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与途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申茂向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750732171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485页
- 主题词:农村-工业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与途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1.1.1 加速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已成为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重要任务1
1.1.2 我国农村工业化实现途径的选择与探索,迫切需要相关理论和实证作支撑2
1.2 研究的背景分析4
1.2.1 国际工业化发展趋势4
1.2.2 国内工业化发展趋势4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5
1.3.1 国外研究动态5
1.3.2 国内研究动态5
1.4 研究方法10
1.4.1 动态趋势分析研究方法10
1.4.2 比较分析研究方法11
1.4.3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11
2 农村工业化发展理论12
2.1 农村工业化的界定12
2.1.1 对工业化内涵的不同表述12
2.1.2 农村工业化的定义、内涵和特点13
2.1.3 农村工业化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4
2.1.4 农村工业化的衡量标准17
2.2 农村工业化理论基础17
2.2.1 二元经济理论17
2.2.2 原工业化理论19
2.2.3 产业区位论20
2.2.4 城乡一体化理论22
2.2.5 农业工业化论23
2.3 农村工业化影响因素分析26
2.3.1 资源26
2.3.2 资金26
2.3.3 技术28
2.3.4 劳力28
2.3.5 市场30
2.3.6 制度30
2.4 农村工业化动力机制31
2.4.1 “工业疏散”驱动31
2.4.2 “就业扩张”驱动32
2.4.3 “梯度转移”驱动33
3 中外农村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35
3.1 中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历程35
3.1.1 发达国家的农村工业化发展历程35
3.1.2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工业化发展历程37
3.1.3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农村工业化发展历程39
3.1.4 中外农村工业化历程的对比分析42
3.2 中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模式44
3.2.1 外生型农村工业化模式45
3.2.2 内生型农村工业化模式47
3.2.3 综合型农村工业化模式50
3.2.4 中外农村工业化模式对比分析51
3.3 中外农村工业化的政策取向53
3.3.1 发达国家农村工业化的政策取向53
3.3.2 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的政策取向55
3.3.3 新兴工业化国家农村工业化的政策取向56
3.3.4 中外农村工业化政策取向的对比分析59
3.4 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与政策选择60
3.4.1 基本结论60
3.4.2 道路选择60
3.4.3 政策建议62
3.5 发达国家农村工业化发展的经验63
3.5.1 美国63
3.5.2 以色列69
3.5.3 荷兰74
3.6 国际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与经验78
3.6.1 印度农村工业化及其启示78
3.6.2 美韩两国农村工业化模式的启示83
4 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历程特征87
4.1 1949年以前的中国近代农村工业化87
4.1.1 民营经济开创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先河87
4.1.2 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87
4.1.3 产品以出口为主88
4.1.4 外敌的入侵造成解放前中国民族工业的衰亡88
4.2 1949~1977年,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88
4.2.1 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农村工业化进程缓慢89
4.2.2 资金严重短缺制约农村工业化发展89
4.2.3 中国政府的长期赶超战略抑制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90
4.3 1978~1992年,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90
4.3.1 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曲折发展态势90
4.3.2 政府的政策决定着农村工业化的走向90
4.3.3 发展速度快,效益低91
4.3.4 区域差距突出92
4.3.5 以集体工业和家庭工业为主92
4.4 1992年至今,农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92
4.4.1 政策导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93
4.4.2 外商投资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93
4.4.3 基本实现了私有化的农村工业94
4.4.4 乡镇企业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大94
4.4.5 乡镇企业对自身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其在出口中的地位日益提高95
4.4.6 乡镇企业逐渐获得了与城市工业相同的地位95
4.4.7 差距日益显著95
4.5 农村工业化发展的经验和启示96
4.5.1 工业化的历史经验96
4.5.2 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启示102
5 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环境与趋势107
5.1 农村工业化发展现状107
5.1.1 发展摸式多样,总体进程趋缓107
5.1.2 整体发展梯度推进,区域不平衡性显著109
5.1.3 农村工业化目前的主要表现形式仍是乡镇企业110
5.1.4 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关联度较高,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新的增长点111
5.2 农村工业化的巨大贡献与高昂代价111
5.2.1 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缓解了“三农”问题111
5.2.2 布局分散、资源配置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112
5.2.3 单位效益不高、投入出产效果不理想113
5.3 农村工业化前景广阔,面临的环境严峻113
5.3.1 总体方针明确,解决的途径需进一步具体化113
5.3.2 国内资源严重短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114
5.3.3 非农就业的压力巨大,但在要素配置上处于冷点区域116
5.4 发展趋势分析117
5.4.1 总体上由城乡二元工业化向一元工业化转变117
5.4.2 劳动力密集与资本技术密集并存117
5.4.3 城市资本地位上升,农民创业难度增加118
5.4.4 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发展的局面开始出现118
5.4.5 城市工业技术扩散加速,农产品加工成为新亮点119
5.5 主要结论及建议119
6 区域农村工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121
引言121
6.1 区域农村工业化评价指标选取原则122
6.2 选择指标体系的基本方法123
6.3 区域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124
6.4 区域农村工业化评价模型构建与计算方法125
