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口史 第5卷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人口史 第5卷 下
  • 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4302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971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3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人口史 第5卷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1

一、何炳棣的研究成果1

二、其他学者的研究4

第二节 方法和思路8

一、研究方法8

二、研究思路9

1.关于“丁”的实质9

2.重建清代中期各省府级人口10

3.清代后期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对人口的影响12

4.重建清代末年的各省府级人口13

5.重建清代中期和清代末年的城市人口14

6.问题和讨论16

第二章 清代人口的起点:人口与人丁17

第一节 清兵南下对南方人口的影响18

一、围城和屠城18

1.“扬州十日”18

2.“嘉定三屠”和江阴屠城20

3.从南昌到赣州24

4.从南雄至广州27

5.长沙和湘潭30

6.北方的屠杀33

第二节 东南沿海的战争与迁海35

一、福建战事与郑成功部抗清35

二、迁海36

1.福建37

2.广东39

3.浙江41

第三节 “三藩之乱”对人口的影响42

一、“三藩之乱”对黔、湘人口的影响42

二、“三藩之乱”对江西人口的影响44

三、“三藩之乱”对浙江人口的影响47

1.对明末清初浙江人口变动的补充说明47

2.“三藩之乱”对浙江人口的影响49

第四节 应该结束的讨论:丁的实质51

一、关于“丁”的争论52

1.萧一山的观点52

2.何炳棣的观点52

3.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53

二、各省“户”、“口”、“丁”的统计55

1.作为货币和粮食单位的“丁”56

2.“食盐课”与妇女统计问题58

3.“原额人丁”与明代后期户口数的关系61

第三章 清代中期南方分府人口——江苏、安徽和浙江69

第一节 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69

第二节 江苏71

一、江宁布政司72

1.江宁府72

2.扬州府77

3.通州和海门81

4.海州83

5.徐州府和淮安府84

二、江苏(苏州)布政司85

1.苏州府和松江府85

2.太仓州86

3.镇江府86

4.常州府87

三、结语87

第三节 安徽90

一、皖南地区90

1.宁国府90

2.广德州92

3.太平府93

4.池州府94

二、皖北地区96

1.安庆府96

2.和州、泗州和滁州98

3.庐州府99

4.颍州府99

三、结语100

第四节 浙江102

一、嘉兴府和湖州府102

1.嘉兴府102

2.湖州府103

二、严州府和杭州府104

1.严州府104

2.杭州府105

三、绍兴、宁波、处州和衢州107

1.绍兴府107

2.宁波府109

3.处州府110

4.衢州府111

5.金华府112

四、结语112

第四章 清代中期南方分府人口——江西、湖南和湖北114

第一节 江西114

一、赣北地区115

1.南昌府115

2.南康府118

3.九江府119

4.瑞州府120

5.饶州府121

6.广信府122

二、赣中地区124

1.袁州府124

2.临江府126

3.吉安府127

4.建昌府128

5.抚州府129

三、赣南地区130

1.南安府130

2.宁都州130

3.赣州府132

四、结语134

1.分府人口比例的比较134

2.不同记载中的全省人口数的比较135

第二节 湖南136

一、湘中地区136

1.长沙府136

2.衡州府139

3.宝庆府141

二、湘北地区142

1.岳州府142

2.常德府144

3.澧州144

三、湘南地区146

1.永州府146

2.郴州和桂阳州147

四、湘西地区148

1.永顺府148

2.湘西四厅和靖州150

3.辰州府和沅州府152

五、结语153

第三节 湖北155

一、鄂东地区156

1.黄州府156

2.汉阳府158

3.武昌府159

二、鄂中地区160

1.德安府160

2.荆州府162

3.安陆府162

4.荆门州163

三、鄂西南区164

1.宜昌府164

2.施南府165

四、鄂西北区167

1.襄阳府167

2.郧阳府169

五、结语170

第五章 清代中期南方分府人口——福建、广东和广西172

第一节 福建172

一、闽北沿海174

1.福宁府174

2.福州府176

二、闽西山区177

1.建宁府177

2.邵武府180

3.汀州府181

三、闽中地区182

1.延平府182

2.龙岩州184

3.永春州185

四、闽南地区185

1.兴化府和泉州府185

2.漳州府187

3.台湾府188

五、结语188

第二节 广东190

一、清代中期的“丁”190

二、粤中区193

1.广州府193

2.肇庆府195

3.罗定州和佛冈厅197

