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均衡与效率 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均衡与效率 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4/31777506.jpg)
- 姜学民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6221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4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67页
- 主题词: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激励-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均衡与效率 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缘起1
第一节 背景与历程1
一、背景:全球生态与环境灾害日益加剧2
二、历程:“2—3—4”的艰难历程1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21
一、可持续发展的语源21
二、什么是可持续性26
三、可持续发展的百家争鸣34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43
五、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45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施51
一、战略行动上的转变51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执行54
三、可持续发展在中国57
四、可持续发展面对的现实困境62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经济激励的基本理论83
第一节 经济激励及其基本理论85
一、经济激励的界定85
二、经济激励的基本理论86
第二节 经济激励手段的分类及其评价93
一、经济激励手段的分类93
二、对各种经济激励手段的评价97
第三节 经济激励手段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过程106
一、选择经济激励手段的准则106
二、经济激励手段选择与实施的程序108
三、中国所实施的经济激励手段概述109
第四节 经济激励手段发展的新趋势114
一、综合决策114
二、经济激励手段用于解决环境问题的动向115
第三章 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激励122
第一节 能源——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122
一、国内外能源问题研究动态125
二、新经济对能源的需求及其特点132
三、新能源的界定139
第二节 能源消费的环境成本分析142
一、边际机会成本理论142
二、各种能源的边际机会成本分析145
三、经济与环境污染双重增长的经济学解释147
第三节 新能源替代成本分析151
一、新能源替代成本151
二、煤炭替代——初步分析154
三、被忽略的因素——进一步分析155
四、太阳能替代煤炭的可能性——深入分析160
五、太阳能替代——个案分析(以青海省太阳能光伏户用系统为例)163
第四节 新能源产业及其培育167
一、新能源产业169
二、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178
三、我国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186
第五节 新能源利用的经济激励措施190
一、政府补贴——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催化剂190
二、融资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引擎194
三、税收手段——引导能源消费结构转变197
四、配额制——新能源和其他能源公平竞争的法律保证203
五、价格改革——创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209
第四章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激励214
第一节 水资源特征及其供求分析214
一、水资源的定义及水资源的重要性214
二、世界水资源自然分布特点与供需分析219
三、中国水资源特点与供需分析226
第二节 水资源定价原理及其应用233
一、对传统资源价值观的反思233
二、资源价值理论238
三、水资源价值理论249
四、我国水价历史、现状与问题257
第三节 用水补贴及其影响260
一、国内外用水补贴现状260
二、补贴的经济学分析262
三、补贴评估265
四、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270
第四节 水资源产权分析271
一、水权与科斯定理271
二、科斯定理的局限性277
三、我国传统水权制度的不足278
四、产权制度创新与水价改革280
五、水价制定原则282
第五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激励288
第一节 农业的产业特征288
一、产业特征288
二、农业和环境293
第二节 农业补贴的经济分析295
一、明补与暗补分析295
二、农业补贴分析301
三、价格包含补贴时的多重作用310
四、补贴的影响311
第三节 农业补贴实践及其影响评估317
一、农业补贴实践317
二、经济影响326
三、环境影响330
四、社会影响331
五、基本结论332
参考文献336
后记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