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务创新 城市公共事务理论创新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立明,齐国生,吴刚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0458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44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466页
- 主题词:城市-公共管理-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公务创新 城市公共事务理论创新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公务创新概论1
第一节 撰写本书的目的1
一、写给处于公务创新前沿的各级党政领导1
二、激励一般政府公务员要敢于创新13
三、为非政府组织创新提供启示16
第二节 公务创新简介18
一、公务创新18
二、公务创新的划分19
三、公务创新的开展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25
第一节 公务创新的涵义25
一、创新就是科学25
二、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内容28
三、政府创新29
四、公务创新——公共事务管理与公共服务创新31
五、党政部门的思想观念创新34
六、管理与服务区别——法的作用37
七、党政组织的管理与服务体制、模式、手段创新38
第二节 我国公务创新的主体40
一、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统筹主体——党和政府40
二、公共管理与服务产品的生产主体——公共企业43
三、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对象与参与主体——市民44
第三节 公务创新的核心45
一、优化工作流程45
二、提高党政机关管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49
三、提供高质量公共产品50
第四节 我国公务创新的原则52
一、党领导下的公务创新——党的领导是政府创新的前提52
二、公务创新——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观念54
三、公务创新需要结合科学发展观56
第五节 公共治理模式创新58
一、公共治理58
二、公共治理的模式61
三、为什么要进行模式创新——公共治理创新的背景和条件62
四、怎样进行公共治理模式的创新68
第六节 公务创新作用70
一、提高部门工作效率70
二、使公共机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73
三、实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75
第七节 监督创新——绩效审计创新77
一、关于公共绩效审计77
二、我国开展公共绩效审计的可行性及必要性79
三、公共绩效审计内容问题83
第八节 公务创新理论88
一、公共制度创新88
二、公共管理与服务体制创新89
三、地方公务创新系统90
四、公务创新与个人创新92
第三章 全国第一个政府创新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科技处政府创新实验室94
第一节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科技处创新简介94
一、政府创新实验室设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94
二、在实施公务创新之前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科技处面临的问题95
三、政府创新的意义96
四、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科技处政府创新实验室“孵化器”的初步成绩98
五、结论109
第二节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科技处创新的模式109
一、“行政三角”——组织的创新形式109
二、创新工作流程,细化工作准则111
三、创新模式的设立119
四、创新的辅助——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城市管理科技协会126
第三节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科技处公务创新的概括127
一、设立政府创新实验室或“试点”,进行项目的孵化127
二、创新中形式的多样化128
三、创新结构分明,有利于实际操作者129
四、重视工作流程再造工作130
五、改变考核形式131
六、创新激励机制131
七、工作的内部性效应和外部性效应并重132
八、创新路线——“由下到上”、“由简单到复杂”、“由边缘到中心”的路线133
第四节 北京市市政科技社会化创新平台的搭建134
一、北京市市政行业推广应用新技术的背景134
二、汇聚民智创新发展,打造市政科技创新平台135
三、建设开放式的城市管理科技应用示范园区(博物馆)137
第五节 移动政务138
一、技术融合继续推动公务创新138
二、公共管理的挑战139
三、移动技术发展及其应用141
四、移动技术推动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144
五、移动政务带来的挑战146
六、移动政务推动公务创新146
第六节 城市管理科技应用创新园区147
一、筹划与成立147
二、功能定位148
三、园区设置地点及试点示范基地149
四、试点示范技术来源、“三验”流程及实施流程150
五、信息园区实施方案151
六、城市管理科技应用创新园孵化“城管导听”系统153
第四章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办事处公务创新模式155
第一节 劲松街道办事处情况简介156
一、劲松街道的基本情况157
二、街道办事处在公共管理与服务中所面临的问题157
三、劲松街道对问题的深入理解158
第二节 劲松街道办事处“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国际借鉴159
一、借鉴国际经验的成功模式159
二、韩国经验的介绍159
三、韩国经验的移植165
第三节 劲松模式165
一、实施“九九一六”工程与社区居民事务代办站165
二、劲松街道办事处的“为民服务大厅”170
三、进一步创新“为民服务大厅”功能的设想179
第四节 “劲松模式”的制度保障184
一、劲松街道“为民服务大厅”对外服务窗口工作职责规定184
二、首席代表制、首办跟踪制187
三、全程代理廉政勤政建设制度188
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地区职能部门接待室制度189
五、“为民服务大厅”“六主动”服务接待制度190
六、社区“居民事务代办站”服务反馈制度190
七、社区“居民事务代办站”考评制度191
八、社区人大代表走访接待日制度192
九、社区“居民事务代办站”对接制度193
第五节 结语194
一、“劲松模式”的主要动因:建设服务型街道、服务型社区194
二、“劲松模式”的主要内容195
三、“劲松模式”解决的主要问题196
四、“劲松模式”给居民带来的收益197
五、“劲松模式”的创新性198
第五章 北京市怀柔全程办事代理制200
