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 秦汉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 秦汉卷
  • 张岂之主编;刘学智副主编;郑杰文;李梅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33488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42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724页
  • 主题词:学术思想-思想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 秦汉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秦汉学术思想史概述1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3

始皇帝二十六年 庚辰(公元前221年)3

议帝号,称始皇帝,除谥法3

尚水德3

定官制,行郡县4

统一制度5

改《大武》之舞为《五行》之舞6

法令一统6

始皇帝二十七年 辛巳(公元前220年)7

作极庙7

始皇帝二十八年 壬午(公元前219年)7

封禅泰山7

秦有博士官8

始皇东巡祭齐地八神9

始皇求仙10

秦博士用儒家之言为始皇解说湘君10

始皇帝二十九年 癸未(公元前218年)11

下邳圯上老人授张良《太公兵法》11

始皇帝三十年 甲申(公元前217年)12

军吏喜卒,以竹简随葬12

始皇帝三十一年 乙酉(公元前216年)13

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13

始皇帝三十二年 丙戌(公元前215年)14

始皇复东巡求仙14

方士卢生进谶言14

始皇帝三十三年 丁亥(公元前214年)15

域外15

始皇帝三十四年 戊子(公元前213年)15

焚书禁百家言15

孔鲋藏书17

私学随焚书而罢17

始皇帝三十五年 己丑(公元前212年)17

方士说始皇恬淡微行17

坑儒18

域外19

始皇帝三十六年 庚寅(公元前211年)19

造谶言19

始皇帝三十七年 辛卯(公元前210年)20

望祀舜禹20

始皇求仙,杀海鱼20

胡亥即位21

二世元年 壬辰(公元前209年)21

春,二世东巡21

九月,沛公祠黄帝,祭蚩尤22

议尊始皇庙22

叔孙通为秦博士23

年末,孔鲋为陈涉博士23

二世二年 癸巳(公元前208年)24

腊月,孔鲋卒24

七月,李斯被杀25

域外25

二世三年 甲午(公元前207年)26

二月,刘邦轻儒26

秦礼序名山大川27

秦有史官29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33

汉王元年 乙未(公元前206年)33

十月,刘邦入关,约法三章33

十月,萧何收秦图籍33

汉王二年 丙申(公元前205年)34

二月,立汉社稷,置乡三老34

立黑帝祠35

叔孙通归汉王35

域外35

汉王三年 丁酉(公元前204年)35

域外35

汉王四年 戊戌(公元前203年)36

作《武德》之舞36

高祖五年 己亥(公元前202年)36

二月,刘邦称帝定制36

刘邦封儒士随何36

叔孙通请为汉起朝仪37

高祖君臣议得天下之由38

娄敬论立都38

萧何作律九章39

域外40

高祖六年 庚子(公元前201年)40

夏五月,尊太公为太上皇40

申培至楚41

曹参学黄老术于盖公41

蒯通为曹参客42

蒯通《蒯子》42

张良学仙道42

张苍封侯43

张苍定律历44

作《昭容乐》、《礼容乐》44

高祖礼序各地神祗而祠44

孔臧生45

域外45

高祖七年 辛丑(公元前200年)45

十月,叔孙通实施朝堂之礼45

二月,高祖发节俭之论46

叔孙通作《仪品》46

叔孙通制庙乐47

贾谊生48

晁错生48

公孙弘生48

高祖八年 壬寅(公元前199年)48

立灵星祠48

高祖九年 癸卯(公元前198年)49

叔孙通为太傅49

田何传《易》49

张苍明图书计籍49

高祖十一年 乙巳(公元前196年)50

二月,高祖诏求贤者50

陆贾始奏《新语》50

陆贾《新语》51

高祖十二年 丙午(公元前195年)52

十一月,刘邦以太牢祠孔子52

申培见高祖52

叔孙通掌宗庙祭祀52

惠帝元年 丁未(公元前194年)53

域外53

惠帝二年 戊申(公元前193年)53

七月,曹参以黄老术治国53

惠帝四年 庚戌(公元前191年)53

三月,除挟书律53

伏生传《尚书》54

欧阳生从伏生习《尚书》55

鲁高堂生传《士礼》55

颜贞出《孝经》56

惠帝五年 辛亥(公元前190年)56

曹参卒56

惠帝七年 癸丑(公元前188年)57

弛困辱商贾之律57

孔鲋弟子襄为博士57

高皇后元年 甲寅(公元前187年)57

申培游学长安57

高皇后三年 丙辰(公元前185年)58

域外58

高皇后四年 丁巳(公元前184年)58

域外58

高皇后七年 庚申(公元前181年)58

陆贾说陈平58

文帝元年 壬戌(公元前179年)58

三月,尊高年58

三月,楚元王刘交卒59

贾谊为博士59

司马季主与贾谊论道60

申培为博士60

文帝去繁礼61

张苍授贾谊《左氏传》61

贾谊欲改正朔61

太中大夫贾谊上书论积贮62

司马相如生62

淮南王刘安生63

陆贾《楚汉春秋》63

文帝二年 癸亥(公元前178年)63

十一月,贾山上《至言》63

十二月,诏举直言者64

博士申培失官64

贾谊为长沙王太傅65

贾谊作《吊屈原赋》65

文帝四年 乙丑(公元前176年)65

十二月,张苍为丞相65

董仲舒生66

文帝五年 丙寅(公元前175年)66

贾山上书谏除盗铸钱66

贾谊作《鹏鸟赋》66

文帝六年 丁卯(公元前174年)67

鲁穆生离楚67

贾谊言鬼神之本67

贾谊上《治安策》68

文帝八年 己巳(公元前172年)68

贾谊谏王淮南王诸子68

晁错学《尚书》69

文帝十一年 壬申(公元前169年)70

六月,晁错上《言兵事疏》70

域外70

文帝十二年 癸酉(公元前168年)70

晁错上《论贵粟疏》70

贾谊卒71

贾谊《新书》72

文帝置一经博士73

文帝十三年 甲戌(公元前167年)73

夏,除秘祝73

文帝十四年 乙亥(公元前166年)74

汉德之争74

文帝十五年 丙子(公元前165年)75

春,汉改土德75

九月,晁错对策75

晁错言削藩75

新垣平设渭阳五帝庙76

文帝十六年 丁丑(公元前164年)76

四月,文帝议封禅76

淮南王刘安立77

