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划经济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计划经济学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1974684.jpg)
- 周世廉,熊钟霖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6406630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计划经济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计划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
第一节 计划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
计划经济与计划管理1
计划经济产生的条件3
计划经济的一般特征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计划经济12
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2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5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特点17
第三节 计划经济的科学性及其优越性19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19
计划和规律的关系20
计划工作与主要经济规律22
按客观经济规律体系办事25
第四节 计划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27
计划经济学研究的对象27
计划经济学研究的任务31
学习计划经济学的意义33
第二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过程35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35
建立计划管理体制的客观依据35
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41
第二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45
发展战略是计划的依据45
战略目标、重点、步骤和措施48
制定发展战略的科学程序51
第三节 国民经济计划组成部分和方法体系52
国民经济计划体系52
国民经济计划的指标体系57
国民经济计划方法体系61
第四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组织与实施66
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66
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72
国民经济计划的组织管理77
国民经济计划的监督检查78
第三章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计划80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80
科学技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80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特点及其体系84
正确处理科学技术发展的几个关系88
第二节 人口计划92
人口计划的地位和任务92
人口计划的比例关系95
人口预测与人口规划102
第三节 教育事业计划106
教育事业计划的作用和特点106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比例109
教育事业计划的内容和综合平衡113
第四节 生活消费计划117
生活消费计划的地位和任务117
正确确定消费总水平120
消费构成变动的一般趋势124
生活消费计划的主要指标127
第四章 社会产品生产计划129
第一节 社会产品生产计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地位129
物质生产和社会产品129
社会产品生产计划在计划体系中的地位131
社会产品生产计划的性质和主要内容133
第二节 社会产品的发展速度134
确定社会产品发展速度的意义134
确定社会生产发展速度的基本要求135
影响社会产品发展速度的因素139
第三节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及其平衡关系146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意义146
两大部类比例及其平衡关系148
影响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因素153
第四节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156
两大部类的划分与农、轻、重的划分156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的意义157
农、轻、重比例关系变动的一般趋势158
正确安排农、轻、重比例关系的原则162
第五节 工农业和运输业之间的比例关系167
工农业和运输业的比例关系的意义167
安排工农业和运输业的比例关系应注意的问题169
影响工农业和运输业的比例关系的因素171
运量和运输能力的平衡177
第五章 国民收入计划181
第一节 国民收入计划的地位和作用181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运动过程181
国民收入计划的地位和作用182
第二节 国民收入生产计划184
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185
测算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方法187
国民收入生产的部门结构188
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品增长速度的比例关系191
第三节 国民收入分配计划195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计划195
国民收入再分配计划198
第四节 国民收入使用计划201
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重要意义202
安排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原则203
影响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因素206
确定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方法209
第六章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218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地位和任务218
固定资产及其再生产218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地位和任务221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综合平衡225
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构成225
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227
固定资产投资资源量23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综合平衡236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分配计划241
生产性固定资产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241
物质生产内部的投资比例242
地区间的投资比例245
按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方式分配投资比例246
按建设项自的规模分配投资比例247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计划248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及其计算基础248
考核投资效果的主要指标250
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252
第七章 劳动力和劳动报酬计划255
第一节 劳动力计划255
劳动力计划的地位255
劳动力资源与需要的核算257
社会劳动力分配比例262
职工人数计划265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计划270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地位和作用270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272
编制劳动生产率计划的方法276
第三节 劳动报酬计划278
劳动报酬计划的地位和基本原则278
工资总额计划281
平均工资计划286
职工内部的工资关系291
第八章 商品流通计划294
第一节 商品流通计划的地位和作用294
流通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294
社会主义流通中的商品分类298
两种流通的主要区别300
商品流通计划及其任务302
第二节 生产资料供求平衡305
正确确定国民经济对物资的需求306
正确确定国民经济的物资资源309
生产资料供求平衡311
第三节 消费品供求平衡318
正确确定消费品购买力319
正确确定消费品可供量322
消费品供求平衡325
第九章 价格计划33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的作用和价格体系333
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334
国民经济价格体系337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339
第二节 计划价格形成的基础和价格的确定340
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340
合理确定价格中的盈利346
影响价格形成的其它因素351
价格水平的确定352
理论价格的测算353
第三节 价格总水平计划356
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356
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360
严格控制零售价格指数362
第四节 商品比价计划364
工农业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364
农产品内部收购价格比例关系368
工业品内部出厂价格比例关系369
第十章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372
第一节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地位和作用372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意义和作用372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范围和任务375
第二节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内容377
国家预算377
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382
信贷收支计划384
综合财政信贷收支计划385
第三节 财政、信贷、外汇的平衡389
财政和信贷的平衡389
信贷和现金的平衡392
财政和现金的平衡393
外汇收支和国内资金的平衡395
第四节 财政、信贷、外汇和物资的综合平衡396
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价值运动和实物运动397
财政、信贷和物资之间的总额平衡398
财政、信贷和物资之间的构成平衡399
财政、信贷和物资之间的地区平衡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