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史学研究新视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史学研究新视野
  • 仝晰纲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718116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史学研究新视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世界古代史1

试论劳动与人类的起源 龙福元1

父权制,并非一夫一妻制 萧平汉2

原始社会是单一的公有制吗? 萧平汉3

文字、城市、青铜器不是国家诞生的标准3

萧平汉3

论原始社会的主要发展动因 袁林4

关于陶器起源的补充意见 安志宏5

论血缘因素在人类不平等制度起源和7

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黄超7

古代埃及的年代学与历史分期 刘文鹏8

试论诺夫哥罗德共和政体 顾銮斋9

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形成 顾銮斋10

古代雅典的妇女与民主政治 林中泽11

试论古希腊宗教 史海青12

古希腊文化的多元透析 刘爱兰14

早期罗马帝国经济政策略论 姜德福15

试论古代罗马人的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 吴藜16

从古希腊罗马史看奴隶占有制社会的若干问题 廖学盛17

希腊罗马城邦时期的政教关系探析 林中泽18

试论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制的社会根源 赵明19

论日本大化体制的内在矛盾 王顺利20

毁坏圣像运动的原因 陈志强21

丝绸之路上的伊斯兰教 朱普选23

拜占廷军区制和农兵 陈志强24

伊斯兰教五功考述 高永久25

论阿尔比战争 徐家玲26

马可·波罗与地理大发现 张箭27

中世纪意大利城市衰落的经济结构28

因素分析 刘景华28

中世纪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考察 刘景华30

论哥伦布西航美洲的文化背景 沈敏华31

格利高里一世的神学思想及其著作简论 姜德福32

西欧中世纪市集与新型商业意识的形成 赵立行33

中世纪文化对文艺复兴的作用 许桂敏34

意大利文艺复兴对法兰西文艺复兴的影响34

曾庆明34

文艺复兴时期自由之根的转移及其人学意义35

舒刚35

舒刚35

现实与超越——马基雅弗利政治法律思想评析 郭志祥36

查理五世与德国宗教改革 张春林38

英国宗教改革原因探析 蔡骐39

论英国宗教改革的政治遗产 蔡骐40

英国中世纪后期商业政策的转变 顾銮斋41

拉美历史上的印第安人奴隶制 韩琦42

试论俄国封地制形成的历史前提 许桂敏43

试论俄国封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 许桂敏44

十六世纪前期英国在美洲 尤书蛟44

世界近代史45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是一部侵略掠夺殖民45

地人民的罪恶史 张从香45

中英早期茶叶贸易 萧致治徐方平47

俄国工业革命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陶惠芬48

中俄早期陆路贸易的回顾 胡礼忠48

论英国社会制度近代化 张天50

英国农业近代化试探 黄光耀51

英国农业近代化的主要动因 毕道村52

英属澳洲殖民地流放制度论略 潘兴明 许文岚53

论格莱斯顿的爱尔兰自治政策 高照明54

拉美早期资本主义的探索 金计初55

论十八世纪的开明专制 高照明 王志林57

美国早期历史上的天赋使命思想 刘国柱58

莫尔的教育思想管窥 侯柱华59

吴满意、谢海蓉60

吴满意、谢海蓉60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富民思想试探60

代役租初探——美国殖民地时期封建残余研究之一 杨玉圣62

代役租初探——美国殖民地时期封建残余研究之一 杨玉圣62

《独立宣言》史事考——兼议美国史考实性研究 杨玉圣63

汉密尔顿“工商立国”与杰斐逊64

“农业立国”之争 张少华64

概论美国的移民、民族和种族关系理论66

周钢杨国美66

财政问题与法国大革命 刘大明67

财政问题与法国大革命 刘大明67

“民族万岁”——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 李宏图68

试论拿破仑的科技人才观 张世均70

试论督政府的历史地位 丁建定71

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士商” 马敏72

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 陈利今73

试论明治末期日本铁路的国有化 祝曙光74

甲午战争对近代日本的影响 周启乾75

近代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及其影响 潘银良76

试论1875—1878年近东危机期间77

英国对土政策的调整——关于英国对弱国外交的一项研究徐奉臻77

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负效应 吴木生78

试论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对国内教育78

近代英国高教发展中的两种价值取向评析80

许洁明80

论柏林会议前夕的大国外交——兼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近东大危机解决的途径朱瀛泉81