文帝十七年(文帝后元元年) 戊寅(公元前163年)77

冬十月,夷新垣平三族77

文帝后元二年 己卯(公元前162年)78

张苍免相78

文帝后元三年 庚辰(公元前161年)78

伏生卒78

东方朔生79

文帝后元五年 壬午(公元前159年)80

枚乘至梁国80

域外80

文帝后元六年 癸未(公元前158年)80

文翁兴学80

文帝后元七年 甲申(公元前157年)81

六月,文帝卒81

韩婴为博士82

《老子河上公章句》82

景帝元年 乙酉(公元前156年)83

冬十月,景帝诏论文帝之德83

晁错为左内史83

胡毋生为博士84

董仲舒为博士84

孔安国生85

域外85

景帝二年 丙戌(公元前155年)85

春三月,河间献王立85

六月,晁错贵幸用事85

秋八月,晁错为御史大夫86

申培退居家教86

景帝三年 丁亥(公元前154年)87

晁错削藩87

诛晁错87

枚乘复说吴王88

丁宽作《易说》88

景帝五年 己丑(公元前152年)89

张苍卒89

桑弘羊生90

公孙弘学《春秋》90

胡毋生传《春秋》91

域外91

景帝七年 辛卯(公元前150年)91

邹阳为梁孝王求方略91

司马相如游梁93

王臧为太子少傅93

景帝中元元年 壬辰(公元前149年)94

域外94

景帝中元二年 癸巳(公元前148年)94

董仲舒论五行94

韦贤生95

辕固生论受命95

黄生言黄老96

董仲舒论尧舜汤武得位96

景帝中元三年 甲午(公元前147年)97

辕固生斥黄老97

景帝中元四年 乙未(公元前146年)98

域外98

景帝中元五年 丙申(公元前145年)98

韩婴为常山王太傅98

司马迁生99

景帝中元六年 丁酉(公元前144年)101

十二月,议定廷尉、奉常等官名101

十二月,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101

五月,再减笞刑,定箠令101

景帝后元二年 己亥(公元前142年)102

毛亨作《毛诗故训传》102

景帝后元三年 庚子(公元前141年)103

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经传103

武帝建元元年 辛丑(公元前140年)104

十月,诏举贤良104

秋七月,武帝召用儒生,议立明堂104

丞相卫绾奏请罢治刑名纵横之术者105

公孙弘以贤良征为博士105

辕固生复以贤良征105

严助擢为中大夫106

东方朔待诏公车106

枚乘卒107

武帝建元二年 壬寅(公元前139年)107

十月,淮南王刘安献《内篇》107

十月,窦太后贬儒臣108

武帝建元三年 癸卯(公元前138年)109

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109

司马相如因赋而为郎110

武帝建元五年 乙巳(公元前136年)111

置五经博士111

司马迁读古文111

武帝建元六年 丙午(公元前135年)112

武帝用儒生112

司马谈为太史令,论六家要旨113

汲黯倡黄老术115

申培卒115

域外117

武帝元光元年 丁未(公元前134年)117

冬十一月,诏令举孝廉117

五月,诏问贤良118

五月,董仲舒对策118

韩婴与董仲舒论于武帝前122

董仲舒论仁人123

五月,公孙弘被征123

杨何因学《易》被征123

主父偃入关见卫青125

武帝元光二年 戊申(公元前133年)125

十月,武帝祠五畴125

八月,董仲舒作《止雨》125

武帝好神仙126

武帝祠太一诸神127

裸葬之争127

武帝元光四年 庚戌(公元前131年)128

毛苌为河间献王博士128

武帝元光五年 辛亥(公元前130年)129

冬十月,河间献王献雅乐129

春正月,河间王刘德卒130

公孙弘对策,复为博士132

张汤、赵禹定律令134

孔安国献古文《尚书》134

域外135

武帝元光六年 壬子(公元前129年)135

司马相如作《难蜀父老》135

主父偃上疏135

徐乐上书136

庄安(严安)上疏137

域外137

武帝元朔元年 癸丑(公元前128年)138

冬十一月,诏令举孝廉138

董仲舒言灾异获罪138

庄安(严安)复上疏140

孔安国为博士140

武帝元朔二年 甲寅(公元前127年)141

正月,颁推恩令141

孔臧、孔安国纲纪古训142

武帝元朔三年 乙卯(公元前126年)142

主父偃被诛142

公孙弘为御史大夫143

张汤用治《尚书》、《春秋》者为廷尉史143

兒宽为廷尉文学卒史144

司马迁游大江南北144

武帝元朔五年 丁巳(公元前124年)145

冬,公孙弘封侯拜相145

六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145

太常孔臧免146

吾丘寿王诎公孙弘146

汲黯毁儒148

贡禹生148

武帝元朔六年 戊午(公元前123年)148

《公羊春秋》兴148

董仲舒为胶西相149

申公弟子周霸为议郎149

孔臧卒150

武帝元狩元年 己未(公元前122年)150

十一月,淮南王自杀150

淮南王好神仙方术151

《淮南子》内、外篇152

淮南八公153

淮南九师之《易》153

吕步舒以《春秋》断狱154

会稽太守朱买臣为主爵都尉154

终军为谒者给事中155

东方朔说驺牙155

庄助(严助)被诛155

武帝元狩二年 庚申(公元前121年)156

三月,丞相公孙弘卒156

董仲舒免胶西相157

武帝元狩三年 辛酉(公元前120年)157

兒宽为奏谳掾157

立乐府158

少翁以方术干谒武帝159

司马相如作《大人赋》159

域外159

武帝元狩四年 壬戌(公元前119年)159

官盐铁159

诛少翁160

武帝元狩五年 癸亥(公元前118年)160

武帝祠神君以却病160

司马相如作《封禅文》161

武帝元狩六年 甲子(公元前117年)161

六月,使博士褚大、徐偃等循行天下161

司马相如卒162

武帝元鼎元年 乙丑(公元前116年)163

终军诘徐偃163

有司议建元163

武帝元鼎二年 丙寅(公元前115年)164

十一月,张汤自杀164

十一月,立后土祠165

夏,方士栾大封乐通侯165

秋,公孙卿言黄帝166

武帝元鼎五年 己巳(公元前112年)167

十月,司马迁游空同167

十一月,武帝祭太一167

九月,诛栾大168

武帝元鼎六年 庚午(公元前111年)168

冬,公孙卿言见仙人168

武帝元封元年 辛未(公元前110年)168

兒宽对汉武帝168

褚大议封禅169

司马迁游西南169

太史公司马谈卒169

诸生议封禅170

三月,武帝祠八神求仙171

四月,武帝封禅泰山171

四月,武帝复至齐燕海上求仙172

域外172

