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院农业工作编年史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农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科学院农业工作编年史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农业
  • 樊洪业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5238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814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840页
  • 主题词:中国科学院-农业-工作-编年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院农业工作编年史 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农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协同产业部门组织指导并服务国家农业发展(1949~1954)1

1949年1

为农业建设服务被列为中国科学院基本任务之1

建院初期首批涉农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发展2

1950年4

座谈研究机构改组问题4

发布农业虫害虫情预报5

提出促进东北农业生产发展的建议7

第一次扩大院务会议深化了办院方针7

1951年10

涉农研究工作受到重视10

组织西藏地区首次多学科联合考察12

第二次扩大院务会议强调科学要为国家建设服务13

1952年16

成立华北昆虫工作委员会16

约请农业部会商华北地下水状况和利用问题17

吴征镒等参加中央农业技术考察团工作18

与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订立推广大豆根瘤菌合作协议19

1953年19

联合农业部召开全国植物病理会议19

建立中国第一个鱼病工作站20

参加西北地区早期考察21

召开气象学座谈会23

召开土壤学座谈会23

召开植物学座谈会25

确定东北土壤工作方针和任务26

建议筹设农业科学院27

开展农业气象学与气候区划研究28

1954年30

涉农科研工作被列入重点任务30

召开粮食储藏问题座谈会34

土壤肥料技术会议在北京召开34

召开华南热带林座谈会35

提出根治蝗害建议方案36

紫菜生活史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38

开展湖北省湖泊调查39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的农业科研工作做出贡献40

棉虫发生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43

二、联合多方力量落实远景规划与国家需求相适应(1955~1959)45

1955年45

中、苏科学家开展紫胶虫调查合作研究45

组织大规模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46

基础学科为农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48

提出与农业合作化有关的科学研究项目建议50

成立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52

全面开展中国自然区划研究工作54

1956年55

为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供基本框架55

中、苏科学院共同组织黑龙江综合考察57

启动新疆综合考察工作59

遗传学座谈会有益于农学基础理论学科发展60

组建中国科学院土壤队63

1957年64

蓖麻蚕试验研究获得国家奖64

联合农垦部召开华南热带资源开发科学讨论会66

竺可桢报告综合考察工作67

海带增养殖技术与海带南移取得成功69

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71

提出修改农业发展纲要的具体建议(麻雀的“解脱”)72

完成华北平原土壤调查和图件编制73

1958年74

研究解决国家工农业和文化发展提出的科学问题74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协调支援农业科研合作问题76

