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 王浩,秦大庸,汪党献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0845208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56页
  • 文件大小:123MB
  • 文件页数:473页
  • 主题词:水利建设-关系-国民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1章 概述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2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3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主要方法5

1.5 主要创新点6

第2章 水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10

2.1 发展进程中的中国水利10

2.1.1 现代水利发展历程回顾10

2.1.2 水利发展成就与业绩12

2.2 国外水利发展模式的启示15

2.2.1 发达国家的水利发展历程16

2.2.2 国外主要水利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17

2.2.3 国外水利投入政策与投入水平分析21

2.2.4 取用水量变化规律分析与启示25

2.3 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基本任务27

2.3.1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27

2.3.2 水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基本形势27

2.3.3 新时期水利发展的基本任务29

第3章 水灾害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33

3.1 水灾害历史演变33

3.2 洪涝灾害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35

3.2.1 我国洪涝灾害的形成与特点35

3.2.2 50年洪涝损失35

3.2.3 洪涝损失的评估36

3.2.4 洪涝灾害的趋势与深远影响37

3.3 干旱缺水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37

3.3.1 干旱缺水状况及其成因分析37

3.3.2 现状缺水量及其经济损失估算39

3.3.3 干旱缺水未来发展趋势40

3.4 水污染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危害41

3.4.1 水污染状况41

3.4.2 水污染损失43

3.4.3 未来的水污染形势44

3.5 水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45

3.5.1 水生态环境基本状况45

3.5.2 水土流失损失的估算48

3.5.3 水生态环境变化趋势48

第4章 水利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49

4.1 水利投资基本情况分析49

4.1.1 水利基建投资的演变50

4.1.2 水利建设投资的使用与配置53

4.1.3 影响水利投资变化的主导因素分析57

4.2 水利建设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分析59

4.2.1 边际分析的基本原理59

4.2.2 各类水利措施边际成本60

4.2.3 各类水利措施边际效益62

4.2.4 水利建设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综合分析63

4.3 水利建设效果评价65

4.3.1 水利建设投资经济效益评价65

4.3.2 水利建设的社会效益分析69

4.3.3 水利建设的生态效益分析74

4.3.4 水利建设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75

4.3.5 水利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76

4.4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78

4.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78

4.4.2 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80

4.4.3 分阶段评价结果81

第5章 水利投入占用产出分析84

5.1 全国及各流域水利投入占用产出模型84

5.1.1 基本理论与模型编制方法84

5.1.2 1999年全国水利投入占用产出表的编制86

5.1.3 1999年九大流域水利投入占用产出表的编制88

5.1.4 水利投人占用产出模型特点和应用方向89

5.2 水利投人占用产出模型应用研究的方法与技术90

5.2.1 局部闭模型技术90

5.2.2 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91

5.2.3 后向总效应与后向净效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研究93

5.2.4 完全消耗系数计算方法98

5.3 水资源利用的投人产出分析98

5.3.1 用水效率与效益评价98

5.3.2 贸易对水资源使用的影响101

5.3.3 污废水排放的宏观效果评价102

5.3.4 工业用水边际效益分析106

5.3.5 节水防污型产业结构调整方向107

5.4 水利基建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的定量分析107

5.4.1 水利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内涵108

5.4.2 水利基建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后向效应108

5.4.3 水利基建投资的就业效应109

5.4.4 分类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前向效益113

5.4.5 水利基建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综合评价129

5.5 水利投人占用产出的流域格局129

5.5.1 九大流域主要发展指标129

5.5.2 水利部门重要产出132

5.5.3 水资源的供给与使用133

5.5.4 九大流域的水利基建投资效益137

5.6 水利基建投资合理比重及其投资结构分析139

5.6.1 研究分析方法139

5.6.2 水利基建投资占GDP的合理比重140

5.6.3 水利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合理比重145

第6章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146

6.1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的原则与思路146

6.1.1 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动态联系146

6.1.2 建立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的必要性147

6.1.3 模型研究总体思路与调控准则147

6.2 建模的理论基础149

6.2.1 复杂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建模方法149

6.2.2 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151

6.2.3 水利对GGDP的贡献份额153

6.2.4 水利投资的环境一经济一体化核算模型156

6.3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的构建159

6.3.1 模型整体结构159

6.3.2 水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方法159

6.3.3 模型的数学表达167

6.3.4 模型的主要演化机制与计算流程171