武帝元封二年 壬申(公元前109年)172

夏,司马迁始作《河渠书》172

秋,作明堂于泰山下173

武帝元封三年 癸酉(公元前108年)173

六月,司马迁为太史令173

武帝元封五年 乙亥(公元前106年)173

三月,武帝祠明堂173

萧望之生174

武帝元封六年 丙子(公元前105年)174

孔安国卒174

武帝太初元年 丁丑(公元前104年)175

五月,诏命造太初历175

儒生夏侯始昌为昌邑王太傅176

东方朔言化民之道176

方士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177

司马迁始编排《史记》177

司马迁与壶遂论史书178

董仲舒卒180

武帝太初二年 戊寅(公元前103年)182

十二月,御史大夫兒宽卒182

武帝太初三年 己卯(公元前102年)183

正月,武帝巡东海求仙183

公玉带言禅东泰山183

四月,武帝封泰山,禅石闾183

武帝天汉元年 辛巳(公元前100年)184

王卿传《齐论语》为御史大夫184

武帝天汉二年 壬午(公元前99年)184

春,武帝巡东海184

武帝天汉三年 癸未(公元前98年)184

三月,武帝东巡求仙封禅184

司马迁遭腐刑184

司马迁论古人著书185

武帝太始元年 乙酉(公元前96年)186

司马迁为中书令186

武帝太始三年 丁亥(公元前94年)186

二月,武帝东巡海上祠八神186

武帝太始四年 戊子(公元前93年)186

三月,武帝复东封泰山186

武帝征和二年 庚寅(公元前91年)187

太子巫蛊狱187

司马迁作《报任安书》187

武帝征和四年 壬辰(公元前89年)188

正月,武帝东巡求仙188

三月,武帝罢神仙事188

武帝后元二年 甲午(公元前87年)189

二月,武帝卒189

武帝大兴众神之祠189

犍为文学《尔雅注》189

昭帝始元元年 乙未(公元前86年)190

儒者公户满意以经术责燕王190

司马迁卒191

《史记》192

昭帝始元四年 戊戌(公元前83年)194

杜延年议举贤良,罢盐铁194

昭帝始元五年 己亥(公元前82年)194

六月,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194

昭帝始元六年 庚子(公元前81年)195

二月,开盐铁会议195

七月,罢榷酤官195

昭帝元凤元年 辛丑(公元前80年)196

桑弘羊以谋反被杀196

昭帝元凤二年 壬寅(公元前79年)197

孟卿教授于兰陵197

刘向(刘更生)生198

昭帝元凤三年 癸卯(公元前78年)198

正月,眭孟说灾异198

蔡义为汉昭帝说《韩诗》199

太史令张寿王上书议历199

昭帝元凤四年 甲辰(公元前77年)200

京房生200

昭帝元凤五年 乙巳(公元前76年)201

韦贤授汉昭帝《诗》201

昭帝元平元年 丁未(公元前74年)201

王吉、龚遂数谏昌邑王201

王武以《诗》谏昌邑王202

夏侯胜以《洪范五行传》谏昌邑王202

夏四月庚午,诏内郡国举文学高第各一人203

宣帝本始二年 己酉(公元前72年)203

五月,诏尊武帝庙203

夏侯胜下狱203

黄霸从夏侯胜学经204

后苍为少府204

后苍传《礼》204

长孙氏传《孝经》205

后苍传《孝经》205

戴德、戴圣从后苍习《礼》206

宣帝本始三年 庚戌(公元前71年)207

韦贤为丞相207

宣帝本始四年 辛亥(公元前70年)207

大赦时夏侯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207

域外207

宣帝地节二年 癸丑(公元前68年)208

刘向为辇郎208

域外208

宣帝地节三年 甲寅(公元前67年)208

萧望之言灾异208

丞相韦贤以老病罢归209

疏广通《春秋》209

宣帝地节四年 乙卯(公元前66年)209

梁丘贺为太中大夫209

王式授经210

宣帝元康元年 丙辰(公元前65年)211

褚少孙补《史记》211

域外212

宣帝元康二年 丁巳(公元前64年)212

选郎十人受《穀梁春秋》212

宣帝元康三年 戊午(公元前63年)213

疏广归故里213

夏侯胜撰《尚书》、《论语说》213

域外214

宣帝元康四年 己未(公元前62年)214

正月,诏令举茂材214

宣帝神爵元年 庚申(公元前61年)214

夏侯胜卒214

王吉上疏言得失215

宣帝征能正读《苍颉》者216

孟喜授《易》217

宣帝神爵二年 辛酉(公元前60年)217

九月,盖宽饶自杀217

刘向为谏大夫218

召用善琴者赵定、龚德219

王褒以辞赋为谏大夫219

杨恽为诸吏光禄勋220

域外220

宣帝神爵三年 壬戌(公元前59年)220

三月,丞相魏相卒220

四月,丙吉为丞相221

梁丘贺遣子临受学于施雠221

域外222

宣帝五凤元年 甲子(公元前57年)222

王褒奉诏求神,卒于道222

刘向以铸伪黄金下狱222

张敞请斥方士223

张敞识鼎上古文223

萧望之为太子太傅224

宣帝五凤二年 乙丑(公元前56年)225

蔡癸《蔡癸书》225

宣帝五凤三年 丙寅(公元前55年)225

征刘向受《穀梁》225

域外225

宣帝五凤四年 丁卯(公元前54年)225

杨恽坐诽谤罪被诛225

宣帝甘露元年 戊辰(公元前53年)226

召大儒议《公羊》、《穀梁》异同226

严彭祖撰《春秋公羊传》227

尹更始撰《春秋穀谷梁传章句》227

宣帝与太子论霸道王道227

刘歆生228

宣帝甘露二年 己巳(公元前52年)228

扬雄生228

域外228

宣帝甘露三年 庚午(公元前51年)229

三月,石渠阁会议229

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穀梁《春秋》博士230

戴圣撰《石渠礼论》230

宣帝甘露四年 辛未(公元前50年)231

域外231

宣帝黄龙元年 壬申(公元前49年)231

增博士弟子员十二人231

费直传《易》231

桓宽《盐铁论》232

元帝初元元年 癸酉(公元前48年)233

翼奉言六情十二律233

散骑谏大夫刘向为宗正234

匡衡因善说《诗》为郎中235

征儒生王吉、贡禹236

元帝初元二年 甲戌(公元前47年)236

儒吏与宦官外戚间的斗争236

翼奉因地震言事237

张禹授太子《论语》239

儒吏与宦官外戚间的再次斗争239

元帝初元三年 乙亥(公元前46年)240

四月,翼奉上书请徙都240

六月,诏举明阴阳灾异者241

周堪为光禄勋242

匡衡上疏言改革242

焦延寿与焦氏《易》243

元帝初元四年 丙子(公元前45年)244

京房以孝廉为郎244

域外244

元帝初元五年 丁丑(公元前44年)244

四月,诏博士弟子不限员244

