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自然地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自然地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1580956.jpg)
- 郑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69331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190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0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自然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1
二、考察研究简史2
(一)20世纪上半叶以前2
(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3
(三)对毗邻地区的考察研究4
第二章 区域自然历史与基本自然特征6
一、区域自然历史6
(一)古地理环境6
(二)晚新生代以来环境变迁7
(三)历史时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10
二、基本自然特征12
(一)晚近的急剧隆升,海拔高亢、地势陡峻12
(二)自然环境演变剧烈,自然过程年青13
(三)寒冷干旱,高山冰川与干旱谷地并存15
(四)生物区系成分交错,漠境景观突出16
(五)景观类型组合多样,局地生境影响显著17
(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18
(一)晚新生代以来强烈的构造抬升运动20
第三章 地貌20
一、内外营力分析20
(二)广泛的冰川、冰缘作用21
(三)流水作用及其地貌表现23
(四)风力作用及其地貌表现23
二、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4
(一)极高山(Ⅰ)24
(二)高山(Ⅱ)24
(五)间山盆地(Ⅴ)25
(四)高海拔平原(Ⅳ)25
(三)中山(Ⅲ)25
(六)河谷沟谷地(Ⅵ)26
三、地貌分区及其特征26
(一)昆仑山北翼地貌区(Ⅰ)26
(二)东帕米尔高原地貌区(Ⅱ)28
(三)喀喇昆仑地貌区(Ⅲ)28
(四)西昆仑山东段南翼和腹地地貌区(Ⅳ)28
(五)中昆仑山南翼和腹地地貌区(Ⅴ)28
(六)羌塘高原地貌区(Ⅵ)29
一、环流背景30
第四章 气候30
二、气候要素特征32
(一)气温与降水特征32
(二)太阳辐射特征37
三、水汽来源及输送路径43
四、各区间气候的差异47
(一)冰川发育条件49
(二)冰川数量及分布特征49
一、冰川49
第五章 地表水49
(三)冰川类型51
(四)冰川资源评价52
二、河流53
(一)河流补给、径流形成53
(二)主要水系与分布54
(三)河流泥沙与水化学57
(四)主要河流概述59
(五)河流的演化变迁63
三、湖泊64
(一)湖水理化性质64
(二)湖泊分布特点66
(三)典型湖泊概述67
第六章 土壤69
一、土壤发育的基本特征69
(一)幼年性69
(二)叠加性70
(一)原始成土过程71
二、主要成土过程71
(二)有机质积累过程72
(三)盐渍化过程72
(四)石膏化过程73
(五)钙积过程73
三、主要土壤类型73
(一)寒冻土74
(二)寒漠土75
(三)高山草甸土(寒冻毡土)76
(四)高山草原土(寒冻钙土)76
(五)山地灰褐土77
(六)山地栗钙土78
(七)山地棕钙土79
(八)山地棕漠土79
(九)盐土80
(十)龟裂土81
(十一)风沙土82
(十二)草甸土和沼泽土(潮土和潜育土)82
四、土壤元素含量的特征83
(一)植物区系的组成特点85
第七章 生物85
一、植物区系85
(二)植物区系组成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89
(三)各地段植物区系的组成特点91
(四)各地段植物区系的相互联系92
二、植物生活型组成93
(一)植物生活型及其划分原则93
(二)植物生活型的组成特点94
三、植物地球化学特征98
(一)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元素含量的分异99
(二)植物群落类型元素含量的分类与排序101
四、主要植被类型101
(一)荒漠102
(二)草原106
(三)草甸109
(四)座垫植被111
(五)稀疏植丛111
(六)灌丛111
(七)针叶林112
五、主要动物生态类群113
第八章 景观生态类型116
一、景观生态分类116
二、主要景观生态类型118
(一)山地荒漠118
(二)山地草原121
(三)山地针叶林122
(四)高山荒漠123
(五)高山草原124
(六)高山草甸125
(七)盐化草甸和沼泽草甸126
(八)高山冰缘景观126
第九章 垂直自然带128
一、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128
(一)影响因素分析128
(二)结构类型划分129
二、主要结构类型组及其基本特征130
(一)干旱结构类型组130
(二)极干旱结构类型组134
(三)高寒极干旱结构类型组135
(四)高寒干旱结构类型组136
(五)高寒半干旱结构类型组136
第十章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138
一、地域分异的宏观背景138
二、昆仑山的地域分异139
(一)西昆仑山地域分异139
(二)中昆仑山地域分异142
(三)中、西昆仑山的比较143
三、喀喇昆仑山的地域分异特点145
(一)南北翼差异明显146
(二)东西向山段差异显著148
四、干旱河谷与寒旱核心区域148
(一)干旱河谷148
(二)寒旱核心区域150
第十一章 综合自然区划153
一、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与方案153
(一)区划方案的比较153
(二)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154
(三)自然区划的等级单位、划分依据和指标155
(四)综合自然区划方案158
二、自然地域界线讨论158
(一)青藏高原北缘的界线159
(二)青藏高原西北部高原亚寒带与高原温带的界线161
(三)高寒荒漠/半荒漠地带与高寒草原地带间的界线162
三、区域单元综述162
(一)昆仑山北翼山地荒漠/半荒漠地带(高原温带、干旱)163
(二)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南翼高寒荒漠/半荒漠地带(高原亚寒带、干旱)178
参考文献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