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校本课程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校本课程论
  • 王斌华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07232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校本课程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校本课程的本质1

第一节 校本课程的产生1

第二节 校本课程的性质3

一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3

二 显性的校本课程与隐性的校本课程5

三 校本课程的类型7

四 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8

第三节 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参与者9

一 学校教师9

二 课程专家9

三 学生家长9

四 社会11

第四节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12

一 环境分析13

二 课程目标设置13

三 课程组织13

四 课程实施14

五 课程评价14

第五节 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效应14

一 校本课程的意义14

二 校本课程的正面效应17

三 校本课程的负面效应19

第六节 影响校本课程的因素20

一 影响校本课程的校内因素20

二 影响校本课程的校外因素24

第二章 校本课程的基础26

第一节 课程定义26

一 课程即学科或科目26

二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27

三 课程即目标28

四 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机会29

第二节 校本课程的三个基点31

一 学科中心论31

二 学生中心论33

三 社会中心论35

四 三个基点的钟摆现象36

第三节 校本课程的四个模式37

一 目标模式37

二 动态模式41

三 过程模式45

四 环境模式48

第四节 校本课程的学科基础50

一 教育生态学51

二 教育政治学52

三 教育人类学52

四 教育社会学53

五 教育心理学54

六 教育未来学54

七 神经科学55

第三章 校本课程中的学校环境分析57

第一节 学校环境分析的意义与要素57

一 学校环境分析的意义57

二 学校环境分析的要素59

第二节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60

一 社会60

二 知识与信息69

三 教育改革72

第三节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78

一 学生78

二 教师85

三 其他方面86

第四章 校本课程目标89

第一节 校本课程目标的理论基础89

一 目标分类89

二 关于习得行为与培养品质的关系97

三 关于行为目标的争论100

第二节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104

一 教育目的104

二 教育目标106

三 课程目标110

四 教学目标115

五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124

第五章 校本课程组织127

第一节 课程的构成要素127

一 教学大纲127

二 教科书128

三 教师用书134

四 练习册136

五 辅助材料136

第二节 课程内空137

一 课程内容的范围137

二 课程内容的分类137

三 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138

第三节 课程的呈现形式142

一 学科课程142

二 活动课程143

三 综合课程145

四 核心课程152

五 课程呈现形式的比较157

第四节 筛选或改编已有的课程159

第五节 有关校本课程组织的若干思考161

一 学科体系与科学体系161

二 学科门类与知识门类161

三 最有价值的课程内容163

四 课程内容与学习过程164

五 课程构成要素的详尽与粗略165

六 重复教学与温故而知新165

七 课程、传授与学习166

八 顺序与综合167

九 课程内容与自学能力168

第六章 校本课程实施169

第一节 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试验169

一 原型评价169

二 课程试验170

第二节 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与推广172

一 校本课程传播——网络传播模式、中心-基层直接传播模式和中心-基层逐级传播模式172

二 校本课程采纳——理性型、强制型和示范型173

三 校本课程推广——精确法和适应法174

第三节 教学方法175

一 莫斯曼倡导的教学方法176

二 迈克里斯等人提出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77

三 布拉特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180

四 国内外常用的教学方法181

五 最新倡导的教学方法——问题学习法198

六 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与原则207

七 对课堂教师的要求213

第四节 个别化教学214

一 个别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依据214

二 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策略215

三 个别化教学的模式217

四 个别化教学的注意事项229

第五节 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230

第七章 校本课程评价233

第一节 校本课程评价的相关概念233

一 课程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233

二 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234

三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235

四 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236

第二节 学生学业的评价239

一 狭隘的学业评价观239

二 试卷模式:适应个性别差异性240

三 考试内容:注重创新能力244

四 考试记分法:突出透明度和合理性250

五 学生学业评价的标准253

第三节 课程本身的评价256

一 课程本身评价的意义256

二 课程本身评价的范围257

三 课程本身评价者的基本素质259

四 课程本身评价的标准260

五 课程本身评价的方法、技能262

六 课程本身评价的步骤265

七 校本课程评价表268

八 值得思考的问题274

第四节 校本课程评价模式277

一 目标达到模式(一)277

二 目标达到模式(二)281

三 差距模式281

四 决策模式282

五 外观模式283

六 应答模式285

七 个案研究模式286

八 错误分析模式288

九 无目标评价模式288

十 认可评价模式289

十一 阐明模式292

十二 替代经验模式294

十三 教学研究模式295

十四 课程评价模式的比较295

十五 课程评价模式的选择297

第八章 加拿大的校本课程299

第一节 加拿大的基本教育制度299

第二节 加拿大校本课程概况300

第三节 加拿大校本课程的个案研究304

第九章 美国的校本课程314

第一节 美国的基本教育制度314

第二节 美国校本课程概况315

第三节 美国校本课程的个案研究321

第十章 英国的校本课程326

第一节 英国的基本教育制度326

第二节 英国校本课程概况327

第三节 英国校本课程的个案研究331

第十一章 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336

第一节 澳大利亚的基本教育制度336

第二节 澳大利亚校本课程概况337

第三节 澳大利亚校本课程的个案研究344

第十二章 校本课程与面向未来352

第一节 科学预测未来352

一 学习者353

二 社会353

三 环境与能源354

四 知识与技术355

第二节 课程面向未来355

第三节 培养未来意识358

一 坚持培养未来意识的方向359

二 开发培养未来意识的课程359

三 师资培训360

第四节 营造学习型社会361

一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361

二 学习型社会与校本课程3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