试论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从小德意志方案到大德意志方案的转变喜富裕82

巴格达铁路——德意志帝国向东方推进的重要工具唐承运83

近代德国教育改革述评 楚 汉84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农村的变革以及85

传统农民向现代人的嬗变 许平85

十九世纪下半期摩洛哥改革述评 许永璋86

论十九世纪下半期的俄国币制改革 张德敬86

澳大利亚排华原因初探 王孝洵88

试析非洲经济的殖民地化进程 舒运国88

青年马克思论哲学 朱宝信89

爱因斯坦的科学发现观 雷德鹏90

中亚东干族族名族源考 王国杰91

1880~1914年利比里亚幸存原因探析92

管敬绪徐尚平92

浅议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大工业文明的94

建立 胡才珍94

重评联邦主义者的政治思想 李永清95

美国杰出的外交家本杰明·富兰克林 宋鸥95

美利坚民族之觉醒 李永清97

美国近代的铁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 朱广祥97

内战前美国制造业的发展 王金虎98

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城市“老板”兴起99

原因探析 王金虎99

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工业迅速100

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林晓星100

美国农业的两次大突破及其基本经验 张友伦101

干预经济问题初探 王淑丽102

1900~1917年美国联邦政府102

试论民初美国对华的两次“单独行动” 文庠103

美国加强在华势力的筑基时期 蔡黛云104

从《美国史纲》谈我国的美国史研究 杨玉圣105

美国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杨玉圣10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经济 周启乾107

墨西哥革命时期政坛易人与美国的关系109

吴瑞何桂林109

英国对缅甸殖民政策 李一平110

英国对缅甸殖民统治政策之史的考察111

许永璋于兆兴111

“考迪罗主义”散论 王云飞112

“考迪罗主义”散论 王云飞112

进步的考迪罗 王云飞112

巴西独立以降历史进程述论——兼与其他拉美国家比较 王云飞114

1870~1930年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 韩琦114

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 李宏图116

世界现代史117

关于十月革命初期的革命性质问题 刘士田117

二十年代前后苏联的农民问题与社会118

稳定 丁笃本118

“满铁”与日本独霸东北铁路权益 任松119

“门户开放”政策的反应 梁碧莹121

华盛顿会议与“门户开放”121

——兼论华盛顿会议前后中国对121

威尔逊的史观及其对政策的影响 杨彪122

鲁尔占领——二十年代法国外交政策的123

转折点 朱立群123

济南事件与中美关系的转折 罗志田124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王宇博125

英国与“九一八”事变 王宇博126

赛克特在华活动述评 李乐曾127

二十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变异 钱乘旦128

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与中国 蒋顺兴129

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30

加美关系 杨令侠130

大洋彼岸改革潮的东方效应 杨玉圣131

——三四十年代中国政论界与罗斯福新政132

论日本法西斯化之特点 朱跃132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化学战的准备 高晓燕133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反动思想剖析135

丛滋香 吴明银135

试论三十年代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 王哲136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阶段性质辨析 张秀振137

二战时期德意日法西斯的矛盾 刘士田139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评析 刘喜发140

1940年法国败降原因分析 李道豫141

关于前苏联出兵波兰动机的商榷143

万安中 李冠乾143

希特勒与他的心理战手法 杜正艾144

论法国猝败对二战进程和格局的影响 陈明146

战争历史运动座标上的第二次世界147

大战 李巨廉147

苏联与绥靖政策 孙红旗149

政策中的两重性 王立新150

试论1931~1945年苏联对华150

评苏联援华抗战中的民族利己主义 陈九如151

论抗战初期英国民众援华的几个问题 张新军152

通向中美抗日同盟 任东来154

——1941年中美关系述评155

论反法西斯战争的特殊战场 张宏志155

论反法西斯战争的特殊战场 张宏志155

论反法西斯战争的特殊战场 张宏志155

跨越国界的抗战——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再论中国抗日战争与美英东方战线 党庆兰159

日美矛盾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詹方瑶景厉剑161

蒋介石与开罗会议 李华162

苏德战场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 彭训厚163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164

迫害战俘的几个问题 傅波164

二战时期中国的大国地位评析 徐德荣 向冬梅165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苏浩166

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经济167

体制和经济政策 徐德荣167

从单元到多元的澳大利亚外交 张天169

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经济原因170

张世均170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述评 艾新强171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沈学善172

