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理学
  • (德)魏德士(Bernd Ruthers)著;丁晓春,吴越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5628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509页
  • 主题词:法理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文版前言1

德文版前言1

中文版导读(卓泽渊)1

引言1

第一部分 基本问题7

第一章 法理学是什么、应该是什么7

第一节 法哲学、法理学、法的一般理论8

第二节 “法理学”的含义9

一、何为理论?9

二、法理学13

第三节 为什么今天还需要法理学?15

一、法理学的兴衰15

二、作为法律解释的杂技演员的法学家17

三、法学教育的焦虑——教育危机成为基础危机19

四、社会的变迁和复杂性20

五、法律制度的复杂性21

六、价值变迁22

第四节 本章小结23

第二部分 法及其功能27

第二章 什么是法27

第一节 定义的问题27

第二节 研究命题:法是现行法律规范的总和28

一、法由国家制定29

二、法与国家强制力30

三、作为终审法院判决产物的法:法官法30

四、实证主义法概念的局限与漏洞31

第三节 客观和主观意义上的法32

一、客观的法32

二、主观的法33

第四节 本章小结36

第三章 法的作用和功能38

第一节 创建和调整功能38

第二节 形式上的调整功能:阻止混乱发生(无法的状态)39

第三节 保持功能(物质的调整功能)40

第四节 赋予功能和法律保障功能41

第五节 裁判纠纷的功能41

第六节 满足功能42

第七节 融合功能43

第八节 创造与教育功能43

第九节 本章小结44

第四章 法律规范46

第一节 规范的类型46

一、应然规范和实然规范46

二、社会规范47

三、道德规范或伦理规范47

四、其它规范形式48

第二节 语句的类型48

一、理论性语句49

二、形而上学的语句(信条)50

三、价值判断52

四、规范性语句:命令语句和确定语句53

五、价值判断和规范语句的可证明性57

第三节 法律规范的结构59

一、法律规范的接受对象59

二、当为的特征60

三、法定事实构成与法律后果的安排61

四、法律的评价标准61

第四节 典型的规范内容62

一、权利分配规范62

二、权限规范(授权性规范)63

三、辅助规范与定义规范63

四、法律参照与拟制64

五、法律推定64

第五节 法律秩序的构成——法律体系65

一、单一规范与法律体系65

二、单一法律规范与立法者的评价计划68

第六节 本章小结69

第五章 法与语言71

第一节 语言是法学者的工具71

一、学习语言是长期的过程72

二、语言与交流作为语言共同体及翻译问题72

第二节 “正确”理解文章的困难73

一、接受理论(解释学)概述74

二、关于纯粹的词语或文本含义的问题76

第三节 语言的不准确性77

一、词语的多义性77

二、词义的不确定性78

三、词语含义的变化81

四、法律概念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84

五、法律专业术语的类型85

第四节 借助人造语言实现精确化87

一、精确科学的榜样87

二、符号语言作为更精确的法律表达手段?87

第五节 通过定义达致精确89

一、作为约定的词义89

二、概念形成的有限自主性90

三、规范目的与法律概念91

四、法律概念是法律渊源吗?92

第六节 法学专业术语92

一、专业术语93

二、翻译问题93

三、捉摸不透的法律94

四、复杂的法作为社会与政治制度的镜子95

第七节 本章小结96

第六章 法律渊源的学说98

第一节 法律渊源的概念和作用98

一、法律渊源学说属于宪法问题98

二、法律渊源的概念98

第二节 法律渊源的类型99

一、跨国与国际规则99

二、宪法100

三、议会法作为民主统治的工具100

四、行政法规101

五、章程102

六、集体法上的规范合同102

七、习惯法103

八、法官法104

九、法学家法113

十、自然法作为法律渊源114

第三节 法律秩序是统一体?117

一、大量的法律渊源成为问题117

二、法律秩序的位阶结构118

三、法律适用的复杂性119

四、作为解释依据的法律秩序的统一性120

第四节 本章小结122

第七章 法理作为科学124

第一节 法学是科学吗?124

一、法学家的自我怀疑125

二、问题的意义125

第二节 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126

