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对历史和现状的理论考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梁冬黎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504831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宏观经济-经济分析-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对历史和现状的理论考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导论3
第一章 中国宏观经济问题3
第一节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3
一、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3
二、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4
第二节 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5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5
二、中国的实际情况5
第三节 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6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问题6
二、构造微观基础必须注意的问题7
三、我国宏观经济现象的微观基础8
第四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9
一、《资本论》的启示9
二、本书材料的安排10
附录:经济学方法论二题10
一、均衡分析与标准状态11
二、理论“改口”与理论发展15
第二章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分析框架22
第一节 制约经济总量的因素22
一、市场经济与供求22
二、短边规则22
第二节 中国的总需求和总供给23
一、中国的总需求23
二、中国的总供给24
第二篇 供给约束的宏观经济:财政主导情况第三章 企业的生产29
第一节 传统体制29
一、传统公有制的基本困难29
二、实际运行的传统公有制30
三、传统公有制的利益31
四、传统公有制效率低下的原因32
第二节 劳动者消费和工作的决策35
一、经济理性主义假设35
二、劳动供给行为36
第三节 企业生产中的分配效应39
一、基本情况39
二、分配效应——实际工资与劳动边际产量的差额40
三、影响分配效应的因素42
四、产生分配效应的原因42
第四节 分配效应对企业生产的影响44
一、分配效应的短期影响44
二、分配效应的长期影响45
三、企业生产的决定49
四、企业产量对计划产量的偏离50
五、分配效应的历史演进假说51
第四章 总产出的决定:积累与消费53
第一节 总需求和总供给53
一、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特点53
二、总量生产函数54
三、劳动供给行为54
四、政府行为56
第二节 总产出的决定57
一、“总产出的决定”问题的含义57
二、政府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58
三、均衡产量与分配效应58
四、投资品给定情况下总产出的决定59
五、投资品可变情况下总产出的决定62
第三节 总产出的供给冲击65
一、劳动供给的消费弹性提高65
二、分配效应增强66
三、投资品效率提高67
四、综合影响67
第五章 总产出的决定:经济结构69
第一节 差别化的发展战略69
一、何谓“差别化的发展战略”69
二、差别化发展战略的依据69
三、差别化发展战略的做法和实绩70
四、农业收益的转移71
第二节 部门之间的联系73
一、部门之间的分配效应73
二、部门之间的基本联系75
第三节 总产出的决定:两部门模型75
一、两部门生产能力给定的情况75
二、两部门生产能力可变的情况77
三、投资品部门产量即总产出的变动80
第四节 总产出的决定:三部门模型81
一、三部门的基本联系81
二、总产出的决定82
三、总产出的变化85
四、结构和总量的关系87
第六章 经济波动88
第一节 传统经济时期经济波动简况88
一、我国总产出的波动88
二、集中计划体制形成初期的两次波动(1953—1957)89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引起的大波动(1958—1962)90
四、“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经济衰退(1963—1968)91
五、“文革”中期的经济波动(1969—1972)91
六、“文革”后期的低增长(1973—1976)92
第二节 对经济波动的解释92
一、总量分配效应的解释92
二、部门分配效应的解释94
三、综合分配效应的解释95
第三节 经济波动模型97
一、模型的基本思想97
二、模型的建立97
第三篇 供给约束的宏观经济:货币主导情况第七章 放权让利的改革103
第一节 “市场性分权”改革的基本情况103
一、价格形成103
二、企业改革105
三、企业行为106
四、家庭行为109
五、政府行为109
第二节 工资侵蚀利润110
一、原有分配效应的变化110
二、工资侵蚀利润现象111
三、工资侵蚀利润的经济含义112
四、工资侵蚀利润的限制113
五、实际工资的决定——贷款规模的影响115
六、实际工资的变动——非贷款规模因素的影响116
第三节 价格扭曲中的分配效应119
