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化育与形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仲民编著 著
- 出版社: 国立编译馆
- ISBN:
- 出版时间:1981
- 标注页数:528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5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土壤化育与形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目录1
第一章 绪论1
1-1 土壤之释义1
1-2 土壤化育与土壤分类2
1-2-1 土壤化育2
1-2-2 土壤分类3
1-3 土壤学发展简史4
1-3-1 古籍中之记载4
1-3-2 由农艺学而化学暨地质学的立场以了解土壤时期7
1-3-3 土壤学成为独立自然科学之奠定时期17
1-3-4 最近有关土壤化育与分类学方面之活动24
第二章 土壤化育之基础概念及研究方法41
2-1 土壤化育(生成)之基础概念44
2-2 土壤体之研究法46
2-2-1 将土壤视作一解剖标本47
2-2-2 将土壤视作能的传递体47
2-2-3 将土壤视作一开放系统49
2-3 土壤化育之研究法51
2-3-1 自变数法51
2-3-2 从属变数法51
2-3-3 大土区或广土域分析法51
2-3-4 数据分析法52
2-4 土壤剖面52
2-4-1 定义与概念53
2-4-2 土体或真正土壤54
2-4-3 土壤层序55
2-4-4 控制或对照层55
2-5 土壤个体56
2-5-1 样体56
2-5-2 样体羣与土壤个体57
2-5-3 土壤系统分类之限制58
第三章 风化,土壤生成与土壤化育63
3-1 地质化学风化作用65
3-1-1 氧化作用65
3-1-2 还原作用66
3-1-3 氧化~还原66
3-1-4 水合作用68
3-1-5 水解作用69
3-1-6 溶解作用70
3-2 土壤化学风化作用70
3-2-1 氧化~还原循环71
3-2-2 经由可交换位置自粘粒结晶格子梭动铝成为氢氧化合物71
3-2-3 自云母类中移或释放出钾72
3-2-4 粘粒矿物之铝问层72
3-3 安定性指数与风化序列72
3-4 土壤中矿物之合成76
3-5 常见土壤粘粒大小矿物之形成与持久存在之一般概况77
3-5-1 蒙特石类80
3-5-2 蛭石80
3-5-3 伊来石81
3-5-4 铝~间层蛭石之2∶1~2∶2中间型81
3-5-5 高岭石81
3-5-6 多水高岭石81
3-5-7 针铁矿81
3-5-8 赤铁矿82
3-5-9 水铝氧82
3-5-10 铝英石82
3-5-11 交错层粘土矿物82
第四章 成土因子89
4-1 土壤生成因子之定义89
4-2 状态因子方程式93
4-3 土序96
4-4 土壤生成因子与土壤化育过程之相关97
4-5 气候98
4-5-1 降雨量~土壤性质间之关系100
4-5-2 温度~土壤性质间之关系102
4-5-3 函数土壤分析中之气候指数与蒸发散104
4-5-4 微气候与土壤化育109
4-5-5 气候土序112
4-5-6 古气候112
4-5-7 气候的平均对气候的极端113
4-5-8 气候与土壤气候113
4-6 生物114
4-6-1 理论模式115
4-6-2 自然的体系117
4-6-3 土壤之分布模式似一复杂的镶嵌122
4-6-4 土壤生成作用中之一般生物过程125
4-6-5 若干由生物化育而形成之土壤特征128
4-7 地形133
4-7-1 坡度~土壤性质之关系133
4-7-2 地形视作一独立因子134
4-7-3 地形视作互赖因子134
4-7-4 地形与气候相关135
4-7-5 地形与生物体之关系135
4-7-6 地下水位高低,地下水之流动,水分之侧流及其对于土壤性质之影响138
4-7-7 土壤个体与地形联合的描述140
4-8 母质142
4-8-1 岩石种类对土壤性质之影响144
4-8-2 母质土序151
4-9 时间153
4-9-1 土壤发育之相对的阶段154
4-9-2 土壤剖面与化育层绝对年龄之推断155
4-9-3 土壤生成之速率160
4-9-4 成熟土与时间因子之概念163
第五章 中国成土因子之特质187
5-1 地形187
5-2 气候189
5-2-1 地理位置与中国气候189
5-2-2 地势与山脉走向对我国气候之影响189
5-2-3 控制我国气候之大气活动中心191
5-2-4 气温的变化192
