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小康社会的来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小康社会的来临](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0125136.jpg)
- 宋林飞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4295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50页
- 主题词:小康-建设-研究-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小康社会的来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一个古老的梦想1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3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5
四、走出“新短缺经济”6
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7
第一章 社会转型9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转型9
一、城乡二元结构9
二、走出“乡土社会”11
三、拆除户籍藩篱16
第二节 留守农民的烦恼与探索18
一、小岗村为什么落后了?18
二、“三农”问题的提出19
三、新农村建设21
四、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23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27
一、离土又离乡27
二、国际劳务输出29
三、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政策30
四、培育城市劳务市场32
五、继续发挥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33
第五节 新社会结构的出现35
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35
二、从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38
三、结论39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发展40
第一节 经济快速平稳增长40
一、熨平增长型经济周期40
二、经济快速增长的稳定性较强42
三、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43
第二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4
一、集约型增长44
二、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45
三、企业更新改造47
四、产业集群48
第三节 经济国际化49
一、发展资本市场49
二、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50
三、人才本土化51
四、世界经济带来的挑战与风险52
第四节 新型工业化56
一、制造业发展状况57
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59
三、新型工业化路径59
四、工业适度重型化60
第三章 走向城市社会62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62
一、多元城市化62
二、新型城市化模式64
三、实现中国城市化的重大战略转变66
第二节 发展都市圈经济69
一、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70
二、缩小制度落差71
三、扩展中心城市辐射功能72
第三节 农民工的权益74
一、“民工荒”的背后74
二、维护农民工选择职业与居住地的权利75
三、维护农民工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75
四、维护农民工劳动保护的权利77
五、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权利78
六、维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78
七、维护农民工参政议政的权利80
第四章 新社会阶层的兴起81
第一节 新社会阶层的成长81
一、新兴社会群体阶层化81
二、基本阶层局部弱势化83
三、先富群体政治化84
四、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化84
五、鼓励全法勤劳致富87
六、实现共同富裕88
第二节 开放的社会结构89
一、双重分层机制89
二、“金字塔形”社会结构的转型90
三、从差序格局向差距格局的转变92
第三节 私营企业主阶层94
一、私营企业主是建设者94
二、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96
三、私营企业划分的标准98
四、私营企业主的政治要求100
第四节 谁创造了价值101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102
二、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剩余价值105
三、我国现阶段有没有剥削108
四、企业投资是否仅仅是资本投资110
五、双重分配112
第五章 人口发展114
第一节 人口政策改变中国114
一、实现现代人口再生产模式114
二、人口素质显著提高116
三、人口结构有待改善116
四、人口流动加快117
五、生育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119
第二节 “未富先老”的挑战121
一、提前到来的老龄化121
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124
三、建设积极的老龄社会125
第三节 重视人口安全128
一、严禁侵犯公民人身自由128
二、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129
三、坚决打击拐卖人口的犯罪分子131
四、加强人口安全预警132
第六章 文化发展136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因素136
一、学一点社会经济学136
二、破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139
第二节 增强文化动力141
一、文化自觉141
二、发展区域文化142
第三节 发展先进文化144
一、先进文化的核心144
二、走出“文化迷茫”145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147
第四节 发展文化产业148
一、文化经济的兴起148
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选择151
第五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153
一、加大政府推动153
二、社会科学的又一个春天155
第七章 新公平观159
第一节 效率与公平并重159
一、公平的经济与社会意义159
二、效率与公平统一162
三、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165
第二节 效率与公平的产权基础166
一、产权制度建设166
二、现代产权制度建设中的重要问题167
三、土地承包权也是一种产权168
四、加快产权制度建设的突破口169
五、产权制度完善发展的法律保障170
第三节 社会公平的实现方式170
一、机会均等的基本保障170
二、社会保障的效率171
三、社会保障的协调性172
第四节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172
一、解决“高增长低就业”问题173
二、解决“公共就业服务边缘性”问题174
三、解决“单一正规就业模式”的转型问题174
四、解决“城市建设与工商管理形式化“问题175
五、解决“可承受的失业”问题176
六、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177
第五节 市民的安居权178
一、正确认识房地产市场的走势178
二、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目标179
三、建立“大众房地产市场”180
四、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创新181
第八章 新政府运动184
第一节 政府创新的潮流184
一、一个世界性的政府议题184
二、生产建设型政府的转轨185
三、政府推动并不必然产生反市场性187
四、正确的政府行政推动190
第二节 新政绩观191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何入手191
二、政府考核方式的调整192
三、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193
第三节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194
一、高效提供公共产品194
二、实行政务公开原则194
三、实行民众参与原则195
四、实行“客户导向”原则195
五、确立勤政务实与清正廉洁形象196
六、健全评价与制约机制197
七、官员问责制199
第四节 传媒的舆论监督199
一、政府需要传媒的舆论监督200
二、地方政府创新评价204
第五节 推进城市社区文明建设206
一、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与社区服务社会化207
二、社区居民的睦邻需求与社区新型空间的创造208
三、社区居民的矫正需求与社区工作专业化209
四、社区居民的参与需求与社区工作志愿化210
五、社区居民的安全需求与平安社区的创建211
六、社区居民的帮扶需求与社区救助机制211
七、社区移民的发展需求与边缘社区繁荣计划212
第九章 社会风险214
第一节 分化风险214
一、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214
二、再分配不足的增长217
三、财富过分集中的后果219
第二节 移民风险221
一、移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221
二、不平等交换形成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结构222
三、公共危机引起的移民风险223
四、建构移民的社会安全机制225
第三节 台海风险227
一、陈水扁当局的“急独”本质227
二、台湾民意中的“台独”倾向增强229
三、两个危险的误区230
四、大陆人民的殷殷期盼232
五、不可能的梦234
第四节 “颜色”风险235
一、对外开放的风险235
二、“颜色革命”的挑战236
第五节 社会风险的预警与管理239
一、当前我国潜在的社会危机因素239
二、社会风险监测与预警242
三、社会危机处理机制247
四、提高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水平248
第十章 和谐社会建设25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250
一、人类的共同理想250
二、新的时代要求251
三、13亿人的共同福祉252
四、“中国模式”的成功与创新255
第二节 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257
一、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257
二、群体性事件多发258
三、环境污染引发的矛盾增多259
四、刑事案件总量高位徘徊260
第三节 大力推进社会发展260
一、优先调整社会结构260
二、遏制贫富分化262
三、建立促进社会主义因素成长的机制263
四、建立公共权力约束与监督体系264
第四节 发展社会慈善事业265
一、第三次分配265
二、积极培育与发展慈善组织266
三、建立现代财富伦理与文化267
四、增强慈善捐款与当志愿者的热情268
五、推进慈善理论研究与创新270
第十一章 创建生态文明272
第一节 工业化陷阱272
一、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272
二、环境污染事件增多275
三、环保制度建设的成效与不足277
第二节 生态文明观及其实践279
一、树立生态文明观279
二、推进“绿色GDP”新政281
三、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促进生态文明282
四、发展“绿色工业”283
五、发展“绿色消费”284
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85
第三节 生态现代化的召唤287
一、了解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287
二、推进生态现代化建设289
第十二章 小康社会进程与评估292
第一节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292
一、小康社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292
二、小康社会指标目标值的确定294
第二节 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评估297
一、四个发展梯度298
二、经济发展299
三、生活水平303
四、社会发展304
五、社会结构306
六、生态环境309
第三节 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评估310
一、区域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优选311
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定量标准313
三、遏制负现代化317
附录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