一、价格“双轨制”的出现119
二、前人对一物二价问题的研究119
三、在价格“双轨制”(一物二价)中包含的分配效应120
四、中间产品为计划轨、最终产品为市场轨情况中的分配效应124
五、要素计划轨、产品市场轨情况中的分配效应125
六、小结126
第八章 “双轨制”情况下的总产出127
第一节 总供求的基本情况127
一、总需求127
二、总供给129
三、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131
第二节 劳动供给131
一、名义劳动供给和实际劳动供给131
二、劳动供给中的分配效应131
三、实际劳动供给对总产出的影响133
第三节 资本形成143
一、投资的计划轨和市场轨143
二、投资结构的影响143
三、非生产性投资的影响151
四、工资侵蚀利润对总产出的影响154
第九章 通货膨胀156
第一节 我国通货膨胀简况156
一、1980年的通货膨胀156
二、1985年的通货膨胀157
三、1988年的通货膨胀157
四、1993年和1994年的通货膨胀158
第二节 高增长的生产计划制定158
一、基本的思路158
二、总需求和生产计划的一致性159
三、以往的研究161
四、对制定高增长生产计划的解释162
五、是总需求膨胀还是供给效率低下166
第三节 总需求膨胀的货币因素169
一、总需求的变化169
二、总需求膨胀的微观基础170
三、总需求的膨胀171
四、总需求膨胀的货币支持174
第四篇 需求约束的宏观经济:过渡经济情况第十章 过渡经济的微观基础181
第一节 价格形成182
一、产品价格的形成182
二、要素价格的形成183
三、价格形成的过渡经济特征186
第二节 经济行为187
一、企业行为187
二、家庭行为193
三、政府行为194
第三节 分配效应的变化194
一、分配效应在市场化情况下的多点表现194
二、分配效应的特点197
第四节 公共部门要素收入决定的机制201
一、公共部门的收入决定问题201
二、收入决定的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202
三、公共产品的价值203
四、公共产品的投入204
五、生产公共产品的要素收入205
六、我国的实际情况205
第十一章 总需求决定的一般理论207
第一节 总需求决定的二元性207
一、基本思考207
二、总需求决定的二元性208
三、总意愿购买的形成210
第二节 交易货币需求与交易手段可得性212
一、货币周转率212
二、货币周转率和货币需求的差异213
三、用货币需求置换货币供给的问题213
四、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215
五、交易货币需求的形成216
六、交易手段可得性216
第三节 总需求决定的短边规则217
一、协调二元性因素的市场机制217
二、基本分析工具——IS-LM模型217
三、短边规则219
四、利息率不变情况下的挤出效应221
第四节 政策效应的制度特征222
一、供给约束的财政主导情况222
二、供给约束的货币主导情况222
三、需求约束的过渡经济情况223
四、成熟的市场经济情况225
五、简短的结论226
第十二章 过渡经济的消费需求227
第一节 我国消费的基本情况227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情况227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228
第二节 消费理论中的结构因素229
一、以总量分析为基础的消费理论中的结构因素229
二、以结构分析为基础的消费理论232
第三节 分配及分配效应对消费的影响234
一、分配状况对消费的影响234
二、分配效应对消费的影响235
第十三章 过渡经济的投资需求238
第一节 我国投资需求简况238
一、我国投资需求问题的特殊性238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239
三、改革开放前期的固定资产投资240
四、1997—200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241
第二节 供给约束情况下的投资需求241
一、科尔内的研究241
二、樊纲等的研究242
三、供给约束——财政主导情况下的投资需求244
四、供给约束——货币主导情况下的投资需求250
第三节 需求约束情况下的投资需求252
一、投资主体的变化252
二、国有经济投资和非国有经济投资的基本情况253
三、“二元经济”背景下的投资需求256
四、贷款规模对投资需求的影响261
第十四章 投资率和消费率262
第一节 投资率简况262
一、我国的高投资率262
二、以往的研究263
第二节 转轨经济的特殊性263
第三节 有效需求的形成265
第四节 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的成因266
第五节 检验267
第十五章 通货紧缩与宏观经济政策效应271
第一节 对我国通货紧缩的解释271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271
二、余永定的研究272
三、樊纲的研究273
四、固定价格的总供求模型解释275
第二节 我国实行需求管理政策概况277
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277
二、我国实行财政政策的概况278
三、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概况279
第三节 财政政策效应分析280
一、基本分析框架280
二、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因素281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289