六月,贡禹为御史大夫244

十二月,贡禹卒245

薛广德为长信少府245

华阴守丞荐朱云245

严彭祖精《公羊春秋》246

褚少孙卒247

京房言五声六律247

域外248

元帝永光元年 戊寅(公元前43年)248

二月,诏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之士248

欧阳地馀为少府249

刘向上封事249

周堪、张猛被贬250

域外251

元帝永光二年 己卯(公元前42年)251

三月,诏举茂材异等贤良直言之士251

京房奏考功课吏法251

韦玄成为丞相252

域外252

元帝永光三年 庚辰(公元前41年)252

十一月,置博士弟子员千人252

元帝永光四年 辛巳(公元前40年)253

刘向著《疾谗》、《擿要》、《救危》及《世颂》253

秋,议罢郡国庙254

议毁庙254

元帝永光五年 壬午(公元前39年)255

欧阳地馀卒255

毁太上皇、孝惠皇帝寝庙园256

诸儒议定祭时256

元帝建昭元年 癸未(公元前38年)257

朱云与五鹿充宗辩《易》257

京房借奏灾异弹劾宦官257

京房试用考功课法258

冬,罢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园258

元帝建昭二年 甲申(公元前37年)259

京房被杀259

朱云下狱261

元帝建昭三年 乙酉(公元前36年)261

六月,韦玄成卒261

议复诸毁庙262

元帝建昭四年 丙戌(公元前35年)262

三月,谷永说灾异262

四月,诏遣博士循天下,举茂材262

元帝建昭五年 丁亥(公元前34年)263

尽复诸所罢寝庙园263

元帝竟宁元年 戊子(公元前33年)263

三月,复孝惠皇帝等庙263

五月,毁太上皇诸庙263

翟方进为议郎264

成帝建始元年 己丑(公元前32年)264

五鹿充宗被贬264

冯商续《史记》265

梁丘临善京房《易》,为少府265

成帝尊师266

张禹荐彭宣266

博士许商度治河费用267

刘更生更名为刘向267

匡衡论婚制267

匡衡等议郊祀之制269

成帝建始二年 庚寅(公元前31年)270

匡衡奏罢诸淫祀270

杜钦谏成帝戒色270

成帝建始三年 辛卯(公元前30年)272

十二月,诏举贤良272

杜钦以灾异谏成帝慎后宫272

谷永对策273

刘向言不当罢甘泉泰畴274

域外275

成帝建始四年 壬辰(公元前29年)275

夏,杜钦对策275

夏,谷永对策276

成帝河平元年 癸巳(公元前28年)276

平当上书言宜复太上皇寝庙园276

成帝河平二年 甲午(公元前27年)277

刘歆为黄门侍郎277

平当等论河间献王之《乐记》278

域外279

成帝河平三年 乙未(公元前26年)279

诏求遗书于天下279

刘向等校中秘书279

刘向《别录》280

刘向著《洪范五行传论》281

东平王求诸子及《太史公书》282

成帝河平四年 丙申(公元前25年)282

张霸上百两篇《尚书》282

成帝阳朔二年 戊戌(公元前23年)283

九月,诏举可充博士位者283

九江太守戴圣免283

桓谭生284

刘向上封事贬王氏285

成帝阳朔三年 己亥(公元前22年)286

严君平隐于蜀286

严遵《道德指归》287

成帝鸿嘉元年 辛丑(公元前20年)288

丞相张禹去相288

朱云直谏288

成帝鸿嘉二年 壬寅(公元前19年)289

域外289

成帝鸿嘉三年 癸卯(公元前18年)289

翟方进为京兆尹289

胡常与翟方进同讲经290

域外291

成帝鸿嘉四年 甲辰(公元前17年)291

域外291

成帝永始元年 乙巳(公元前16年)291

刘向上疏谏起延陵291

九月,日食,谷永对灾异292

刘向上《列女传》、《新序》、《说苑》292

杜邺说王音293

成帝永始二年 丙午(公元前15年)294

二月,日食,陨星,谷永对灾异294

十一月,翟方进为丞相295

成帝永始三年 丁未(公元前14年)296

十月,复甘泉泰畴等祠296

扬雄待诏承明之庭296

谷永说成帝禁祭祀方术事296

罢百两篇《尚书》297

域外297

成帝永始四年 戊申(公元前13年)298

域外298

成帝元延元年 己酉(公元前12年)298

七月,光禄勋平当被贬298

七月,星孛东井,谷永言灾异298

杜邺议复长安南北郊300

成帝元延三年 辛亥(公元前10年)300

刘向以山崩说灾异300

李寻说王根302

成帝绥和元年 癸丑(公元前8年)303

封孔吉为殷绍嘉侯303

谷永卒304

刘向说成帝兴辟雍305

刘向卒306

刘歆为中垒校尉307

域外307

成帝绥和二年 甲寅(公元前7年)307

二月,翟方进因灾异被责而自杀307

六月,下诏罢乐府淫乐308

议毁武帝庙309

《汜胜之书》310

哀帝建平元年 乙卯(公元前6年)310

刘歆继父业校书,作《七略》310

刘歆改名秀311

刘歆请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于学官311

刘歆作《移让太常博士书》312

大司空师丹免314

李寻以待诏黄门对策315

哀帝建平二年(太初元将元年) 丙辰(公元前5年)317

六月,从夏贺良言改元317

八月,诛夏贺良,徙李寻敦煌郡319

张禹卒319

“张侯论”320

黄门侍郎扬雄、李寻说灾异321

哀帝建平三年 丁巳(公元前4年)321

三月,平当卒321

十一月,罢南北郊322

域外322

哀帝建平四年 戊午(公元前3年)322

春,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322

杜邺以行西王母筹进谏323

鲍宣上书324

域外325

哀帝元寿元年 己未(公元前2年)325

扬雄作《太玄》325

《太玄》325

杜邺上书斥外戚326

杜邺卒327

景卢受《浮屠经》328

哀帝元寿二年 庚申(公元前1年)328

五月,正三公官分职328

王莽执权柄329

刘歆为右曹太中大夫329

扬雄作《法言》330

平帝元始元年 辛酉(公元1年)330

正月,王莽为安汉公330

六月,封周公、孔子后330

平帝元始二年 壬戌(公元2年)331

桥仁作《礼记章句》331

刘歆为太中大夫行太常事331

平帝元始三年 癸亥(公元3年)331

春,刘歆杂定婚礼331

夏,王莽请定车服田宅学校之制331

王莽杀吴章332

班彪生333

平帝元始四年 甲子(公元4年)333

夏,王莽奏立明堂、辟雍333

桓谭为司空掾334

阳成子长作《乐经》334

平帝元始五年 乙丑(公元5年)335

十二月,王莽造符命居摄335

刘歆、王恽等为列侯335

征天下能文之士335

