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医学史
  • 甄志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0608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67页
  • 文件大小:183MB
  • 文件页数:586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医学史-中医学院-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医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引言——人类的诞生8

第一章 医药学的起源10

远古~公元前21世纪10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药学起源概述10

一、社会背景10

二、医药学起源概述13

第二节 卫生保健的起源17

一、居处17

二、衣着18

三、用火20

四、导引21

五、婚姻21

第三节 药物的起源23

一、植物药的发现23

二、动物药的发现24

三、矿物药的发现24

四、药物起源的传说24

第四节 针灸与外治法的起源25

一、针灸的起源25

(一)关于“以石治病”的文献记载25

(二)关于“以石治病”的出土实物26

(三)关于针法的起源27

(四)关于灸法的起源28

二、外治法的起源29

第五节 传说中的医家30

一、伏羲氏30

二、神农氏31

三、黄帝31

四、僦贷季31

五、俞跗31

六、岐伯31

七、伯高32

八、少俞32

九、鬼臾区32

十、桐君32

十一、雷公32

十二、马师皇32

十三、少师32

第六节 医药起源问题及古人长寿说33

一、医源于圣人33

二、医源于巫33

三、医源于动物本能35

四、关于古人长寿之说36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实践38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春秋)38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药学发展概述38

一、社会背景38

二、医药学发展概述41

第二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早期的诊疗技术42

一、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42

二、病名的出现43

三、对自然环境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44

四、早期的诊疗技术及金属医针的出现44

第三节 医学理论的萌芽45

一、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45

(一)关于气、精、神的学说45

(二)关于阴阳、五行学说46

(三)关于天人相应的思想47

二、早期的医学理论47

(一)病因学47

(二)预防医学思想的萌芽48

第四节 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48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48

二、酒的酿造及其意义50

三、汤液的创制52

(一)汤剂(水药)说52

(二)五谷之液说52

第五节 早期的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53

一、早期的卫生保健53

二、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55

第六节 古代医家56

一、伊尹56

二、医缓56

三、医和57

四、文挚57

五、医竘57

六、长桑君57

七、矫氏、俞氏、卢氏58

第七节 医与巫的斗争58

一、巫术对医药的统治58

二、医巫关系的演变59

第三章 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62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62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药学发展概述62

一、政治经济62

二、科学文化64

(一)史学和文学64

(二)科学技术65

三、哲学思想67

(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67

(二)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69

四、医药学发展概述70

第二节 诸汉墓出土的各种医药文物71

一、西汉以前古医书的存佚简况71

二、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及医学文献72

(一)西汉古尸的完整保存是防腐学上的奇迹72

(二)马王堆出土的各种古籍和医学文献73

(三)马王堆医书的内容和价值74

三、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简医书76

四、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医用文物77

五、武威汉简《治百病方》77

第三节 早期的医学理论著作78

一、《黄帝内经》78

(一)《内经》的书名、作者及成书年代78

(二)《内经》的基本内容和成就81

(三)《内经》的影响90

二、《难经》91

(一)《难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91

(二)《难经》的内容和成就92

(三)《难经》的影响93

第四节 药物学的发展与《神农本草经》问世93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93

二、《神农本草经》95

(一)作者及成书年代95

(二)《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和成就97

(三)《神农本草经》的影响和局限性99

第五节 临证医学的成就100

一、战国以来临证医学的发展概况100

二、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101

(一)张仲景生平与《伤寒杂病论》的成书101

(二)《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104

(三)《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108

(四)《伤寒杂病论》的影响109

第六节 主要医药学家110

一、扁鹊110

(一)扁鹊生平110

(二)扁鹊的医学成就111

(三)扁鹊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高尚医德113

(四)扁鹊对后世的影响114

二、文挚114

三、淳于意及其“诊籍”115

(一)淳于意生平115

(二)淳于意的医学成就116

(三)淳于意的科学态度118

(四)淳于意精心培养学生118

四、涪翁与郭玉119

(一)涪翁119

(二)郭玉119

五、华佗119

(一)华佗生平119

(二)华佗的医学成就120

(三)华佗在医疗体操方面的贡献122

六、苏耽和董奉122

(一)苏耽122

(二)董奉123

七、韩康与壶翁123

(一)韩康123

(二)壶翁124

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125

公元265~960年(两晋~五代)125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药学发展概述125

