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据组合论 科学证据观对证据现象的新观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薛献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978780185897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28页
- 文件大小:133MB
- 文件页数:544页
- 主题词:证据-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证据组合论 科学证据观对证据现象的新观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证据法学研究的新探索(代序)1
引论1
一、本书的逻辑线索2
二、本书的主要概念3
三、本书的叙述结构6
第一章 证据现实32
第一节 一桩案件引起的二十年思考32
第二节 对现有证据理论的一些质疑37
一、证据研究的几条主要发展线索37
二、现有证据理论中的一些不足40
三、从证据理论体系中还可以提出的问题42
第三节 证据理论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44
一、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44
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49
三、用研究方法的发展来推动证据理论的发展52
第四节 现有证据观念与证据现实的矛盾53
一、证据现实中没有“纯洁的”客观证据53
二、人对证明活动的决定性影响同样影响到证据55
三、现有证据观念的内在矛盾56
四、现有证据观念不能反映证据现实58
五、不能用哲学观念代替证据观念60
第五节 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推进证据理论的发展62
一、科学方法已经呈现综合的趋势62
二、方法论的进步能够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63
三、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化和进步64
四、现有证据理论与证明实践活动不相适应64
第六节 本书所要运用的一些方法简介66
一、系统科学方法66
二、信息科学方法67
三、结构—功能方法70
第二章 证据观念72
第一节 从证据概念到证据现象概念72
一、证据词义溯源及现有证据理论的证据观72
二、现有证据理论的证据观过于理想化76
三、证据和事实的二元论与证据观的形式化77
四、用“证据现象”来描述证据观80
五、证据观与证据现象85
第二节 证据现象是社会现象86
一、证据现象不是自然界的现象86
二、证据现象与人的利益须臾不可分开88
三、证据现象既是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92
四、证据现象属于社会现象的一部分94
第三节 证据现象是信息现象96
一、证据现象包括证据物象与证据信息96
二、证据信息所依附的物质形态100
三、证据现象不只是待证事实的遗留痕迹101
四、语言对于证据现象具有特殊价值105
第四节 树立知识证据观107
一、证据现象是一种认识的结果,是一种知识现象107
二、证据现象既是证明信息又是知识信息111
三、证据现象所依附的证明活动就是知识的运动114
四、证据现象作为知识的社会价值116
五、证据现象作为知识的社会功能118
六、知识证据观才是科学的证据观119
第三章 证明活动126
第一节 研究证明活动有助于对证据现象的观察和研究126
一、“证明”的本来意义和现代意义中都包括证明依据126
二、证据问题是从证明活动中提出来的129
三、证明活动源于证明需求130
四、证明活动与证据现象不可分离131
五、证明活动的价值在于说服社会134
六、在证明活动的范围中研究证据现象具有重要意义136
第二节 证明活动的性质、特点、方式和基本要素138
一、证明活动的性质138
二、证明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142
三、证明活动的特点143
四、证明活动的方式是证据实践148
第三节 证明主体是证明活动的主导153
一、证明主体都是社会环境中的自然人153
二、证明主体主导证明活动154
三、理性的证明活动应当对证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158
四、证明主体的类型162
第四节 证明活动的阶段163
一、证明活动有三个阶段163
二、证明活动的阶段是交替进行的状态166
三、证明活动的阶段并非证明主体的必然行为167
四、诉讼中的证明活动168
第五节 证明活动的范围173
一、证明活动必须要有边界173
二、证明领域就是证明活动的边界174
三、证明领域决定了证明活动的特定性177
第六节 证明活动的结果179
一、证明活动的结果是证明结论179
二、证明结论包括证明依据和确认事实183
三、证明依据与确认事实的性质、结构与功能187
四、证明依据与确认事实可以相互转化190
第四章 证明对象192
第一节 证明对象与证据研究193
一、证明对象的性质与特点193
二、证明对象与证据现象都是社会信息现象196
三、证明对象包括待证证据与待证事实197
四、事实有事实实在与事实认知之别200
五、事实实在不是证据学应当研究的对象204
六、研究事实认知对于研究证据现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7
第二节 事实认知的性质与特点215
一、事实认知的性质215
二、事实认知的特点217
第三节 事实认知的结构与功能220
一、事实认知的系统结构220
