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价值认知原理与金融市场价格操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价值认知原理与金融市场价格操纵
  • 黄长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0470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293页
  • 主题词:金融市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价值认知原理与金融市场价格操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广义进化论视角下的认知系统1

1.1 生物认知系统的形成基础——进化1

1.2 丑小鸭定理的认知科学含义3

1.2.1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3

1.2.2 作为价值判断的等价类划分4

1.2.3 先天锁定的价值观——可视化相似5

1.2.4 丑小鸭定理的认知科学含义5

1.2.5 丑小鸭定理的哲学解释6

1.3 生物进化的路径依赖性和认知发展的时代性7

1.3.1 生物进化的路径依赖性7

1.3.2 进化过程的试错成本与折线成本7

1.3.3 战术性进化与战略性进化8

1.3.4 人类认知发展的时代性要求:理性先行8

1.3.5 认知疲劳的进化价值10

第2章 认知过程的奥卡姆剃刀原则11

2.1 奥卡姆剃刀11

2.2 指数爆炸与勃瑞姆曼极限12

2.2.1 指数爆炸下的认知策略12

2.2.2 认知活动的首要约束:认知成本13

2.2.3 实践过程的认知成本与认知效率约束13

2.2.4 世界图景的一个同息映像——成本版图15

2.3 节约认知成本的策略选择15

2.3.1 降维描述:对本体原文的摘要15

2.3.2 专业化分工16

2.3.3 限制认知深度17

2.3.4 麻将原理与价值路标17

2.3.5 认知对象的可视化17

2.3.6 通用感知平台18

2.3.7 忽略小概率事件18

2.3.8 创造品牌媒介19

2.3.9 非理性能力19

2.3.10 粗糙或模糊的分类20

2.3.11 实践导向与试错机制21

2.3.12 预存模式比较21

2.3.13 寄生蜂性与条件反射21

2.3.14 感知系统的前馈修饰22

2.4 认知成本、认知深度与自主创新24

第3章 认知框架与认知模式26

3.1 从物理坐标系看自我中心认知框架26

3.2 认知模式的仿真学本质27

3.2.1 理性认知过程的仿真三部曲27

3. 2.2 非理性认知的高维模拟——格式塔30

3.3 认知框架的性能指标31

3.3.1 价值观32

3.3.2 可靠性32

3.3.3 分辨率34

3.3.4 认知速度(效率)37

3.3.5 认知范围38

3.4 认知模式与模式信息39

3.4.1 三种事实的不同含义39

3.4.2 认知模式的特点41

3.4.3 认知模式的沟通42

3.4.4 模式信息44

3.4.5 人类智能的投机取巧与被欺骗后门44

第4章 可视化认知框架46

4.1 可视化与认知深度的关系46

4.1.1 即时认知与深度认知46

4.1.2 可视化价值路标的激励作用48

4.1.3 概率不确定下的深度认知:贝叶斯定理48

4.1.4 可视化对即时认知的作用:节约认知时间49

4.1.5 深度认知下的信息可视化:预警50

4.2 信息的可视化与认知成本51

4.2.1 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认知成本诠释51

4.2.2 可视化与大众认知52

4.2.3 可视化证据与可视化窗口53

4.3 可视化认知框架及其互补54

4.4 市场的本质——需求信息的可视化场所56

4.4.1 需求信息的可视化56

4.4.2 可视化的成本权衡与价值57

4.4.3 市场的可视化均衡58

第5章 地方性知识:从阐释学到接受美学59

5.1 地方性知识的知识观59

5.1.1 地方性知识与后现代主义59

5.1.2 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地方性知识60

5.1.3 地方性认知的存在价值62

5.1.4 地方性知识与认知深度的关系67

5.2 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关系68

5.2.1 为什么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知识68

5.2.2 人类追求普遍性知识的三大理想73

5.2.3 人类对普遍性知识的追求动因74

5.2.4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辩证逻辑76

5.2.5 知识进步的两个方向77

5.2.6 不相容地方性知识78