一、研究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289
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290
第十六章 过渡经济的总需求295
第一节 需求转向带来的问题295
一、以往的研究295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296
第二节 总需求形成的微观基础297
一、家庭消费需求297
二、企业投资需求299
第三节 总需求形成的贷款规模约束301
第四节 有效需求形成的基本规律302
一、企业投资自有资金不足情况302
二、企业投资自有资金充裕情况304
三、国有经济自有资金不足、民营经济自有资金充裕情况306
第五节 政策结论307
一、微观基础与宏观常态307
二、总需求不足与政策选择307
三、总需求膨胀与政策选择308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的结构因素311
第一节 微观基础311
第二节 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313
一、私人部门: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313
二、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产出313
第三节 预算软约束经济和预算硬约束经济316
一、预算软约束经济316
二、预算硬约束经济316
三、政策效应317
第四节 有需求的生产能力和过剩生产能力318
第五节 中国经济和外国经济319
第六节 政策含义320
一、对家庭的转移支付政策320
二、对企业的转移支付政策320
三、税收政策321
四、货币政策321
五、公共部门规模控制321
六、公共品供给效率321
第十八章 产业政策的总量效应322
第一节 产业政策的成本与收益322
第二节 产业政策的两种贯彻方式323
一、财政方式323
二、信贷方式323
第三节 财政型产业政策的宏观效应324
一、基本思想324
二、价格不变情况324
三、价格可变情况325
第四节 信贷型产业政策的宏观效应326
一、基本思想326
二、信贷收缩情况326
三、信贷“有保有压”情况327
第十九章 相对价格视角的经济增长330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中的价格因素330
一、经济增长与企业效益330
二、本章的主要观点331
三、相对价格的经济学含义331
第二节 企业生产的增长332
一、企业的人均产值332
二、价格变化对人均产值的影响333
三、增长的利益333
第三节 行业的增长334
一、价格降低情况下的产量增加334
二、价格提高情况下的产量增加335
三、涨价的经济含义336
第四节 封闭经济的增长337
一、经济增长的类型337
二、部分有效增长模式338
三、全有效增长模式340
第五节 开放经济的增长343
一、开放经济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利益343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344
三、简短的结论344
第二十章 需求约束的经济增长346
第一节 新古典模型批评346
一、问题的提出346
二、新古典模型的缺陷347
第二节 对新古典模型的改进349
第三节 包含需求约束的增长模型352
一、模型的主要思想352
二、产品强需求价格弹性情况353
三、产品弱需求价格弹性情况354
第四节 主要结论355
一、福利和政策含义355
二、主要观点及不足356
第二十一章 要素歧视条件下的经济增长357
第一节 要素歧视357
一、要素歧视的含义357
二、要素歧视的表现357
第二节 产生要素歧视的原因359
一、非效率因素显性化359
二、第三方强制实施不足360
三、劳动供给的分散性360
第三节 要素歧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61
一、封闭的计划经济情况361
二、开放的市场经济情况362
第四节 扭转要素歧视366
一、要素歧视与劳动生产率366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367
第二十二章 经济增长方式368
第一节 经济增长方式问题368
一、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提出368
二、我国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368
三、一般分析工具370
四、本章的特色和安排372
第二节 “生产要素所有者-使用者”框架373
一、对研究方法的说明373
二、生产要素所有者行为374
三、生产要素使用者行为375
四、增长方式的决定377
第三节 典型体制Ⅰ的增长方式378
一、制度特征378
二、经济行为379
三、运行机制:生产者价格379
四、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380
五、增长方式的效率381
第四节 典型体制Ⅱ的增长方式382
一、制度特征382
二、经济行为382
三、运行机制:消费者价格383
四、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383
五、增长方式的效率386
第五节 主要政策含义386
参考文献388
后记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