三、粤东区197

1.潮州府和惠州府197

2.嘉应州199

四、粤北区200

1.韶州府200

2.南雄州、连州、连山厅201

五、粤西区203

1.高州府203

2.雷州府205

3.廉州府205

4.琼州府206

六、结语208

第三节广西209

一、桂西地区211

1.泗城府和庆远府211

2.思恩府和镇安府211

3.太平府和南宁府212

二、桂东地区212

第六章 清代中期南方分府人口——云南和贵州214

第一节 云南214

一、滇中区216

1.云南府216

2.澂江府218

3.楚雄府219

4.武定州221

5.曲靖府222

6.广西州225

二、滇西南区225

1.顺宁府225

2.永昌府227

3.腾越厅229

4.普洱府231

5.元江州和镇沅州232

6.景东厅233

三、滇东南区233

1.开化府233

2.广南府235

3.临安府237

四、滇东北区238

1.昭通府238

2.东川府240

五、滇西区240

1.大理府240

2.蒙化厅241

六、滇西北区241

1.丽江府241

2.永北厅242

七、结语243

第二节 贵州245

一、黔中地区245

1.贵阳府245

2.都匀府250

3.平越州和松桃厅251

4.安顺府251

二、黔北地区252

1.遵义府252

2.仁怀厅255

3.思南府256

4.铜仁府257

5.石阡府257

三、黔东南区258

1.思州府258

2.镇远府258

3.黎平府259

四、黔西地区260

1.大定府260

2.兴义府261

3.普安厅263

五、结语263

第七章 清代中期四川分府人口266

第一节 已有的研究成果266

一、施坚雅的研究266

1.统计中的差错267

2.与20世纪人口数的比较268

3.县级户口数据的编造269

4.1812年和1822年的数据270

二、王笛和刘铮云的研究271

三、本章分析的思路与方法273

第二节 川中地区274

一、川中南部275

1.重庆府275

2.泸州和叙永厅279

二、川中北部281

1.顺庆府281

2.潼川府283

3.资州284

4.保宁府285

第三节 川东地区288

一、酉阳州288

二、绥定府和太平厅289

三、夔州府292

四、忠州和石砫厅293

第四节 川西地区294

一、川西北部294

1.绵州294

2.成都府296

3.邛州303

4.龙安府304

5.眉州306

二、川西南部308

1.嘉定府308

2.叙州府311

第五节 川西边区315

一、雅州府315

二、宁远府317

三、茂州、理番厅、懋功厅、松潘厅322

第六节 结语323

第八章 清代中期北方分府人口——直隶、河南和山东327

第一节 直隶327

一、顺天府327

1.清代中期户口327

2.清代后期户口331

二、永平府和遵化州334

1.永平府334

2.遵化州335

三、宣化府和口北三厅336

1.宣化府336

2.口北三厅338

四、承德府340

五、保定府、天津府和河间府342

1.保定府342

2.天津府344

3.河间府344

六、冀州、赵州和大名府345

1.冀州345

2.赵州347

3.大名府347

七、其他府州348

第二节 河南351

一、豫北地区351

1.卫辉府351

2.彰德府352

3.怀庆府353

二、豫中地区354

1.河南府354

2.开封府356

三、豫南地区357

1.南阳府357

2.汝宁府358

3.光州359

四、结语360

第三节 山东361

一、鲁西地区361

1.东昌府和临清州361

2.济宁州364

二、胶东半岛365

1.莱州府365

2.登州府366

三、鲁中地区367

1.沂州府367

2.青州府368

3.济南府369

四、结语371

第九章 清代中期北方分府人口——山西和陕西373

第一节 山西373

一、晋西南区374

1.解州374

2.绛州375

3.蒲州府376

4.平阳府379

5.隰州380

二、晋东南区382

三、晋中区383

1.太原府383

2.汾州府387

3.平定州389

4.辽州389

5.代州390

四、晋北区391

五、结语392

第二节 陕西393

一、关中地区394

1.西安府394

2.同州府399

3.鄜州直隶州401

二、陕南地区403

1.兴安府403

2.商州407

3.汉中府409

三、陕北地区412

1.绥德州412

2.榆林府413

3.延安府415

四、关中西部地区417

1.凤翔府417

2.邠州和乾州420

五、结语421

第十章 清代中期北方边区人口423

第一节 甘肃423

一、西宁府424

二、兰州府427

三、宁夏府429

四、甘州府430

五、平凉府431

六、泾州431

七、其他431

第二节 新疆433

一、北疆地区434

1.乌鲁木齐434

2.吐鲁番和哈密436

3.伊犁437

4.塔尔巴噶台439

二、南疆地区440

1.哈喇沙尔440

2.喀什噶尔、叶尔羌与和阗440

3.库车、阿克苏与乌什444

三、结语445

第三节 青海、西藏、蒙古和东北447

一、青海447

二、西藏448

三、蒙古449

1.内蒙古449

2.外蒙古450

四、东北地区452

1.辽宁452

2.吉林和黑龙江454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战争对人口的影响(上)——江苏、浙江、安徽和福建455