5.3 地方性知识的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含义82

5.3.1 地方性知识的阐释学含义82

5.3.2 地方性知识的接受美学含义83

第6章 个体价值认知与价值锚定86

6.1 价值与价值认知86

6.1.1 有意识的估值与无意识的估值86

6.1.2 相对价值认知与绝对价值认知86

6.1.3 所有理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价值认知87

6.2 价值认知的模式分散性和主体依赖性87

6.2.1 价值认知的模式分散性87

6.2.2 价值认知的主体依赖性88

6.2.3 同一主体价值认知的非同一性89

6.2.4 价值认知的地方性属性与生命周期92

6.3 价值认知三部曲:以房地产交换价值为例92

6.3.1 实现焦点与背景的有效分离92

6.3.2 在特定认知框架下对焦点进行有效降维并突出核心逻辑92

6.3.3 基于核心逻辑动态仿真的认知模式形成93

6.4 不确定环境下的价值认知模型94

6.4.1 概率不确定下商品的概率统计价值94

6.4.2 粗糙不确定下商品的粗糙估值95

6.5 价值锚定与个性化价值认知98

6.5.1 广义丑小鸭定理98

6.5.2 价值锚定与个性化价值99

6.5.3 价格操纵的心理学基础101

6.5.4 个性化价值认知分散性的后果:套利机会的普遍存在性102

第7章 价值属性及其准公度模型103

7.1 有用性价值与稀缺性价值103

7.1.1 商品的有用性103

7.1.2 商品的稀缺性106

7.2 有用性价值与稀缺性价值的准公度模型110

7.3 基于稀缺性和有用性的定价策略112

7.3.1 稀缺性价值操纵下的价格双模态112

7.3.2 稀缺性价值操纵的两个实例113

7.3.3 基于有用性的产品定价策略:以数字信息产品为例115

第8章 价值认知的完备性冲突与路径依赖119

8.1 形式逻辑系统一致性与完备性的矛盾119

8.1.1 传递关系与逻辑系统的一致性119

8.1.2 逻辑系统的完备性120

8.1.3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121

8.1.4 价值体系的一致性与完备性122

8.1.5 真理的地方性知识特征122

8.2 价值认知的完备性冲突123

8.2.1 一个统计学悖论123

8.2.2 价值排序不可传递性的根源124

8.2.3 高维本体论价值一维映射下的路径依赖性125

8.2.4 价值多属性的完备性冲突:一个思想实验126

8.3 价值体系完备性冲突的可视化后果128

8.3.1 非货币性价值128

8.3.2 价格波动129

8.3.3 价值决策前后的不对称129

第9章 认知框架的互补性与启发式知识增长130

9.1 一致性认知框架与完备性认知框架130

9.1.1 认知框架的倾向性130

9.1.2 科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方法论131

9.1.3 一致性认知框架的优势132

9.1.4 完备性认知框架的优势133

9.2 认知框架与知识类型的关系135

9.2.1 信息类知识与关系类知识135

9.2.2 关系类知识的细分:学科型、专业型和融会贯通型知识136

9.3 认知框架的互补策略与启发式知识增长138

9.3.1 认知框架的互补策略之一:启发式知识扩展138

9.3.2 认知框架的互补策略之二:启发式认知模式变迁140

9.3.3 认知框架的互补策略之三:启发式摄动与启发式适应142

9.3.4 语言启发与模式启发144

9.3.5 实践家与理论家的认知互补144

9.4 并行启发式多模式仿真方法论:以股票价格预测为例146

9.4.1 复杂系统预测的人—机互补原则146

9.4.2 人—机互补的预适应与容错战略147

9.4.3 并行启发式多模式仿真方法论148

第10章 价值路标的形成及其可靠性153

10.1 价值博弈与价值路标153

10.1.1 确定的价值与不确定的价值153

10.1.2 事实路标与价值路标153

10.1.3 事实博弈与价值博弈155

10.2 价值路标的激励作用与价值阶梯157

10.3 价值路标的形成机理159

10.3.1 进化与规划159

10.3.2 价值路标的进化形成160

10.3.3 进化中的分化适应与代价162

10.3.4 价值路标的规划形成163

10.4 价值路标的可靠性163

10.4.1 一致性的价值路标与完备性的价值路标163

10.4.2 价值路标的有效性检验164

第11章 价值变现与赢利模式创新166

11.1 价值变现回路及其生态锁定166

11.1.1 价值的变现属性与变现条件166

11.1.2 变现生态位及其锁定效应169

11.1.3 生态锁定的涌现:超循环理论171

11.1.4 变现回路的可视化与迂回变现172

11.1.5 资源变现过程的附加值172

11.1.6 变现回路的路径牵引作用173

11.2 价值横向变现的基础:资源种类的规模效益174

11.3 企业赢利模式概念的缘起174

11.3.1 企业赢利模式175

11.3.2 赢利模式及其创新的重要性176

