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民政文化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民政文化史
  • 金双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3030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136MB
  • 文件页数:441页
  • 主题词:民政事务-历史-中国-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民政文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前、中期的民政文化现象1

第一节 历史概况1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婚姻关系2

第三节 殡葬习俗4

第四节 原始社会的氏族保障5

第五节 氏族社会结构及氏族的生活生产区域6

第六节 有关原始社会战天斗地的传说7

一、有关治水方面的传说7

二、有关抗旱方面的传说8

第二章 原始社会后期的民政文化现象10

第一节 生产力的发展及私有观念、私有财产的出现10

第二节 司徒与教化11

第三节 具有地缘关系因素的“行政区划”13

第四节 救灾及有关的传说14

第五节 婚姻和殡葬习俗15

第三章 夏朝商朝时期的民政文化(约公元前21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20

第一节 历史概况20

第二节 夏商涉及民政职官及职掌内容的揣测22

第三节 “地区部落”式的行政区划23

第四节 迁徙及婚姻殡葬习俗24

一、迁徙24

二、婚姻习俗25

三、殡葬习俗25

第四章 西周时期的民政文化(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28

第一节 历史概况28

第二节 施民于教化30

第三节 交错型行政区划及基层政权管理33

第四节 救灾与救济35

第五节 处置夏商旧遗民37

第六节 婚姻习俗及管理37

一、婚姻形式38

二、媒聘制39

三、婚姻的方式和性质39

四、国家管理婚姻的机构——“媒氏”40

五、严格的外婚制40

第七节 民政机构和职官41

一、“天地各半”等级地位显赫的民政机构41

二、中央民政机构的主要职掌范围42

三、民政机构管理的特点42

第八节 民政理论及思想43

一、民政思想的类型43

二、民政思想的特点44

第五章 春秋时期的民政文化(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47

第一节 历史概况47

第二节 行政区划、基层政权管理和户籍管理51

一、行政区划51

二、军政合一的基层政权53

三、户籍管理54

第三节 救灾55

一、灾荒概述55

二、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态度56

三、救灾的活动57

第四节 救济和优抚61

一、救济61

二、兵役法和优抚制度66

第五节 婚姻及其管理67

一、夫权制的婚姻68

二、婚姻形式和婚姻管理70

第六节 殡葬习俗75

一、西周的“丧礼”75

二、春秋的丧葬习俗变化77

第七节 民政理论和思想79

一、民为主体的思想主张80

二、孔子的民政思想80

三、管子的民政思想82

四、单旗的子母相权论83

第六章 战国时期的民政文化(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86

第一节 历史概况86

一、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农业技术的进步86

二、经济制度的变化87

三、政治制度的变化87

四、百家争鸣的哲学思想及众说纷纭的政治主张88

五、人民的反抗斗争89

第二节 扩大化的宗族保障89

一、发展农业,富国富民90

二、具有政治策略性的社会救济91

三、李悝的平籴法92

四、以防灾为目的的水利建设93

第三节 户籍管理和行政区划95

一、户籍管理95

二、行政区划97

第四节 其他民政工作98

一、优抚工作98

二、婚姻习俗100

三、殡葬习俗101

第五节 民政思想和理论102

一、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民政思想102

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的宗族保障思想104

三、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宗族保障思想105

四、其他民政思想107

第七章 秦朝的民政文化(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09

第一节 历史概况109

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109

二、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封建经济制度110

三、复杂的社会矛盾111

第二节 奉行法术势思想与秦朝民政的关系111

一、五德终始说和法术势说111

二、秦王朝的残暴统治113

第三节 全面推行郡县制的行政区划115

一、关于设立郡县制的争论115

二、行政区划116

三、基层政权组织的建立118

第四节 婚姻和殡葬管理119

一、一夫一妻制的婚姻119

二、没有保障的下层人婚姻119

三、殡葬事务120

第五节 户政管理和民户迁徙121

一、以告奸为目的的户政管理制度121

二、民户迁徙122

第六节 兵役制度及其优抚123

一、兵役制度123

二、复员军官士卒的优抚和安置124

