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科教学详解 初中地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学科教学详解 初中地理
  • 段玉山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5391967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09页
  • 文件大小:222MB
  • 文件页数:521页
  • 主题词:中学地理课-初中-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学科教学详解 初中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核心能力、核心观点、基本方法篇3

第一章 地理能力和地理观点3

第一节 地理学科特殊能力3

一、地理空间能力3

二、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6

三、地理过程的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8

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11

第二节 地理学科一般能力14

一、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14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17

三、地理表达与交流能力20

四、地理实践能力24

第三节 地理观点27

一、人地关系27

二、可持续发展观30

三、空间观点33

四、因地制宜35

第二章 地理科学方法39

第一节 地理实验方法39

一、地理实验方法的概念解析39

二、地理实验方法的教学策略40

三、地理实验方法的应用案例41

第二节 地理调查方法42

一、地理调查方法的概念解析42

二、地理调查方法的教学策略44

三、地理调查方法的应用案例44

第三节 地理分析与综合方法45

一、地理分析与综合方法的概念解析45

二、地理分析与综合方法的教学策略46

三、地理分析与综合方法的应用案例47

第四节 地理归纳与演绎方法49

一、地理归纳与演绎方法的概念解析49

二、地理归纳与演绎方法的教学策略49

三、地理归纳与演绎方法的应用案例50

中篇 基础知识篇55

第三章 地球和地球仪55

地球的形状55

地球的大小57

地球自转59

地球公转6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4

经纬网与地球仪69

特殊经纬线76

第四章 地图79

绘制校园平面图79

地图方向判读80

地平面的方向82

比例尺84

地图注记85

海拔与相对高度86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87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89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92

第五章 世界的海洋与陆地95

海陆分布特点95

七大洲和四大洋97

海底地貌99

地球表层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的相关实例101

地形与地貌104

大陆漂移假说106

板块构造学说107

板块内部的火山与地震的成因解析110

板块边界112

第六章 世界的气候115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115

天气预报中的常见天气符号和天气图116

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118

天气与人类活动119

空气质量指数121

气温的测量122

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124

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125

等温线图的判读126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129

降水的类型130

气候统计图的绘制和阅读方法131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35

极昼与极夜137

五带的划分138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39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140

气候的影响142

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144

地中海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145

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异同147

第七章 世界的居民149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149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151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152

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154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157

不同类型国家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158

人口城市化160

人种与地理环境160

世界主要的语言162

世界主要的宗教164

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165

聚落与地理环境167

世界文化遗产169

第八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17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171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的形成原因173

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17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75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案例介绍176

国际矛盾与冲突177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179

国际合作的典型实例180

重要国际组织182

第九章 认识世界区域184

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184

地理位置的分析方法187

根据气候资料判别气候类型189

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及其对城市分布的影响191

七大洲名称由来192

日期变更线与180°经线195

亚洲与欧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澳大利亚与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对比196

亚洲内部形成大沙漠的原因197

北半球“寒极”的成因199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的原因200

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对比202

咸淡各半的巴尔喀什湖203

死海空气清新及含氧量高的原因204

撒哈拉沙漠的成因205

尼罗河及尼罗河流域的气候207

东非大裂谷210

乞力马扎罗山211

非洲气候分布的对称性213

白令海峡214

西印度群岛215

地形对美洲气候的影响216

冰川作用与北美五大湖219

美洲的移民历史221

马六甲海峡222

下南洋224

新加坡对我国海南经济发展的启示225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热带草原气候的异同226

南亚的宗教227

泰姬陵229

印度经济的发展230

两洋三洲五海的西亚232

霍尔木兹海峡233

干旱气候与农业234

阿拉伯国家236

耶路撒冷237

对世界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的分布238

石油宝库及输出线路240

石油输出国组织242

欧洲联盟243

欧洲西部发达的旅游业24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246

极地科学考察249

因纽特人251

日本253

埃及257

俄罗斯259

法国262

美国265

巴西269

澳大利亚271

第十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276

中国地理位置的描述及评价276

我国四大边缘海的分界线278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81

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介绍282

人口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286

我国的人口国策287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征及原因289

第十一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292

我国主要山脉(五岳)介绍292

山脉走向295

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296

我国四大高原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99

我国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01

我国主要丘陵和山地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03

我国的地势特征及其对我国河流和气候的影响306

我国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307

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310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其依据312

