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上古汉语研究丛书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上古汉语研究丛书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 梅广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47856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29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555页
  • 主题词:古汉语-语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上古汉语研究丛书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古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实际1

1.1 语法与古汉语研究3

1.2 虚词与语法学4

1.2.1 虚词“言”5

1.2.1.1 句首的“言”8

1.2.1.2 句中的“言”9

1.2.2 “言”与“而”12

1.2.3 “言”的“我”义13

1.3 语句分析与古书阅读16

1.3.1 断句18

1.3.1.1 《大学》的“阙文误字”19

1.3.1.2 数读中的真读20

1.3.2 结构多义23

1.3.2.1 《中庸》“忠恕违道不远”24

1.3.2.2 《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24

1.3.2.3 《庄子·齐物论》“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25

1.3.3 虚词与文义解释——以“焉”为例26

1.3.3.1 有先行词的复指27

1.3.3.2 文义的复指31

1.3.3.3 承上文,如同谓语前“焉”“爰”的时间连词用法:于是35

1.3.3.4 有无句中的“焉”37

1.3.3.5 状语词尾,犹“然”38

第二章 句子的结构基础——句法学略说41

2.1 句法和语法44

2.2 生成语法学46

2.3 句子成分分析51

2.3.1 直接成分分析51

2.3.2 树型结构53

2.4 句子的建构54

2.4.1 基本运作54

2.4.2 命名(labeling)56

2.4.3 词组57

2.4.3.1 基本结构57

2.4.3.2 结构关系58

2.4.3.3 结构的延伸60

2.5 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63

2.5.1 论元结构上的加接(adjunction)64

2.5.2 轻动词结构(light verb structure)66

2.5.2.1 轻动词68

2.5.2.2 施事、致事和增价结构68

2.5.3 语言的综合性与分析性72

2.6 句子结构中的关系73

2.6.1 语法和语义关系73

2.6.2 格位75

2.7 移位77

2.8 指称78

2.8.1 语言中的指称成分79

2.8.2 句子成分之间的同指称关系(co-indexing relations)80

2.8.3 隐性代词pro81

第三章 偏正结构:条件句83

3.1 条件的非实然与实然85

3.2 假设复句88

3.2.1 假设复句的形式标准88

3.2.2 现代汉语几个假设词的用法89

3.2.2.1 一般假设89

3.2.2.2 语意较深的假设89

3.2.2.3 假设的程度90

3.2.3 上古汉语假设句标记91

3.2.3.1 “若”“如”:如果、假如93

3.2.3.2 从比况到假设:假设标记“若”“如”的产生97

3.2.3.3 “若”带否定词99

3.2.3.4 “若”的双音节化100

3.2.4 假设分句用“之”101

3.2.5 假设分句用“而”104

3.2.6 假设标记“使”106

3.2.6.1 假设标记“使”产生的句法条件106

3.2.6.2 “使”的假设用法108

3.2.6.3 “使”的双音节化110

3.2.6.4 “令”111

3.2.7 表条件的假设标记“苟”112

3.2.7.1 “苟”:只要,表充分条件112

3.2.7.2 “苟非”“苟不”“苟无”:表必要条件113

3.2.8 誓词“所”114

3.3 让步复句115

3.3.1 容认和纵使的语义区别115

3.3.2 容认“虽”117

3.3.3 纵使句(吕叔湘:纵予)119

3.3.3.1 “纵”120

3.3.3.2 “即”:万一,一旦;即使,就算;只要121

3.3.3.3 遍举纵使“若(或)”123

第四章 主题句125

4.1 主题与主语127

4.2 主题句的结构130

4.3 主题句的判别131

4.3.1 三个判别形式依据131

4.3.2 主题与信息焦点的表达132

4.3.3 主题与主题链133

4.3.4 主题与时间/处所副语134

4.3.5 主题与条件136

4.4 上古汉语的主题句138

4.4.1 主题句是一个基本句式140

4.4.2 上古汉语主题句的类型和用法143

4.4.2.1 无标主题句143

4.4.2.2 有标主题句154

4.4.3 上古汉语主题语的认定158

4.4.3.1 主题语必须有停顿158

4.4.3.2 主题语有特定引介词159

4.4.3.3 主题语非独立句或句段160

4.4.3.4 主题语非条件分句161

4.4.3.5 隐性主题162

4.4.3.6 主题语非时间副语162

4.5 上古汉语的系词问题164

4.5.1 主谓判断句165

4.5.2 上古汉语系词的演变167

第五章 并列结构及其发展:“而”字式171

5.1 “而”的历史175

5.1.1 “而”的早期用法及相关问题178

5.1.1.1 “而”和“乃”179

5.1.1.2 《诗经》“言”字的连词用法183

5.1.1.3 零形式并列连词183

5.1.1.4 连词“而”的产生与演变187

5.1.2 连词“而”在汉语句法上的类型学意义188

5.1.3 “而”字式的结构性质及其转变190

5.2 上古中期“而”字的非连词用法191

5.2.1 “而”字的副词用法192

5.2.2 非独立子句“主而谓”及其他“名而动”形式195

