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的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世界的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2161749.jpg)
- 郑有国,刘佑军,曾筱霞著;苏文菁主编 著
- 出版社: 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
- ISBN:7900464069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230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界的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1
世界的中国——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代序)3
导论5
一、计划经济与新中国的选择5
二、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10
三、计划经济体制在现实中的窘迫12
第1篇 农村:中国经济改革的先驱19
第一章 困境下的突破19
第一节 濒临崩溃的经济状况19
一、危机四伏的宏观经济19
二、全面萎缩的微观经济23
三、混乱无序的经济体制27
四、国际视角下的计划经济30
第二节 农村:改革的突破口33
一、农民、农村、农业33
二、从“借地渡荒”到“包产到户”37
三、农村激励机制的构建38
第三节 农民自发改革的反思39
一、危机下农民本能的破坏勇气40
二、农民利益的表达机制的缺失41
三、小结43
第二章 农村经济改革的方向与探索46
第一节 农村经济改革的引导47
一、“包干”制度的激励效果47
二、从“实践”再到“理论”49
三、“摸着石头过河”50
四、三个“一号文件”51
第二节 农民经济中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53
一、农业生产主体地位的巩固54
二、产品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57
三、要素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60
第三节 农村经济改革领域的突破62
一、非农领域的改革62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65
三、影响深远的两种发展模式67
第四节 小结70
第2篇 战术预备期:“点状”推进77
第三章 改革重心的转移与推进77
第一节 改革重心的转移77
一、改革基调的形成与确立77
二、城市经济改革重心的确立79
三、改革重心转移的深层原因80
第二节 推进改革的基本要素82
一、经济改革的市场化取向82
二、经济改革的渐进式路径及其“点状”特征83
三、比较优势原则下的非均衡思路85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思路87
第一节 经济特区:资源配置的新方式87
一、经济特区的设立87
二、创立经济特区的战略剖析90
三、经济特区的开创性意义92
第二节 特区经验的全面推广95
一、特区经验的启示95
二、对外开放空间的逐步推进97
三、全面开放的实绩评价98
第三节 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概貌102
一、从均衡到非均衡的转变102
二、非均衡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103
三、非均衡区域经济格局的简要评价104
第五章 比较优势原则下的产业非均衡演进107
第一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转变107
一、产业发展环境的转变107
二、开放条件下的产业非均衡发展战略109
第二节 战术预备期的产业非均衡概貌111
一、非均衡的产业政策111
二、非均衡的产业结构113
第三节 产业非均衡演进的绩效与方向120
一、产业非均衡演进的必然性和必要性120
二、产业非均衡演进的积极意义122
三、产业结构非均衡演进的基本指向124
第六章 “体制”与“体制外”的突破127
第一节 私营经济存在的确认127
一、私营经济发展的背景127
二、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130
三、私营经济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意义133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135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外压力136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回顾138
三、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成就及其潜在的深层问题142
第3篇 战略布局期:全面开放147
第七章 上海经济的崛起及其模式147
第一节 上海经济重新崛起的背景147
第二节 “上海模式”的政府驱动型增长149
第三节 “上海模式”的投资驱动型增长151
第四节 “上海模式”的反思155
一、“上海模式”形成政治经济逻辑156
二、政府驱动型增长的失灵157
三、投资驱动型增长的不可持续性158
第八章 西部大开发的探索160
第一节 东、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差异160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实践163
一、西部大开发与社会主义的取向163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部署164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绩效与思考165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经济成就165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问题168
三、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思考171
第九章 弱性非均衡产业结构的演变逻辑174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结构的非均衡演进规律174
一、产业结构的非均衡演进规律175
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两种演进模式176
三、比较优势原则与中国产业结构弱性非均衡的形成逻辑176
第二节 中国外贸结构分析178
一、外贸出口产品的主要构成179
二、加工贸易是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180
三、外资企业是出口贸易的主要经济实体181
四、外贸出口市场分析182
五、小结183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结构非均衡演进的构想184
一、选择错位发展路径184
二、加强高级要素积聚185
三、发挥后发优势187
四、引导微观主体的理性回归188
第四节 一种经济结构非均衡演进模型分析190
第十章 全面市场化改革及其困惑193
第一节 国有企业“双重人格”的困惑193
一、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严峻形势193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思路:市场化195
三、“双重人格”:国有企业市场化后的尴尬197
第二节 医疗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困境201
一、医疗市场化改革的历程简述201
二、医疗市场化改革的困境203
三、医疗市场化改革的成与败205
四、小结207
第三节 教育产业化实践及其若干问题208
一、教育产业化的提出与实践208
二、教育产业化与公共目标的背离209
三、小结211
第四节 树立新的经济改革观212
第十一章 经济后发中的政府、制度与经济长期增长215
一、后发优势与经济赶超路径的选择215
二、政府推动与经济后发优势的实现217
三、制度陷阱:经济长期增长面临的约束220
四、制度缺失与制度软化条件下经济系统不稳定的再分析222
五、小结224
附录 中国经济改革三个阶段主要思想及其相互关系225
后记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