第一节 江苏455

一、战争过程455

二、战争中的人口损失458

1.苏州府459

2.松江府460

3.太仓直隶州460

4.镇江府461

5.常州府461

6.江宁府462

7.扬州府464

8.通州和海门厅465

9.徐州、淮安和海州466

10.小结467

第二节 浙江468

一、战争过程468

二、战争中的人口死亡470

1.嘉兴府471

2.杭州府473

3.湖州府476

4.严州府479

5.衢州府和金华府480

6.处州府482

7.绍兴府484

8.宁波府486

9.台州府487

10.温州府488

11.小结489

第三节 安徽490

一、战争过程490

二、战争中的人口死亡491

1.广德州492

2.宁国府494

3.池州府497

4.太平府498

5.徽州府499

6.安庆府501

7.庐州府501

8.颍州府502

9.六安州502

10.凤阳府503

11.泗州、滁州与和州503

12.小结504

第四节 福建505

第十二章 太平天国战争对人口的影响(下)——江西、湖北和湖南509

第一节 江西509

一、战争过程509

二、战争中的人口死亡510

1.南昌府512

2.九江府515

3.南康府516

4.瑞州府518

5.临江府519

6.建昌府522

7.袁州府523

8.饶州府525

9.广信府526

10.抚州府528

11.吉安府530

12.赣州府、南安府和宁都州532

13.小结535

第二节 湖北536

一、战争过程536

二、战争中的人口死亡537

1.郧阳府537

2.襄阳府537

3.荆门州537

4.荆州府537

5.德安府538

6.黄州府及其他538

第三节 湖南541

一、战争过程541

二、战争中的人口死亡542

1.衡州府543

2.郴州544

3.桂阳州545

4.永州府546

5.宝庆府547

6.靖州548

7.湘西四厅549

8.永顺府549

9.沅州府和辰州府549

10.长沙府550

11.常德府和澧州551

12.岳州府551

13.小结552

第十三章 西部回民战争对人口的影响(上)——云南和陕西554

第一节 回民战争对云南人口的影响554

一、战争过程554

二、战争和鼠疫对人口的影响556

1.滇中区556

2.滇西区561

3.滇西南区563

4.滇东南区565

5.滇东北区和滇西区566

6.小结566

第二节 回民战争及大旱灾对陕西人口的影响568

一、战争及旱灾发生过程568

二、战争和大旱灾对人口的影响570

1.西安府570

2.同州府575

3.鄜州580

4.兴安府581

5.商州583

6.汉中府584

7.凤翔府589

8.邠州和乾州592

9.绥德州594

10.榆林府595

11.延安府597

12.小结599

第十四章 西部回民战争对人口的影响(下)——甘肃和新疆602

第一节 甘肃602

一、战争过程602

二、战争中的人口死亡603

1.泾州603

2.平凉府607

3.庆阳府617

4.宁夏府618

5.巩昌府619

6.秦州622

7.阶州623

8.兰州府624

9.西宁府629

10.凉州府632

11.甘州633

12.肃州634

13.安西州634

14.小结635

第二节 新疆636

一、战争过程636

二、战争中的人口损失637

1.北疆地区637

2.南疆地区642

3.小结645

第十五章 光绪大灾对北方人口的影响647

第一节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述648

第二节 山西652

一、晋西南区652

1.解州652

2.绛州654

3.蒲州府656

4.平阳府659

5.隰州662

6.霍州663

二、晋东南区664

1.泽州府664

2.潞安府665

3.沁州666

三、晋中区667

1.辽州667

2.太原府668

3.汾州府671

4.平定州671

5.忻州673

6.保德州673

7.宁武府674

8.代州674

四、晋北区675

五、结语676

第三节 北方其他地区678

一、河南678

1.豫北地区678

2.豫中区680

3.豫南地区685

4.小结686

二、直隶和山东688

第十六章 人口增长、分布与迁移690

第一节 清代中期至1953年的人口增长690

第二节 人口分布708

第三节 人口迁移720

第十七章 清代中期城市人口723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723

第二节 乾隆时期北方城市人口726

一、华北地区726

1.山东726

2.直隶733

3.山西和河南738

二、西北地区741

1.陕西741

2.甘肃745

3.新疆748

第二节 乾隆时期的南方城市人口748

一、江苏748

1.政治与工商业中心城市749

2.府城和大市镇752

3.县城及中等市镇754

4.小市镇755

5.江苏城市人口推测755

二、浙江757

1.资料的评价758

2.政治与工商业中心城市759

3.府城759

4.县城761

5.市镇761

三、江西762

1.以广信府为例的讨论762

2.其他城市766

四、贵州和云南769

第三节 对其他省区城市人口的推算771

第十八章 清代末年城市人口775

第一节 施坚雅研究评析775

第二节 北方城市人口781

一、直隶781

1.宣化府781

2.承德府785

3.永平府786

4.保定府、正定府和河间府787

