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板块构造与地貌形迹-亚欧与太平洋造貌构造响应 下 东亚环洋带、海底板块区系、亚欧大陆动力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板块构造与地貌形迹-亚欧与太平洋造貌构造响应 下 东亚环洋带、海底板块区系、亚欧大陆动力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1/31392142.jpg)
- 陈志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测绘出版社
- ISBN:750304029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011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5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板块构造与地貌形迹-亚欧与太平洋造貌构造响应 下 东亚环洋带、海底板块区系、亚欧大陆动力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4章 东亚环洋带500
4.1 北极区板间联合亚板块500
4.1.1 北极陆间海形成演化500
4.1.1.1 北美(J1—J3)左旋对亚洲碰撞与东北亚古陆缘形成500
4.1.1.2 北美(K1 1—E1)与亚欧背向旋转引发老北冰洋扩张503
4.1.1.3 古欧洲与北美(E1后)加速左旋其间南森洋脊被撕裂506
4.1.1.4 南森洋脊扩张年代及其速率的限定问题507
4.1.1.5 北冰洋造貌构造事件及其亚板块动力成因小结507
4.1.2 北冰洋陆间亚板块分异508
4.1.2.1 (A)北冰洋(陆间海)亚板块510
4.1.2.2 (B)科雷马—奥莫隆(微古陆)亚板块512
4.1.2.3 (C)堪察加—白令海(外来与围捕)亚板块514
4.2 东北亚联合亚板块524
4.2.1 东北亚台块拼贴史与构造演化524
4.2.1.1 古生代台块拼贴历史524
4.2.1.2 亚板块形成的海陆动力成因526
4.2.2 东北亚联合亚板块形成与再分裂527
4.2.2.1 (A)鄂霍次克(台块断陷)超壳块527
4.2.2.2 (B)黑龙江(台块拼贴-增生)联合亚板块531
4.2.2.3 (C)远东—日本(陆海)联合亚板块540
4.3 华北(地台破裂)联合亚板块552
4.3.1 中朝古板块演化阶段552
4.3.1.1 显生宙古板块离合史回顾553
4.3.1.2 朝鲜半岛的古中国裂离体554
4.3.1.3 显生宙古地磁板块运动学显示555
4.3.1.4 从古地磁演绎古生代板块造貌构造形迹557
4.3.1.5 主地台晚古生代—中生代古地磁及其板块造貌形迹560
4.3.1.6 主地台新生代古地磁及其造貌构造形迹562
4.3.1.7 中朝板块近代亚板块分异与运动特征567
4.3.2 华北(克拉通破裂)微板块化阶段569
4.3.2.1 (A)华北(主地台扭裂)超壳块569
4.3.2.2 (B)黄东海—朝鲜半岛联合亚板块575
4.3.3 联合亚板块区现代板内破裂特征587
4.3.3.1 华北亚板块现代南北缘主断裂跟踪588
4.3.3.2 华北亚板内NE向扭裂带及其向东拆滑时空响应591
4.3.3.3 黄淮、苏北、下扬子向洋差异拆滑的NW向剪切带594
4.3.3.4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减薄成因讨论596
4.4 华南(台块增生)亚板块601
4.4.1 扬子地台地质基础与构造演化601
4.4.1.1 泛扬子古板块范围与构造演化602
4.4.1.2 显生宙古地磁及其板块运动阶段划分603
4.4.1.3 主地台增生扭裂及其造貌构造形迹604
4.4.2 小扬子(地台增生-扭裂)板块演化610
4.4.2.1 晚古生代主地台旋转碰撞及其扭裂形迹610
4.4.2.2 中-新生代小扬子板块演化及其古地磁信息616
4.4.3 现代华南亚板块演化阶段624
4.4.3.1 华南板块古地磁缺失的近代运动补充626
4.4.3.2 华南板块近代运动驱动成因解析626
4.4.3.3 华南超壳亚板块形成及其新生代变形628
4.4.3.4 华南板块边缘构造活动的地震响应631
4.5 东南亚一班达海联合亚板块633
4.5.1 东南亚(印支—巽他)亚板块形成演化633
4.5.1.1 东南亚板内古陆块及其拼贴史现有认识634