一、政治经济125

二、科学文化127

(一)祖冲之与圆周率127

(二)贾思勰与《齐民要术》127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27

(四)天文历算127

(五)建筑128

三、哲学思想128

(一)玄学的兴起与泛滥128

(二)佛教的兴起与道教的流行128

(三)儒佛道并立与三教归一129

四、医药学发展概述130

第二节 医学文献的整理和医学理论的提高130

一、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130

(一)《内经》的注释和整理130

(二)《伤寒论》的整理与研究132

二、医学理论的提高134

(一)脉学134

(二)病源证候学137

第三节 药物学的进步139

一、本草著作的整理和充实139

(一)《本草经集注》139

(二)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140

(三)《本草拾遗》和《蜀本草》141

(四)外来药物的整理142

(五)食疗本草的整理143

(六)本草工具书的出现144

二、对特效药物的认识和应用144

(一)常山、蜀漆治疟疾144

(二)粳米治疗脚气144

(三)海藻、昆布等疗瘿144

(四)动物肝脏疗盲145

(五)胎盘补益治虚劳145

(六)砷剂治疗齿疾145

三、服石、炼丹与制药化学145

(一)服石145

(二)炼丹与制药化学146

四、药物炮炙法的总结147

第四节 综合性医著的出现148

一、葛洪与《肘后救卒方》148

(一)葛洪生平148

(二)《肘后救卒方》149

二、孙思邈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151

(一)提倡高尚的医疗道德151

(二)对临证各科的贡献152

(三)对药物学的贡献152

(四)对老年医学的贡献153

三、王焘与《外台秘要》154

(一)王焘生平154

(二)《外台秘要》155

四、宇妥·元丹贡布与《四部医典》156

(一)宇妥·元丹贡布生平156

(二)《四部医典》156

第五节 著名医学家159

一、秦承祖159

二、姚僧垣159

三、王显159

四、李修159

五、徐氏医学世家159

六、范汪160

七、褚澄160

八、杨玄操160

九、张文仲161

十、韦慈藏161

十一、许智藏、许胤宗161

十二、甄权、甄立言161

十三、崔知悌、宋侠161

十四、沈应善162

第六节 临证各科的发展162

一、内科162

二、针灸科162

三、外科164

四、妇产科165

五、小儿科166

六、按摩科与伤科167

七、五官科168

八、养生学170

九、美容方171

第七节 医政设施172

一、医药行政172

二、医学教育173

第八节 中外医学交流174

一、中朝医学交流175

二、中日医学交流175

三、中印医学交流176

四、中越医学交流177

五、中国与阿拉伯医药交流178

六、中国与阿富汗、尼泊尔医学交流179

七、中国与东南亚和非洲的医学交流179

八、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医药交流180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181

公元960~1368年(宋辽金元)181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药学发展概述181

