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货币与信用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货币与信用原理
  • Ludwing von Mises 著
  • 出版社: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 ISBN:
  • 出版时间:1967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货币与信用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货币之性质1

第一章 货币之功能1

第一节 使用货币之一般经济条件1

第二节 货币之起源1

第三节 货币之「次要」功能5

第二章 价值之度量9

第一节 主观使用价值之不能度量9

第二节 总价值15

第三节 作为价格指标之货币17

第三章 货币之类别20

第一节 货币与货币代用品20

第二节 货币代用品之特点23

第三节 商品货币、信用货币与命令货币28

第四节 过去及现在之商品货币30

第四章 货币与国家37

第一节 国家在市场中之地位37

第二节 货币之法律观念38

第三节 国家对于货币制度之影响40

第五章 作为经济财之货币47

第一节 货币既非生产财亦非消费财47

第二节 货币为私有资本之一部分53

第三节 货币非社会资本之一部分57

第六章 货币之敌对者5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中之货币59

第二节 货币之狂想者60

第二编 货币之价值63

第一章 货币价值之概念63

第一节 货币价值理论中之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63

第二节 货币之客观交换价值65

第三节 货币价值理论所牵涉之问题67

第二章 货币之客观交换价值或购买力的决定因素74

(Ⅰ)货币客观交换价值之继续性因素74

第一节 货币主观价值系以货币客观交换价值之存在为基础74

第二节 在某物充当货币之前、需要一种与货币功能无关的价值75

第三节 事前存在价格在决定市场交换比率过程中之重要性76

第四节 边际效用理论对货币之适用性79

第五节 影响货币客观价值的「货币」影响与「非货币」影响86

(Ⅱ)因货币供求比率发生变动而引起之货币客观交换价值的波动87

第六节 数量说87

第七节 货币之存量与货币之需求92

第八节 在货币需求不变或增加未到同一程度之情况下,货币数量增加之影响98

第九节 反对数量说之若干观点的批评105

第十节 数量说之进一步的适用109

(Ⅲ)因间接交换特质所引起之货币客观交换价值之特殊变动的特殊原因112

第十一节 「生活之昂贵」112

第十二节 瓦格?之理论:供给方面对于价格决定之影响永远超过需求方面112

第十三节 魏塞尔之理论:自然经济与货币经济之关系改变对于货币价值之影响114

第十四节 影响货币客观交换价值之市场构造118

(Ⅳ)附记122

第十五节 货币单位及其面额大小对于货币客观交换价值的影响122

第十六节 方法方面的讨论123

第三章 货币客观交换价值之地方性差别问题130

第一节 各地间之价格关系130

第二节 所谓货币购买力之地域性差异131

第三节 所谓生活费之地域性差异134

第四章 不同种类货币间之交换比率138

第一节 不同种类货币同时存在之两种可能性138

第二节 不同种类货币间之静态或自然交换比率139

第五章 货币客观交换价值及其变化之度量问题145

第一节 问题的历史145

第二节 问题之性质146

第三节 编算指数之方法147

第四节 魏塞尔对于编制指数方法之改进148

第五节 指数之实际用途150

第六章 货币客观交换价值变动之社会影响152

第一节 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之交换152

第二节 经济计算与会计159

第三节 当使用一种货币时,货币价值变动之社会影响160

第四节 两种货币交换比率发生变动之影响166

第七章 货币政策170

第一节 货币政策之意义170

第二节 货币政策之工具172

第三节 通货膨胀主义172

第四节 限制主义或通货紧缩主义183

第五节 以货币客观交换价值之安定为货币政策之目的187

第六节 货币政策之限制189

第七节 附言: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之概念190

第八章 国家社会主义之货币政策193

第一节 国家社会主义之货币理论193

第二节 国家声誉与汇率194

第三节 以行政命令管制价格196

第四节 作为通货政策基础之收支差额说199

第五节 投机之制止202

第三编 货币与银行207

第一章 银行之业务207

第一节 银行活动之类型207

第二节 作为信用融通者之银行208

第三节 作为信用媒介之发行者之银行209

第四节 作为流通信用之来源的存款213

第五节 流通信用之提供216

第六节 信用媒介与间接交换之性质219

第二章 信用媒介之演进222

第一节 发行信用媒介之两种方式222

第二节 信用媒介与清算制度224

第三节 国内贸易中之信用媒介229

第四节 国际贸易中之信用媒介232

第三章 信用媒介与货币需求238

第一节 信用媒介对于狭义货币需求之影响238

第二节 货币需求之变动240

第三节 互相抵消制度之弹性241

第四节 以票据(特别是商业票据)为基础之信用流通的弹性244

第五节 仅以票据作为信用媒介之保证的意义250

第六节 动用银行信用之程度的时升时降251

第七节 信用媒介对于货币客观交换价值变动之影响255

第四章 信用媒介之兑现257

第一节 货币与货币代用品完全等值之必要257

第二节 由于持有人丧失信心而返回发行者之信用媒介258

第三节 反对发行信用媒介的看法260

第四节 兑现基金262

第五节 所谓「银行」形式之信用媒介的保证267

第六节 短期保证之意义270

第七节 信用发行银行之投资的保证271

第八节 以外国汇票作为兑现基金之一部份272

第五章 货币、信用与利息276

第一节 问题之性质276

第二节 货币存量对货币需求比率变动与利率波动间的关联281

第三节 均衡利率与货币利率之关联284

第四节 信用发行银行之利息政策对于生产之影响290

第五节 信用与经济危机296

第六章 信用政策问题300

(Ⅰ)引言300

第一节 信用政策之冲突300

(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之信用政策问题300

第二节 庇尔氏条例300

第三节 贴现政策之性质305

第四节 黄金贴水政策309

第五节 类似黄金贴水政策之制度313

第六节 不满足所谓货币之「非法」需求314

第七节 增加中央发钞银行金属存量之其他办法315

第八节 推广支票及清算交易以为降低贴现率之工具316

(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之信用政策问题319

第九节 金汇本位319

第十节 黄金通货之恢复321

第十一节 银行之自由问题323

第十二节 斐雪氏商品本位的建议326

第十三节 未来通货政策之基本问题332

第四编 货币制度之重建341

第一章 健全货币之原则341

第一节 古典派之健全货币的看法341

第二节 金本位之优点与所谓缺点344

第三节 充分就业之学说350

第四节 支持通货膨胀之紧急情况的理由352

第二章 当代通货制度356

第一节 无弹性之金本位356

第二节 有弹性之本位356

第三节 自由波动之通货357

第四节 幻想的本位358

第三章 健全货币之恢复361

第一节 货币政策与当前走向全面计划之趋势361

第二节 完整的金本位363

第三节 Ruritania之通货改革367

第四节 美国恢复健全通货372

第五节 选择新黄金平价之争议376

结语380

附录381

附录甲 货币理论之分类381

第一节 交换货币理论与非交换货币理论381

第二节 货币「国家说」383

第三节 熊彼得建立交换债权说之努力388

第四节 「金属主义」391

第五节 魏塞尔与菲利浦威区之「金属主义」观念394

第六节 附言:惟名主义之争议与英国银行理论两大学派之关系399

附录乙 英译者有关翻译若干技术名词之注释4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