成立青海、甘肃地区综合考察队78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催产家鱼取得成功79

参加小麦高产竞赛80

研究粮食综合利用问题81

在全国土壤普查中发挥技术依托作用82

运用生态学理论防治森林鼠害84

提出农作物产量上限的光合作用理论依据85

1959年87

召开海洋工作会议87

地学研究为农业服务88

成立中国科学院治沙队90

红壤改良定位试验与综合开发治理92

三、动员全院力量联合农业科研机构合力支援农业发展(1960~1965)96

1960年96

总结农业丰产经验96

推广应用运筹学97

召开支援农业会议98

向中央提出推广粮食代用品建议99

成立支援农业办公室100

1961年101

开发高山冰雪水源101

出版《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103

1962年104

向中央报送《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支援农业的报告》104

在五年设想中安排农业重大项目106

完成三叶橡胶宜林地综合考察研究107

1963年109

落实支农部署,编汇科研成果109

竺可桢论我国气候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12

1964年113

完成内蒙古、宁夏综合考察113

为发展我国高粱杂种优势利用做贡献113

1965年114

启动大规模黄淮海平原地区综合治理工作114

进一步加强支援农业的研究工作117

四、在“动乱”岁月中艰难开展分散性的农业科技工作(1966~1976)120

1968年120

“科系号大豆种质创新及其应用研究”获国家奖120

1969年121

援助古巴并为其建立土壤研究所121

1970年122

葛洲坝水利枢纽不设鱼道的建议被采纳122

1972年123

垂体促性腺激素应用于家畜繁殖和生产123

召开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124

1973年125

开展黑龙江荒地资源考察125

1974年126

率先开展花药培养育种实践126

土面增温剂的生产与应用127

建立棉属种间杂交育种新体系128

昆虫性诱剂用于防治农业害虫129

1975年130

利用定向爆破技术为农田基本建设服务130

鱼类第三代催产剂试验获得成功131

五、在恢复发展中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1977~1986)133

1977年133

向中央汇报支援农业科研工作部署133

向国务院呈送“关于推广碳酸氢铵造粒深施的建议”136

召开马铃薯无病毒原种生产科研工作会议137

1978年139

响应号召,为解决农业问题做贡献139

启动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139

恢复设立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43

恢复涉农科研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145

1979年145

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建设取得初步进展145

确定近期农业科学技术关键课题146

1980年146

成功研制昆虫性信息素14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被列入重要工作内容147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完成152

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成立155

进一步拓展涉农科研领域国际学术交流156

《中国农业地理总论》正式出版156

《中国太湖地区水稻土》正式出版158

1981年159

总结交流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建设经验159

侯学煜提出“大农业”“大粮食”观点160

支持农业发展被放在重要位置161

1982年162

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开发工作形成新布局162

1983年163

回应中央领导对“水体农业”研究的重要批示163

1984年165

首次在县域农业规划中运用系统工程综合研究方法165

1985年169

“六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取得重要进展169

调整充实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170

1986年171

“六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获得表彰和奖励171

六、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为区域农业发展再做突出贡献(1987~1992)172

1987年172

科技扶贫走开发治本之路172

向中共中央呈送发展生态农业建议报告176

农业研究学术评议咨询机构调整挂靠部门177

《黄河流域农业资源开发配置》获国际运筹学会大会奖177

向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报送《全国产粮万亿斤的潜力简析》报告180

1988年182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开发工作全面启动182

联合地方政府向国务院呈送请战报告184

向中央政府请示和汇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185

与地方政府共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186

建立统筹协调农业工作的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187

《从禹城经验看黄淮海平原开发的路子》为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187

全面部署农业科技开发工作188

国家及地方表彰奖励参加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科技人员194

广泛宣传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奉献精神196

1989年197

向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呈报华北缺水问题战略研究报告197

首次明确提出“资源节约型高产农业研究”命题200

及时总结经验,明确研究方向,调整充实队伍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正式出版201

1990年202

中国科学院“科技兴农”工作的特点、格局、优势和基本思路202

科技兴农与科技扶贫工作持续发展207

1991年208

明确“八五”农业科技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并组织落实208

首次表彰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9

首部反映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治理的电视系列片摄制完成210

《九十年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及对我院农业科研工作的几点建议》211

农业项目管理办公室等获得表彰奖励215

1992年216

《科技农业园》专著正式出版216

着力推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217

七、在整合区域布局中力促资源节约型农业可持续发展(1993~1997)219

1993年219

整合农业工作的区域布局219

《关于我国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研究的几点建议》221

1994年224

明确“九五”农业科技工作重点224

中国科学院系统首获“TWNSO农业奖”225

1995年226

为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万亿斤做出贡献226

继续组织科技力量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主战场226

农业工作组织和管理机构调整229

延津沙漠试验站荣获“求是”奖230

1996年232

部署农业科技与科技扶贫的新任务232

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攻关与院地合作工作的有机结合233

农业专家组为农业科技工作建言献策234

“全国粮食产量预测”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237

表彰科技扶贫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40

首次构建水稻基因组物理图240

1997年241

加速农业科技工作的结构调整,强化区域农业基地建设241

生物学部呈送化肥问题咨询报告242

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46

八、组织动员科技力量为我国农业跨世纪发展服务(1998~2014)247

1998年247

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部署农业科技创新重点247

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咨询报告248

“新疆棉花可持续优质高产综合技术集成示范工程”启动248

新型广谱氮肥长效增效剂——“肥隆”研制成功248

智能化专家系统走进农户和田间249

再获“TWNSO农业奖”249

1999年250

农业科技工作在开拓创新中迈向新世纪250

《中国科学院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正式发布250

积极发挥学部在高层战略咨询中的作用251

2000年256

建成国内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长效尿素生产线256

辐射诱变育成棉花高衣分品系257

2001年259

第十二届世界肥料大会在北京举行259

水稻生物学基础研究(基因组“工作框架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59

一批实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成绩261

2002年261

中国稻-麦轮作FACE研究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261

在贻贝增养殖体系与海湾扇贝引种工程方面做出贡献263

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65

我国遥感估产技术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266

2003年267

部分涉农研究机构整合267

首次克隆控制水稻分蘖基因267

猕猴桃新品种影响国际市场格局267

2004年269

“中国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研究集体获首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69