一、政治经济181

二、科技文化183

三、哲学思想184

四、医药学发展概述185

第二节 医政设施186

一、改进医事管理186

(一)翰林医官院186

(二)地方医官186

(三)军医组织187

(四)法医检验制度187

(五)金元医事制度188

二、设置慈善疗养机构189

(一)安济坊189

(二)保寿粹和馆189

(三)养济院190

(四)福田院190

(五)慈幼局191

(六)漏泽园191

(七)病囚院191

三、开设国家药局192

(一)御药院192

(二)尚药局192

(三)和剂局与惠民局193

(四)金元药局的变化194

四、颁行医药律令195

(一)有关医药律令195

(二)有关饮食卫生的律令196

(三)有关保健方面的律令197

(四)有关囚犯的医药卫生管理律令197

(五)元代有关医药的新律令198

第三节 医学教育199

一、北宋的医学教育199

(一)庆历兴学时期的医学教育199

(二)熙宁兴学时期的医学教育201

(三)崇宁兴学时期的医学教育202

二、南宋的医学教育204

(一)复兴医学204

(二)制定考试程文205

三、金代的医学教育205

四、元代的医学教育206

(一)教师的举荐与考核206

(二)各级医官的考选206

(三)学生来源207

(四)考试科目与所习经书207

(五)制定责罚条例207

第四节 文献整理与研究208

一、校刊医书209

(一)开宝至淳化年间对医书的整理209

(二)天圣年间对医书的整理209

(三)景祐至皇祐年间对医书的整理209

(四)校正医书局的成立与成就210

(五)大观至重和年间对医书的整理、编撰210

二、文献研究211

(一)《内经》研究211

(二)《难经》研究212

(三)《伤寒论》研究212

第五节 药物学的发展215

一、官修本草215

(一)《开宝本草》215

(二)《嘉祐本草》215

(三)《图经本草》216

二、医家撰著的本草216

(一)《日华子诸家本草》216

(二)《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216

(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217

(四)《本草衍义》217

(五)《宝庆本草折衷》218

(六)《本草成书》218

(七)《本草正经》与《履巉岩本草》218

(八)《珍珠囊》219

三、食疗本草219

(一)《日用本草》219

(二)《饮膳正要》219

四、制药学220

(一)制剂学220

(二)炮炙学220

第六节 方剂学的发展220

一、政府颁行方书221

(一)《普救方》221

(二)《太平圣惠方》221

(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1

(四)《圣济总录》222

二、医家撰著的方书222

(一)《博济方》222

(二)《苏沈良方》222

(三)《旅舍备要方》与《史载之方》223

(四)《普济本事方》223

(五)《鸡峰普济方》223

(六)《三因极一病证方论》223

(七)《济生方》224

(八)《活人事证方》与《仁斋直指方》224

(九)金元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224

第七节 医学理论的进步225

一、病因病机学225

(一)病因学225

(二)病机学226

二、诊断学226

(一)脉学226

(二)舌诊228

(三)其他诊法229

三、解剖学229

(一)《欧希范五脏图》229

(二)《存真图》230

第八节 临证各科的成就230

一、针灸科230

(一)著名专家和著作230

(二)针灸铜人与《针灸图经》231

(三)灸法232

(四)子午流注233

(五)经络学233

二、内科233

(一)内科的分化233

(二)诊治水平的提高233

(三)急证救治的进步234

三、外科235

(一)外科理论235

(二)诊疗技术235

(三)手术疗法236

四、骨伤科237

(一)专科设置237

(二)骨伤检查法237

(三)骨伤治疗学238

(四)器材与器械240

五、妇产科240

(一)产科240

(二)妇科241

六、儿科242

(一)专科设置242

(二)儿科体系的形成243

(三)痘疹专论244

(四)特殊诊法244

七、五官科245

(一)眼科245

(二)耳鼻喉科246

(三)口齿科246

八、按摩科247

(一)宋代按摩科247

(二)金元时的按摩科247

九、法医学247

(一)宋以前的法医学247

(二)《折狱龟鉴》与《棠阴比事》248

(三)宋慈与《洗冤集录》248

(四)《结案式》与《无冤录》250

第九节 学派与创新250

一、历史条件250

(一)社会因素250

(二)科学技术250

(三)意识形态250

二、学术流派251

(一)刘完素——火热论251

(二)张元素——脏腑辨证论252

(三)张从正——攻邪论253

(四)李杲——脾胃论254

(五)王好古——阴证论256

(六)朱震亨——相火论257

三、影响及意义259

(一)学术发展的继承性259

(二)学术发展的创造性259

第十节 医家与著述259

一、沙门洪蕴260

二、高若讷260

三、赵自化260

四、冯文智260

五、耶律庶成260

六、耶律敌鲁261

七、直鲁古261

八、许希261

九、孙尚、孙兆261

十、刘元宾261

十一、宋道方262

十二、王贶262

十三、杨介262

十四、李生262

十五、嵇清262

十六、汪夫人263

十七、皇甫坦263

十八、王克明263

十九、王继先263

二十、陈文中263

二十一、张杲264

二十二、程迥264

二十三、麻九畴264

二十四、常用晦264

二十五、李庆嗣265

二十六、罗知悌265

二十七、王朝弼265

二十八、葛应雷265

二十九、葛乾孙266

三十、罗天益266

三十一、窦默266

三十二、刘光大267

三十三、刘哈刺巴都鲁267

三十四、许国祯267

三十五、杜思敬267

三十六、危亦林268

三十七、赵良仁268

三十八、赵道震268

三十九、王珪268

四十、沈好问268

四十一、项昕269

四十二、吴恕269

四十三、吕复269

四十四、其他医学人物269

第十一节 少数民族医学270

一、藏医学270

(一)医籍的整理编撰270

(二)医学交流271

(三)著名医家271

二、蒙医学271

(一)基本理论的萌芽272

(二)解剖学的研究272

(三)方药学的丰富272

(四)骨伤科的进展273

(五)战伤救护的经验273

(六)独特的传统疗法273

第十二节 中外医药交流273

一、中朝医药交流274

二、中日医药交流275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276

四、中国与印度、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277

第六章 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279

公元1368~1840年(明~清·鸦片战争前)279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学发展概述279

