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舆论与中国政府治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舆论与中国政府治理
  • 汪旻艳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12215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247页
  • 主题词: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舆论与中国政府治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1

(一)网络舆论背景下中国政府治理的特殊性1

(二)研究网络舆论背景下中国政府治理的意义4

二、研究综述6

(一)我国学者对治理理论的引介及发展6

(二)西方学者对“治理”的关注及释义11

三、本书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17

(一)研究思路17

(二)基本框架18

第一章 网络舆论和治理理论概述20

第一节 网络舆论的基本问题20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舆论的科学认识20

二、舆论概念的历史演变与当代释义22

三、网络舆论的含义和特点28

四、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32

第二节 治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36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及治理意蕴37

二、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39

三、“治理”概念的创新价值和政府治理的含义42

四、治理理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府治理实践46

第三节 网络舆论与政府治理的互动关系48

一、网络舆论为治理理论提供了新视角49

二、政府治理创新是网络舆论功用理性发挥的必然前提53

第二章 网络舆论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治理基础5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舆论治理功用思想及其发展59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舆论治理功用的阐述60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舆论治理功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62

第二节 中国政府治理社会基础的两极走向64

一、网络舆论有效提升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水平65

二、网络舆论可能导致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态失衡69

第三节 中国政府公共权力结构的转型71

一、网络舆论推动公共权力结构从控制型向参与型转变72

二、网络舆论促使公共权力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型发展74

三、网络舆论创制了公共权力监督制约的新形式75

第四节 中国政府巩固权威的挑战及机遇80

一、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80

二、网络舆论挑战地方政府权威的案例分析——以钱云会事件为例85

三、网络舆论是政府巩固权威的契机90

第五节 网络舆论对中国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93

一、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93

二、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消极影响98

第三章 网络舆论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治理理念101

第一节 中国政府治理理念转变的内因外由101

一、网络舆论对政府传统治理理念积弊的冲击101

二、网络技术普及的客观要求103

三、网络舆论放大社会张力下的现实要求104

第二节 网络舆论背景下中国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107

一、从垄断性治理理念转向协同性治理理念107

二、从“官本位”意识转向公民本位理念109

三、从管制理念转向服务理念114

四、从效率理念转向责任理念118

第四章 网络舆论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治理模式122

第一节 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122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参与”思想与参与式治理理论123

二、协商治理理论128

第二节 中国政府“协商—参与”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133

一、中国政府“协商—参与”治理模式的现实基础133

二、参与式治理在中国的实践134

三、协商治理在中国的实践136

四、参与式治理和协商治理的衔接与互补138

第三节 网络舆论背景下“协商—参与”治理模式的基础条件141

一、培育“协商—参与”治理中的共识精神142

二、构建“协商—参与”治理模式的合法性基础143

三、加快“协商—参与”多元治理主体的成长145

四、形塑“协商—参与”治理的伦理精神146

第四节 “协商—参与”治理模式自上而下的推动148

一、提升制度自我革新和吸纳能力148

二、从控制到对话的转变150

三、促进自由表达和规范的平衡152

第五节 “协商—参与”治理模式自下而上的践行153

一、组织化“协商—参与”:从“共同体模式”到“自组织模式”154

二、拓宽基层“协商—参与”的渠道156

第五章 网络舆论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治理形态158

第一节 电子治理的基本内涵与主要范畴158

一、电子治理的基本内涵159

二、电子治理的主要范畴161

第二节 国外电子治理发展概况及其经验162

一、国外代表性国家电子治理发展概况163

二、国外代表性国家电子治理发展的基本经验169

第三节 网络舆论背景下中国电子治理的必然和实然171

一、网络舆论背景下中国电子治理的必然性171

二、网络舆论背景下中国电子治理的实然性174

第四节 网络舆论背景下创新政府治理形态的路径选择179

一、确立以“顶层设计”统领电子治理整体发展的模式179

二、实施网络舆论与电子治理互动的保障性措施183

三、强化电子治理的核心运行机制186

四、拓展电子治理的实现路径189

五、利用“大数据”提升电子治理智能化水平203

结语210

参考文献213

后记2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