二、事实认知的信息结构223
三、事实认知的功能230
第四节 事实与事实认知的类型233
一、以事实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类型233
二、以事实的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类型236
三、事实认知的类型238
第五节 证据事实也是证明对象240
一、证据事实是证明对象的特殊部分240
二、证据现象与事实现象具有相通之处242
三、证据事实应当归结为痕迹证据243
第六节 诉讼事实245
一、诉讼事实是事实认知245
二、诉讼事实的特殊性质248
三、诉讼事实的类型251
第五章 证据现象255
第一节 证据现象的性质255
一、证据现象具有客观性255
二、证据现象具有主观性257
三、证据现象的基本性质是主客观结合性260
第二节 证据现象的特点264
一、证据现象是能动性与被动性的结合264
二、证据现象是共生性与衍生性的结合266
三、证据现象是总体性与零散性的结合268
四、证据现象是庞杂性与单一性的结合269
五、证据现象是证据结构的两重性与证明功能的唯一性的结合270
第三节 证据存在、证据反映和证据实践271
一、证据存在272
二、证据反映277
三、证据存在与证据反映的关系291
四、证据实践299
第四节 证据现象的类型304
一、证据现象具有不同的类型304
二、证据现象的基本分类306
三、证据现象的具体分类309
第六章 证据本质324
第一节 证据本质就是证据现象的相关性324
一、本质与证据本质324
二、证据存在的相关性与证据反映的相关性326
三、相关性与普遍性、特定性的关系329
四、相关性与客观性、真实性的关系331
第二节 证据现象的相关性本质是系统现象与整体现象的统一332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系统332
二、用整体的观点看证据现象335
三、证据现象是世界系统的一部分336
四、证据现象系统包括证据存在系统和证据反映整体338
五、证据存在现象是一个证据系统339
六、证据反映现象是一个证据整体342
七、证据本质的相关性与证据现象的系统性是一致的345
第三节 证据本质决定证据现象的结构347
一、相关性是证据存在系统和证据反映整体的基础347
二、证据系统是客观系统、信息系统350
三、证据整体是人造系统、知识系统352
第四节 证据本质应归结为证据关系355
一、关系与证据关系355
二、证据系统中的证据关系是相关性信息357
三、证据关系应归结为信息关系而不是物质关系360
四、证据整体中的证据关系是相关性知识363
五、证据关系集中反映了证据本质366
第五节 证明主体确认证据关系369
一、证据反映通过证据整体揭示证据本质369
二、证据整体不是证据现象的简单相加371
三、证据关系是证明主体的主观解读372
四、证据关系相关性的真实相关与虚假相关374
五、证据整体的形式本质与内容本质375
六、证据整体通过证据组合构成378
第七章 证据组合379
第一节 组合与证据组合379
一、组合是什么379
二、证据组合是证明活动的最后环节383
三、证据组合的性质388
四、证据组合的目的是说服社会393
第二节 证据组合的特征396
一、证据组合是证明主体的能动性与证据现象的被动性的结合396
二、证据组合是发现与求真、发明与创造的结合398
三、证据组合是形式真实的确定性与内容真实的可能性的结合401
四、证据组合是知识内容的整体性与物质形式的集合性的结合403
第三节 组织证据整体与整合证据关系406
一、证据组合的价值是再现证据系统、揭示证据关系406
二、证据组合的结果是组成证据整体、获得证据能力409
三、再现证据系统——组成证据整体的证明结构412
四、揭示证据关系——获得证据能力的证明功能414
五、证据组合要使证据整体达到最优化415
六、证据组合不能保证证明结论必然具有真理性417
第四节 证据组合的方法418
一、证明方法与证据组合418
二、证据组合的一般方法422
三、证据组合的常用技法437
四、证据组合的检验方法441
第五节 证据组合与相近概念444
一、证据组合与证据系统、证据整体、证明体系444
二、证据组合与证据现象446
三、证据组合与证明活动、诉讼证明、形式逻辑448
第八章 科学诉讼450
第一节 任何诉讼都是以裁判活动为中心的451
一、裁判活动是诉讼活动的中心环节451
二、裁判主体作为证明主体也是“证据利益人”453
三、“法官不法”应当引起严重注意458
四、科学诉讼要求裁判活动必须依法办事,裁判活动必须科学理性470
第二节 科学诉讼呼唤证据组合的科学性473
一、证据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经验和知识问题473
二、证据组合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别475
三、科学性对于实质正义的重要价值477
四、诉讼理性追求公平正义必然导致科学的证据组合479
五、诉讼理性就是法律规范加科学规范481
第三节 全面把握科学性的内涵482
一、科学性的基本内容482
二、科学性不仅仅是技术问题486
三、证据问题与科学问题同质,科学性与合法性相通487
第四节 诉讼证据的科学组合489
一、科学组合是科学证据观指导下的证据组合489
二、科学证据与科学事实的内涵492
三、科学组合是证据现象的完整状态与和谐状态494
第五节 诉讼证据的科学真实标准497
一、诉讼证据的真理性判断需要引入科学理性497
二、诉讼证据与诉讼事实真理性的检验标准应当是科学真实标准501
三、科学真实标准与其他证明标准的比较506
四、科学证据标准的社会价值510
第六节 科学诉讼513
一、诉讼活动不仅要合法,而且要科学513
二、科学诉讼是科学基础上的依法诉讼515
三、诉讼证明规则与科学组合法则相一致是科学诉讼的基本要求517
参考文献523
后记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