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程幸超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1581X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310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古籍中作为地方制度而记载的“州”和“服”1
(一)秦代内史的官吏设置6
第二章 西周分封制之下的地方制度8
第三章 郡县制的萌芽12
第一节 郡和县最初出现的情况12
第二节 县和郡最初的行政官长18
第四章 全面实行郡县制的秦代地方行政制度23
第一节 秦代确立郡县制23
第二节 关于秦代郡的划分问题24
第三节 秦代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的官吏设置26
(二)秦代郡的官吏设置27
(三)秦代县的官吏设置28
第一节 西汉地方制度概述32
第五章 西汉所实行的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特殊制度32
第二节 西汉的京都特别区——三辅34
第三节 西汉的郡36
(一)郡的行政官长——太守36
(二)太守官署的组织39
(三)郡的军事官长——都尉43
第四节 西汉的王国44
(一)西汉分封诸王的原因44
(二)西汉王国情况的变化45
第五节 西汉的县、邑、道和侯国48
(一)西汉的县、邑、道48
(二)西汉的侯国51
(一)划分州的原因57
第六章 虚三级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开始57
第一节 州的开始划分57
(二)州的性质58
第二节 西汉时州和郡国的关系60
(一)西汉时各州刺史分别监察哪些郡国60
(二)西汉时刺史监察郡国的一些规定61
第七章 实行州、郡、县虚三级制的东汉地方行政制度65
第一节 东汉地方制度概述65
第二节 东汉的州66
(一)东汉时的十三州和西汉时的十三州不同66
(二)刺史和州牧的更替67
(三)东汉刺史的职权大于西汉刺史68
(四)东汉时刺史官署的组织69
第三节 东汉的郡和王国72
(一)东汉的郡72
(二)东汉的王国75
(三)东汉时各州刺史分别监察哪些郡国76
第四节 东汉的县、邑、道和侯国77
(一)东汉的县、邑、道77
(二)东汉的侯国79
第八章 大同小异的魏、蜀、吴三国的地方行政制度81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的疆域81
(一)概说81
(二)魏国的州郡82
(四)吴国的州郡83
(三)蜀国的州郡83
第二节 三国地方行政制度84
(一)概说84
(二)魏国的地方行政制度84
(三)蜀国的地方行政制度86
(四)吴国的地方行政制度87
(五)遥领和虚封88
第九章 再度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西晋地方行政制度90
第一节 西晋的分封制90
(一)西晋大力推行分封制的原因90
(二)西晋分封制的内容91
(一)西晋的州92
第二节 西晋的郡县制92
(三)西晋实行分封制的恶果92
(二)西晋的郡93
(三)西晋的县94
第十章 紊乱的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97
第一节 地方制度紊乱的根本原因——侨州郡县制度的建立97
(一)侨州郡县制度建立的原因97
(二)侨州郡县制度最初形成的情况98
(三)侨州郡县制度的复杂化99
第二节 东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紊乱情形101
(一)滥置州郡101
(二)地方行政制度中的奇特现象103
(一)改革的困难106
第一节 隋代大力改革地方行政制度106
第十一章 大力进行改革的隋朝地方行政制度106
(二)必须进行改革107
(三)改革的内容109
第二节 隋朝再度实行郡县两级制111
(一)隋炀帝将州改为郡使州县两级制变为郡县两级制111
(二)隋代的郡111
(三)隋代的县112
第三节 隋朝几种特殊的地方制度113
(一)设置行台尚书省统揽一个大区的军政事务113
(二)设置总管掌管一州军政113
(三)设置刺史分别巡察全国各地114
(一)概说117
第十二章 实行道、州、县虚三级制的唐代地方行政制度117
第一节 唐代地方区划117
(二)“道”是唐代的监察区118
(三)“州”和“郡”在唐代是同一行政区域的不同名称120
(四)“府”在唐代是为了提高某个州的地位而改称123
(五)“县”是唐代的基层行政区域127
第二节 唐代各级地方政府的组织129
(一)概说129
(二)唐代各道监察官的设置129
(三)唐代各州刺史官署的组织131
(四)唐代各京都府官署的组织136