我国的气候特征、成因及评价315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及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划分317

我国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和走向319

福建沿海年降水量小于内陆的原因321

海南岛西部气候的特殊性322

我国干湿状况的地区分布324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325

我国大陆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327

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328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南方比北方小的原因330

梅雨与伏旱331

沙尘暴的形成条件333

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及水文、水系特征334

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分析337

长江的水能、水运和洪水338

长江三峡及三峡水利枢纽工程340

黄河上游水能的梯级开发341

黄河的忧患与治理343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345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347

光照,热量和太阳辐射348

土地国策350

土地生产力351

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53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解决途径355

中国径流带分布356

华北缺水的原因及解决措施358

南水北调工程359

舟山渔场的形成条件361

我国主要盐场的形成条件362

赤潮364

海洋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365

第十二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368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368

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369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分布及生长条件370

外向型农业372

生态农业373

新型农业374

我国四大牧区的发展条件375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条件376

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379

水利、水力、水能的区别与联系380

我国主要水电站的分布及原因382

工业的区位因素383

高新技术产业385

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和选择386

国道与省道388

我国的高速铁路389

火车简明时刻表的阅读390

我国发展内河运输的条件392

区域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393

自然环境对区域民居、服饰和饮食等的影响395

我国的地方文化旅游397

山东旅游业的发展398

第十三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400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400

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402

四大地理区域发展中的经验及问题404

成都平原称“天府之国”的原因405

长江中下游称“鱼米之乡”的原因406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及对当地的影响407

青藏地区高寒特征的形成及对当地的影响409

青藏铁路411

设计旅游线路的方法411

第十四章 认识中国区域414

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414

香港与澳门的区域特征对比415

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417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条件418

外向型经济419

侨乡420

支柱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421

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423

江苏与浙江的区域特征对比424

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的湖泊对比425

浦东新区426

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427

太湖的水污染及治理措施429

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条件431

北京的旅游资源433

北京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434

天津滨海新区435

台湾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436

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437

福建发展旅游业的条件439

新疆与内蒙古的区域特征对比440

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及生态环境的保护441

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443

黄土高原的治理445

陕北窑洞447

人口、环境及发展问题448

下篇 教学模式与方法篇453

第十五章 地理教学的一般方法453

第一节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453

一、讲授法453

二、谈话法455

三、读书指导法457

第二节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457

一、演示法458

二、参观法459

第三节 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459

一、地图法459

二、“纲要信号”图示法460

第四节 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方法462

一、程序教学法462

二、“读议讲练”法463

第十六章 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的地理教学方法465

第一节 实践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65

一、地理考察调查法465

二、地理观测法467

三、地理实验法468

四、地理实践教学法的评价469

第二节 讨论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69

一、讨论教学法的准备策略469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类型471

三、地理课堂讨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473

第三节 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73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简介473

二、地理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实施过程474

三、地理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应用实例474

四、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评价476

第十七章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地理教学方法477

第一节 发现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77

一、地理发现教学的内涵477

二、地理发现教学的步骤和基本要求478

三、地理发现教学法的局限性480

第二节 启发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80

一、地理启发式教学480

二、地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481

三、地理启发教学的形式482

第三节 活动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84

一、活动教学法的特征484

二、地理活动教学的开展形式485

第十八章 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地理教学方法487

第一节 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87

一、案例教学的概述487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488

三、地理案例教学实例及分析490

第二节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91

一、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涵义491

二、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发展491

三、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施过程492

四、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基本形式494

第十九章 注重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培养的地理教学方法495

第一节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495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涵义和基本要素495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496

三、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498

四、开展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499

第二节 竞赛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500

一、竞赛教学法的概念500

二、竞赛教学法的优势500

三、竞赛教学法的组织形式501

四、实施竞赛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502

参考文献5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