第八章 汉朝的民政文化(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127

第一节 历史概况127

一、以黄老学说和儒家学说为核心的统治思想127

二、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128

三、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制度129

四、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斗争130

第二节 基层政权管理及治安管理131

一、基层政权管理131

二、治安管理132

第三节 行政区划134

第四节 救灾137

一、灾情概况138

二、救灾的方法140

第五节 救济147

一、宏观的社会经济147

二、微观的社会救济151

第六节 婚姻习俗及管理155

一、儒学、谶纬说的兴起及妇女贞节观的产生155

二、统治者对婚姻的管理156

三、婚姻类型157

四、男子占绝对主动权的离婚制159

第七节 其他民政工作160

一、优抚制度160

二、殡葬习俗161

三、教化164

第八节 民政思想及理论166

一、董仲舒的“明教化”学说166

二、晁错的《论贵粟疏》和贾谊的《论积贮疏》167

三、王充的民政思想168

四、王符的民政思想170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政文化(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72

第一节 历史概况172

第二节 行政区划175

第三节 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177

第四节 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伍组织181

第五节 灾荒与荒政183

一、重农184

二、垦荒185

三、赈济185

四、调粟185

五、养恤186

六、蠲缓186

七、节约187

第六节 婚丧制度和习俗187

第七节 其他民政工作190

一、户政190

二、兵役制度与优抚制度190

三、移风易俗192

第八节 民政思想192

一、反对“名教”,提出“养生论”192

二、范缜的《神灭论》194

第十章 隋朝唐朝的民政文化(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97

第一节 历史概况197

一、统治思想197

二、官僚机构198

三、经济的发展和赋税制度199

四、阶级矛盾和农民起义200

第二节 行政区划201

一、隋的州(郡)县二级制201

二、唐的行政区划制度及其制度的演变202

三、唐朝在边远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204

第三节 基层政权和民伍组织206

一、隋代乡里制、五保制的形成及其职能206

二、唐代乡里制、五保制的完善及其职能207

第四节 均田制的颁行与破坏209

一、隋代均田制的颁行与破坏209

二、唐代均田制的发展及其终结209

第五节 灾荒与荒政211

一、灾荒概况211

二、荒政212

第六节 婚丧制度和习俗215

一、婚姻制度和习俗215

二、丧葬制度和习俗219

第七节 兵役制度的沿革与优抚制度220

一、兵役制度的沿革220

二、有关优抚制度的规定222

第八节 民政思想224

一、唐初统治阶级的民本思想224

二、“人定胜天”思想的发展和论证225

第十一章 五代十国宋辽金的民政文化(公元907年—公元1234年)229

第一节 历史概况229

第二节 职官制度及民政机构232

第三节 复杂多样的行政区划及基层组织236

一、行政区划236

二、基层组织239

第四节 理学的形成及其对民政的影响240

一、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240

二、民政概念的初步形成241

三、理学对民政的影响241

第五节 灾荒与荒政242

第六节 婚丧制度和习俗246

一、婚姻制度和习俗246

二、丧葬习俗的特点248

第七节 其他民政工作249

一、北宋户籍制度249

二、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民政变化和发展251

三、北宋兵制及优抚252

第十二章 元朝的民政文化(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255

第一节 历史概况255

一、元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255

二、元代社会的主要特点257

三、一省制及民政机构258

四、元代的户籍及户口管理259

第二节 行政区划260

一、元代行省制的建立260

二、省、路、州(府)、县四级区划制260

三、边疆和少数民族的区划制261

第三节 基层社会组织262

第四节 元代的兵役及优抚263

一、元代的兵役制263

二、元代的优抚264

第五节 灾荒与荒政265

一、灾荒265

二、荒政266

第六节 婚丧制度和习俗267

一、元代复杂多样的婚姻制度和习俗267

二、元代的丧葬习俗268

第七节 元代的民政思想269

一、邓牧思想的宗族保障模式269

二、元代统治阶级的重农思想270

第十三章 明朝的民政文化(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273

第一节 历史概况273

一、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274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275