5.其他地区:民国年间的资料789

6.北京和天津790

7.小结790

二、山西790

三、陕西、甘肃和新疆793

四、山东与河南797

第三节 东南地区城市人口800

一、江苏800

1.政治与工商业中心城市800

2.府治城市803

3.县治城市805

二、浙江和安徽808

1.省会808

2.府城809

3.县城810

三、福建和江西812

第四节 湖广城市人口815

一、湖南815

二、湖北820

1.资料及方法820

2.府城825

3.县城825

第五节 对其他地区城市人口的估测827

第十九章 清代人口与中国人口体系831

第一节 “人口爆炸”的讨论831

一、清代人口数据评析831

二、“人口爆炸”:内涵和定义835

三、李中清、王丰的不同表述837

第二节 “预防性抑制”和“现实性抑制”的讨论841

一、生存842

二、死亡848

三、婚姻852

四、生育855

五、体系:家庭与国家857

第三节 中国人口体系的新构造861

一、人口过剩:定义和内涵861

二、区域人口过程864

1.清代前期的区域人口864

2.清代中期的区域人口865

3.清代后期的区域人口867

4.商业人口:不同的区域类型870

三、时间与空间的缠绕与对立873

1.生育率与增长率873

2.家族人口与区域人口877

3.短时间和长时间881

四、结论882

主要参考文献885

索引904

卷后记965

表目63

表2-1明代万历六年“户”、“口”与清代初年“原额人丁”的比较63

表2-2北直隶万历六年分府口数与顺治十八年分府丁数的比较65

表3-1嘉庆十四年和1953年江宁府丁口74

表3-2嘉庆十三年和1953年扬州府分县人口及其比例78

表3-3乾隆四十年、1933年和1953年通州分县丁口81

表3-4乾隆四十年、嘉庆九年海州的“人丁”与“男丁”83

表3-5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江苏分府人口87

表3-6乾隆四十四年、嘉庆十年宁国府分县户口90

表3-7乾隆四十四年、嘉庆十年宁国府修正人口数92

表3-8乾隆、嘉庆年间广德州本州户口93

表3-9乾隆四十一年和1953年池州府分县户口94

表3-10 1934年和1953年颍州府人口100

表3-11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安徽省分府人口101

表3-12乾隆十九年和1953年严州府分县户口104

表3-13乾隆四十九年和1911年杭州府分县户口106

表3-14乾隆五十六年和1953年绍兴府分区户口107

表3-15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浙江省分府人口113

表4-1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南昌府分县民户口数115

表4-2 1782—1821年南昌府属八县口的年平均增长率116

表4-3明清时期和1953年南昌府分县人口比较116

表4-4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南康府分县民户口数119

表4-5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九江府分县民户口数120

表4-6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瑞州府分县民户口数121

表4-7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饶州府分县民户口数122

表4-8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广信府分县民户口数122

表4-9 1391年、1782年和1953年广信府各县户口比例123

表4-10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袁州府分县民户口数125

表4-11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临江府分县民户口数126

表4-12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吉安府分县民户口数127

表4-13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建昌府分县民户口数128

表4-14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抚州府分县民户口数129

表4-15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南安府分县民户口数130

表4-16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宁都州分县民户口数131

表4-17乾隆四十七年和1953年宁都三县户口比例131

表4-18乾隆四十七年、道光元年赣州府分县民户口数132

表4-19乾隆四十一年和1953年赣州各县户口比例133

表4-20乾隆四十一年、道光元年江西分府人口134

表4-21嘉庆二十一年和1953年长沙府分县户口136

表4-22嘉庆二十一年和1953年衡州府分县户口139

表4-23嘉庆二十一年和1953年宝庆府分县户口141

表4-24嘉庆二十一年和1953年岳州府户口143