一、传统的概念126

二、与科学性的区别129

第三节 法学作为科学129

第四节 价值评判之争131

一、对法学的意义131

二、核心问题131

第五节 法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133

一、作为规范科学的法学133

二、法学作为社会科学133

三、法学作为文本学135

第六节 法学—法理学—法律信条学136

一、何为法律信条学?136

二、信条学怎样产生?137

三、信条规则的有效性要求138

四、法律信条学的功能140

五、法律信条学与法律政策142

第七节 本章小结143

第三部分 法的效力147

第八章 效力的概念147

第一节 问题一览147

第二节 效力的类型148

一、法律效力、现实效力和道德效力148

二、三种效力的区别和联系150

三、接受的含义151

第三节 本章小结151

第九章 法与正义153

第一节 正义和统治:极权主义问题153

第二节 何为“正义”?154

一、作为美德的正义155

二、正义具有规则的属性155

三、正义的多样性——举例说明157

四、分配正义159

五、平衡正义163

六、目标冲突:正义的相对性166

七、正义论据的界限174

第三节 本章小结175

第十章 道德、伦理学和法179

第一节 道德体系的概念与约束力基础179

第二节 归属关系180

一、道德作为法的条件180

二、作为法之目标的道德181

第三节 本章小结182

第十一章 宗教和法:神学的自然法184

第一节 法作为人类意义问题之一184

第二节 自然法的概念和作用186

第三节 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各种说明方法187

第四节 神学的自然法留下了什么?或者:自然法的“永恒回归”191

一、何为正确的法191

二、1945年之后的再现192

三、自然法复兴的消逝192

四、自然法在内容上的可变性193

五、自然法概念的开放性196

六、神学自然法的功绩196

七、神学自然法与多元国家197

第五节 本章小结198

第十二章 理性和法200

第一节 启蒙运动的自然法200

一、从信仰到认识200

二、何为理性法中的自然?200

三、自然法法典201

第二节 历史、民族精神和法:历史法学派202

一、作为法的根基和渊源的历史与民族精神202

二、历史法学派的法律政策功能202

三、历史法学派在今天意味着什么?204

第三节 逻辑与法:概念法学204

一、法学对造法的垄断204

二、法是概念逻辑的产物205

三、概念法学的成败205

第四节 本章小结206

第十三章 国家权力与法:法律实证主义208

第一节 哲学实证主义:作为信条的自然科学经验208

第二节 对必要的国家风俗的信仰:法律实证主义210

一、指导思想210

二、纯粹法学说212

三、极权主义的法理学214

四、成文的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216

第三节 终审法院的权力:法官实证主义218

第四节 本章小结219

第十四章 阶级与法221

第一节 作为新法理学的出发点的工业革命221

第二节 阶级和法——革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法理学222

一、马克思主义法律学说的核心论题222

二、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发展与前景226

第三节 进化论的阶级和法——罗伦兹·冯·施坦因228

一、作为出发点的阶级结构228

二、国家改革代替无产阶级革命229

三、法作为社会产品230

第四节 本章小结231

第十五章 目的、利益与法:利益法学233

第一节 法的目的(耶林)233

一、通向真实的曲折道路233

二、耶林作为过渡的理论家234

第二节 作为法理学与方法学的新思考的利益法学235

一、作为实践科学的法学235

二、法官作为立法者的助手236

三、利益概念的广泛性与模糊性237

四、民族社会主义中利益法学的争论238

第三节 本章小结242

第十六章 种族与法:民族社会主义的法学说244

第一节 极权的恶法制度244

第二节 纳粹的法律观245

第三节 建立民族社会主义法理学的企图245

一、急于妥协的学者之间的竞争245

二、从利益法学到新黑格尔主义246

三、转义解释对于立法的优先性246

四、民族社会主义的新法律思想246

五、新的法律渊源学说248

六、新的概念学说248

第四节 本章小结254

第十七章 科学理论与法:新理性法256