4.5.1.2 从邻区板块运动演绎东南亚联合亚板块形成历史638
4.5.1.3 东南亚对周边陆海板块运动响应的综合评述648
4.5.2 东南亚(印支—巽他)板内亚板块分异651
4.5.2.1 (A)西缅—安达曼(台缘拆离-扩张)板条651
4.5.2.2 (B)印支(台块拼贴-增生)超壳主板块653
4.5.2.3 (C)巽他(克拉通化陆架)全壳块654
4.5.2.4 (D)班达海(列岛围捕岛海)亚板块657
4.5.3 东南亚与班达海联合亚板块现代运动666
4.5.3.1 印-澳大板块北移对印支—巽他—班达海板内变形666
4.5.3.2 印支—巽他大陆挤出与拆滑及其东南亚变形分析667
4.5.3.3 东南亚现代地壳变形及其地震响应668
4.6 南海(陆缘台块扭裂)亚板块672
4.6.1 南海构造属性及其形成演化已有认识672
4.6.2 南海形成演化及其海盆撕裂动力成因674
4.6.2.1 涉及南海扩张的印支板块旋转运动问题674
4.6.2.2 南海扩张的现代分析675
4.6.2.3 南海及其邻区对太平洋朝SW运动响应678
4.6.3 南海亚板块层块结构与现代运动680
4.6.3.1 南海周边岩浆活动主要信息680
4.6.3.2 大南海盆地形成、地层结构与岩石圈厚度681
4.6.3.3 大南海区南北西三面陆侧拗陷带682
4.6.3.4 南海亚板块现代运动特征682
4.7 两苏海(岛弧围捕)小板块683
4.7.1 苏禄海形成683
4.7.2 苏拉威西海形成685
4.7.3 “两苏海”形成的评述686
4.7.4 “两苏海”现代层块结构及其地震活动688
4.7.4.1 “两苏海”现代层块结构问题688
4.7.4.2 “两苏海”地震活动及其板块动力解析688
第5章 海底板块区系702
5.1 太平洋海底板块702
5.1.1 太平洋板缘构造地貌704
5.1.1.1 现代扩张海岭地貌及其动力成因解析704
5.1.1.2 板缘海沟形态及其俯冲动力差异708
5.1.2 西太平洋板内构造地貌720
5.1.2.1 海底地形阶梯及其成因解析720
5.1.2.2 海隆基本特征及其成因解析724
5.1.2.3 西海盆东缘及其洋内火山链728
5.1.3 中太平洋板内构造地貌738
5.1.3.1 海底破裂带现代分类及其性质差异738
5.1.3.2 中太平洋海底地貌及其分区特征743
5.1.4 西南太平洋开放边缘海749
5.1.4.1 菲律宾海板块构造地貌750
5.1.4.2 菲律宾海板缘构造地貌763
5.1.4.3 加罗林海板块形成演化785
5.1.5 东太平洋海底板块786
5.1.5.1 科科斯板块海底地貌787
5.1.5.2 加拉帕戈斯板片海底地貌788
5.1.5.3 纳斯卡板块海底地貌790
5.1.5.4 胡安·德富卡板片海底地貌791
5.2 太平洋中-新生代板块演化792
5.2.1 燕山期太平洋板块分异及其海区划分793
5.2.1.1 老大洋板块分异及其近代太平洋板块新生795
5.2.1.2 太平洋现代海区的划分795
5.2.2 从西海盆磁条带解读太平洋板块演化797
5.2.2.1 磁条带海区划分及其板块运动学分析798
5.2.2.2 西北太平洋古板块分异及其运动学基础800
5.2.2.3 关于太平洋125Ma前后的运动问题803
5.2.2.4 太平洋海盆近代板块复杂运动特别说明805
5.2.2.5 太平洋燕山期运动变化动力学分析807
5.2.3 太平洋燕山期板块造貌构造形迹跟踪810
5.2.3.1 西北太平洋海盆板块造貌构造响应810
5.2.3.2 西北太平洋海底沉积物的穿时响应812
5.2.3.3 西太平洋海沟变形及其沉积响应813
5.2.3.4 东亚与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响应813
5.2.3.5 菲律宾海形成演化响应814
5.2.3.6 加罗林海形成演化响应815
5.2.3.7 东北澳洲板缘造貌构造响应815
5.2.4 东太平洋板块演化816
5.2.4.1 法拉隆板块消亡北美西岸地质证据817
5.2.4.2 圣安德烈斯断层演化及其造貌构造819
5.2.4.3 法拉隆板块分裂与最后消亡地质证据819
5.2.5 太平洋板内现代层块运动问题821
5.2.5.1 板缘与板内诱发层块运动的因素分析821
5.2.5.2 西倾与东倾俯冲带的动力学差异829
5.2.5.3 海底板块运动的“推-拉”模式835
5.2.5.4 海底板块重力滑动成因类型837
5.2.6 太平洋岩石圈层块构造841
5.2.6.1 西北太平洋板内层块结构研讨844
5.2.6.2 中太平洋亚板块初步划分846
5.2.6.3 东太平洋板内层块结构初步分析850
