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浙江教育发展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浙江教育发展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0175347.jpg)
- 张彬等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市:杭州出版社
- ISBN:978780758011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4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58页
- 主题词:教育史-浙江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浙江教育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发端11
第一节 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12
一、河姆渡文化时期的教育12
二、良渚文化时期的教育17
第二节 越族、越国与越文化22
一、越族与越文化的形成22
二、越文化时期的教育23
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31
第三节 秦汉时期教育渐兴34
一、秦代对越族的教化34
二、汉代文教之风的兴起36
第四节 六朝时期家学的兴起39
一、家学的兴起40
二、余姚虞氏家学42
三、吴兴沈氏家学44
第五节 唯物主义教育家王充48
一、唯物主义的哲学观49
二、“学为世用”的教育观51
第二章 古代教育的发展与兴盛56
第一节 地方官学的普遍设立56
一、唐宋时期的地方官学56
二、元明清的地方官学61
三、热心教育的地方官64
第二节 南宋时期国学的建立68
一、南宋重建国学68
二、太学招生与教学71
三、太学的学生风潮73
第三节 蒙学与教材教法75
一、蒙学教育的发展76
二、蒙学教材的编写78
三、程端礼的《读书分年日程》81
第四节 书院的发展与兴盛83
一、吕祖谦与金华丽泽书院84
二、“北山四先生”与书院教育86
三、明代书院的讲会之风89
四、阮元、俞樾与诂经精舍92
第五节 科举入仕的人才优势94
一、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94
二、浙江科举入仕的优势97
第三章 宋明时期教育思想的繁荣104
第一节 吕祖谦的教育思想104
一、“杂博”的人性论105
二、“育实材”的教育目标107
三、“经史并重”的学习观107
四、行之有效的方法论109
第二节 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110
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111
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112
三、“广闻博识”的学习观113
四、“勤勉质疑”的方法论114
第三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16
一、“致良知”的教育目的117
二、“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119
三、“践履”、“实行”的学习方法121
四、“顺应自然”的儿童教育观123
第四节 浙中王门的教育思想124
一、徐爱的教育思想125
二、钱德洪的教育思想126
三、王畿的教育思想129
第五节 刘宗周的教育思想134
一、“心性合一”的人性论135
二、“慎独”为宗的修养说136
三、“为学”、“为道”之方法138
四、学做“庸人”的平常心139
第四章 明清之际实学教育思潮的兴起141
第一节 封建专制教育的加强141
一、推崇理学,加强思想统治141
二、严订学规,大兴“文字狱”142
三、八股取士,学校沦为附庸145
第二节 西学入浙及其影响147
一、李之藻对西学的引入147
二、艾儒略对西学的译介149
第三节 朱之瑜的实学教育思想151
一、论学校教育的功能152
二、“主实弃虚”的为学宗旨154
三、“注重实效”的治学之道155
四、以“敬”为本的道德修养论156
第四节 陈确的实学教育思想157
一、“继善成性”的教育作用论158
二、“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论160
三、“崇实弃虚”的为学目的论162
四、“学无止境”的终身学习论163
第五节 黄宗羲的民主教育思想164
一、“公其非是于学校”165
二、宽于取士,严于用士167
三、经史并重,贵在适用169
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171
第五章 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173
第一节 龚自珍改革封建教育的先声173
一、改革封建制度的呐喊173
二、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175
三、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175
四、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材”176
第二节 门户开放与教会学校的设立178
一、教会组织的不断扩展178
二、早期教会学校的设立180
三、华花圣经书房185
第三节 变法维新与知识阶层的觉醒186
一、知识阶层的变法维新活动187
二、张元济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89
三、汪康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92
第四节 清末各地的兴学热潮195
一、各地兴办的新式学堂195
二、民间极盛的兴学之风198
第五节 林启在杭州的兴学活动203
一、创办求是书院203
二、筹建养蚕学堂206
三、设立养正书塾208
第六节 孙诒让在浙南的兴学活动209
一、创办应时需的学堂211
二、成立学会以助兴学213
三、发展温、处地方教育215
第六章 近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18
第一节 民国成立以后的教育改革218
一、教育方针和学制改革219
二、教育行政机构的演变220
第二节 民国初年各类教育的发展221
一、初等教育迅速发展222
二、中等教育全面加强225
三、高等教育专业化程度提高229
第三节 五四时期教育改革的推进232
一、省教育会对新教育的宣传233
二、五四时期旧观念的转变237
三、各地教育改革的试行241
第四节 1922年学制的贯彻实施245
一、初等教育进一步发展245
二、中等教育的重点调整249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254
第七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基本形成258
第一节 制度化的教育管理258
一、教育行政机构的变革259
二、视导制度与辅导制度262
第二节 教育格局的调整266
一、高等学校的增设267
二、中学教育的加强269
三、师范学校的分立271
第三节 义务教育的推行274
一、普设乡镇初级小学275
二、加大私塾改良力度276
三、发展短期义务教育277
第四节 民众教育的兴办279
一、民众教育机构的建立280
二、民众教育师资的培训282
三、民众教育活动的开展283
第八章 近代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286
第一节 王国维与西方教育思想的导入286
一、译介西方教育学理论287
二、导入西方美育思想290
三、翻译东西方教科书292
第二节 杜亚泉的科学教育实践及特点294
一、编辑自然科学教科书295
二、编办学术杂志,宣传科学297
三、科学教育实践的特点299
第三节 中等教育改革的先驱者经亨颐302
一、倡导人格教育303
二、改革师范教育305
三、主持春晖中学307
第四节 蔡元培与浙江高等教育310
一、促办国立浙江大学311