《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左氏春秋》立于学官335

孺子婴居摄元年 丙寅(公元6年)337

桓谭不媚王莽337

孺子婴居摄二年 丁卯(公元7年)337

王莽作《大诰》337

王莽杀高康338

孺子婴居摄三年(初始元年) 戊辰(公元8年)339

刘歆等议王莽母服339

王莽为假皇帝339

王莽篡位称真天子340

新莽始建国元年 己巳(公元9年)341

正月,刘歆为国师嘉新公341

夏,行井田制341

秋,颁《符命》342

扬雄为大夫343

扬雄校书天禄阁344

桓荣离京授徒344

桑钦从涂恽习古文《尚书》344

王璜传古文《尚书》、《费氏易》345

新莽始建国二年 庚午(公元10年)345

二月,初设六筦之令345

推行“五均”法345

行赊贷法346

十二月,陈钦为厌难将军346

十二月,王莽改币制347

十二月,甄寻、刘棻以言符命被杀348

扬雄自杀几死349

兴神仙事349

新莽始建国三年 辛未(公元11年)349

为太子置师349

新莽始建国四年 壬申(公元12年)350

王莽授诸侯茅土350

废井田制351

新莽天凤元年 甲戌(公元14年)351

七月,王莽变官制351

王莽改历352

陈钦免352

新莽天凤二年 乙亥(公元15年)352

陈钦自杀352

刘歆欲夺扬雄《方言》353

新莽天凤四年 丁丑(公元17年)353

域外353

新莽天凤五年 戊寅(公元18年)354

扬雄卒354

新莽天凤六年 己卯(公元19年)355

募有奇术可攻匈奴者355

新莽地皇元年 庚辰(公元20年)356

立《周礼》于学官356

新莽地皇三年 壬午(公元22年)357

包咸讲授于东海357

新莽地皇四年(刘玄更始元年) 癸未(公元23年)357

刘歆自杀357

刘昆避难河南358

欧阳歙事更始帝359

桓荣抱经避世359

域外359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363

光武帝建武元年 乙酉(公元25年)363

六月,刘秀借谶言即位363

光武郊天祭地363

崔篆著《周易林》363

班彪作《王命论》364

班彪《王命论》366

班嗣论庄周366

包咸归乡里教授367

光武帝建武二年 丙戌(公元26年)367

正月,博士丁恭议缩列侯封地367

正月,光武帝正火德368

正月,立郊兆于洛阳城南368

薛汉受诏校图谶369

尹敏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369

牟长为博士370

范升为议郎370

宋弘荐桓谭370

桓谭上疏陈时政所宜371

光武帝建武三年 丁亥(公元27年)372

寇恂修乡校372

苏竟说刘龚372

张玄举明经374

王充生375

光武帝建武四年 戊子(公元28年)375

正月,议立《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375

伏恭为剧令377

许淑注《左氏传》378

光武帝建武五年 己丑(公元29年)378

二月,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公378

十月,使大司空祠孔子378

十月,起太学378

光武帝建武六年 庚寅(公元30年)379

杜林以明经为侍御史379

郑兴、卫宏、徐巡从杜林受古文380

李忠于丹阳兴学381

朱浮因日食上疏381

贾逵生382

光武帝建武七年 辛卯(公元31年)382

三月,郑兴因日食上疏382

五月,杜林等议郊祀制383

太仆朱浮请广博士之选383

郑兴不为谶384

光武帝建武八年 壬辰(公元32年)384

班固生384

光武帝建武十年 甲午(公元34年)385

王充入馆学385

光武帝建武十一年 乙未(公元35年)385

洼丹为大鸿胪385

高诩为大司农385

少府丁恭儒徒数千385

光禄勋杜林广举贤才386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 丙申(公元36年)386

班彪为司隶茂材386

郑兴为莲勺令387

王隆作《汉官篇》388

光武帝建武十四年 戊戌(公元38年)388

杜林议省刑罚388

光武帝建武十五年 己亥(公元39年)389

十一月,欧阳歙下狱死389

贾逵诵六经389

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庚子(公元40年)390

伏恭为博士390

域外390

光武帝建武十七年 辛丑(公元41年)390

洼丹卒390

戴凭说经390

光武帝建武十九年 癸卯(公元43年)391

九月,周防十六岁为汝南郡守丞391

杜林为东海王傅391

桓荣说《尚书》392

包咸入授皇太子《论语》392

张纯等议宗庙之礼393

光武帝建武二十年 甲辰(公元44年)394

王充师事班彪394

钟兴以《春秋》授皇太子394

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 乙巳(公元45年)394

域外394

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 丁未(公元47年)395

班彪奏请为太子、诸王置师保395

杜林卒395

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 己酉(公元49年)396

班昭生396

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 庚戌(公元50年)396

张纯言禘祫之制396

域外397

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 壬子(公元52年)397

桓荣为太子少傅397

崔骃与班固、傅毅在太学397

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 癸丑(公元53年)398

崔骃作《达旨》398

光武帝建武三十年 甲寅(公元54年)398

桓荣为太常398

张纯奏请封禅398

班彪卒399

光武帝中元元年 丙辰(公元56年)399

二月,封泰山,禅梁父399

封禅之礼400

起明堂、辟雍,宣布图谶于天下401

诏议减省《五经》章句401

周泽通《公羊严氏春秋》401

桓谭卒402

桓谭《新论》402

光武帝中元二年 丁巳(公元57年)403

杜抚为骠骑将军西曹掾403

赵晔作《吴越春秋》403

明帝永平元年 戊午(公元58年)404

樊鲦等以谶记正《五经》异说404

博士董钧善为礼405

郑众、贾逵从杜子春受《周礼》405

许慎生405

