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伦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唐凯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9937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52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伦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导论 伦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1
第一节 什么是伦理学2
一、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的学问2
二、关于伦理学对象的科学规定5
三、关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科学的道德理论13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13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伦理学史上的革命变革1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
一、伦理学和精神文明的一般关系的考察19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2
第一章 人、社会和道德26
第一编 社会道德论26
第一节 道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定性27
一、人和社会的诞生及其不可分割性27
二、人存在的二重性和人的道德需要31
三、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形态35
第二节 道德的起源、特征和结构38
一、道德的起源38
二、道德的特征43
三、道德的结构46
第三节 道德的功能及其发挥的机制52
一、道德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方式52
二、道德是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55
三、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的关系58
一、道德和利益关系的历史考察64
第一节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64
第二章 道德运行的社会制约因素64
二、利益是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67
三、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社会道德70
四、道德的阶级性和全民性的关系75
第二节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进步的重要作用77
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进步作用的两种表现77
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进步作用的社会制约性81
第三节 上层建筑其他因素对道德的影响86
一、政治对道德的影响86
二、法律对道德的影响90
三、文艺对道德的影响94
四、宗教对道德的影响96
一、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101
第一节 道德运行的历史类型101
第三章 道德运行的历史类型及其发展规律性101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103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106
四、资产阶级道德及其危机109
第二节 道德运行的规律性113
一、道德运行是一个前进的过程113
二、道德进步的客观规律性116
第三节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118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118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方针123
三、超越旧传统,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明127
第四章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进步的崭新阶段1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和发展130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科学涵义130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133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136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道德140
一、社会主义道德同旧道德的根本区别140
二、社会主义道德是历史上优秀道德遗产的继承和发展144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和当代社会与人的发展146
一、当代新技术革命条件下人的社会责任问题146
二、人只有改变自身才能适应和推动新技术革命的发展150
三、社会主义道德是推动当代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价值基础153
第二编 个体道德论158
第五章 社会道德的内化——个体道德158
第一节 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159
一、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内化159
二、个体道德形成的心理机制163
三、个体道德对社会道德的能动作用165
第二节 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168
一、他律阶段——义务的要求168
二、自律阶段——良心的形成172
三、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价值目标的确立177
第三节 个体的道德人格181
一、道德人格的概念和特征181
二、道德人格的结构和功能184
三、道德人格完善中必然和自由的关系188
第六章 个体道德运行的宏观机制——社会的道德调控193
第一节 道德调控概说193
一、社会调控的一般概念193
二、道德调控的特点和实质196
三、道德调控的作用和机制198
一、社会赏罚的道德意义203
第二节 社会赏罚203
二、社会赏罚的形式206
三、荣誉与耻辱209
第三节 社会道德评价213
一、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213
二、社会道德评价的根据216
三、善与恶219
第四节 社会道德教育223
一、社会道德教育的任务和意义223
二、社会道德教育的特点和方法226
三、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229
第七章 个体道德运行的微观机制——个体的道德活动233
第一节 个体道德活动概说233
一、个体道德活动的一般概念233
二、个体道德活动的结构236
三、个体道德活动的动力241
第二节 个体的道德意识活动244
一、个体的道德认识活动244
二、个体的道德情感活动248
三、个体的道德意志活动252
第三节 个体的道德实践活动256
一、个体的道德行为选择及其道德责任256
二、道德行为选择中目的和手段的关系261
三、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冲突264
第四节 个体的道德修养活动267
一、道德修养的特征和实质267
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270
第八章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价值核心276
第三编 道德规范论276
第一节 社会主义也是一种伦理道德价值体系277
一、“社会主义”的由来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277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280
三、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285