5.3 “而”字的连词用法199

5.3.1 “而”字连动结构201

5.3.2 意念的聚合:连动的语意作用202

5.3.3 聚合与承接203

5.3.4 连动结构的分类204

5.3.5 从属与平行206

5.3.6 “共宾结构”和“动结式”208

5.3.7 连动的延伸结构209

5.3.8 连谓结构212

5.4 非叙事“而”字结构214

5.4.1 描写性的“而”字结构214

5.4.2 说明性的“而”字结构216

第六章 句子的延伸——句段结构221

6.1 句与句段223

6.1.1 句段的语言实在性223

6.1.2 复句与句段224

6.2 句段类型227

6.2.1 主题/述题类型227

6.2.1.1 基本主题链228

6.2.1.2 套接主题链231

6.2.1.3 分裂主题链233

6.2.1.4 内嵌主题链234

6.2.2 主题的认定问题237

6.2.3 主题片240

6.2.4 综合讨论243

6.2.5 事理绾合类型246

6.2.5.1 现代汉语类型246

6.2.5.2 上古汉语类型249

6.2.6 排比类型253

6.2.6.1 平行排比253

6.2.6.2 递进排比254

6.2.6.3 对比排比255

6.3 上古汉语排比句段的结构特色257

6.3.1 平行申述257

6.3.2 平行省略259

6.4 上古汉语句段关联词261

6.4.1 “乃”与“遂”262

6.4.2 “然”“抑”262

第七章 主动句、受动句、被动句267

7.1 句子成分的语法关系和语义角色269

7.2 主动与受动273

7.2.1 主动句274

7.2.1.1 施事句与致事句276

7.2.1.2 历事句281

7.2.1.3 当事句284

7.2.2 作格动词(ergative verb)286

7.2.3 受动句288

7.3 上古汉语被动的发展294

7.3.1 何谓被动句?294

7.3.2 关于“于”字式、“於”字式的被动问题296

7.3.3 “见”字式299

7.3.3.1 “见动”300

7.3.3.2 “见动於宾”303

7.3.4 “为”字式304

7.3.4.1 “为动”与“为名动”304

7.3.4.2 “为(名)所动”307

7.3.4.3 “为动於宾”308

7.3.5 “被”字式309

第八章 “于/於”介词组的演变及谓语结构的发展311

8.1 上古汉语的介词“于/於”313

8.1.1 “于”和“於”314

8.1.2 卜辞的“于”315

8.2 介词的语法功能320

8.2.1 格位分派320

8.2.2 语义角色321

8.2.3 决定语义角色的一些因素322

8.2.3.1 动词的义类与介词组的语义角色322

8.2.3.2 从语义角色看句法与语意(语用)的划分325

8.3 《左传》“于/於”介词组的基本义类327

8.3.1 表所在327

8.3.2 表所止或终点(止事,goal)328

8.3.3 表所从(起事,source)329

8.3.4 表所及(对象)330

8.3.4.1 与不及物动词连用330

8.3.4.2 与质词连用330

8.3.4.3 及物动词的特殊用法331

8.3.5 表所关332

8.4 谓语前的“於”介词组333

8.5 “於”介词组的衰落334

8.5.1 “自”(“从”)、“在”和“於”的关系334

8.5.2 介词“於”在两汉以后的演变337

8.5.2.1 引介起点的“於”及其替换式337

8.5.2.2 引介终点的“於”及其替换式340

8.5.2.3 引介行为所在的“於”及其演变344

8.5.2.4 “於”介词组的其他演变345

8.5.3 垫音词“於”的兴起347

8.6 上古汉语谓语结构的发展348

第九章 论元结构(1):受动与致事353

9.1 最小论元结构356

9.2 外部论元与内部论元359

9.2.1 外部论元359

9.2.2 内部论元361

9.3 历事论元的结构位置365

9.4 蒙受句366

9.5 致动结构370

9.5.1 致动的句法性质370

9.5.2 致动词的并合限制374

9.5.3 受动基础的致动句380

9.5.4 致动基础的受动句382

9.6 使成式384

9.6.1 “使”的动词性质385

9.6.2 “使”的补语结构388

9.6.2.1 “使之”与“使其”389

9.6.2.2 完全句补语393

9.6.2.3 空代词pro作起词394

第十章 论元结构(2):增价与双宾语结构397

10.1 论元的增价装置400

10.2 上古汉语的增价装置:为动402

10.2.1 为动的增价装置402

10.2.2 分析型为动407

10.2.3 卜辞的为动409

10.3 供动、与动、对动411

10.3.1 供动412

10.3.2 与动416

10.3.3 对动420

10.4 意动结构423

10.5 双宾语结构428

第十一章 上古汉语的功能范畴435

11.1 IP与CP438

11.2 语言叙事与时的表达440

11.2.1 语言的时制类型:强时语言与弱时语言440

11.2.2 时制(tense)与动貌(aspect)的基本分析441

11.2.3 事件论元(event argument)与时的表达444

11.2.4 动貌与情态447

11.2.4.1 动貌与事件类型(event types)447

11.2.4.2 情态450

11.2.5 时制与动貌:合成动貌451

11.3 上古汉语的“矣”454

11.3.1 “矣”与合成动貌455

11.3.1.1 合成完成体455

11.3.1.2 现行体457

11.3.1.3 即行体460

11.3.2 “矣”的其他用法461

11.3.2.1 命令句461

11.3.2.2 “矣”在复句中时的表达461

11.3.2.3 表事理的“矣”463

11.4 上古汉语IP有没有动貌(aspect phrase,AspP)结构?464

11.5 上古汉语的情态范畴468

11.5.1 “将”表意欲469

11.5.2 “将”表达必然470

11.5.3 假设句470

11.5.4 “将”作为句首情态标记471

11.5.5 “将”作为估量词471

11.5.6 选择问句的“将”472

11.5.7 “将”表祈使472

11.6 结语474

引用书目477

音序索引491

笔画索引5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