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差异性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差异性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 刘圣鹏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753331764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比较文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差异性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选题的意义1

二、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2

三、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4

四、差异性理论的内在线索7

第二章 差异性研究理论和实践分述及其内置的理论交锋10

中西思想资源启发多元差异性的建立10

一、多元差异性: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批评10

(一)多元差异性建立的认识论和现实障碍11

(二)最低限度的普遍性及其与差异性的关系13

二、多元差异性的建立:适度与理性15

(一)伦理理性的共存理想15

(二)语言共同体:交往理性的纠偏理想17

(三)互动认知:跨文化阐释学的比较文学20

三、差异性传递研究23

(一)日本文学变异体类型分析暨比较文学的变异体理论23

(二)形象学中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分析25

可比性悖论与跨文化场27

一、差异性的不可通约与可比性27

(一)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可比性悖论和比较的平台27

(二)典范和不可通约对比较文学的意义30

二、跨文化场与跨文化传递的现实模式:反思的具体差异性32

(一)反思的具体差异性33

(二)跨文化传递的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35

三、附议:其他跨文化传递模式与方略38

(一)叶维廉后期比较文学思想和中诗英译的传递实践38

(二)钟玲的跨文化生态诗学:中诗英译的传递研究和传递实践48

(三)叶维廉和钟玲的中诗英译策略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哲学与语言哲学问题55

跨文明—异质性观念的比较文学60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60

(一)从跨文化到跨文明——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61

(二)异质性:比较文学的基本特性64

(三)汉语性与现代诗学的学理系统和美学境界: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目的66

(四)跨文明与全球化进程——比较文学向当代国际文化的开启68

(五)比较文学学:学理提升和规范化与中国学派70

二、跨文明—异质性的比较文学理论的哲学渊源和理论指向73

(一)跨文明73

(二)异质性75

(三)比较文学学76

三、差异性并置研究78

(一)知识论上的断裂源自于存在论上的断裂78

(二)古代诗学知识谱系面对华夏诗学的现代性取向80

(三)文学人类学作为比较文学81

差异性研究内置的理论交锋:比较思维本体论和比较视域本体论内涵的同一性研究取向分析83

一、“比较就是理由” 从思维形式到生存本体83

(一)比较研究的思想资源:墨辩逻辑和新辩证论85

(二)比较思维本体论86

(三)附议:张旭东的观念互译性辩证法对比较思维本体论内涵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性启发88

二、比较视域本体论——汇通诗学91

三、黑格尔的终结兼及理性、主体、二元、本体、共同规律93

(一)二元关系概念的使用93

(二)主体定位、互为主体或主体间性的使用94

(三)本体论的使用96

(四)美国学派总体文学的重述97

(五)整体体系化的重压99

(六)共同规律的知识理想100

(七)徘徊中的比较文学理念、求实的比较文学实践101

第三章 重要问题及命题的关联性合述103

一、比较文学差异性理论对当代文艺学的扩展103

(一)面向民族文艺学的现代构建103

(二)以差异性观念看待中国古代信仰的知识学特征:不是互补结构而是分层结构105

(三)以差异性观念看待中国信仰的分层结构和西方信仰的单层结构:差异性与终极信仰107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分层信仰结构和终极信仰的世俗化有着因果关系109

(五)差异性研究的启发:当代学术逆流与学派论118

二、差异性理论意见的一致及差别125

(一)比较文学对文学研究的思想拓展和理论诉求125

(二)差异性理论的思想线索和知识学样式127

(三)差异性理论的历时构成132

三、一个分析主义的分析: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入思途径163

(一)名称和用法163

(二)跨文化研究还是比较文学169

(三)设在中文系还是外语系171

(四)差异性概念要义175

第四章 结论:差异性研究——生态人类学诗学理论179

一、差异性研究——基于生态人类学诗学的比较文学理论的基本框架179

二、差异性研究的话语方式的引出183

三、题域的预设和元语言的诞生187

(一)题域的预设187

(二)布洛克修正的分析主义跨文化研究方法及其对跨文化解释学的整合191

四、差异性出场的学理动机194

五、差异性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家族类似概念的并置分析197

六、差异性概念的有限性和整体性分析200

七、差异性研究的生态学依据202

(一)描述差异性的文化之根202

(二)解释差异性的演化过程203

(三)预测差异性的进化趋势206

(四)非决定论的跨文化格局212

八、跨文化传递的现实目的214

(一)双向全识和互动认知的跨文化研究视角215

(二)跨文化传递的现实目的:“异花受精和异种繁殖”以及“创造性叛逆”的生态人类学诗学218

九、结论226

主要参考书目232

后记2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