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理学与生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心理学与生活
  • 李美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82646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心理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理学与生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走进心理科学1

第一节 初识心理学1

一、什么是心理学1

二、心理学不是什么2

三、心理学能做什么2

第二节 心理学从何而来3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4

二、心理学新取向5

第三节 心理学家在研究什么6

一、心理学的研究领域6

二、心理学的相关职业8

第四节 心理学如何进行研究10

一、心理学的科学思维方式10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2

第五节 为什么学习心理学13

一、帮助人们形成批判性思维13

二、影响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14

三、帮助人们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14

第六节 生活中的心理学实验15

一、抗拒诱惑实验15

二、良好图形实验16

第二章 脑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18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18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类型18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19

三、神经元的联系19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1

一、周围神经系统21

二、中枢神经系统22

第三节 脑的机能系统26

一、脑的感觉机能系统26

二、脑的运动机能系统28

三、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分工和协作29

四、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29

第四节 条件反射31

一、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31

二、暂时联系和巩固32

三、条件反射的抑制33

四、人类的条件反射34

第五节 内分泌系统、遗传与行为35

一、内分泌系统与行为35

二、遗传对行为的影响36

第六节 脑和行为的心理学实验38

一、反射弧的分析38

二、大脑模型的观察39

第三章 成长与个体发展心理学42

第一节 胎儿心理发展42

一、生命的开始42

二、胎儿的心理特点43

第二节 婴幼儿心理发展44

一、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44

二、婴幼儿的认知发展45

三、婴幼儿的人格和心理社会性发展48

第三节 童年和青少年心理发展49

一、童年期49

二、童年中期52

三、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社会性发展53

第四节 成年期心理发展55

一、成年早期55

二、成年中期58

三、成年晚期60

第五节 死亡与濒临死亡62

一、生命的终结62

二、面对死亡62

第六节 发展心理学实验64

一、皮亚杰的守恒实验64

二、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65

第四章 人类的感觉和知觉69

第一节 感觉69

一、什么是感觉69

二、感觉的种类70

三、感受性及其测定70

四、基本感觉现象73

第二节 视觉77

一、视觉的物理刺激77

二、可见光谱77

三、视觉的生理机制78

四、视觉系统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79

五、视觉后像80

第三节 听觉80

一、听觉的生理机制80

二、听觉信息的编码82

三、听觉感受性83

第四节 其他感觉83

一、嗅觉和味觉84

二、皮肤感觉84

三、动觉和平衡觉85

四、内脏感觉86

第五节 知觉86

一、什么是知觉86

二、知觉的种类87

三、知觉的一般特性87

四、空间知觉90

第六节 感觉和知觉实验92

一、立体镜92

二、颜色视觉93

第五章 意识体验和心理状态94

第一节 意识体验94

一、什么是意识94

二、意识的状态95

三、白日梦与幻想95

第二节 睡眠97

一、睡眠需要97

二、睡眠节律98

三、睡眠阶段98

四、睡眠障碍100

第三节 梦101

一、梦境的内容102

二、梦的分析103

三、梦与创造性104

第四节 注意106

一、什么是注意106

二、注意的种类107

三、注意的品质107

第五节 催眠110

一、催眠的应用110

二、催眠的状态111

三、催眠感受性112

第六节 意识实验113

一、梦的剥夺实验113

二、催眠实验113

第六章 学习与认知过程116

第一节 什么是学习116

一、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117

二、相对持久的变化117

三、由于经验产生的变化117

第二节 联结学习118

一、经典条件作用118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120

三、观察学习126

第三节 认知学习127

一、聪明的猩猩127

二、会认地图的老鼠128

第四节 记忆与遗忘130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30

二、记忆的过程131

三、记忆的种类132

四、遗忘135

第五节 思维与问题解决136

一、概念形成137

二、推理137

三、问题解决138

四、问题解决的方法139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40

第六节 认知实验142

一、人工概念的形成142

二、逆向工作法解决问题143

第七章 行为与心理动力145

第一节 需要145

一、什么是需要145

二、需要的种类146

第二节 动机149

一、什么是动机150

二、几种重要的动机类型151

三、动机理论154

第三节 意志行动156

一、意志与意志行动156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157

三、意志品质的培养157

第四节 情绪调控159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159

二、情绪的种类161

三、健康情绪的培养162

四、不良情绪的调控163

第五节 动机实验与情绪实验164

一、动机实验164

二、情绪实验165

第八章 智商与智力发展171

第一节 智力的结构171

一、什么是智力171

二、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173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76

四、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因素理论177

第二节 智力测验与智商179

一、智力测验的起源179

二、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与比率智商180

三、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与离差智商182

四、团体智力测验185

第三节 智力的发展187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187

二、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187

三、遗传和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188

第四节 创造力192

一、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192

二、创造力测验192

第五节 智力实验193

一、韦克斯勒智力测验193

二、瑞文智力测验194

第九章 人格与人格评估197

第一节 人格的类型与特质197

一、什么是人格197

二、人格的类型198

三、人格的特质199

第二节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201

一、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201

二、人格发展理论203

第三节 人格的评估211

一、人格测评概述211

二、自陈问卷与人格测评211

三、投射测验与人格测评214

第四节 人格实验216

一、A型性格测验216

二、内-外心理控制点测验216

第十章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223

第一节 压力的来源223

一、什么是压力223

二、压力来源于哪里223

三、压力源的种类224

四、大学生压力来源225

第二节 压力与身心健康225

一、健康的概念及标准225

二、压力的影响因素226

三、由心理压力所导致的心理与生理症状228

四、适当压力有利于心身健康232

第三节 压力管理234

一、什么是压力管理234

二、压力的体验235

三、降低心理压力的基本策略与方法236

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压力237

五、大学生提高抗压能力的途径239

第四节 压力实验241

一、群体压力实验241

二、“意念自杀”243

第十一章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246

第一节 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246

一、什么是心理异常247

二、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248

第二节 心理异常的类型249

一、三种分类系统250

二、心理异常的主要类型253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方法259

一、精神动力学治疗259

二、行为治疗261

三、认知治疗263

四、存在人本主义治疗264

五、生物医学治疗265

第四节 异常心理实验267

一、大学生焦虑与应对方式267

二、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心理弹性268

第十二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心理270

第一节 人际交往271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271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271

三、人际交往的原则272

四、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274

第二节 社会认知275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275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276

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276

第三节 社会影响280

一、从众280

二、服从283

第四节 社会行为286

一、侵犯行为286

二、利他行为289

第五节 人际交往实验291

一、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291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与其依恋类型的关系292

参考文献2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