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博士后文库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博士后文库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
  • 李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9077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资源利用-研究;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资源配置-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博士后文库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选题意义3

1.2 土地利用与优化配置的研究基础4

1.2.1 土地利用变化的内涵与特征4

1.2.2 土地优化配置的内涵与特征5

1.2.3 土地利用与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6

1.2.4 土地利用与优化配置的方法基础9

1.2.5 土地利用与优化配置的技术基础11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4

1.3.1 国外研究现状14

1.3.2 国内研究现状16

1.3.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9

1.3.4 土地利用与优化配置的研究趋势20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21

1.4.1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21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22

1.4.3 拟解决关键问题24

1.4.4 本书纲要24

1.4.5 考察路线25

第2章 研究区范围界定及其概况31

2.1 黄土高原地理概况31

2.2 综合指数分区31

2.2.1 分区数据说明32

2.2.2 指数模型的构建32

2.2.3 方差分析34

2.2.4 结果分析35

2.2.5 分析结果检验43

2.3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界线的确定45

2.4 研究区概况48

2.4.1 自然环境状况48

2.4.2 社会经济概况52

第3章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54

3.1 数据收集与整理54

3.1.1 遥感数据55

3.1.2 非遥感数据55

3.1.3 实地考察数据56

3.2 技术平台选择58

3.3 空间参考系59

3.4 影像预处理60

3.4.1 几何精校正60

3.4.2 Landsat FLAASH大气校正61

3.4.3 波段选择与组合62

3.4.4 影像拼接与裁剪64

3.5 遥感图像解译66

3.5.1 土地分类系统构建及解译标志的建立66

3.5.2 遥感影像分类过程68

3.5.3 解译后处理及精度评价69

第4章 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72

4.1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73

4.1.1 土地利用时间差异性分析74

4.1.2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分析76

4.2 典型区的选取及特征83

4.2.1 基于流域单元的典型区选取83

4.2.2 基于都市经济区的典型区选取88

4.3 晋东南经济区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93

4.3.1 土地利用时间差异性分析93

4.3.2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分析95

4.4 大西安规划区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100

4.4.1 土地利用时间差异性分析100

4.4.2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分析102

4.5 延河流域及其下游段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107

4.5.1 土地利用时间差异性分析107

4.5.2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分析111

4.6 千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117

4.6.1 土地利用时间差异性分析117

4.6.2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分析119

4.7 本章小结124

第5章 土地利用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定量分析127

5.1 分析方法与尺度选择128

5.1.1 Binary Logistic回归128

5.1.2 空间约束性抽样130

5.1.3 尺度选择133

5.2 影响因素选择138

5.2.1 影响因子选取及来源138

5.2.2 影响因素的栅格化与可视化表达139

5.3 晋东南经济区土地利用特征尺度Logistic回归151

5.3.1 Binary Logistic回归统计参数计算151

5.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153

5.3.3 回归方程的建立157

5.3.4 回归结果检验157

5.3.5 空间分布概率159

5.4 大西安规划区土地利用特征尺度Logistic回归161

5.4.1 Binary Logistic回归统计参数计算161

5.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163

5.4.3 回归方程的建立168

5.4.4 回归结果检验169

5.4.5 空间分布概率171

5.5 延河流域下游段土地利用特征尺度Logistic回归172

5.5.1 Binary Logistic回归统计参数计算172

5.5.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174

5.5.3 Binary Logistic回归方程的建立178

5.5.4 回归结果检验179

5.5.5 空间分布概率180

5.6 千河流域土地利用特征尺度Logistic回归182

5.6.1 Binary Logistic回归统计参数计算182

5.6.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184

5.6.3 回归方程的建立189

5.6.4 回归结果检验190

5.6.5 空间分布概率192

5.7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利用特征尺度Logistic回归193

5.7.1 影响因子的选取与栅格化193

5.7.2 结果分析195

5.8 本章小结199

第6章 黄土高原南部典型区土地承载力测评201

6.1 土地承载力测评方法及模型202

6.1.1 土地承载力内涵202

6.1.2 土地承载力类型202

6.1.3 土地承载力特点203

6.1.4 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模型204

6.1.5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典型区土地承载力测评标准205

6.2 典型区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205

6.2.1 流域单元205

6.2.2 都市经济区206

6.3 晋东南经济区土地承载力测评及其时空特征206

6.3.1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动态测评207

6.3.2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时空差异211

6.4 大西安规划区土地承载力测评及其时空特征217

6.4.1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动态测评217

6.4.2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时空差异221

6.5 延河流域行政范围土地承载力测评及其时空特征227

6.5.1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动态测评227

6.5.2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时空差异230

6.6 千河流域行政范围土地承载力测评及其时空特征235

6.6.1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动态测评235

6.6.2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时空差异239

6.7 本章小结244

第7章 基于CLUE-S模型面向生态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245

7.1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指导原则246

7.2 土地资源配置决策方法246

7.2.1 单目标决策分析技术246

7.2.2 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247

7.3 土地资源配置模型248

7.3.1 基于GLP模型的总量控制248

7.3.2 基于CLUE-S模型的空间配置249

7.4 基于GLP模型的典型区土地利用需求测算与数量控制255

7.4.1 晋东南经济区土地需求测算与数量控制255

7.4.2 延河流域下游段土地需求测算与数量控制259

7.5 典型区土地利用空间配置261

7.5.1 模型参数设置261

7.5.2 空间统计分析267

7.5.3 CLUE-S模型运行结果272

7.6 本章小结280

第8章 基于适宜性评价与CA-Markov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281

8.1 基于耦合模型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281

8.1.1 评价模型概述282

8.1.2 Logistic AHP耦合模型与综合评价方案283

8.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84

8.1.4 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图集的创建292

8.2 基于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296

8.2.1 元胞自动机模型296

8.2.2 CA-Markov模型298

8.2.3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300

8.3 土地利用数量控制与结构优化306

8.3.1 研究区土地优化配置的指导原则306

8.3.2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模型(GLP)的总量控制307

8.3.3 大西安规划区GLP数量控制与结构优化307

8.3.4 千河流域GLP数量控制与结构优化310

8.4 优化方案的空间配置314

8.4.1 模型应用空间域的界定315

8.4.2 优化方案的空间布置315

8.5 本章小结318

第9章 结论与讨论321

9.1 主要结论321

9.2 创新点325

9.3 问题讨论325

参考文献327

附录333

编后记3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