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270

《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完成278

2005年279

发展人工速生丰产林和高产优质人工饲草基地建议279

世界首篇在农田生产上论证转基因水稻影响的研究报告发表283

2006年285

小麦新品种“科农199”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并大面积示范推广285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研究286

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机制与技术体系研究289

水稻体内砷的代谢机制研究291

经济贝类品种培育与健康养殖292

2007年295

李振声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95

水稻粒重的数量性状基因克隆及其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研究297

长效缓释复合肥研发与产业化298

“控失化肥”——从概念创新到技术与产品299

水稻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调控研究301

资源节约与安全型畜禽饲料配制技术研究301

2008年303

转基因农作物生产和环境效应的开拓性研究303

水稻籽粒灌浆和产量的遗传调控与驯化研究304

水稻株型驯化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305

“中科3号”异育银鲫培育305

洞庭湖流域生态功能优化与水土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305

塔里木河中下游荒漠化防治与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与示范306

中国侵蚀环境演变与调控暨水土保持体系研究306

绿色农业成果推广306

2009年307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中构建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307

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农业科技领域院地合作307

中国超级稻品种控制产量关键基因的分离与克隆308

水稻重要性状遗传与功能基因(水稻耐盐相关基因)研究308

植物考古学新方法在农业起源研究中取得突破308

苏打盐碱地羊草移栽恢复技术体系及其应用309

海水高效养殖工程及精准生产技术的产业化310

土壤-植物系统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与控制原理310

仔猪肠道健康及功能性饲料研究与应用310

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311

2010年312

利用分子遗传学方法克隆决定水稻理想株型关键因子312

水稻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312

院、军合作新探索与院、地合作新进展313

我国农田生态系统重要过程与调控对策研究313

中低产田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集成示范315

春小麦新品种“高原412”通过国家品种审定315

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东稻4号”通过省级品种审定316

我国农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保持机理与增粮对策316

海水重要养殖动物病害发生机理和免疫防治新途径316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与产业化示范317

同步辐射技术解析水稻籽粒砷的转运过程317

2011年318

“十二五”发展规划与“一三五”规划中的农业工作重点318

拓展涉农科技合作渠道318

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监测与水华灾害预警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318

科技支撑引领新疆跨越发展战略研究之农业专题通过验收320

水稻复杂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研究322

亚洲水稻基因组学进化研究322

联合实施生态高值现代农业综合技术集成示范工程323

干旱荒漠区土地生产力培植与生态安全保障技术323

2012年324

张润志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奖324

发现水稻高产优质关键基因Gw8324

深化现代农业科技院地合作325

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构建与栽培稻起源研究325

水稻复杂数量性状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研究326

成功研制青贮饲料复合菌剂327

2013年328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328

农业(农资)物联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328

“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先导专项启动329

全球农情遥感速报首次面向全球发布330

黄土区土壤-植物系统水动力学与调控机制331

构建西藏农牧结合技术体系331

大面积推广高光效种植模式331

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突破产业化瓶颈332

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取得良好成绩334

2014年335

“水稻高产优质性状的分子基础及其应用”获杰出科技成就奖335

“果实采后绿色防病保鲜关键技术的创制及应用”项目获奖336

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337

汪洋考察“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基地337

《中国科技发展的“火车头”》一文盛赞黄淮海农业科技工作339

附录1 中国科学院院部涉农工作机构设置及沿革340

附录2 中国科学院农业科研工作重要文件和报告347

附录3 中国科学院农业科研工作重要获奖成果568

附录4 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机构沿革简介783

主要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811

致谢8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