5-2-5 中国雨量之分布192
5-2-6 中国之风197
5-2-7 中国之气候区197
5-2-8 中国气候之变迁197
5-3 植物204
5-3-1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之特色204
5-3-2 中国自然植物分布区域207
5-3-3 中国之农业区212
5-4 地质218
5-4-1 地质时代,地层与构造层220
5-4-2 中国地层之五个主要不同类型的构造层220
5-4-3 中国之地层区域221
5-4-4 中国地史时期地层特点概述222
第六章 土壤化育作用237
6-1 土壤化育作用之一般性质238
6-2 土壤形成之基础过程与情况240
6-3 可认为特别属于土壤化育方面之各种作用的定义与含意243
6-3-1 洗出作用243
6-3-2 洗入作用243
6-3-3 淋溶作用246
6-3-4 致富或富化作用247
6-3-5 表面冲蚀247
6-3-6 堆积作用247
6-3-7 脱钙作用247
6-3-8 钙化作用248
6-3-9 脱盐作用248
6-3-10 盐土化作用248
6-3-11 碱土化作用248
6-3-12 碱土退化作用249
6-3-13 粘粒机械移动作用249
6-3-14 土壤骚动或涡旋作用250
6-3-15 灰(壤)化作用251
6-3-16 砖红(壤)化作用252
6-3-17 分解作用253
6-3-18 合成作用253
6-3-19 黑色化作用与淡色化作用256
6-3-20 有机残积256
6-3-21 腐植質化作用256
6-3-22 沼泽化育作用256
6-3-23 腐熟作用257
6-3-24 矿化作用257
6-3-25 褐化作用,红棕化作用与铁锈色作用257
6-3-26 水成漂白作用257
6-3-27 灰粘化作用258
6-3-28 拟(疑似)灰粘化作用258
6-3-29 皮壳形成作用259
6-4 土壤体发育之一简化的模式260
第七章 土壤之形态269
7-1 土壤化育层269
7-1-1 颜色~基本颜色与斑点(或斑纹)270
7-1-2 质地等级273
7-1-3 各种水分含量情况下的结构(结持度)273
7-1-4 构造276
7-1-5 结皮277
7-1-6 瘤状体与结核~辨认及描述280
7-1-7 空隙281
7-1-8 pH值之野外测计与释义281
7-1-9 样体内之化育层界与化育层之连续性282
7-1-10 土壤化育层之命名283
7-1-11 形态学上的主要化育层之名称与定义283
7-1-12 亚层之符号288
7-1-13 土壤化育层之再细分291
7-1-14 岩石的不连续性291
7-2 美国综合土壤分类中之诊断层292
7-2-1 矿物质土壤物质293
7-2-2 矿物质土壤与有机质土壤间之区分293
7-2-3 矿物质土壤之定义294
7-2-4 供作诊断的表面化育层(披被层)295
7-2-5 供作诊断的亚表面化育层304
7-2-6 其他诊断或鉴别特征326
7-3 有机质土壤之高级子目的诊断层与鉴别性质349
7-3-1 有机土壤物质349
7-3-2 有机质土壤之定义350
7-3-3 有机土壤物质之种类351
7-3-4 控制部分 有机物质之厚度355
7-3-5 在分类亚纲,大土类与亚类时,具有重要意义的性质358
第八章 土壤之微形态383
8-1 微形态学中所常用之术语383
8-2 空隙384
8-2-1 包裹型或堆积性384
8-2-2 空洞型386
8-2-3 气孔型387
8-2-4 孔道或燧道型388
8-2-5 槽型388
8-2-6 平面型389
8-3 结皮或膜389
8-3-1 依结皮或膜存在之位置而分类390
8-3-2 依结皮或膜之组成分而分类391
8-3-3 按照内部组构与层界面情况而分类392
8-4 描述结皮时常使用之符号393
8-4-1 符号394
8-4-2 符号的书写法397
8-5 其他微土壤学特征397
8-6 微形态特征之测定399
8-7 微形态研究之目的400
第九章 土壤之组成分及其所标示之特性449
9-1 室内研究与所提供之组成方面资料之任务449
9-1-1 获得资料之方法与评断标准之发展450
9-1-2 利用组成分资料中应把握之原理与程序452
9-2 须由实验室技术测定之各种土壤性质及其可能作成的推论456
9-2-1 物理测定452
9-2-2 化学测定467
9-2-3 有机物及其组成472
9-2-4 矿物学的组成473
术语译名对照表及索引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