明帝永平二年 己未(公元59年)406

正月,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406

十月,明帝幸辟雍行养老礼406

东平王苍定礼仪制度407

明帝永平三年 庚申(公元60年)408

八月,改太乐为《太予乐》408

域外408

明帝永平四年 辛酉(公元61年)408

伏恭删《齐诗》章句408

域外409

明帝永平五年 壬戌(公元62年)409

诏班固除兰台令史409

班固《汉书》409

诏杨岑署弦望月食官410

明帝永平七年 甲子(公元64年)410

明帝遣使求佛410

域外411

明帝永平八年 乙丑(公元65年)412

正月,郑众使匈奴412

楚王刘英喜黄老,尚佛学412

包咸卒413

域外413

明帝永平九年 丙寅(公元66年)413

为四姓小侯置《五经》师413

明帝永平十年 丁卯(公元67年)414

樊鲦卒414

丁鸿为侍中414

迦叶摩腾、竺法兰译《四十二章经》415

域外416

明帝永平十一年 戊辰(公元68年)416

尹敏为郎中416

域外416

明帝永平十二年 己巳(公元69年)416

五月,诏令俭葬416

命张盛、景防署弦望月食417

明帝永平十三年 庚午(公元70年)417

魏应通《鲁诗》417

域外417

明帝永平十五年 壬申(公元72年)417

三月,明帝祠孔子417

春,贾逵为王苍《中兴颂》训诂417

乡里建制418

桓郁入授皇太子经419

诏使马严与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419

明帝永平十六年 癸酉(公元73年)420

班固上《汉书》420

明帝永平十七年 甲戌(公元74年)420

贾逵上《左氏传国语解诂》420

十月,班固等对明帝《史记》之问421

明帝永平十八年 乙亥(公元75年)422

杨仁为什邡令422

章帝建初元年 丙子(公元76年)422

贾逵论《春秋》三传优劣422

大旱,杨终上疏423

王充因大旱奏郡守去奢424

鲁丕为议郎425

李育为议郎425

章帝建初二年 丁丑(公元77年)425

崔瑗生425

许慎举孝廉426

章帝建初三年 戊寅(公元78年)426

程曾著书解经426

杜笃卒426

傅毅与班固等同校书427

张衡生427

章帝建初四年 己卯(公元79年)427

十一月,白虎观会议427

杨终倡导论《五经》异同428

魏应于白虎观会议中掌难问428

李育问难贾逵428

丁鸿参加白虎观会议429

刘羡参与白虎观会议429

班固作《白虎通德论》429

马融生430

王符生430

域外431

章帝建初五年 庚辰(公元80年)431

杨终受诏删《史记》431

章帝建初六年 辛巳(公元81年)431

贾逵整理《书》、《诗》、《周礼》431

郑众为大司农432

章帝建初七年 壬午(公元82年)432

郑众作《春秋删》432

章帝建初八年 癸未(公元83年)432

正月,东平王苍卒432

十二月,诏令群儒选高才生学古文经432

十二月,诏四科取士433

尚书令李育免433

郑众卒434

章帝元和元年 甲申(公元84年)434

王充作《论衡》434

鲁丕授经435

伏恭卒435

孔僖为兰台令史436

章帝元和二年 乙酉(公元85年)437

二月,行《四分历》437

三月,章帝以太牢祠孔子438

冬,孔僖为临晋令439

博士曹褒上疏请定文制439

杨终作《春秋外传》439

章帝元和三年 丙戌(公元86年)440

王充为从事440

曹褒复上疏请定文制440

丁鸿封马亭乡侯441

章帝章和元年 丁亥(公元87年)441

正月,曹褒受诏条正《汉仪》441

曹褒杂定汉礼仪制度441

章帝章和二年 戊子(公元88年)441

召驯为光禄勋441

曹褒作《新礼》章句442

和帝永元元年 己丑(公元89年)442

桓郁为长乐少府442

和帝永元三年 辛卯(公元91年)442

胡广生442

和帝永元四年 壬辰(公元92年)443

闰三月,丁鸿因日食上封事443

丁鸿言郡国举孝廉人数444

贾逵论历444

崔骃卒444

班固卒445

曹褒为射声校尉446

班昭始续《汉书》446

和帝永元五年 癸巳(公元93年)446

桓郁卒446

和帝永元六年 甲午(公元94年)447

李固生447

崔瑗入太学447

和帝永元七年 乙未(公元95年)448

张衡入太学448

和帝永元八年 丙申(公元96年)448

贾逵奉诏校定古文448

班昭入宫讲学448

王充卒449

域外449

和帝永元九年 丁酉(公元97年)450

张奋上疏请定礼乐450

和帝永元十年 戊戌(公元98年)450

马严卒450

和帝永元十一年 己亥(公元99年)451

鲁丕辩经451

和帝永元十二年 庚子(公元100年)451

许慎作《说文解字》451

杨终卒452

楼望卒452

域外452

和帝永元十三年 辛丑(公元101年)453

正月,和帝幸东观453

张奋复上疏请定礼乐453

贾逵卒453

和帝永元十四年 壬寅(公元102年)454

徐防上疏请策试时从其家法454

曹褒卒455

和帝永元十五年 癸卯(公元103年)456

张霸删《严氏春秋》456

和帝元兴元年 乙巳(公元105年)457

蔡伦献纸457

安帝永初元年 丁未(公元107年)457

樊准上疏请举明经及旧儒子孙457

三月诏举贤良方正等459

安帝永初二年 戊申(公元108年)459

七月,诏举明灾异阴阳天文之士459

邓骘召马融为舍人459

安帝永初四年 庚戌(公元110年)460

二月,刘珍校书东观460

马融校书东观461

班诏作《女诫》461

马融从班昭受读《汉书》461

域外461

安帝永初五年 辛亥(公元111年)462

赵岐生462

安帝永初六年 壬子(公元112年)462

鲁恭卒462

安帝永初七年 癸丑(公元113年)462

张衡作《南阳文学儒林书赞》462

崔瑗作《南阳文学官志》463

安帝元初元年 甲寅(公元114年)463

刘毅上《汉德论》并《宪论》463

张衡论《太玄》463

安帝元初二年 乙卯(公元115年)464

马融上《广成颂》464

安帝元初三年 丙辰(公元116年)464

王逸为校书郎464

安帝元初四年 丁巳(公元117年)465

胡广为尚书郎465

蔡伦监典刘珍等校书465

汉人祭山川求甘雨465

李固寻师游学466

安帝元初五年 戊午(公元118年)466

阳城县长吕常造中岳泰室崇高阙466

崔瑗狱中问《礼》467

安帝元初六年 己未(公元119年)467

马融自劾归467

安帝元初七年(永宁元年) 庚申(公元120年)467

刘珍、李尤、刘騊駼等受诏撰《汉记》467

班昭卒468

安帝永宁二年(建光元年) 辛酉(公元121年)469

九月,许慎上《说文解字》469