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276

四、唯物论反唯心论的斗争277

第二节 行政制度277

第三节 明初的强本措施279

一、徙富民,抑豪强279

二、移民屯田,奖励开垦280

三、减免赋役280

四、解放奴隶281

五、兴修水利282

六、鼓励种植经济作物283

第四节 基层组织与户政管理284

一、关于基层组织284

二、明代的户政管理办法285

第五节 整顿民俗287

一、尊高年287

二、整顿婚丧习俗287

第六节 荒政与社会救济288

一、消极的救荒主张289

二、积极的荒政主张290

第七节 其他民政工作292

一、明代的兵制及优抚292

二、移徙293

三、瘗遗骸293

四、禁自宫293

五、复除优免294

第八节 明朝的民政思想294

一、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294

二、李贽的“人伦物理”论295

第十四章 清朝前、中期的民政文化(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297

第一节 历史概况297

一、封建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297

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99

三、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300

第二节 行政区划300

一、普通行政区301

二、特别行政区304

第三节 保甲组织及城市基层组织305

一、保甲组织305

二、城市基层组织307

第四节 户籍管理308

一、清初户口之编审308

二、清代户口概数309

三、乾隆户口增长的原因310

四、户籍类别310

第五节 社会救济312

一、清入关初期的重要措施312

二、康熙乾隆的蠲免赋税313

三、其他救济措施和设施314

四、清朝贪污之风和社会救济之腐败315

第六节 救灾316

一、清朝灾害概况316

二、清代救灾措施317

三、救灾之积弊322

第七节 清朝的兵制及优抚323

一、清朝的兵制323

二、清朝的优抚324

第八节 民政理论与著作327

一、龚自珍的“平均论”和理想宗族保障说——“农宗论”327

二、徐鼒的“务本论”328

三、魏源的奢俭论329

第十五章 清朝后期的民政文化(公元1840年—公元1911年)332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国际形势332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社会332

二、鸦片战争前夕的国际形势334

三、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335

第二节 帝国主义鸦片的侵入及爱国禁烟运动335

一、帝国主义鸦片的侵入335

二、禁烟运动336

三、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及影响338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民政”339

一、太平天国爆发的历史背景及简单经过339

二、太平天国的“民政”工作活动341

三、洪仁玕的“民政”思想346

第四节 民政部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掌内容347

一、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347

二、清朝民政部设立的历史背景350

三、民政部机构与职掌内容352

四、清末的民政354

五、清民政的覆灭和资产阶级民政的曙光355

第五节 积极进步的民政理论和思想357

一、洪秀全的平均思想357

二、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和“社会公有制”358

三、梁启超的“生利”、“分利”论359

四、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论361

第十六章 民国时期的民政文化(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364

第一节 历史概况364

一、孙中山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365

二、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366

三、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367

第二节 民政机构及其职掌内容369

一、民政机构及其沿革370

二、民政职掌内容及其评价372

第三节 行政区划和基层政权组织374

一、三级制和二级制行政区划374

二、旧中国城市的发展概况376

三、县以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378

第四节 灾荒及救灾真伪380

一、战争是灾荒的根源380

二、救灾事务及其真伪383

第五节 人民的穷困和点缀性的社会救济以及优抚385

一、人民的穷困385

二、点缀性的社会救济387

三、名目繁多但并无实效的优待抚恤389

第六节 婚姻管理的混乱和社会的堕落390

一、民国时期的婚姻及其管理390

二、社会的堕落及反动统治的腐败392

三、“新生活运动”及其实质394

第十七章 红色政权下的新民政文化(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时期)397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和民政机构建设397

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理论的产生397

二、中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98

三、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权和民政机构建设400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权和民政机构建设402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和民政机构建设403

第二节 新型的优抚和拥军优属活动403

一、新型的优抚和拥军优属的产生403

二、军民一家404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新型优抚和拥军优属活动404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型优抚和拥军优抗活动405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优抚、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407

第三节 具有社会救济意义的减租减息及彻底的土地革命408

一、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409

二、“土地法”和查田运动409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410

四、解放战争初期的减租减息410

五、彻底的土地革命411

第四节 新型的婚姻关系及管理412

一、新型婚姻关系的建立412

二、新型婚姻制度的管理413

第五节 无产阶级的民政思想及民政理论413

参考文献416

后记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