第一节 新形势、老问题与新思路:全程办事代理制的背景201
一、新形势:社会变革与政府管理创新201
二、老问题:政府业务流程再造202
三、新思路:从内部业务走向外部业务204
第二节 全程办事代理制创新实践206
一、全程办事代理制的形成207
二、全程办事代理制的制度安排211
三、监督机制218
四、延伸性创新220
第三节 全程办事代理制的创新之处:以外部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内部管理方式变革223
一、分离外部业务223
二、相应授权224
三、实施承诺制224
四、强化效能监察225
五、推行无接触行政226
六、建立追踪查询系统227
七、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结合228
八、代理系统延伸至农村基层228
第四节 全程办事代理制的创新绩效:责任、回应与有效229
一、责任性230
二、回应性232
三、有效性234
第五节 结语236
第六章 北京市东城区“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创新模式”244
第一节 概述244
一、定义244
二、产生背景245
第二节 “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的构成246
一、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法246
二、城市部件管理法248
三、城管通——信息采集器250
四、城市管理流程再造252
五、城市管理体制“双轴化”254
六、综合绩效评价体系256
七、多种技术集成的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259
第三节 “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的技术线路260
一、技术框架260
二、数据库261
三、基础环境262
四、应用系统262
第四节 应用效果与反响262
一、新模式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政府管理水平263
二、新模式建立了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264
三、新模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264
第五节 创新理念265
一、创新管理结构265
二、提高管理绩效266
第七章 北京市市级公务信息化创新实践268
第一节 北京市施行政府创新的迫切要求268
一、北京市实施“政府创新工程”的必要性269
二、政府创新工程的预期目标270
三、首都现代公共管理体系270
四、政府创新的内容271
五、“政府创新工程”的实施步骤271
第二节 信息化城市管理市级平台272
一、一场席卷全国城市管理的信息化风暴272
二、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遵循的行标、地标274
三、万米单元网格管理276
四、城市市政管理部件277
五、城市市政管理事件278
六、市区两级“1+8+N”架构278
七、市区两级联动流程280
八、信息化城市管理市级平台建设281
第三节 奥运城市运行指挥平台286
一、奥运城市运行指挥平台建设依据286
二、奥运城市运行指挥平台建设目标286
三、奥运城市运行指挥平台功能287
第四节 北京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299
一、北京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背景299
二、北京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及内容301
三、北京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功能的要求302
第五节 北京市麦子店街道城市环境运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案例305
一、在街道层面建立城市管理监督系统306
二、创新街道层面的城市环境管理机制307
第八章 北京石景山区“数字化”城市管理309
第一节 “数字”石景山309
一、石景山区的基本情况309
二、“数字石景山建设”310
三、“数字石景山”在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内的建设经验315
第二节 北京市科委GBC课题试点情况317
一、课题概述317
二、课题试点落实317
三、基于GBC的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模式研究318
四、课题应用320
第三节 基于GBC课题成果创新公共管理服务模式324
一、石景山区城市管理信息化指导思想324
二、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326
三、石景山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创新334
第四节 依托GBC理论的公共管理服务创新下一步构想337
一、市区街三级统一联动模式337
二、加大区内信息资源挖掘力度,建立信息资源丰富、完善、更新机制341
三、提升政府决策和管理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企事业部门的处置能力341
四、建立政府、企业、公众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342
第九章 电子公务概述344
第一节 电子公务的提出344
一、电子公务提出的背景344
二、电子公务的发展历程344
第二节 电子公务的概念346
一、电子公务定义346
二、电子公务内涵348
三、电子公务外延352
第三节 电子公务的框架体系354
一、总体框架354
二、功能框架355
三、技术框架356
第四节 电子公务和谐化城市管理新模式357
一、和谐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创新点357
二、推广网格化模式,实现应急、非应急相统一361
三、电子公务应用设想366
第五节 电子公务研究中心367
第六节 结语369
第十章 国家公务创新371
第一节 国家公务创新情况373
一、政府主导与非政府组织推动型模式373
二、政府推动与“需求诱致型”创新——日本与韩国的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创新379
三、西欧、北欧创新模式——政府参与组织模式384
四、国家引导创新模式——智利、美国模式390
五、结论403
第二节 国际公共性组织创新概况404
一、欧盟的创新404
二、APEC的成员国公务创新的推动407
三、WTO对成员国公务创新的要求412
第三节 非政府组织在公务创新中的作用414
一、非政府组织的定义414
二、非政府组织推动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的重要作用415
三、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公务创新中的案例416
第十一章 结论421
一、本书主要观点综述421
二、公务创新的展望426
附录 我在七年“公务创新”活动的日子里——公务创新研究实验室负责人李立明谈公务创新429
主要参考文献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