6.3.5 模型的基本特点与功能171

6.4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案计算与基本规律分析173

6.4.1 主要分析目标173

6.4.2 方案设置与计算173

6.4.3 水利最佳投资比例以及相应的水利发展指标.175

6.4.4 不同水利投资的效益计算及对比分析178

6.4.5 敏感性分析182

第7章 洪水风险调控与洪水管理185

7.1 中国洪水及其灾害185

7.1.1 夏季暴雨是形成我国洪水的主要成因185

7.1.2 洪水类型与特征186

7.1.3 洪水灾害及其特点188

7.2 防洪现状与未来防洪减灾形势190

7.2.1 防洪现状190

7.2.2 存在的主要问题194

7.2.3 未来防洪减灾形势196

7.3 洪水风险区划197

7.3.1 洪水频率区划197

7.3.2 洪水致灾特征分析198

7.3.3 洪水灾害风险区划198

7.3.4 七大流域洪水风险区划199

7.4 洪水风险分析202

7.4.1 洪水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202

7.4.2 洪水风险事件203

7.4.3 洪水风险分析方法206

7.4.4 洪水灾害风险评价208

7.4.5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214

7.5 防洪减灾体系建设219

7.5.1 防洪减灾目标219

7.5.2 防洪减灾体系建设221

7.5.3 防洪投资与洪水损失预测223

7.5.4 实施方案与效果评价227

7.6 洪水风险调控与洪水管理229

7.6.1 洪水风险调控的基本准则229

7.6.2 洪水风险调控与对策230

7.6.3 洪水风险管理235

第8章 缺水风险与供水安全238

8.1 缺水风险与缺水损失研究现状238

8.1.1 缺水风险研究现状238

8.1.2 水系统风险分析与可靠性辨识239

8.1.3 缺水损失计算方法简介241

8.2 我国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244

8.2.1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244

8.2.2 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246

8.2.3 水资源供需发展态势247

8.3 缺水风险调控准则250

8.3.1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251

8.3.2 明晰水权、总量控制、定额管理251

8.3.3 积极开发替代水源251

8.3.4 依据边际成本采取不同措施.253

8.4 供水投资需求253

8.5 缺水调控与缺水损失分析254

8.5.1 缺水损失计算方法254

8.5.2 现状年缺水损失分析255

8.5.3 预测水平年缺水损失预测261

8.6 提高水安全的对策措施262

8.6.1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263

8.6.2 依法治水,完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263

8.6.3 科学制定水中长期规划,水资源需求管理263

8.6.4 强化节水,创建节水型社会264

8.6.5 加强水污染防治与监督,保护水环境264

8.6.6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抑制需水过快增长265

8.6.7 建立稳定的投人保障机制,确保供水安全265

8.6.8 强化水资源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265

8.6.9 实施国家水资源的地区性再分配和调节266

8.6.10 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供水工程建设267

第9章 水环境保护调控准则和对策268

9.1 地表水质量现状评价268

9.1.1 河流水质268

9.1.2 湖泊与水库270

9.1.3 地表水水质变化趋势271

9.2 地表水污染原因分析272

9.3 水环境保护调控准则274

9.3.1 水污染治理投资和水环境污染损失的定量关系275

9.3.2 水污染治理合理投资和水环境质量调控保护目标275

9.3.3 合理投资对应的水环境功能保护目标277

9.4 水环境保护标准278

9.4.1 水功能区划体系278

9.4.2 现状水功能区达标评价和保护标准280

9.4.3 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281

9.4.4 水环境保护标准284

9.5 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水环境保护对策284

9.5.1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84

9.5.2 建立健全有关水环境的法规体系285

9.5.3 加强管理285

9.5.4 加强排污权分配和市场交易与转让286

9.5.5 改变传统生产模式,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286

9.5.6 加强江河湖库水信息系统建设与水污染防治287

第10章 水生态价值与生态环境建设288

10.1 水生态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288

10.1.1 水生态服务功能288

10.1.2 水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方法288

10.2 水生态系统价值评估293

10.2.1 地表水生态系统价值293

10.2.2 地下水生态系统价值295

10.2.3 水生态系统总价值的估算297

10.3 水土流失经济损失和治理效益估算298

10.3.1 水土流失经济损失估算298

10.3.2 水土保持效益估算299

10.4 水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和标准300

10.4.1 水生态环境保护准则300

10.4.2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302

10.4.3 生态环境保护标准304

10.5 实施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水利战略306

10.5.1 生态水利基本内涵306

10.5.2 建设生态水利体系的对策措施307

第11章 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314

11.1 流域水生态保护中的外部性314

11.1.1 “公地悲剧”的警示314

11.1.2 流域水生态效益的外部性315

11.2 生态补偿的基本内涵319

11.2.1 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319

11.2.2 流域水生态补偿319

11.3 生态补偿的政策法规321

11.3.1 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321

11.3.2 退耕还林(草)政策321

11.3.3 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政策321

11.3.4 天然林保护工程322

11.3.5 生态移民政策322

11.3.6 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关补偿政策322

11.3.7 存在的问题322

11.4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义324

11.4.1 生态补偿的社会合理性324

11.4.2 生态补偿的经济合理性326

11.4.3 生态补偿的方式328

11.5 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330

11.5.1 生态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330

11.5.2 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基本框架331

11.5.3 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构想332

