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渝水区志 1983-2003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田永斌主编;渝水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780192023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98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715页
- 主题词:区(城市)-地方志-新余市-1983~2003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渝水区志 1983-2003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述1
大事记10
第一章 建置区划及乡镇(办)简介66
第一节 沿革66
第二节 行政区划66
第三节 乡镇(办)简介68
城南街道办事处68
城北街道办事处71
水北镇72
下村镇75
良山镇77
水西镇79
罗坊镇82
姚圩镇85
观巢镇87
珠珊镇89
欧里镇91
河下镇93
鹄山乡95
人和乡97
马洪乡99
北岗乡101
界水乡103
东边乡104
南安乡106
新溪乡108
南英乡110
九龙山乡111
第二章 自然环境114
第一节 地质114
地层114
构造117
工程地质117
第二节 地貌119
成因119
形态119
第三节 气候120
四季气候120
主要气候要素121
灾害性天气122
第四节 水文122
河流122
湖泊124
第五节 土壤125
成土母质125
土壤类型125
土壤养分126
第六节 资源127
土地资源127
水资源127
植物资源128
动物资源128
矿产资源128
第三章 人口131
第一节 人口基本情况131
历年人口基本情况131
两次人口普查基本情况133
第二节 计划生育134
基层网络建设136
政策法规136
优质服务137
协会工作138
第四章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142
1983~1989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142
1990~2002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144
第五章 农业 林业 畜牧水产业147
第一节 农业概述147
农业机构147
耕地及劳畜力147
种植区划、耕作制度及产业结构147
不良气候及灾害性天气148
第二节 粮棉油种植149
稻棉种植149
作物增产措施及新技术推广150
第三节 果茶生产及增产措施152
果业生产152
果业增产措施与栽培技术153
茶叶生产及增产措施153
第四节 林业154
森林资源154
植树造林155
森林保护157
木竹生产经营157
特色林业158
科技林业158
林业经营体制改革159
林业宣传教育160
林场建设160
第五节 畜牧业161
畜牧业资源162
良种引进推广163
饲料推广165
防疫检疫166
规模养殖167
产品流通168
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169
第六节 水产业171
渔业资源172
渔业生产172
良种引进、繁育与推广175
服务机构与队伍建设175
第七节 蔬菜种植176
新品种引进176
新技术应用与推广177
大棚反季节蔬菜177
无公害蔬菜177
菜地基础设施建设177
第八节 植保植检工作178
病虫简况178
植保植检179
第九节 农业专业管理180
农机管理180
农经管理181
农村能源和农业科教信息182
第十节 农业开发188
第六章 水利 水电190
第一节 水资源开发190
水资源190
开发利用190
第二节 灌溉工程191
水库工程191
引水工程192
排灌工程192
防洪排涝工程193
第三节 水利工程194
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工程194
园田化工程195
粮食自给工程195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195
袁河整治工程195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5
第四节 水利管理196
水利机构196
工程管理196
用水管理196
经营管理196
防汛抗旱197
第五节 供电197
安全管理198
财务管理198
农改工程198
第七章 乡镇企业200
第一节 职工培训200
引进人才200
培训网络200
人才培训200
院校代培200
定向培养201
第二节 产品201
第三节 效益204
第八章 工业225
第一节 经济结构225
行业结构225
产品结构225
经济效益225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226
第三节 工业管理226
第四节 渝水区预算内企业226
市电机厂226
市电子仪器厂227
市保温建材厂227
市铸钢厂227
市新型建材厂227
市水泥厂227
市晏家煤矿227
市硅灰石矿227
第五节 煤炭229
关井压产230
煤矿安全生产秩序整治230
晏家煤矿230
第九章 交通 邮电231
第一节 交通运输231
公路231
水路232
第二节 交通管理232
机构232
资产233
交通改革233
第三节 公路235
线路236
公路养护与管理239
路政建设244
道班建设244
第四节 电信251
电报251
电话252
设备技术253
第五节 邮政254
管理254
职工教育255
经营业务255
服务举措255
第十章 商业(供销) 物资256
第一节 供销机构256
区联社256
基层供销社256
第二节 经营体制257
第三节 供销行业258
农业生产资料258
棉麻258