6.5 区域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126
6.6 分析结论与讨论137
7 我国区域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典型模式及模式剖析139
7.1 珠江三角洲农村工业化模式139
7.1.1 深圳139
7.1.2 东莞144
7.2 长江三角洲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模式150
7.2.1 上海郊区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园区150
7.2.2 苏锡常地区农村工业化路径和农业社会的转型156
7.2.3 长三角地区农村工业化的启示169
7.3 典型地区农村工业发展调研报告170
7.3.1 温州工业化调研报告170
7.3.2 福建晋江农村工业化的调研报告178
7.3.3 河南巩义市回郭镇工业化调研报告188
7.4 不同区域农村工业化模式比较分析196
8 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与布局201
8.1 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基本方针201
8.2 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战略目标201
8.2.1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201
8.2.2 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的战略目标202
8.3 我国农村新型工业化战略布局202
8.3.1 推动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制度创新202
8.3.2 农村工业化的产业布局204
8.3.3 农村工业化的区域布局205
8.3.4 农村工业化的县域突破207
9 农村工业化实现的有效途径210
9.1 农业经营产业化210
9.1.1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210
9.1.2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10
9.1.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1
9.1.4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213
9.2 农业生产专业化216
9.2.1 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加速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216
9.2.2 从劳动地域分工开始调整主导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和生产规模219
9.2.3 我国未来10年、20年、30年的发展设想和50年的趋势分析227
9.3 种植业生态区域化229
9.3.1 种植业生态区域化布局发展研究229
9.3.2 国内外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经验和启示237
9.3.3 我国种植业生态区域化布局238
9.4 养殖业集约规模化291
9.4.1 我国畜禽养殖业生产的现状291
9.4.2 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和存在的主要问题292
9.4.3 未来10年、20年、30年趋势和50年的发展需求297
9.4.4 采取的有效措施299
9.4.5 影响因素及风险分析301
9.5 生产技术标准化302
9.5.1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的现状、与国外的差距302
9.5.2 未来10年、20年发展设想和50年发展趋势及对生产技术标准化的需求302
9.5.3 推进生产技术标准化必须采取的措施303
9.5.4 影响这些措施实施的相关因素和风险分析304
9.6 农村居住城镇化305
9.6.1 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发展的必要性305
9.6.2 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未能实现协调互动发展的原因分析307
9.6.3 以科学观念和理论指导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310
9.6.4 消除体制性障碍,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发展312
9.6.5 落实科学指导和政策措施,需要加强技术和工程支撑能力315
9.7 从业人员知识化316
9.7.1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知识化现状316
9.7.2 国外从业人员知识化现状317
9.7.3 推进从业人员知识化的政策手段318
9.8 农业管理规范化与农村管理法制化320
9.8.1 我国农业管理与立法现状与问题320
9.8.2 国外农业管理与立法现状与经验的成功经验323
9.8.3 我国未来农业管理与农业立法的战略重点与措施332
9.8.4 加强农村事务管理的对策措施335
9.9 农村服务信息化337
9.9.1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现状338
9.9.2 差距和存在的主要问题338
9.9.3 未来的发展设想和趋势分析339
9.9.4 对策措施342
10 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344
10.1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344
10.1.1 农业成就辉煌科技贡献巨大345
10.1.2 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六大成就和六大矛盾349
10.1.3 繁荣科技事业振兴农村经济354
10.2 充分保障农村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360
10.2.1 农业生产资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60
10.2.2 本研究范围界定360
10.2.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体系360
10.2.4 全国粮食生产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时间序列分析362
10.2.5 粮食生产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空间变化分析370
10.2.6 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存在问题分析398
10.2.7 生产资料投入趋势预测409
10.2.8 结论和对策415
10.3 用现代工业化装备现代农业420
10.3.1 农村工业生产装备现状420
10.3.2 生产装备改善的“马太效应”困境428
10.3.3 对策与措施430
10.4 不断增加农村工业化投入432
10.4.1 我国农村工业化投融资体制现状433
10.4.2 国外农村工业化投融资体制借鉴436
10.4.3 完善我国农村工业化投融资体制的政策建议439
10.5 鼓励发展农村工业化的组织形式441
10.5.1 农村工业化发展组织形式保障441
10.5.2 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展与国外的差距442
10.5.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完善的对策445
10.6 不断完善农村工业化配套政策448
10.6.1 研究和制定农村工业化发展总体规划449
10.6.2 完善和活化土地使用政策,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空间450
10.6.3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452
10.7 加强政府对农村工业化的引导455
10.7.1 正确选择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和主导产业455
10.7.2 加强资源环境的配置与保护455
10.7.3 指导产业布署与实施456
10.7.4 加强资金的筹措与安排456
10.7.5 制定有利于工业化发展的政策法规457
10.7.6 建立和完善政府监测调控手段457
10.7.7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自我约束,突出政府的服务性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