一、政治经济279

二、科学文化281

三、哲学思想283

四、医药学发展概述284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285

一、《本草纲目》以前的中药学著述285

(一)综合性本草——《本草发挥》285

(二)专题性本草——《救荒本草》285

(三)地方性本草——《滇南本草》286

(四)简要性本草——《本草集要》287

(五)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288

(六)入门性本草——《本草蒙筌》289

二、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289

(一)李时珍生平与编著《本草纲目》经过289

(二)《本草纲目》的主要成就290

(三)《本草纲目》的影响292

三、《本草纲目》以后的药物学著述293

(一)《本草述》293

(二)《本草述钩玄》294

(三)《本草备要》294

(四)《本草从新》294

(五)《得配本草》295

(六)《本草纲目拾遗》295

(七)《植物名实图考》296

第三节 方剂学与药物炮制学的成就297

一、方剂学297

(一)《普济方》297

(二)《奇效良方》298

(三)《摄生众妙方》298

(四)《医方考》298

(五)《祖剂》298

(六)《医方集解》299

(七)《成方切用》299

二、药物炮制学300

(一)《炮炙大法》300

(二)《雷公炮炙药性解》300

第四节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300

一、明以前有关温病论述之梗概300

(一)宋以前有关温病的论述300

(二)宋元时期对温病的新见解301

二、吴有性“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的伟大创见301

(一)吴有性301

(二)戾气学说302

(三)对后世的影响303

三、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303

(一)叶桂与《温热论》304

(二)薛雪与《湿热条辨》304

(三)吴瑭与《温病条辨》304

(四)王士雄与《温热经纬》305

第五节 人痘接种术——世界人工免疫法的先驱305

一、有关天花病的文献记载305

二、接种人痘的方法306

三、人痘接种术的推广307

第六节 临证医学的新成就308

一、诊断学308

(一)《濒湖脉学》309

(二)《脉语》309

(三)《医灯续焰》309

(四)《脉诀汇辨》310

(五)《四诊抉微》310

(六)《三指禅》311

(七)《伤寒舌鉴》311

二、内科311

(一)《医学正传》313

(二)《万病回春》313

(三)《寿世保元》314

(四)《明医杂著》314

(五)《证治准绳》314

(六)《慎柔五书》314

(七)《症因脉治》314

(八)《理虚元鉴》315

(九)《证治汇补》316

(十)《金匮翼》316

(十一)《医林改错》316

(十二)《类证治裁》316

三、外科与伤科317

(一)《外科发挥》317

(二)《正体类要》317

(三)《外科理例》317

(四)《外科枢要》318

(五)《疡医证治准绳》318

(六)《外科正宗》319

(七)《外科大成》319

(八)《外科症治全生集》320

(九)《医宗金鉴》321

(十)《疡医大全》321

(十一)《疡科心得集》322

(十二)《伤科汇纂》322

(十三)《解围元薮》322

(十四)《疠疡机要》322

(十五)《霉疮秘录》323

四、妇产科323

(一)《万氏女科》323

(二)《女科证治准绳》323

(三)《济阴纲目》323

(四)《女科经纶》324

(五)《傅青主女科》324

(六)《达生篇》324

五、儿科325

(一)《婴童百问》325

(二)《保婴撮要》325

(三)《万密斋医书十种》325

(四)《幼科证治准绳》326

六、眼科326

(一)《原机启微》326

(二)《审视瑶函》327

七、口齿与喉科327