土产、畜产品与废品258
副食品259
工业品259
货栈、多种经营259
饮食服务业260
第四节 供销管理260
计划与统计260
财务管理261
储运管理261
购销管理261
第五节 物资管理体制262
第六节 物资供应机构263
第七节 物资职工队伍263
第八节 物资流通管理265
第九节 物资部门基础建设266
第十一章 粮油经营268
第一节 粮食收购268
第二节 粮食销售271
粮食供应271
粮油贸易271
第三节 粮油储运272
仓库建设272
粮油运输273
第四节 粮食加工273
第五节 体制改革274
管理体制274
管理机构274
流通体制改革275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277
第一节 乡镇建设277
村庄规划277
乡村建设277
集镇建设277
集镇管理278
第二节 建筑业278
建筑业管理278
建筑设计281
建筑施工281
经营管理284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284
住房分配284
房租管理284
物业管理284
住房补贴284
住房公积金285
第四节 环境保护285
环境污染与治理285
环境管理287
第十三章 财税 金融289
第一节 财政289
财政机构289
财政收入289
财政支出291
财政体制294
财政管理295
农村税费改革298
第二节 国家税务299
税种299
税收收入299
税收管理300
第三节 地方税务303
税务体制303
税收303
税收管理304
基层建设和税法宣传304
第四节 金融304
中国农业银行新余市渝水区支行304
中国建设银行渝水区分理处307
渝水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307
第五节 保险309
财产保险309
人寿保险310
第六节 审计监督311
审计情况312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312
离任审计312
专项审计312
信访调查审计312
审计师事务所审计312
同级审计313
干部队伍建设313
审计延伸313
第十四章 国民经济管理314
第一节 计划管理314
管理体制314
计划编制315
计划实施316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319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319
集贸市场建设和监督管理320
个体私营经济监督管理321
公平交易执法321
商标广告管理及经济合同管理321
个体私营经济协会322
消费者协会323
第三节 物价管理323
市场价格324
行政事业性收费327
价格管理328
价格监督检查329
价格评估与调查330
第四节 土地管理331
土地清查331
土地资源调查332
基本农田保护区33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32
土地执法监察332
非农建设用地管理332
地籍管理332
第十五章 体制改革334
第一节 渝水区机构设置及改革334
中共新余市渝水区委工作机构334
渝水区人民政府机构编制335
渝水区几次机构改革主要内容337
2002年11月渝水区党政机关“三定方案”情况341
2002年11月渝水区乡镇(街道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职数设置344
渝水区区直各单位内设机构改革前后情况对照344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347
工业经济体制改革347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48
乡镇企业改革350
第十六章 对外开放351
第一节 商业外贸351
出口创汇生产基地352
扶持出口企业,狠抓“拳头”产品352
优化投资环境352
生猪定点屠宰352
第二节 招商引资353
拓宽经济、技术联合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353
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354
做好对外商投资者的承诺服务协调工作354
第三节 经济环境管理355
第四节 新余市城东经济开发区361
第五节 新余市仙来开发区361
第六节 渝水工业园区363
第十七章 政党365
第一节 中共新余市渝水区委365
区委工作部门365
1983~2003年中共渝水区委领导人名单366
第二节 重要会议366
中共新余市渝水区第一次代表大会366
区委首届全委(扩大)会议366
中共新余市渝水区第二次代表大会367
区委二届全委(扩大)会议367
中共新余市渝水区第三次代表大会367
区委三届全委(扩大)会议367
中共新余市渝水区第四次代表大会368
区委四届全委(扩大)会议368
中共新余市渝水区第五次代表大会368
区委五届全委(扩大)会议368
中共新余市渝水区第六次代表大会369
第三节 重大决策369
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建设活动(1984年)369
整党工作(1985年)369
加强区、乡两级党委班子革命化建设(1987年)370
确定沙土、珠珊、南英、良山、城关为先富试验区,南安、东边为农业开发示范区(1987年)370
在农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1989年)370
开展向焦裕禄同志学习活动(1990年)370
促进乡镇企业大发展大提高(1991年)371
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91年)371
预防和制止宗族纠纷械斗(1992年)372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1994年)372
