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佛学大系 54 沈曾植选集 汤用彤选集 杨白衣选集 霍韬晦选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蓝吉富主编 著
- 出版社: 弥勒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佛学大系 54 沈曾植选集 汤用彤选集 杨白衣选集 霍韬晦选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沈曾植选集3
一、舍利弗问经与宗轮论叙诸部分离始末互异3
二、上座大众之分西域所传有三说5
三、成实师说性6
四、俱舍成实述上座义6
五、牛口比丘6
六、上座诸部各有传承7
七、上座部分二部7
八、小乘旧说以七纪数8
九、小乘法中有三藏教9
十、大众部所引经典10
十一、大众部大乘义10
十二、成实俱舍皆经部义11
十三、马鸣与婆须密迦旃延子之关系12
十五、佛在世时已有朋党13
十四、三论宗用小乘法相13
十六、目连湼槃14
十七、大集经说五部16
十八、开小成大17
十九、佛理与庄子相通17
二十、小乘言空处色处18
二十一、阿毗昙心论与杂心造作年代18
二十二、法相应机隘於法性18
二十三、无著天亲之大乘五部经论18
二十四、昙迁所寻唯识论19
二十五、杂集论释阿毗达磨经20
二十六、龙树四教20
二十七、龙树菩萨之大乘法相20
二十八、法相是论藏之说,法性乃经藏之说21
二十九、三论有北地南地师说21
三十二、禅经22
三十一、语势22
三十三、佛陀斯那与佛?24
三十四、修行方便24
三十五、少林禅业开自佛陀24
三十六、禅宗各祖25
三十七、萨婆多部用力在文字26
三十八、禅法出萨婆多部27
三十九、楞伽宗28
四十、宝林传29
四十一、达摩多罗与达摩30
四十二、传灯录叙天竺三十五祖30
四十三、马祖有二35
四十四、曹洞与唯识学35
四十五、保唐宣什35
四十七、禅门师资承袭图36
四十六、四五六祖皆分二支36
四十八、中岳?如禅师行状38
四十九、风穴贞禅师为七祖39
五十、泥洹40
五十一、相宗往生说40
五十一、六即41
五十二、天台判楞伽为别教41
五十三、小乘论有菩萨42
五十四、南北佛教42
五十五、心无宗与道恒42
五十六、洛克悉茗天女43
五十七、密宗萌芽43
五十八、佛寺画像轨式43
五十九、金刚乘法西番传自乌佃国44
六十二、成就剑法45
六十一、哪吒太子45
六十、那兰陀寺画佛像45
六十三、密宗与易义46
六十四、台密46
六十五、律分五部47
六十六、毗舍佉与胜友49
六十七、铺三空座49
六十八、奔荼跋达那49
六十九、佛不怀世法50
七十、世间50
七十一、变易生死有四51
七十二、证不可量51
七十三、临儿国与浮屠经52
七十五、梨俱吠陀无有之歌53
七十六、释迦非否定吠陀者53
七十四、吠陀与外道诸家53
七十七、释家丹田54
七十八、杜?炼师54
七十九、道士学佛55
八十、沙门智棱55
八十一、道藏权舆56
八十二、白国为阿育王後56
八十三、海南诸国多释种58
八十四、南诏佛法59
汤用彤选集——往日杂稿63
一、前言63
二、隋唐佛学之特点65
三、唐太宗与佛教73
四、摄山之三论宗史略考81
五、序95
六、评「考证法显传」95
大林书评95
七、评日译「梁高僧传」100
八、「唐贤首国师墨宝」跋104
九、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跋106
十、评「小乘佛教概论」109
十一、评「唐中期净土教」111
十二、读「太平经」书所见115
十三、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151
十四、「胜宗十句义论」解说165
十五、南传「念安般经」译解189
附录205
十六、评近人之文化研究205
十七、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209
杨白衣选集217
一、龙树『七十空性论』之研究217
二、圆测之研究——传记及其思想特色252
三、摄论「界颂」之研究304
四、看话禅之研究325
五、清代之念佛禅345
六、世亲『三性论』之研究363
霍韬晦选集393
佛教的现代智慧393
自序395
一、佛教的现代智慧399
二、有与空417
三、缘起观念的开展431
四、佛性与如来藏445
五、佛与菩萨457
附录一:中国佛学需要开出客观研究的风气475
附录二:佛教法住学会成立典礼上的讲话485
唯识五义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