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
  • 张怀印,张长华,高社光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80174612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85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临床医学;麻醉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

第一节 整体观念1

第二节 辨证论治1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3

第一节 阴阳学说3

第二节 五行学说5

第三章 藏象9

第一节 五脏9

第二节 六腑16

第三节 奇恒之腑19

第四节 气血津液19

第四章 经络24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24

第二节 十二经脉24

第三节 奇经八脉25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26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27

第五章 病因29

第一节 六淫29

第二节 疠气31

第三节 七情内伤31

第四节 饮食所伤32

第五节 劳逸损伤32

第六节 痰饮33

第七节 瘀血33

第六章 治则35

第一节 治病求本35

第二节 扶正与祛邪36

第三节 调整阴阳37

第四节 调理气血37

第五节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38

第七章 诊法40

第一节 望诊40

第二节 闻诊47

第三节 问诊49

第四节 切诊54

第八章 辨证58

第一节 八纲辨证58

第二节 病因辨证62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63

第四节 脏腑辨证66

第五节 经络辨证74

第六节 六经辨证75

第七节 卫气营血辨证76

第八节 三焦辨证77

第九章 中药79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79

第二节 中药的应用80

第三节 常用药82

第十章 方剂学128

第一节 方剂概说128

第二节 常用方剂129

第二部分 临床病症第一章 中医内科学168

第一节 感冒168

第二节 咳嗽170

第三节 肺痈173

第四节 哮证176

第五节 喘证177

第六节 肺胀182

第七节 肺痨184

第八节 自汗、盗汗188

第九节 血证189

第十节 心悸194

第十一节 胸痹心痛197

第十二节 厥证201

第十三节 郁证203

第十四节 癫狂205

第十五节 痫证207

第十六节 胃痛211

第十七节 呃逆213

第十八节 泄泻215

第十九节 痢疾218

第二十节 腹痛222

第二十一节 胁痛225

第二十二节 黄疸227

第二十三节 鼓胀231

第二十四节 中风234

第二十五节 疟疾241

第二十六节 腰痛242

第二十七节 消渴244

第二十八节 痹证249

第二十九节 内伤发热252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256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256

第二节 外科疾病命名、分类释义及病因病理257

第三节 外科辨证261

第四节 外科治法265

第五节 疮疡269

第六节 乳房疾病279

第七节 瘿281

第八节 瘤283

第九节 岩284

第十节 皮肤病286

第十一节 肛门直肠疾病300

第十二节 男性前阴病308

第十三节 外科其他疾病311

第三章 中医妇科学317

第一节 女性生殖脏器317

第二节 女性的生理特点318

第三节 女性的病理特点320

第四节 月经病322

第五节 带下病338

第六节 妊娠病340

第七节 产后病347

第八节 妇科杂病352

第九节 计划生育356

第四章 中医儿科学360

第一节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360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360

第三节 生长发育361

第四节 喂养与保健362

第五节 四诊概要363

第六节 治疗概要366

第七节 咳嗽367

第八节 肺炎咳嗽368

第九节 哮喘369

第十节 鹅口疮370

第十一节 口疮371

第十二节 泄泻371

第十三节 厌食373

第十四节 积滞374

第十五节 疳证374

第十六节 惊风375

第十七节 肠道虫证377

第十八节 小儿水肿377

第十九节 感冒379

第二十节 麻疹380

第二十一节 风痧382

第二十二节 丹痧383

第二十三节 水痘384

第二十四节 痄腮385

第二十五节 顿咳386

第二十六节 小儿暑温387

第二十七节 夏季热389

第二十八节 五迟、五软390

第二十九节 尿频391

第三十节 遗尿391

第三十一节 紫癜392

第三十二节 汗证393

第三十三节 胎黄393

第三十四节 硬肿症395

第三十五节 脐风395

第三部分 针灸学397

第一章 经络与俞穴397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397

第二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99

第三节 腧穴的分类400

第四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401

第五节 特定穴401

第六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406

第七节 十四经穴408

第二章 毫针刺法422

第三章 其它疗法427

第一节 灸法427

第二节 其他针法429

第四章 针灸治疗433

第一节 针灸治疗概要433

第二节 内科病症439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456

第四节 外科病症461

第五节 五官科病症464

第六节 急症467

第五章 推拿治疗的作用470

第一节 推拿治疗的基本作用470

第二节 推拿治疗的作用机理472

第六章 推拿治疗的原则与治法480

第一节 推拿治疗原则480

第二节 推拿基本治法4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