11.5.4 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的合作机制334

11.6 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36

11.6.1 总体研究状况336

11.6.2 补偿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研究337

11.6.3 补偿标准的研究339

11.6.4 补偿机制的研究(方式和途径)340

11.6.5 发展趋势341

第12章 中国虚拟水贸易研究343

12.1 虚拟水及其定量计算的理论基础343

12.1.1 虚拟水343

12.1.2 虚拟水计算方法344

12.1.3 虚拟水研究现状346

12.2 虚拟水应用的基本思路347

12.2.1 虚拟水研究的主要内容347

12.2.2 虚拟水研究范围347

12.2.3 中国虚拟水贸易量的计算方法348

12.3 中国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分析349

12.3.1 中国区域农产品生产349

12.3.2 中国区域农产品消费351

12.3.3 中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量351

12.3.4 中国农产品供需平衡352

12.4 中国虚拟水贸易量353

12.4.1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353

12.4.2 我国虚拟水国际贸易量353

12.4.3 区域间虚拟水贸易量355

12.5 区域间虚拟水流量关系分析358

12.5.1 我国虚拟水贸易区区域格局成因分析358

12.5.2 从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看跨流域调水工程.359

12.6 我国虚拟水贸易格局展望359

12.6.1 2000年我国以粮食为载体的虚拟水流动情况359

12.6.2 中国粮食需求预测362

12.6.3 中国粮食供求分析363

12.6.4 未来中国虚拟水贸易量预测367

第13章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水利发展总体思路和近中期目标368

13.1 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水利发展368

13.1.1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368

13.1.2 科学发展观对水利发展的要求369

13.2 新时期水利发展总体思路369

13.3 水利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主要目标370

13.3.1 建立和完善防洪减灾安全体系371

13.3.2 建设供水安全保障体系372

13.3.3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374

13.3.4 水环境综合治理376

13.3.5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377

13.3.6 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380

13.4 水利投资需求分析381

第14章 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水利发展目标与任务383

14.1 黄河流域383

14.2 长江流域386

14.3 淮河流域390

14.4 西部地区392

14.4.1 西北地区392

14.4.2 西南地区394

14.5 东北地区396

14.6 中部地区399

14.6.1 中部地区水资源概况及主要水问题399

14.6.2 中部地区水利发展的重点领域400

14.7 沿海重要经济区401

14.7.1 京津冀经济区401

14.7.2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402

14.7.3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403

第15章 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建设405

15.1 建立防洪减灾保障体系405

15.1.1 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405

15.1.2 继续加强科学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405

15.1.3 加强防洪工程的维护和管理407

15.1.4 防洪除涝并重,加强局部地区涝灾防治407

15.2 建立水资源供给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408

15.2.1 建立水资源监测和评价体系408

15.2.2 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409

15.2.3 提高城镇供水普及率,发展农村集中供水409

15.2.4 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和节水水平409

15.2.5 跨流域调水工程全面论证409

15.3 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410

15.3.1 水生态恢复保障410

15.3.2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与建议410

15.3.3 水环境保护对策411

15.4 建立水资源恢复与补偿机制413

15.4.1 城市与工业挤占农业用水的补偿413

15.4.2 流域上下游的区域间补偿414

15.4.3 水污染补偿414

15.5 建立水利投资保障体系415

15.5.1 加大政府投人力度415

15.5.2 健全水利投资分工机制415

15.5.3 建立国家授权的水利投资主体416

15.5.4 积极引导民间和外商投资水利建设417

15.5.5 加快经营性水利项目的产业化、企业化改革进程418

15.5.6 进一步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筹资力度418

15.6 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保障体系419

15.6.1 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419

15.6.2 逐步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419

15.6.3 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421

15.7 建立水权交易与水市场制度421

15.7.1 加强水权水市场理论研究421

15.7.2 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机制421

15.7.3 制定水权与水市场管理的政策422

15.8 健全水法规政策保障体系422

15.8.1 以人为本,服务于公共利益422

15.8.2 依法行政,依法治水422

15.8.3 完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422

15.8.4 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423

15.8.5 不断探索,创新体制和机制423

15.9 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保障体系423

15.9.1 科技创新的原则423

15.9.2 科技创新的领域424

15.10 建立水利发展人才保障体系425

15.10.1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426

15.10.2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427

第16章 结论与建议428

16.1 主要结论428

16.1.1 理论方法创新428

16.1.2 实际应用431

16.2 几点建议441

参考文献443

后记4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