5.3 古老太平洋形成演化问题851
5.3.1 关于泛古大洋的初步研究851
5.3.1.1 关于古老太平洋是否存在的不同观点851
5.3.1.2 其他学者对古老太平洋俯冲的初步认识852
5.3.1.3 中国学者对华东古岛弧研究的初步结果853
5.3.1.4 日本学者对古太平洋从超级古陆裂解研究的结果854
5.3.2 古今太平洋演化的联系问题855
5.3.2.1 太平洋古陆的有关问题857
5.3.2.2 太平洋古陆与海底高原大洋化问题859
第6章 亚欧大陆动力学872
6.1 亚欧大陆特性及其全球意义872
6.1.1 全球最大和最年轻大陆873
6.1.2 古陆块与造山带并置镶嵌874
6.1.3 周边海底扩张及其陆内缝合带复活875
6.1.3.1 三面被动边缘和一面主动边缘包围875
6.1.3.2 大陆碰撞板内低温压的脆性地壳无法黏合877
6.1.3.3 全球独一无二的复合-会聚型大陆879
6.1.3.4 陆内遍及亚板块的基本特征880
6.2 亚洲高压变形带及其变形模式883
6.2.1 梯形高压变形带形态特征883
6.2.1.1 高压变形带的梯形平面形态884
6.2.1.2 梯形变形带南大北小的地貌反差885
6.2.2 高压变形带的推覆构造886
6.2.2.1 南部推覆叠瓦构造886
6.2.2.2 中-北部的冲断与推覆构造889
6.2.3 变形带地壳的增厚与缩短891
6.2.3.1 地壳显著增厚的普遍性891
6.2.3.2 变形带南北地壳的强烈缩短893
6.2.3.3 变形带盆地的压陷及其地壳增厚894
6.2.4 变形带形成年代及其古地磁证据895
6.2.4.1 南北两大被动陆缘对峙及其近正向的海底扩张895
6.2.4.2 南北主地台会聚年代的古地磁学证据895
6.2.5 变形带的三维变形模式897
6.2.5.1 主压带水平变形模式898
6.2.5.2 主压带垂向壳-幔变形模式讨论903
6.3 大陆碰撞及其成因机制906
6.3.1 岛弧-大陆碰撞906
6.3.2 外来地块-大陆(岛弧)碰撞908
6.3.3 大陆-大陆碰撞909
6.3.3.1 缝合带的地质结构911
6.3.3.2 碰撞边缘几何形状913
6.3.3.3 微板块化的作用914
6.3.3.4 碰撞造山带形态特征915
6.3.3.5 非并置碰撞及其山系高原形成917
6.4 环洋带造貌构造演化919
6.4.1 东亚环洋带造貌构造演化919
6.4.1.1 泛大洋朝西和特提斯朝北的运动920
6.4.1.2 库拉板块朝NNW、环洋一期左剪切(190~122Ma,J3 1—K5 1)922
6.4.1.3 古海西板块朝SSE、环洋一期右扭裂(169~122Ma,J2 2—K5 1)926
6.4.1.4 伊佐板片朝北西、中印度洋南北扩张、海区四板片阶段(140~110Ma,K1-6 1)927
6.4.1.5 西北太平洋板块被动NNW推移、环洋二期左剪切(120~58Ma,K5 1—E3 1)931
6.4.1.6 西太平洋朝南西运动、东亚陆缘扭裂(58~10Ma,E3 1—N5 1)934
6.4.1.7 现代太平洋总体朝北西运动、东亚边缘海闭合(10)~0Ma)938
6.4.1.8 太平洋与东亚海陆板块互动及其环洋造貌构造响应总结939
6.4.2 海沟向陆抽引与大陆向洋拆滑939
6.4.2.1 海沟向陆抽引已有概念讨论941
6.4.2.2 环洋山地向海沟重力拆滑及其与海沟向陆抽引耦合945
6.4.2.3 三北与黄东海新生代向洋拆离特征及其地学证据947
6.4.2.4 东北亚与拆滑-抽引有关的分层构造953
6.4.2.5 青藏与东南亚板内推-挡-拉地壳弧形旋转机制(模式Ⅳ)954
6.4.2.6 东南亚地区的拆滑与抽引机制的证实956
6.4.3 西太平洋边缘海成因机制960
6.4.3.1 边缘海成因机制的已有模式960
6.4.3.2 对边缘海已有成因机制的讨论961
6.4.3.3 边缘海形成的海洋运动方向突变的主导成因963
6.4.3.4 西太平洋边缘海动力成因解疑964
6.4.4 东南亚海陆互动多岛海构造965
6.4.4.1 东南亚多岛海区构造演化965
6.4.4.2 多岛海的主要岛屿形成演化982
6.5 冈瓦纳古陆裂解史重建990
6.5.1 印度属东冈瓦纳或西冈瓦纳的划分问题990
6.5.2 晚古生代末全球泛古陆的古地理背景993
6.5.3 中冈瓦纳的地壳破裂与最后分离994
6.5.4 中和西冈瓦纳裂解原因与方式994
6.5.5 中冈瓦纳和东冈瓦纳的先后裂解996
6.5.6 冈瓦纳裂解和新大洋出现大型爬行动物灭绝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