(五)唐代各都督府官署的组织137
(六)唐代各县令官署的组织138
(一)概说143
(二)节度使制度的兴起和安史之乱143
第三节 唐代变态的地方政权机构——节 度使官署143
(三)节度使制度的延续和唐朝的灭亡144
(四)节度使制度对地方行政制度的破坏146
第四节 唐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147
(一)都护府的建置和丝绸之路的打通147
(二)关于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149
(三)关于安北单于两大都护府151
(四)关于安东安南两都护府153
(五)各都护府官署的组织154
(一)节 度使制度必须改革158
第十三章 中央集权的宋代地方行政制度158
第一节 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政府158
(二)改革节 度使制度的结果——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159
第二节 宋代的地方区划160
(一)概说160
(二)宋代的路160
(三)宋代的府州军监162
(四)宋代的县166
(五)北宋地方区划表166
(六)南宋地方区划表171
第三节 宋代各级地方政府官吏的设置174
(一)宋代路级官吏的设置174
(二)宋代府州军监级官吏的设置177
(三)宋代县级官吏的设置180
第十四章 不够正规的辽、金、西夏的地方行政制度183
第一节 辽代的地方行政制度183
(一)辽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183
(二)辽地方行政制度的情况之一北面系统的情况184
(三)辽地方行政制度的情况之二——南面系统的情况185
(四)辽所特有的一种地方行政区域——头下州军189
第二节 金代地方行政制度190
(一)金的地方政制190
(二)金的地方区划192
第三节 西夏的地方行政制度195
(一)研究西夏地方行政制度的困难195
(二)西夏的州196
(三)西夏的郡和府199
第十五章 开始实行实三级制的元代地方行政制度201
第一节 实三级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开始201
(一)省开始成为一种地方行政区域201
(二)元代开始实行实三级的地方政制202
第二节 元代各级地方政府203
(一)元代的省203
(二)元代的路、府、州205
(三)元代的县210
(四)元代的三级制有例外212
第三节 元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213
(一)元代广阔的边疆地区213
(二)用同管理内地一样的办法来管理边疆214
(三)用特殊制度来管理边疆215
第十六章 以布政使司为主要地方行政区域的明代地方行政制度219
第一节 明代的布政使司219
(一)明初布政使司的建置219
(二)明代的“直隶”制度220
第二节 明代地方政制221
(一)明代地方政制是实三级制221
(二)明代布政使司的官制222
(三)明代府、州、县的设官223
(四)明代各府州县中的其他官署226
(五)明代省的派出机关——道228
(二)明代各布政使司所属的府州县232
(一)明代直隶于中央六部的府州县232
第三节 明代地方区划232
第四节 明代都司、卫、所的建置及其与地方行政的关系235
(一)明代都司、卫、所的建置235
(二)都司、卫、所和地方行政的关系236
(三)明代都司、卫、所的分布236
第五节 明代的边防体制及其与地方行政的关系239
(一)明代的边防体制——九边239
(二)九边和地方行政的关系241
(三)总督、巡抚的开始设置242
第十七章 实行省、府、县实三级制的清代地方行政制度248
第一节 清代地方区划248
(一)从清代的地方区划来看清代地方政制248
(二)清代地方区划表249
第二节 清代各省的设官257
(一)总督与巡抚257
(二)布政使与按察使260
(三)学政、提督、驻防将军262
(四)道员264
第三节 清代各府、州、厅、县的设官277
(一)府277
(二)州、厅278
(三)县280
(四)府、州、厅、县所属的杂职人员281
第四节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中的一些特殊规定282
(一)候补制度282
(二)编内与编外284
第五节 清代的改土归流289
(一)概说289
(二)云南的改土归流290
(三)贵州的改土归流291
(四)广西的改土归流292
(五)湖南湖北的改土归流293
(六)四川的改土归流293
(七)对清代改土归流的评价296
第六节 清朝末年的新官制297
(一)由旧官制改建的新官制297
(二)新设的官署299
结束语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