全面实施兴果富民战略(1994年)372
拍卖“五荒”(1994年)372
实施社会治安“大防范工程”(1995年)373
开展“学习张家港,再创新辉煌”大讨论(1996年)373
开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讨论(1998年)373
开展项目年活动(1999年)373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0年)374
“三讲”教育活动(2000年)374
在农村开展“创优美环境,建文明新村”活动(2001年)37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1年)375
改革攻坚年活动(2001年)375
开展“严打”整治斗争(2001年)376
村级、站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2002年)376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2002年)376
第四节 党员377
基本情况377
党员发展378
党员教育与管理378
第五节 基层组织378
基本情况378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379
街道党建工作379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379
第六节 干部管理380
干部状况380
干部选拔任用381
干部调配和工资政策执行381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382
第七节 宣传教育382
社会宣传382
新闻宣传383
理论教育384
党员教育385
干部管理385
第八节 统战工作386
落实统战政策386
统战理论研究386
民主党派386
党外人士实职安排387
经济统战和海外联谊387
少数民族387
宗教387
第九节 纪律检查388
中共渝水区纪律检查委员会388
查办案件和信访工作389
廉政建设、执法监察和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389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390
服务改革和经济建设390
源头治理390
行政监察390
整党391
第十节 党校391
干部培训工作391
科研工作391
第十一节 机关工委392
第十二节 老干部工作393
老干部工作总的情况393
落实老干部“二项待遇”394
发挥老干部余热,关心下一代工作394
第十三节 对台工作395
第十四节 保密工作397
宣传、贯彻、落实《保密法》398
突出重点,强化督查398
第十五节 精神文明建设399
文明村镇创建活动399
五好文明家庭与文明楼院创建活动400
创“三优”工作400
文明窗口行业创建活动401
市民教育401
两德教育401
城乡移风易俗活动401
文明新风十件新事评选活动402
“新风户”创评活动402
第十八章 政权 政协403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403
人民代表产生和组成403
渝水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404
渝水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08
渝水区人大常委会日常工作411
第二节 人民政府416
政府机构416
施政方式419
决议 规定422
获奖情况424
人民信访425
机关事务427
第三节 人民政协429
历届政协委员会429
履行职能432
第十九章 社会团体436
第一节 工会436
职代会情况436
组织建设、民主管理436
劳动竞赛436
送温暖工程436
创十佳活动437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437
代表大会437
活动437
第三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439
组织439
代表大会440
活动441
第四节 工商业联合会444
基层商会建设444
会员参政议政444
光彩事业444
商会自身建设444
第五节 文学艺术联合会445
第六节 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446
第七节 科学技术协会447
组织体系447
科普活动447
学术活动448
青少年科普活动449
金桥工程449
第八节 残疾人联合会449
完善残联机构449
实施“民心工程”449
精神病防治康复工程449
残疾人就业450
扶贫解困450
残疾人文化生活450
第二十章 民政451
第一节 优抚安置451
优抚451
退伍军人安置451
拥军优属451
烈士褒扬452
第二节 济困扶贫453
扶贫453
救灾救济454
五保供养455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6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56
移民工作457
第三节 社会福利458
福利院458
福利企业459
第四节 民政事务459
基层政权建设459
婚姻登记461
殡葬管理462
社团管理462
第五节 行政区划和地名464
行政区划464
勘界465
地名466
第二十一章 人事 劳动 社会保障474
第一节 劳动管理474
劳动力状况474
城镇就业474
用工制度474
职工培训475
劳务输出475
第二节 工资福利476
企业工资476
行政事业工资476
福利477
第三节 人事管理479
干部录用479
人事调配480
干部培训480
第四节 社会保险480
养老保险480
医疗保险482