第二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289
一、为人民服务是道德中心问题的科学解决289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整合力量292
三、为人民服务是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从“应然”到“实然”转化的价值动因295
第三节 为人民服务的伦理品格和现实意义298
一、科学的内容和民族的形式的有机结合298
二、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价值中介与精神基础303
第九章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308
一、“集体主义”概念的由来及其演变309
第一节 集体主义的由来及其作为道德基本原则的前提309
二、关于群体、整体和集体的区别与界定313
三、关于“真实的集体”和“虚假的集体”316
第二节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价值内涵318
一、集体利益的优先性和首要性318
二、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322
三、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的协调性和结合性325
第三节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重大意义328
一、集体主义是促进社会公正的精神动因328
二、集体主义是实现人的价值的道义保证333
三、集体主义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338
第十章 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道德规范342
第一节 热爱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342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其形成和发展342
二、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崭新特质和基本要求345
第二节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现代价值348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人的意义的提升348
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351
三、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55
第三节 热爱人民,把握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新特质358
一、忠于人民,努力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358
二、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历史考察360
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新特质364
第四节 社会主义道德的其他主要规范367
一、热爱劳动,树立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367
二、热爱科学,坚持真理370
三、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373
一、社会公德的特点和历史发展376
第一节 社会公德376
第十一章 三个主要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准则376
二、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的内容和意义380
三、保护环境和自然道德383
第二节 职业道德387
一、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和一般特点387
二、社会主义社会职业道德的特征、要求和意义390
三、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职业价值观的调适393
第三节 爱情和婚姻家庭道德397
一、爱情的本质和恋爱的道德要求397
二、婚姻和家庭中的道德准则401
三、关于“性解放”和性道德406
一、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环境412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412
价值模式412
第十二章 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理论定位和412
第四编 道德建设论412
二、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415
三、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两个是非问题417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定位422
一、理论伦理、规范伦理和应用伦理的统一与升华422
二、义务论和功利论的统一与升华425
三、目的论和工具论的统一与升华4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模式431
一、传统“重义轻利”和“重利轻义”的历史成因和功过431
二、义利统一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表达436
三、坚持社会主义的义利统一的价值模式439
一、坚持“三个有利于”是实现经济和道德同步发展的重要前提444
第一节 大力发展经济是促进道德进步的物质基础444
第十三章 强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外部保障系统444
二、关于经济和道德的不同价值向度及其悖论问题449
三、克服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悖论的机制和途径452
第二节 加速政治民主化进程是道德进步的制度保证456
一、民主是社会主义道德主体生成的重要条件456
二、民主精神的弘扬对社会主义道德功能发挥的巨大驱动力460
三、民主制度化是激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杠杆462
第三节 坚持德法并举的方针是道德进步的重要举措466
一、历史上关于道德和法律关系的论争466
二、道德和法律互动的内在机理469
三、坚持德法并举方针以促进道德进步472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道德进步空间的拓展476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道德进步的开路先锋476
二、教育是人才德性培养的精神园地479
第一节 端正道德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坐标位置484
一、摆脱“道德本位”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484
第十四章 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部调适机制484
二、认清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危害489
三、把握行为“应当”、“正当”和“失当”的维度493
第二节 探寻从行为“实然”到道德“应然”的中介496
一、“适然”是连接“实然”的世俗性和“应然”的超越性的桥梁496
二、“适然”是从“应然”到道德“实然”的可操作性体系500
三、关于伦理学的应用和应用伦理学的问题502
第三节 建立多元一体的道德价值导向体系506
一、价值取向多元性和价值导向一元性的辩证关系506
二、多元一体的道德价值导向体系内容的选择510
三、多元一体道德价值导向的形式运用513
一、人生观的本质和意义517
第十五章 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指向517
第一节 “锻炼严整的革命人生观”517
二、人生观的形成及其阶级性521
三、无产阶级人生观的基本特征526
第二节 树立高尚科学的幸福观530
一、幸福的本质和幸福观的形成530
二、关于幸福和道德“悖论”的历史考察533
三、高尚科学的幸福观的基本特征536
第三节 立志做社会主义的新人540
一、人生和立志540
二、走人类道德完善的必由之路544
参考书目549
后记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