第一节 对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的背离256

第二节 寻求第三条道路257

一、现象学257

二、新一轮评价之争258

三、论辩理论260

第三节 规范依据的理性论据263

一、问题263

二、关于国家形式理性264

三、对理性论据的批判265

四、共同的评价基础作为理性的理解的界限267

第四节 本章小结267

第十八章 自由法与论题学269

第一节 自由法学说269

第二节 法律的论题学270

一、何为法律的论题270

二、对话法理的机会270

三、论题的界限271

第三节 本章小结271

第十九章 法律工作者必须进行立场选择273

第一节 选择的烦恼273

第二节 不问道理的效力承认274

第三节 重要的法律效力论据在历史上的变迁:自然法的例子274

第四节 各种法律学说的正确核心275

第五节 法是对历史的总体状况的反映277

第六节 以宪法为条件的个人立场选择的开放性277

第四部分 法律适用281

第二十章 法的获得属于方法问题281

第一节 方法论的意义281

一、德国法律工作者的方法危机281

二、法学方法论的功能284

第二节 方法的基础问题287

一、法律适用的目标287

二、法律适用的步骤287

三、事实认定是程序法上的问题290

四、法律适用的方法有几种?292

五、法学的方法论还是法院实践的方法论?293

第三节 本章小结294

第二十一章 法律的演绎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295

第一节 涵摄的作用和技术295

一、人身伤害的例子295

二、演绎推理的问题与范围296

第二节 法律适用中的逻辑与目的论300

第三节 本章小结301

第二十二章 法律规范的解释303

第一节 方法选择的顺序303

一、萨维尼的贡献304

二、方法选择——宪法问题306

三、法律解释与法律行为解释的异同309

第二节 规范目的作为解释目的310

一、规范之目的是立法的动因310

二、解释目标与解释方法(要素)的区别313

第三节 按照文义解释314

一、文义作为出发点314

二、本节小结319

第四节 体系解释319

一、法律秩序的统一性319

二、不同的体系概念321

三、法律秩序作为价值秩序321

四、作为价值实现的法律适用322

五、体系解释的基本问题323

六、本节小结330

第五节 历史解释331

一、规范在颁布和适用之时的含义331

二、何为历史解释?331

三、历史解释的意义332

四、本节小结336

第六节 法律解释与法律续造难以区分:方法之争乃定义问题336

一、主观解释学说与客观解释学说336

二、现今盛行的观点337

三、对客观理论的批判340

四、法官的法政策的需求344

五、本节小结345

第七节 本章小结346

第二十三章 漏洞领域中的法律适用348

第一节 漏洞现象348

一、禁止拒绝裁判348

二、漏洞问题与法官修改法律之间的区别350

三、客观解释是隐蔽的立法351

第二节 法律漏洞的概念和种类352

一、漏洞概念的不确定性352

二、漏洞的种类355

三、本节小结361

第三节 法官对漏洞的认定——寻找并发明法律中的漏洞362

一、明显的规范漏洞362

二、目的漏洞362

三、作为漏洞认定标准的法律产生时刻与适用时刻363

四、漏洞认定的法政策功能365

第四节 漏洞填补368

一、法官造法的权限368

二、漏洞填补的工具371

三、法(领域)漏洞的补充377

第五节 法官造法的表面论据380

一、援引“法律思想”380

二、事物的本质和机构的本质381

三、案件类型——“典型的法律发现”385

第六节 本章小结388

第二十四章 法官对法律的背离390

第一节 表现形式390

一、表面上对法律的背离390

二、法官对规范目的之修正391

三、法官对法律的拒绝与宪法相冲突393

第二节 法官修改法律的合法性395

一、规范目的是文义修正的出发点和理由395

二、规范目的在法律颁布和法律适用之间的变化396

三、法官对立法的抵抗399

四、法官的抵抗权(《基本法》第20条第4款)401

第三节 本章小结403

第二十五章 法理学与法律方法论的关系405

第一节 来自制度更迭的方法论经验405

一、适应变化和转义解释作为法律适用的长期任务405

二、新的现实作为旧法的闸门406

第二节 法律方法论是阻止法律嬗变的栅栏?407

一、方法论的任务和界限407

二、方法意识作为转义解释的刹车409

第三节 基本价值不可放弃410

人名索引412

词条索引431

参考文献459

译后记4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