11.4 数字信息产品的赢利模式创新176

11.4.1 传统企业赢利模式不能适应数字信息产业的需要176

11.4.2 数字信息产品赢利模式的变迁与创新178

11.4.3 基于赢利模式创新的互联网免费现象分析180

11.4.4 数字信息产品赢利模式的创新途径:产业链横向扩张181

11.5 赢利模式创新带给传统企业的启示183

11.5.1 基于企业资源冗余的赢利模式创新183

11.5.2 传统企业的跨企业赢利模式184

11.5.3 互联网替代作用对部分传统企业的挑战184

第12章 奈特风险与战略性价值认知185

12.1 常规风险与奈特风险185

12.1.1 奈特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区分185

12.1.2 常规风险的特征185

12.2 奈特风险的几种类型及其应对186

12.2.1 金融市场上的多逻辑冲突型奈特风险187

12.2.2 “第一次”没经验或经验不收敛型的奈特风险191

12.2.3 平均值无意义或“赌不起”型奈特风险194

12.2.4 群体共振与崩溃型的奈特风险196

12.2.5 混沌型奈特风险198

12.2.6 博弈对手主动行动型奈特风险198

12.3 战略价值认知的特点203

12.3.1 战术价值认知框架与战略价值认知框架203

12.3.2 战略价值认知框架的特点204

12.4 战略价值认知框架的层次208

12.4.1 战略参与者的价值认知框架208

12.4.2 战略竞争—合作者的价值认知框架209

12.4.3 战略操纵者的价值认知框架210

12.5 企业战略家的特征与奈特风险管理211

12.5.1 非常规偏好与企业战略家激情211

12.5.2 主动行动与先发优势212

12.5.3 战略预见与战略远见214

12.5.4 深度认知下的不对称可视化216

12.5.5 操纵局势能力217

12.5.6 基于战略规划的长期积累和储备218

12.5.7 战略逼迫218

12.5.8 资源的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219

12.6 迂回性缺口及其变现条件219

12.6.1 迂回性缺口的基本概念219

12.6.2 迂回性缺口的成因220

12.6.3 迂回性缺口的变现条件223

12.7 战略储备价值及其案例分析224

12.7.1 有色小金属和稀土金属的战略储备225

12.7.2 藏粮于民的战略储备227

12.7.3 藏金于民的战略储备228

12.7.4 龙芯技术的战略储备228

第13章 价值认知偏误与价格信号失真230

13.1 价值认知偏误的成因及矫正230

13.1.1 旨在节约认知成本的价值认知偏误230

13.1.2 知识能力欠缺导致的认知偏误236

13.2 估值、估价与市场定价的相互关系240

13.2.1 估值、估价与市场定价240

13.2.2 唯理的估值与唯象的估价241

13.3 价值的不可公度性与金融市场价格波动243

13.3.1 价值的强制公度困境243

13.3.2 群体价值认知的多准则矛盾和规则依赖性244

13.3.3 群体价值认知多射性的理论基础——阿罗不可能定理244

13.3.4 金融市场价格的内在非均衡性245

13.3.5 金融市场内在非均衡性的宏观效果245

13.4 价格信号失真的十二种机制246

13.4.1 资源枯竭型246

13.4.2 生命周期型246

13.4.3 卖家定价策略型246

13.4.4 交易一方急于变现型247

13.4.5 市场分割型247

13.4.6 地方性知识型248

13.4.7 历史锚定下的路径依赖型249

13.4.8 产业压迫型249

13.4.9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型249

13.4.10 物品价值属性失衡型250

13.4.11 战略价值忽略型250

13.4.12 货币暴力或多数暴力型250

13.5 价格信号的战术指引与战略误导作用251

13.5.1 市场价格对价值认知的战术指引(信号)作用251

13.5.2 市场价格对战略价值认知的误导作用252

第14章 金融市场的挤出效应与价格操纵255

14.1 金融资产价值构成的一般模型255

14.1.1 现有股票估值模型及其适用条件255

14.1.2 考虑投机价值的股票估值模型256

14.1.3 金融资产投机价值的市场表现:以宝钢权证为例258

14.2 金融市场中的挤出效应260

14.2.1 金融市场中的优势群体260

14.2.2 挤出效应的基本概念263

14.2.3 挤出效应的两个特点263

14.2.4 挤出效应与价格暴涨暴跌的关系265

14.2.5 挤出效应引致的交易陷阱266

14.3 金融市场的局部极值与价格操纵266

14.3.1 价值强制公度下的局部极值与全局极值266

14.3.2 金融市场价格操纵的特点267

14.3.3 金融市场价格操纵的几种手段268

参考文献271

后记2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