失业保险484
第二十二章 政法486
第一节 政法综治486
严打和重点整治487
实行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487
社会治安防范488
基层基础建设488
政法队伍建设489
处理“法轮功”问题490
第二节 公安491
政治保卫492
刑事侦察493
治安管理494
户政管理494
公安消防496
第三节 检察497
刑事检察497
反贪、法纪检察500
监所、控申检察501
民事行政检察502
职务犯罪预防502
第四节 人民法院502
刑事审判503
民事审判503
经济审判504
行政审判504
执行工作504
审判监督工作504
队伍建设505
法院工作改革505
物质基础建设505
第五节 司法行政506
普法依法治理506
律师工作509
公证工作509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510
第二十三章 军事512
第一节 地方武装512
第二节 兵役514
兵役514
兵员征集515
第三节 民兵516
民兵组织516
民兵训练517
民兵活动517
第四节 军事设施519
防空洞519
地下室519
国防光缆519
训练基地520
第二十四章 科学技术521
第一节 科研机构521
第二节 科技队伍521
队伍组成521
专业结构521
科技干部管理522
第三节 科技活动522
第四节 项目管理与基地建设523
科技项目管理523
基地建设524
第五节 科技成果524
获奖项目524
成果选介529
第二十五章 教育 体育530
第一节 普通教育530
幼儿教育530
小学教育531
中学教育539
第二节 扫盲教育544
第三节 升学考试545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545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545
自学考试546
第四节 教师547
教师队伍547
教师待遇547
教师培训548
第五节 教育经费548
第六节 体育549
学校体育549
社区体育550
体育竞赛551
人才培养551
第二十六章 文化 广播 电视552
第一节 文化广播电视机构552
第二节 文艺创作552
文学552
美术553
书法554
摄影554
第三节 群众文娱活动558
业余演出558
节日活动559
民间灯舞559
纸扎艺术559
盲人曲艺560
第四节 藏阅560
第五节 文物560
文物普查560
古文化遗址561
古建筑563
古墓葬564
珍藏文物564
革命文物565
第六节 文化市场566
第七节 广播567
有线广播567
渝水人民广播电台567
第八节 电视568
渝水有线电视台568
广电网络569
第九节 档案569
档案法制宣传570
档案管理571
档案开发利用574
档案事业发展环境574
第十节 史志资料574
方志工作574
年鉴编纂575
组织史资料编纂575
编纂其他党史资料576
第二十七章 医疗卫生577
第一节 机构578
防疫机构578
医疗机构578
保健机构578
药品检验机构578
第二节 卫生防疫578
爱国卫生578
公共卫生579
疾病防治580
第三节 医疗583
西医583
中医584
中西医结合585
医疗制度585
第四节 妇幼保健585
妇女保健585
婴幼儿保健586
第五节 队伍 经费588
人员588
经费588
第二十八章 民情风俗590
第一节 姓氏590
姓氏特点和分布590
大姓由来591
聚居特点591
第二节 居民生活592
居民收入592
生活水平595
消费结构596
第三节 风俗习惯597
节日597
婚嫁598
丧葬600
礼仪601
迷信、禁忌602
历史陋习603
服饰、饮食603
山歌605
第二十九章 方言俗语606
第一节 语音607
声母607
韵母607
声调609
文白异读609
第二节 词汇610
名词610
代词615
动词615
形容词617
副词617
第三节 语法618
构词618
词序618
虚词618
第四节 方言差异618
语言差异619
词汇差异619
第五节 歌谣 谜语标音620
民歌620
儿歌620
谜语621
第六节 俗语621
谚语621
歇后语624
第三十章 人物625
第一节 人物传625
第二节 人物录645
革命烈士录645
长征干部录649
第三节 人物表650
渝水籍历代职官650
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653
副地、师级以上人员657
当代寓外教授级职称人员658
侨台知名人士662
附录663
一、重要文献选辑663
在渝水区抗灾夺丰收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毛致用663
沿着十二大指引的航向全面开创渝水区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新余市渝水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录)&陈亿泉664
政府工作报告——在渝水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节录)&李明清670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新余市渝水区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王朝新677
政府工作报告——在渝水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杨文英683
中共渝水区委渝水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688
二、《新余县志》序、跋选录692
三、《渝水区志》修志始末694
四、《渝水区志》编纂机构及人员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