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贡献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贡献](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0189987.jpg)
- 陈国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8939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08页
- 主题词:邓小平理论-理论研究;“三个代表”思想-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贡献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导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9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13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18
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反贫困机制探索28
一、反贫困既要坚持公平,又要兼顾效率28
(一)贫困及其对公平效率的侵害28
(二)在反贫困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32
二、反贫困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率之得失及反贫困运行机制的矛盾34
(一)反贫困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率之得失35
(二)反贫困运行机制的矛盾40
三、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反贫困机制探索47
(一)建立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现代反贫困调控机制47
(二)形成激发贫困人口主动脱贫的内在动力机制49
(三)完善反贫困主体的行为约束机制51
(四)培育多元化的反贫困资源筹集机制53
(五)健全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56
中国环境法治的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60
一、中国环境法治的困境60
(一)中国环境法治思想基础的缺陷60
(二)中国环境法学理论的贫困61
二、中国环境法治的发展趋势62
(一)中国环境法治的生态化63
(二)中国环境法治的科学发展观63
三、中国环境法治的伦理基础64
(一)环境伦理的法律意义64
(二)环境道德的法律化与法律的环境道德化65
(三)人类环境伦理观的革命是环境法治的伦理基础66
四、中国环境法治的价值取向68
(一)中国环境法价值取向的局限性68
(二)环境公平73
(三)环境安全76
五、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法治77
(一)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内涵和基本原则78
(二)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对环境法治的影响79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法治82
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环境法治83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党的建设84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中国环境法治85
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探究91
一、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取向91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92
(二)坚持生态整体利益原则97
(三)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102
二、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规范105
(一)环境优先105
(二)协调发展107
(三)合理利用109
三、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111
(一)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111
(二)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113
(三)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115
中国特色商标保护制度研究120
一、商标与商标法120
(一)商标的概念及作用120
(二)保护商标的必要性123
(三)商标法的基本原则124
二、商标的第一次保护——商标权的取得126
(一)取得商标权的三种制度及其评价127
(二)我国的立法选择132
三、商标的第二次保护——对商标侵权行为的法律制裁133
(一)保护商标权的意义133
(二)我国法律规定的商标侵权行为及不足134
(三)我国法律对商标侵权的制裁及不足136
(四)法律完善144
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度148
一、遏制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148
(一)新时期的严峻挑战148
(二)权力腐败150
二、权力监督制度创新的必要性153
(一)转型时期的制度缺陷是腐败的深层次根源154
(二)权力的本质属性决定权力需要监督155
(三)人性假设的前提决定权力需要监督156
(四)党的先进性为权力监督提供保障158
(五)要从监督制度创新上解决问题159
(六)权力监督制度创新的现实意义16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权力监督制度建设162
(一)人民群众监督需要民主基础163
(二)提高权力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164
(三)从源头上把好用人关,完善选举制度165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167
(五)加大惩处力度172
(六)落实“盯人”到“盯权”的转变174
(七)建立全程动态的监督协调委员会175
(八)建立、完善境外追逃、追赃机制176
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180
一、加强党内监督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181
(一)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需要182
(二)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需要183
(三)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需要183
二、困扰党内监督发展的几个具体因素184
(一)党内监督的意识淡薄184
(二)党内监督机构的领导体制不合理188
(三)党内监督的机制不完善191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措施193
(一)强化党内监督意识是提高监督自觉性的基础193
(二)体制创新是改变党内监督弱化、虚化现象的重要出路195
(三)围绕党员、干部行使权力这个核心问题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201
(四)实现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有机结合205
邓小平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209
一、必须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210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210
(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中国国情211
(三)在新的实践中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212
二、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213
(一)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1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提供了主干和核心214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丰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体系215
(四)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使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形成配套措施215
三、实施重大政策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216
(一)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国家坚定不移的政策217
(二)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是一个大政策218
(三)切实保障自治权利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18
(四)改革开放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219
四、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220
(一)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221
(二)要有计划地扩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数量222
(三)改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素质222
五、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24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战略地位225
(二)提高少数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26
(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27
六、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229
(一)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是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可靠的政治保证230
(二)加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231
(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搞好民族地区党的建设235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向基督教的转变237
一、原始宗教转变前的传统社会结构237
(一)“生存的极限边缘”和原初社会形态237
(二)双重性的政治结构240
(三)以原始宗教为核心的精神结构242
二、社会结构的整合和宗教信仰的转变244
(一)社会结构的整合是原始宗教长存的基础245
(二)社会结构的“功能异化”导致信仰系统的崩溃246
三、宗教信仰转变后的社会特征和作用分析252
(一)由非组织社会向组织社会过渡252
(二)形成政治抗衡力量257
(三)充当社会管理角色259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262
(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两个基础”262
(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两个要求”263
(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两个支持”265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及其当代意义267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是祖国传统道德的组成部分267
(一)云南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267
(二)我国各民族有共同的文化传统270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多样性272
(一)家庭传统道德教育272
(二)村寨传统道德教育275
(三)宗教传统道德教育279
(四)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多样性的意义284
三、探索继承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途径286
(一)充分发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原有优势287
(二)积极开发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合理资源288
(三)开掘宗教道德资源,发挥其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290
(四)提升云南少数民族村寨道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292
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思考——兼论杜威的新个人主义297
一、个人主义297
(一)从旧个人主义到杜威的新个人主义297
(二)杜威新个人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300
(三)对杜威新个人主义思想的评价307
(四)对杜威新个人主义思想应有的态度314
二、集体主义316
(一)对集体主义的误解317
(二)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容319
(三)调解个人与集体矛盾时应坚持的原则32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必要性322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2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决定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322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人生价值观取向325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的分析与评价325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326
(二)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330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观中的心理特点334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的消费主义因素剖析339
(一)形式主义的炫耀消费339
(二)失衡性与悬空性消费并存340
(三)虚荣的“时尚消费”341
(四)消费中精神价值的缺损342
(五)消费中需求与价值的背离343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途径344
(一)要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内在精神345
(二)注重消费观中的消费责任意识的培养346
(三)建立进行合理消费的有效途径349
云南省大学生闲暇现状及教育引导357
一、云南省大学生闲暇生活基本状况358
(一)闲暇时间358
(二)闲暇活动359
(三)对闲暇的感受与评价361
二、对云南省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初步分析和基本认识362
(一)闲暇生活中的积极方面362
(二)闲暇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63
(三)年级差异与分析366
(四)对云南省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基本认识369
三、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教育的必要性369
(一)闲暇的价值370
(二)闲暇活动的丰富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371
(三)闲暇教育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下实现闲暇价值的必要条件373
四、大学生闲暇教育对策研究374
(一)确立大学闲暇教育的观念374
(二)建构闲暇教育目标体系的初步设想375
(三)建立大学闲暇教育评价机制的初步设想376
(四)积极寻找实施闲暇教育的切入点377
附:云南省大学生闲暇生活调查问卷382
后记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