马续续《汉书》469

域外469

安帝延光二年 癸亥(公元123年)470

正月,选吏人能通《古文尚书》、《毛诗》、《穀梁春秋》者470

张衡等论历470

朱宠造开母庙石阙471

域外471

安帝延光三年 甲子(公元124年)472

张衡作浑天仪,著《灵宪》、《筭罔论》472

马融作《东巡颂》473

张衡作《巡狩诰》473

安帝延光四年 乙丑(公元125年)473

四月,马融上书陈消灾之术473

域外474

顺帝永建元年 丙寅(公元126年)474

刘珍卒474

张衡上封事474

王逸作《楚辞章句》475

顺帝永建二年 丁卯(公元127年)476

窦章为东观校书郎476

郑玄生477

顺帝永建三年 戊辰(公元128年)477

荀爽生477

顺帝永建四年 己巳(公元129年)477

张衡复为太史令而作《应间》477

何休生478

顺帝永建五年 庚午(公元130年)478

马续善《九章筭术》478

张衡因地震上疏478

域外479

顺帝永建六年 辛未(公元131年)479

九月,缮起太学479

域外479

顺帝阳嘉元年 壬申(公元132年)480

七月,张衡造候风地动仪480

七月,以太学新成举明经480

十一月,初行限年察举法480

蔡邕生481

域外482

顺帝阳嘉二年 癸酉(公元133年)482

正月,郎顗上书言灾异482

五月,诏言地震之异484

李固对地震之异485

马融因地震之异尚俭485

张衡因地震之异言官员任免之制486

胡广等坐谬举免486

左雄奏征海内名儒为博士487

顺帝阳嘉三年 甲戌(公元134年)487

张衡上疏请收禁图谶487

顺帝阳嘉四年 乙亥(公元135年)488

张衡作《思玄赋》488

张衡欲补《汉记》488

张衡作《周官训诂》489

崔瑗作《太公庙碑》489

顺帝永和元年 丙子(公元136年)490

诏使伏无忌、黄景校定中书490

张衡出为河间相490

顺帝永和三年 戊寅(公元138年)490

马融为武都太守490

郑玄为乡啬夫490

吴佑识戴宏491

顺帝永和四年 己卯(公元139年)491

张衡卒491

域外492

顺帝永和六年 辛巳(公元141年)492

延笃举孝廉,注《左传》492

顺帝汉安元年 壬午(公元142年)493

张楷告疾不应召493

张陵入蜀493

崔瑗卒494

顺帝汉安三年(建康元年) 甲申(公元144年)495

马融注《周官》495

宫崇上《太平清领书》495

《太平经》496

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497

《周易参同契》497

冲帝永憙(嘉)元年 乙酉(公元145年)498

皇甫规始居家教授498

质帝本初元年 丙戌(公元146年)498

四月,令郡国举明经498

朱穆推灾异说梁冀499

桓帝建和元年 丁亥(公元147年)499

马融为梁冀写奏章诬李固499

诏课试诸学生500

郑玄游学求师500

支楼迦谶译佛经501

桓帝建和二年 戊子(公元148年)502

荀悦生502

张楷作《尚书注》502

安清译佛经502

桓帝建和三年 己丑(公元149年)503

荀淑卒503

许慎卒503

桓帝元嘉元年 辛卯(公元151年)504

十一月,崔寔作《政论》504

崔寔著作东观506

边韶、崔寔、伏无忌、朱穆、延笃撰《汉记》506

伏无忌作《伏侯注》506

邯郸淳作《曹娥碑》507

桓帝元嘉二年 壬辰(公元152年)507

马融徙朔方507

郑玄、卢植从马融受业508

桓帝永兴元年 癸巳(公元153年)508

六月,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508

应奉为武陵太守509

刘陶等千余太学生请愿510

孔融生510

桓帝永寿元年 乙未(公元155年)510

张奂为安定国属都尉510

崔寔撰《四民月令》511

曹操生511

域外512

桓帝永寿二年 丙申(公元156年)512

诏复课试诸生512

桓帝永寿三年 丁酉(公元157年)512

崔寔拜议郎,定五经512

郑玄东归513

桓帝延熹元年 戊戌(公元158年)513

京兆尹延笃以病免归513

管宁生514

桓帝延熹二年 己亥(公元159年)514

八月,初置秘书监514

荀悦能说《春秋》514

崔寔免515

蔡邕被征,称疾归515

延笃论仁孝515

桓帝延熹三年 庚子(公元160年)516

赵岐始作《孟子章句》516

域外518

桓帝延熹四年 辛丑(公元161年)518

域外518

桓帝延熹五年 壬寅(公元162年)518

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请愿518

王符见皇甫规518

王符《潜夫论》519

王符论五帝之德519

王符言相术520

域外520

桓帝延熹六年 癸卯(公元163年)520

朱穆卒520

桓帝延熹八年 乙巳(公元165年)521

正月,遣中常侍至苦县祠老子521

八月,桓帝遣人祠王子乔521

十一月,复遣中常侍至苦县祠老子522

边韶作《老子铭》522

李膺惩杀宦官张让之弟522

桓帝延熹九年 丙午(公元166年)523

正月,沛国戴异、龙尚作符书被杀523

正月,荀爽对策523

七月,祠黄、老于濯龙官524

十二月,党祸起524

张升去官525

马融卒526

襄楷上疏527

赵岐作《御寇论》528

刘陶作《中文尚书》529

域外529

桓帝永康元年 丁未(公元167年)529

六月,初赦党人529

党人表谱530

延笃卒530

武荣卒531

彭汪撰《左传奇说》及旧注531

灵帝建宁元年 戊申(公元168年)532

党人与外戚谋诛宦官532

九月,曹节矫诏杀陈蕃等532

魏朗自杀533

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533

崔寔卒534

域外534

灵帝建宁二年 己酉(公元169年)534

张俭惩治宦官侯览534

十月,钩党狱起535

部党名号535

孔融入狱536

党魁李膺下狱死536

灵帝建宁三年 庚戌(公元170年)536

蔡邕辟司徒桥玄府536

徐干生537

域外537

灵帝建宁四年 辛亥(公元171年)537

域外537

灵帝熹平元年 壬子(公元172年)537

三月,胡广卒537

胡广《汉制度》538

五月,鲁峻卒538

七月,段颎收系太学生539

灵帝熹平二年 癸丑(公元173年)539

蔡邕校书东观539

蔡邕作《独断》539

祢衡生540

灵帝熹平三年 甲寅(公元174年)540

十月,令天下系囚罪未决者入缣赎罪540

曹操举孝廉540

李巡请刻《五经》于石540

灵帝熹平四年 乙卯(公元175年)541

三月,诏刻石经541