表4-25嘉庆二十一年和1953年常德府分县户口144

表4-26嘉庆二十一年和1953年澧州分县户口145

表4-27嘉庆二十一年和1953年永州府分县户口146

表4-28嘉庆二十一年和1953年郴州、桂阳州分县户口147

表4-29嘉庆二十一年和1953年永顺府分县户口148

表4-30乾隆二十五年永顺府属四县分类户口149

表4-31嘉庆二十一年和1953年湘西四厅与靖州分县户口151

表4-32嘉庆二十一年和1953年辰州府、沅州府分县户口152

表4-33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湖南分府人口153

表4-34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湖北分府户口155

表4-35光绪七年、光绪三十四年和1953年黄州府分县户口156

表4-36光绪十三年、光绪三十四年和1953年德安府分县户口161

表4-37嘉庆二十五年、光绪三十四年和1953年荆门州分县户口163

表4-38清代后期和1953年宜昌府分县户口164

表4-39光绪六年、光绪三十四年和1953年施南府分县户口166

表4-40光绪三十四年和1953年襄阳府分县户口167

表4-41嘉庆元年、光绪三十四年和1953年郧阳府分县户口169

表4-42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湖北分府人口170

表5-1嘉庆二十五年、道光九年和1953年福建分府户口173

表5-2道光九年和1953年福宁府分县户口175

表5-3道光九年和1953年福州府分县户口176

表5-4道光九年和1953年建宁府分县户口177

表5-5道光九年和1953年邵武府分县户口180

表5-6道光九年和1953年汀州府分县户口181

表5-7道光九年和1953年延平府分县户口183

表5-8道光九年和1953年龙岩州分县户口184

表5-9道光九年和1953年永春州分县户口185

表5-10道光九年和1953年兴化府、泉州府分县户口185

表5-11道光九年和1953年漳州府分县户口187

表5-12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福建分府人口188

表5-13嘉庆二十三年、道光年间和1953年广州府分县户口193

表5-14嘉庆二十三年和1953年肇庆府分县丁与人口195

表5-15嘉庆二十三年和1953年潮州府、惠州府的丁与人口198

表5-16嘉庆二十三年、嘉庆二十四年韶州府丁、口和1953年人口200

表5-17嘉庆二十三年和1953年南雄三州、厅的丁与人口201

表5-18嘉庆二十三年和1953年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的丁与人口203

表5-19嘉庆二十三年和1953年琼州府各县丁与人口206

表5-20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广东分府人口208

表5-21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广西分府人口209

表6-1嘉庆二十五年、道光十年云南分府户口215

表6-2乾隆二十五年和道光二十年晋宁州分类户口216

表6-3乾隆至道光年间澂江府的户口变动218

表6-4清代陆良县分类户口的变动222

表6-5清代罗雄州分类户口的变动223

表6-6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云南分府人口244

表6-7清代中期贵阳府分县户口246

表6-8清代中期贵阳府客民与苗民249

表6-9乾隆至道光年间遵义府的户口变动252

表6-10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遵义府分县人口253

表6-11道光十年思南府分司、分县户口256

表6-12清代中期大定府分县户口260

表6-13嘉庆二十五年兴义府分县户口262

表6-14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贵州分府人口264

表7-1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重庆府分县户口275

表7-2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泸州、叙永厅分县户口279

表7-3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顺庆府分县户口281

表7-4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潼川府分县户口283

表7-5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资州分县户口284

表7-6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保宁府分县户口286

表7-7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酉阳州分县户口288

表7-8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绥定府、太平厅分县户口290

表7-9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夔州府分县户口292