二、筹建国立艺术院314
第五节 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317
一、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318
二、论社会主义社会教育320
三、论“全人生指导”323
第九章 抗战及战后教育的艰难发展326
第一节 战时学校的搬迁与发展326
一、高等院校的迁徙与发展327
二、省立中等学校的搬迁与重组329
三、浙西南学校教育的发展331
第二节 抗日军民的反奴化教育333
一、沦陷区的奴化教育333
二、抗日军民的反奴化教育措施335
第三节 国民教育的推行与实验340
一、国民教育制度的推行340
二、俞子夷与国民教育实验344
第四节 竺可桢与浙江大学的崛起347
一、实施通才教育348
二、制定“求是”校训351
三、提倡教授治校353
第五节 战后学校复员和面临的困境355
一、战后学校的复员和发展355
二、战后教育面临的困境357
三、教育界的爱国民主运动359
第十章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363
第一节 接管、改造旧教育363
一、对公立学校的接管364
二、对私立学校的接办369
三、对旧教育的初步改造373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教师队伍375
一、调整、充实教师队伍376
二、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改造379
第三节 调整学校设置381
一、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382
二、中等学校的调整384
三、重点中小学的举办386
第四节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387
一、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387
二、改进中小学教学工作390
三、改进高校教学工作393
第五节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398
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教育398
二、时事政治教育399
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400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402
第一节 教育方针的实施与教育“大革命”402
一、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实施402
二、各类教育的“大革命”403
第二节 教育事业从有序到无序的发展413
一、“一五”期间教育的有计划发展413
二、“教育革命”背景下的教育“大跃进”417
第三节 “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421
一、教育事业的调整、整顿421
二、三个《条例》的实施426
三、“两种教育制度”的推行429
第四节 “反右”扩大化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431
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431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432
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极大冲击435
第一节 教育领域的全面动乱435
一、“文革”风暴的掀起436
二、红卫兵“大串联”436
三、“造反派”夺权与武斗437
四、“复课闹革命”438
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439
第二节 “两个基本估计”指导下的“教育革命”440
一、改变教育管理体制441
二、缩短大、中、小学学制442
三、改变招生制度442
四、重编、改编各类教材443
第三节 教育事业历尽劫波444
一、大中专学校遭受极大冲击444
二、中小学教育的盲目发展446
第十三章 教育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450
第一节 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450
一、推倒“两个基本估计”450
二、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451
三、恢复正常教育秩序453
四、科学总结历史经验455
第二节 各类教育的初步调整456
一、调整中小学规模与布局457
二、调整、整顿师资队伍459
三、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60
第三节 教育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461
一、把教育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461
二、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462
三、教育投入逐年增加463
第十四章 创新·发展·跨越——迈向“教育强省”之路466
第一节 从“科教兴省”到“教育强省”466
一、“科教兴省”、“教育强省”战略的确立467
二、各级政府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469
三、《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的颁布472
第二节 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475
一、幼儿教育多元发展475
二、义务教育成绩显著477
三、普通高中迅速发展480
四、改革教育管理体制482
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484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486
一、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487
二、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492
三、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494
四、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497
第四节 职业教育的突破性进展499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500
二、贴近地方经济,强化专业特色501
三、以人为本,推进教学改革502
四、校企结合,产教一体504
五、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504
六、组建职业教育集团506
第五节 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507
一、中、高等师范院校的调整改革507
二、教师继续教育的大力推行509
三、教师素质全面提高513
第六节 成人教育的稳步发展516
一、农村成人教育的三级网络517
二、职工教育如火如荼518
三、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增长519
四、自学考试持续发展521
五、社区教育生机盎然524
第七节 民办教育的重新崛起525
一、民办教育的“浙江现象”525
二、民办教育的发展背景529
三、民办教育的制度创新531
四、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534
主要参考文献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