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1卷 先秦 秦汉 远古至公元220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1卷 先秦 秦汉 远古至公元220年
  • 李国钧,王炳照总主编;俞启定,施克灿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82860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12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1卷 先秦 秦汉 远古至公元220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本卷导言1

第一编 先秦教育制度7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起源9

第一节 中国教育起源的社会背景9

一、社会生产力9

二、社会经济14

三、社会生活16

第二节 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19

一、人工取火活动及其教育19

二、工具制造及其教育20

三、采集狩猎技术及其教育25

四、农业、畜牧业及其教育26

一、婚姻家庭制度及其教育28

第三节 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28

二、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教育29

三、原始艺术教育33

四、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35

第四节 学校教育的萌芽40

一、传说中的学校——成均40

二、虞庠之学42

三、夏代的学校44

四、商代的学校教育47

第二章 西周教育制度53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54

一、西周宗法制形成的因素54

二、西周宗法制的特征56

三、西周宗法制对教育的影响58

第二节 “学在官府”条件下的西周教育体制60

一、教育行政体制60

二、“学在官府”体制下的西周学校制度64

三、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合一72

第三节 以“六艺”为纲的教学内容76

一、“礼”教76

二、“乐”教77

三、“射”与“御”之教81

四、“书”与“数”之教83

第四节 社会教化体制的构建86

一、社会教化政策86

二、社会教化内容88

三、社会教化途径90

第三章 春秋教育制度93

第一节 春秋时期教育剧变的社会背景94

一、封建小农经济的建立94

二、宗法社会形态的解体97

第二节 学术扩散与“士”阶层的出现99

一、学术扩散100

二、士阶层的崛起102

第三节 私学的兴起104

一、西周官学的衰落105

二、春秋私学的兴起107

三、西周官学与春秋私学的冲突111

一、招生对象116

第四节 孔门教学制度116

二、教学内容及课程118

三、教学特点124

四、经费来源及支出129

第五节 墨家教学制度132

一、招生对象132

二、课程内容135

三、组织管理142

四、经费来源与支出145

第四章 战国教育制度148

第一节 儒家经籍教学体系的成形149

一、从孔子到荀子:儒学经籍的传授体系149

二、儒家经籍内容体系的成形154

一、百家争鸣之源161

第二节 百家争鸣与各家私学的发展161

二、儒、墨私学的分化164

三、道、法学派的兴起166

第三节 养士与稷下学宫168

一、养士之风168

二、稷下学宫171

第二编 秦汉教育制度181

第一章 秦代教育制度183

第一节 “禁私学”、“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184

一、以法治国、禁锢言论的传统184

二、焚书禁学、以法为教政策的实施187

一、昌明法度、匡正异俗的教化目的192

第二节 “行同伦”——推进社会教化的措施192

二、显明纲纪、各遵职分的教化内容196

第三节 吏事学习制度199

一、吏员的培养199

二、吏员道德行为规范201

第二章 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204

第一节 汉初“黄老之治”下的文教政策和民间教学活动的恢复205

一、统治者在政策上的调整205

二、“黄老”政治208

三、民间教学活动的恢复214

第二节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216

一、黄老政治的弊端和儒家与黄老学派之争216

二、汉武帝确立“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220

三、独尊儒术的历史必然性227

第三节 西汉中叶后独尊儒术政策的体现和调整233

一、儒学成为治国的主要理论工具233

二、儒学在政治作用上的局限性236

三、“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措施240

第四节 独尊儒术对汉代教育的影响245

一、教育为治国之本地位的确立245

二、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248

三、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社会风尚的形成250

第三章 汉代的经学教育255

第一节 儒家各经研究和传授的发展256

一、《诗》学256

二、《书》学259

三、《礼》学264

四、《易》学267

五、《春秋》学271

六、《论语》学和《孝经》学274

第二节 经学教育的特点276

一、经学教育的价值276

二、以传授书本知识为基本方式278

三、章句之学和训诂、义理之学281

第三节 师法家法的经学传授体系284

一、师法家法的概念及性质284

二、博士官学依师法家法而立289

三、师法家法对经学教育的作用和影响291

四、师法家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295

第四节 今古文经学之争和师法家法的削弱299

一、古文经的发掘及今古文经学的分野299

二、今古文经学之争303

三、师法家法的削弱307

第五节 经学教育统一的趋势310

一、通经教学和研究的发展310

二、石渠阁议经和白虎观议经314

三、熹平石经317

四、郑玄集大成的经注318

第四章 汉代的教育行政和中央官学321

第一节 教育行政和学校体系322

一、教育行政322

二、学校教育体系324

一、太学的兴办325

第二节 太学的兴办和发展325

二、太学办学的发展327

第三节 太学的教师331

一、太学博士的职掌331

二、博士的待遇及升迁333

三、博士的选用337

第四节 太学的学生与教学343

一、招生途径343

二、太学生身份构成346

三、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349

四、考试与结业出路354

一、太学生干预政治活动的兴起358

第五节 太学生的干政活动及鸿都门学的创办358

二、东汉末年的太学生干政和“党锢”事件361

三、与太学分庭抗礼的鸿都门学的创办365

第六节 君主教育和贵戚教育368

一、君主教育368

二、太子教育371

三、宫廷贵戚教育373

四、诸侯王教育375

第五章 汉代的地方官学和社会教化378

第一节 地方官学的行政体制背景及文翁兴学379

一、地方官制及职能对学校兴办的影响379

二、文翁兴学381

一、朝廷关于地方官学的政策384

第二节 地方官学设置384

二、地方官学的设置389

第三节 地方官学基本制度393

一、地方官制中的教官393

二、地方官学的学生397

三、地方官学的教学399

第四节 社会教化403

一、社会教化的实施体制403

二、社会教化的内容与方式406

三、社会教化与学校教育的关系409

第六章 汉代的私学和家庭教育413

第一节 私学的办学414

一、私学的恢复和发展414

二、私学的办学者417

三、私学的办学形式421

第二节 私学的学生及教学424

一、学生424

二、教学内容429

三、教学方法及师生关系432

四、教育成效435

第三节 蒙学和蒙养教材437

一、蒙学的兴办437

二、蒙养教材439

第四节 家庭教育442

一、家世传授442

二、家教和家诫446

三、女子教育449

第七章 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454

第一节 汉代选士制度的建立455

一、汉高祖的求贤尝试455

二、汉文帝诏举贤良方正457

三、汉武帝时选士制度的建立459

第二节 贤良方正463

一、荐举贤良方正的实施463

二、贤良方正的举荐标准及得人情况468

第三节 孝廉470

一、荐举名额470

二、荐举对象及条件471

三、东汉中叶后增试限年举措476

一、茂才482

第四节 察举其他科目482

二、明经和童子郎485

三、敦厚、有道487

四、勇猛知兵法489

五、察廉、尤异、治剧490

六、辟除492

第五节 察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及流弊493

一、察举制度的基本特点493

二、察举制对教育的影响496

三、察举制度的流弊498

本卷结束语505

主要参考文献5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