表7-10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忠州、石砫厅分县户口293

表7-11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绵州分县户口294

表7-12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成都府分县户口296

表7-13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邛州分县户口303

表7-14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龙安府分县户口304

表7-15清代彰明县户口变动306

表7-16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眉州分县户口307

表7-17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嘉定府分县户口309

表7-18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叙州府分县户口311

表7-19清代富顺县户口变动314

表7-20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雅州府分县户口316

表7-21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宁远府分县户口317

表7-22嘉庆十九年宁远府夷地汉人户口及归流夷人户口319

表7-23嘉庆十七年和1953年茂州、理番、懋功、松潘户口322

表7-24乾隆四十一年至1953年四川分府人口324

表7-25清代至1953年四川分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326

表8-1乾隆四十六年和1953年顺天府分县人口328

表8-2清代至1953年顺天府部分州县户口332

表8-3清代至1953年顺天府部分州县户口年平均增长率333

表8-4乾隆三十八年和1953年永平府分县户口334

表8-5乾隆二十二年宣化府分县户口337

表8-6乾隆二十三年张家口厅、独石口厅等地户数339

表8-7乾隆四十七年和道光七年承德府分县户口340

表8-8乾隆十年和1953年冀州分县户口345

表8-9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直隶分府人口349

表8-10乾隆五十三年和1953年卫辉府分县人口351

表8-11乾隆五十二年和1953年彰德府分县户口352

表8-12乾隆五十二年和1953年怀庆府分县户口353

表8-13乾隆四十年和1953年河南府分县户口355

表8-14乾隆六十年和1953年汝宁府分县户口358

表8-15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河南省分府人口360

表8-16乾隆五十七年、嘉庆十三年和1953年东昌府分县户口362

表8-17道光二十五年和1953年青州府分县户口368

表8-18道光十七年和1953年济南府分县户口369

表8-19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山东分府人口372

表9-1洪武二十四年、乾隆二十九年和1953年解州分县户口374

表9-2洪武二十四年、乾隆二十九年和1953年解州分县户口比例374

表9-3洪武二十四年和1953年绛州分县户口376

表9-4洪武二十四年和1953年蒲州府分县人口377

表9-5明清时期和1953年平阳府乡宁等四县户口379

表9-6明清时期和1953年平阳府分县户口比例380

表9-7清代至1953年隰州本州户口381

表9-8洪武二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和1953年太原府分县户口385

表9-9洪武二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和1953年太原府分县户口比例386

表9-10乾隆三十四年和1953年汾州府分县户口387

表9-11洪武二十四年和1953年辽州分县户口390

表9-12光绪六年和1953年代州分县户口390

表9-13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山西分府人口392

表9-14乾隆四十三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西安府分县人口394

表9-15道光三年和1953年同州府分县人口399

表9-16道光三年和1953年鄜州分县人口403

表9-17乾隆五十二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兴安府分县户口404

表9-18清代至1953年兴安各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404

表9-19乾隆七年、道光三年和1953年商州分县人口408

表9-20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汉中府分县人口409

表9-21道光三年和1953年绥德州分县人口412

表9-22清代至1953年榆林府分县户口413

