 氧化还原酶395
一、脱氢酶395
二、多酚氧化酶397
三、过氧化氢酶398
四、过氧化物酶399
五、硝酸还原酶400
六、亚硝酸还原酶401
七、硫酸盐还原酶402
第二节 水解酶404
一、脲酶404
二、蛋白酶406
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407
四、脂肪酶408
五、转化酶(蔗糖酶)409
六、纤维素分解酶411
七、磷酸酶412
八、芳基硫酸酯酶413
九、葡萄糖苷酶415
十、荧光素二乙酸酯酶417
第三节 转移酶和裂解酶418
一、果聚糖蔗糖酶418
二、L-组氨酸氨裂解酶419
第十九章 数据生物统计分析422
第一节 几个常用的统计值422
一、平均数422
二、标准差422
三、标准误423
四、变异系数(Cv)424
第二节 两个平均值的比较—显著性t检验424
第三节 多个样本平均值的比较—方差分析法425
第四节 回归分析427
一、回归分析计算427
二、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其显著性检验428
三、计算回归线的精确度和置信限428
四、回归直线作图428
第五节 常用多元统计分析429
一、聚类分析429
二、主成分分析434
主要参考文献446
附录459
一、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459
二、常用酸碱指示剂的配制460
三、常用消毒剂的配制461
四、常用固态化合物溶液浓度的配制462
五、标准pH比色管的制备462
六、乙醇稀释法463
七、常用计量单位464
八、相对密度、糖度换算表465
九、稀释法测数统计表466
十、标准筛孔对照表468
十一、土壤样品登记表469
十二、土壤含水量测定记录表469
十三、土壤微生物分析记录表469
十四、微生物生理类群稀释分析记录表470
十五、细菌鉴定卡片470
十六、放线菌鉴定卡片472
十七、真菌鉴定卡片474
十八、菌种保藏登记卡片475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条例476
拉汉微生物名称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