世界当代史172

苏联与雅尔塔体系关系初探 曹胜强173

略论犹太人复国成功的原因 路振光175

试论作为民族主义的劳工犹太复国176

主义的特征 黄民兴176

论沙特阿拉伯现代人力资源的形成177

及其特点 黄民兴177

试析中国象征性出兵日本的前因后果 孟国祥178

评朝鲜战争初期英国艾德礼政府的179

对台湾政策 李世安179

司徒雷登与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刘景泉181

美国对华“遏制”与“接触”两面182

政策初探 丁立182

美国与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建立 姚椿龄184

种族集团与肯尼迪政府的民权政策 何章银185

美国与苏共二十大 时殷弘186

肯尼迪时期的美苏核对抗与缓和探源 韩敬友187

肯尼迪时期的美苏核对抗与缓和探源 韩敬友187

论七十年代初美国外交战略的转变——兼谈中美关系的解冻 张志忠188

从政治边缘走向政治中心 王恩铭189

美国的上层阶级 周琪191

——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妇女运动之追踪191

对里根“民主外交”的思考 卓建明192

试论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薇193

康纳德·阿登纳的欧洲战略述评 王蕾193

简析英国的老年问题 陈晓律195

战后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马红娟196

论日本的“立国论” 宋绍英198

1955年体制与日本经济论 宋绍英199

转型期的日本外交 姚文礼200

日本的战略:地区主义还是双边主义? 曹云华201

政治资金与自民党的兴衰 王振锁202

试论美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龚淑林203

南非的移民与种族关系 潘兴明204

论新加坡的教育改革 高芳英205

印度社会问题对其人口控制工作的207

影响 张传鹤207

当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之特点208

简析 常凤昆208

浅谈环太平洋经济网络的产生 张德明209

试析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腾海键210

政策看其对苏联解体的态度 白建才211

从布什政府对立陶宛、乌克兰独立的211

略论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 冯建中212

试论联合国在冷战结束后的作用及前景 汤勇213

日本:荒谬的二战观及其成因 孟宪杰214

略论二战以后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及其215

根源 罗载杰215

“桥本现象”说明了什么? 耿百峰216

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程人乾217

新国家主义的渊源及超时代特征 郭洪纪219

分立运动 周世秀220

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差距和南北220

俄罗斯外交政策浅析 吴克非221

论多极化国际格局形成的三个层次 邹其昌222

当代世界五十年的多样性统一进程 黄安年223

比较史学·文化交流225

中国先秦伦理哲学与古希腊罗马伦理225

哲学之比较 乔根锁225

从中印古代文化看两国佛像造型艺术226

手法的差异 黄超226

管仲与梭伦经济改革异同论 陈德正227

王另先228

——关于西藏农奴制生产方式迟滞性原因的探索228

论西藏农奴制与西欧农奴制的历史命运228

论东西方封建结构的差异对经济形态230

过渡的影响 郝惠230

中英封建时代农业生产力的异动231

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 毕道村231

历史的惊人相似232

——公元前211年~公元589年和232

公元589年~公元1279年之比较 范德伟232

中日近代汉字改革运动对比研究 肖平233

文明观 白云235

从《劝学篇》看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235

论宗教神灵系统的结构:一个宗教历史237

学的比较研究 孙林237

“合众为一”与“巴尔干化” 杨玉圣238

——近代美国与拉丁美洲的不同发展取向239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比较 徐明忠239

德国和日本对侵略战争态度迥异的240

原因比较 徐德荣 向冬梅240

中国与苏俄(联)苏维埃政权体制241

模式比较 王永祥穆兆勇241

日本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三个周期 崔世广242

印度军队职业化探因 夏立安244

——与巴基斯坦军人干政的原因比较245

世界大趋势和中国的近代化 董以山245

文化交流琐谈 申晨星246

试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改革概念 孙立新247

铭记血泪历史弘扬民族精神 黄佐才248

古籍丛书所蕴涵的中日典籍交流 陈东辉249

隋日交往中的“国书”问题研究述评 黄尊严250

黎庶昌与日本 王庆成251

中江兆民的自由民权思想和儒学 王家骅252

大陆文化的汇合 钱明德254

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主旋律——新旧254

中国瓷器在拉美殖民地时期的传播 张世均255

开封犹太人生活习俗考 刘五书256

试论退溪的静坐 梁诚257

明末在华天主教士金尼阁事迹考 计翔翔258

古代东西方文明承继关系一瞥 刘文立259

学衡派与中西文化融合 张文建260

评孙奇逢的象数观 李之鉴262

试论南蛮文化 赵德宇263

权力和唐代书法文化 武原265

江南始祖与日本“泰伯后裔”说 吕洪年266

阿富汗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往 彭树智267

佛教入藏及其演变的环境考察 朱普选268

史学理论269

关于希罗多德史学方法评价的两个问题 杨俊明269

试论司马迁历史观的出发点 崔康柱271

恩格斯对欧洲中世纪史研究的杰出贡献 苑一博272

“史鉴”思想溯源 曾海龙273

恩格斯晚年对近代俄国社会发展274

道路的思考 吕世荣274

奴隶与农奴纠葛的由来与发展 胡庆均275

继承借鉴发展创新 普虹276

试论科学史的教化功能 赵辰光277

官吏是人民的公仆 龙福元278

章学诚“史德”理论新探 赵梅春279

历史审美初论 马 强280

论历史学功能与结构的关系 赵兴彬281

历史与文学的交汇点 曹础基282

关于历史必然性与价值必要性的断想283

崔永和283

蒙古族古代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包玉山284

论历史客体 郭文佳284

葛志毅286

经世致用传统对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误导286

传统与现实的再认识 王步贵287

论黑格尔的历史发展终结观 王连喜288

评现代西方史学主体认识论 林璧属289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纪传体290

史学发展的影响 朱政惠290

孔子历史哲学发微 朱本源291

对新时期“史学无用论”的批评及其293

泛滥的反思 肖宏发293

简论卡西尔的史学真理观 刘明华 王忠文294

试论历史学的哲学属性 刘明华295

中国古文字产生的历史时期推论 仓林忠296

史学经世致用刍论 肖季文297

史料学学科内容释要 谢照明298

试论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黄蕴华299

进化还是复古:对中国史学中几种301

历史循环论的剖析 傅兆君301

美国史研究的中国特色刍议 杨玉圣302

学术书评与世界史学科建设 杨玉圣303

附录:1995年至1996年世界史部分论文索引304

后记3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