表9-23清代至1953年榆林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414

表9-24道光三年和1953年延安府分县人口416

表9-25道光三年和1953年凤翔府分县人口417

表9-26嘉庆二十二年扶风县分区户口418

表9-27道光三年和1953年邠州、乾州人口420

表9-28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陕西分府、州人口421

表10-1咸丰三年西宁府分县户口424

表10-2道光十年和1953年兰州府分县户口428

表10-3清代皋兰县户口变动429

表10-4乾隆四十一年宁夏府分县户口430

表10-5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甘肃分府人口432

表10-6乾隆四十二年、嘉庆十一年乌鲁木齐分县(地方)人口434

表10-7乾隆四十一年伊犁地区户口438

表10-8乾隆四十一年、嘉庆二十五年和1953年新疆分区人口445

表10-9清代前期奉天、锦州两府人丁的增长453

表11-1 1910年、1933年和1953年江苏分府人口459

表11-2太平天国战争前后江苏省分府人口的变动467

表11-3 1910年、1932年和1953年浙江分府人口470

表11-4道光十八年、同治十二年和1953年嘉兴府分县户口471

表11-5同治、光绪年间和1953年处州府分县户口482

表11-6太平天国战争前后浙江分府人口的变动489

表11-7 1904年、1910年、1934年和1953年安徽分府户口492

表11-8 1850年至1953年广德本州人口的变动493

表11-9太平天国战争前后安徽分府、州人口的变动504

表11-10 1820年、1910年和1937年福建分府人口506

表11-11 1851年、1865年、1910年和1953年福建分府人口的变动507

表12-1 1910年至1953年江西分府人口511

表12-2清代后期至1953年南昌府分县人口513

表12-3清代后期至1953年九江府分县人口516

表12-4清代后期至1953年南康府分县人口517

表12-5清代后期至1953年临江府分县人口521

表12-6清代后期至1953年建昌府分县人口522

表12-7清代后期至1953年袁州府分县人口524

表12-8清代后期至1953年饶州府分县人口526

表12-9清代后期至1953年广信府分县人口527

表12-10清代后期至1953年抚州府分县人口529

表12-11清代后期至1953年吉安府分县人口531

表12-12清代后期至1953年赣南三府、州分县人口533

表12-13太平天国战争前后至1953年江西分府人口535

表12-14太平天国战争前后湖北分府人口的变动540

表12-15 1910年、1933年和1953年湖南分府人口542

表12-16太平天国战争前后湖南分府人口的变动552

表12-17太平天国战争中江苏等七省的人口损失553

表13-1回民战争前后云南分府人口567

表13-2回民战争及光绪大灾前后陕西分府、州人口599

表14-1回民战争前后甘肃分府人口的变动635

表14-2同治战乱前后及1953年新疆各地人口646

表15-1光绪初年北方大旱灾死亡人数的原始估计649

表15-2光绪大灾前后山西分府人口676

表15-3光绪大灾前后河南分府人口686

表16-1清代中期至1953年各省分府人口691

表16-2清代中期至1953年中国分省人口703

表16-3 1776年至1953年分省人口年平均增长率707

表16-4 1776年至1953年中国十八省分府人口密度708

表17-1乾隆后期山东城市的不同级别与人口的关系732

表17-2乾隆二十二年宣化府府、县治城市丁口733

表17-3乾隆四十一年直隶、山西、河南三省城市人口估测741

表17-4乾隆四十一年陕西、甘肃城市人口估测748

表17-5乾隆年间江苏分府城市人口757

表17-6乾隆年间浙江城市人口估测762

表17-7乾隆年间广信府各县城市户与乡村户763

表17-8清代中期贵州、云南城市人口估测771

表18-1清代直隶西宁县、保安州城乡人口的变化782

表18-2宣统二年承德城市分籍户口785

表18-3猗氏县光绪三年、光绪六年县城户口791

表18-4光绪九年孝义厅城的人口构成794

表18-5宣统元年南通城市的人口构成804

表18-6汝城县嘉庆二十一年分乡户口与1929年分区户口817

表18-7清末和民国湖南城市等级与人口819

表18-8 1909年至1911年湖北各县户口及县城户口820

表18-9乾隆四十一年和光绪十九年分省城市人口828

表19-1公元2年至2000年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动831

表19-2 1982年十一省市55岁至59岁组妇女终身活产及存活子女状况874

表19-3 1982年十一省市60岁至64岁组妇女终身活产及存活子女状况874

图目833

图19-1中国人口的数量增长833

图19-2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835

图19-3 1700年至2050年中国的人口膨胀(李中清、王丰绘制)837

图19-4清代湘赣地区若干家族人口增长率的变动878

图19-5清代浙江各类地形区家族人口增长率的变动880

图19-6 1949年至1987年中国人口的变动8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