卢植请立古文博士542

杨修生543

域外544

灵帝熹平五年 丙辰(公元176年)544

十二月,试太学生六十岁以上者百余人除官544

灵帝熹平六年 丁巳(公元177年)544

七月,蔡邕上封事言七事544

王粲生546

卢植补续《汉记》546

域外546

灵帝光和元年 戊午(公元178年)547

二月,置鸿都门学生547

卢植上封事言日食之变547

蔡邕、刘洪补续《律历志》548

刘洪作《乾象法》548

蔡邕徙朔方548

蔡邕上书奏其所著十意549

灵帝光和二年 己未(公元179年)551

四月,大赦天下党人551

蔡邕遇赦至吴会551

竺佛朔译佛经551

灵帝光和三年 庚申(公元180年)552

六月,诏举通经者拜议郎552

八月,令系囚罪未决者入缣赎552

仲长统生552

刘廙生552

域外553

灵帝光和四年 辛酉(公元181年)553

张奂卒553

诸葛亮生553

刘梁卒553

张角为太平道554

张修行五斗米道554

安玄、严佛调译《法镜》555

灵帝光和五年 壬戌(公元182年)555

何休卒555

灵帝光和六年 癸亥(公元183年)556

刘陶受诏次第《春秋》条例556

徐干读《五经》557

灵帝光和七年(中平元年) 甲子(公元184年)557

二月,黄巾起义557

六月,高彪卒558

尽赦党人558

灵帝中平二年 乙丑(公元185年)558

十月,刘陶下狱死558

域外559

灵帝中平三年 丙寅(公元186年)559

郑玄不应何进辟559

缪袭生559

灵帝中平四年 丁卯(公元187年)560

冬,曹丕生560

康巨译佛经560

灵帝中平五年 戊辰(公元188年)560

陆绩生560

服虔作《春秋左氏传解》561

严佛调译佛经562

灵帝中平六年(少帝光熹元年昭宁元年献帝永汉元年) 己巳(公元189年)562

董卓辟蔡邕562

孔融为北海相562

邴原至辽东563

荀爽批纬书563

献帝初平元年 庚午(公元190年)564

五月,荀爽卒564

蔡邕封高阳乡侯565

应璩生565

公卿举郑玄为赵相565

王粲至长安565

阮瑀学于蔡邕566

蔡琰没于南匈奴566

牟子《理惑论》566

献帝初平二年 辛未(公元191年)567

蔡邕对董卓问地震567

蔡邕议宗庙迭毁568

蔡邕追正郭皇后谥568

献帝初平三年 壬申(公元192年)568

夏,蔡邕死狱中568

卢植卒570

曹植生571

笮融起浮屠寺571

献帝初平四年 癸酉(公元193年)572

九月,试儒生四十余人而赐官572

献帝兴平元年 甲戌(公元194年)572

孔融谋迎天子572

康孟祥译佛经572

献帝兴平二年 乙亥(公元195年)573

献帝东归,书籍泯尽573

孔融为青州刺史573

王肃生573

域外574

献帝建安元年 丙子(公元196年)574

应劭上《汉仪》574

郑玄作书戒子575

孔融为将作大匠576

祢衡游许昌576

郑玄受刘洪《乾象法》576

谢该作《谢氏释》解《春秋左传》577

何晏生577

荀悦作《申鉴》578

荀悦论导引578

傅毅论冶术578

《东观汉记》579

献帝建安二年 丁丑(公元197年)580

三月,竺大力译佛经580

应劭为袁绍军谋校尉580

应劭《汉官仪》581

应劭《风俗通》582

郑玄见袁绍583

诸葛亮避居荆州583

域外584

献帝建安三年 戊寅(公元198年)584

刘表兴学于荆州584

刘表《易章句》585

宋忠作《易注》585

诸葛亮与徐庶等学于荆州585

祢衡被杀586

献帝建安四年 己卯(公元199年)587

王粲作《荆州文学记官志》587

献帝建安五年 庚辰(公元200年)587

六月,郑玄卒587

孔融对献帝问祭礼592

荀悦撰《汉纪》592

荀悦论史593

仲长统游学593

刘熙于交州讲学593

域外594

献帝建安六年 辛巳(公元201年)594

赵岐卒594

赵岐《三辅决录》595

张鲁为汉宁太守595

域外596

献帝建安七年 壬午(公元202年)596

任安卒596

蔡琰归汉597

曹植习《齐诗》597

域外597

献帝建安八年 癸未(公元203年)597

七月,曹操作《修学令》597

虞翻以所著《易注》示孔融598

域外599

献帝建安九年 甲申(公元204年)599

九月,孔融请行古王畿之制599

献帝建安十年 乙酉(公元205年)600

九月,曹操作《整齐风俗令》600

高诱为濮阳令,始注《淮南子》600

仲长统至并州600

献帝建安十一年 丙戌(公元206年)601

曹操作《求言令》601

杜畿于河东开学宫602

仲长统为尚书郎602

献帝建安十二年 丁亥(公元207年)602

蔡琰默写家传典籍602

诸葛亮陇中对策603

昙果译佛经604

献帝建安十三年 戊子(公元208年)604

六月,曹操为汉丞相604

曹操杀孔融604

仲长统参丞相军事605

仲长统《昌言》605

域外606

献帝建安十四年 己丑(公元209年)606

荀悦卒606

献帝建安十五年 庚寅(公元210年)606

曹操下令求贤606

任嘏应曹操举607

任嘏《任子道论》607

阮籍生608

献帝建安十六年 辛卯(公元211年)608

徐干为五官将文学608

域外608

献帝建安十七年 壬辰(公元212年)609

高诱补足《淮南子》注609

阮瑀卒609

王肃从宋忠读《太玄》609

域外609

献帝建安十八年 癸巳(公元213年)610

高堂隆为丞相军议掾610

袁涣请曹操大收篇籍610

王粲改定巴渝舞歌610

秦宓作书答王商611

献帝建安十九年 甲午(公元214年)611

刘备使诸儒典掌旧文611

献帝建安二十年 乙未(公元215年)612

十一月,张鲁降曹操612

刘劭为太子舍人613

刘劭作《爵制》613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 丁酉(公元217年)614

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卒614

曹丕作《典论》616

董遇至邺617

傅玄生618

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戊戌(公元218年)618

曹丕作《与吴质书》618

域外619

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文帝黄初元年) 庚子(公元220年)619

曹丕作《与锺繇书》619

曹操卒619

附录621

两汉经学传授系统621

古代文献631

研究文献637

后记6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