(一)口齿科327

(二)喉科327

八、针灸科328

(一)《针灸大全》329

(二)《针灸问对》331

(三)《针灸聚英》与《针灸节要》331

(四)《针灸大成》332

(五)《针方六集》335

九、推拿按摩科336

(一)《小儿推拿秘旨》336

(二)《小儿推拿秘诀》337

(三)《陈氏小儿按摩经》337

(四)《推拿广意》337

十、经络学说338

十一、气功与养生338

(一)《修龄要旨》339

(二)《万氏家传养生四要》339

(三)《清寤斋心赏编》339

(四)《赤凤髓》340

(五)《寿世保元》340

(六)《摄生要语》340

(七)《摄生三要》340

(八)《老老恒言》340

(九)《寿世青编》341

第七节 医学道德的继承和发展341

第八节 医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343

一、古典医籍的考证与注释343

(一)对《内经》的研究和注释343

(二)对《难经》的研究和注释345

(三)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注释阐发346

(四)《神农本草经》的辑复347

二、医学全书、类书、丛书347

(一)《古今医统大全》347

(二)《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48

(三)《医宗金鉴》348

三、医案专辑与医学入门书的出版349

(一)《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349

(二)《医学入门》349

(三)《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与《时方歌括》349

四、医学史著述350

(一)李濂《医史》350

(二)《太医院志》、《医藏书目》与《考证古方权量说》350

五、人体解剖学350

第九节 始载与首创之医学事物351

一、“辨证施治”与“辨证论治”专门术语的最早见载351

二、病案内容的充实与记录规范化352

三、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353

四、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353

第十节 医事制度与卫生预防354

一、医事制度354

(一)明代最高医药行政管理机关354

(二)明代宫廷医药机构355

(三)明代平民医药机构与地方医疗机构355

(四)清代最高医药管理机关355

(五)医学教育和分科355

(六)对庸医造成医疗事故之惩罚条例357

二、卫生预防357

(一)职业病的防治357

(二)疫病的预防357

第十一节 著名医家358

一、王履358

二、楼英358

三、戴思恭359

四、虞抟359

五、江瓘360

六、汪机360

七、薛己361

八、万全361

九、高武362

十、李梴362

十一、徐春甫363

十二、孙一奎363

十三、杨继洲364

十四、方有执364

十五、王肯堂365

十六、武之望365

十七、吴昆366

十八、陈实功366

十九、张介宾366

二十、赵献可367

二十一、缪希雍368

二十二、李中梓368

二十三、陈司成369

二十四、李时珍369

二十五、吴有性369

二十六、喻昌369

二十七、傅山370

二十八、张志聪370

二十九、方以智371

三十、汪昂372

三十一、张璐372

三十二、祁坤373

三十三、李用粹374

三十四、柯琴374

三十五、叶桂375

三十六、薛雪376

三十七、尤怡376

三十八、王维德377

三十九、徐大椿377

四十、吴仪洛378

四十一、黄元御378

四十二、吴谦379

四十三、沈金鳌380

四十四、赵学敏380

四十五、魏之琇381

四十六、陈修园382

四十七、吴瑭383

四十八、王清任383

四十九、王士雄384

五十、章楠385

第十二节 中外医药交流386

一、中朝医药交流386

二、中日医药交流386

三、中国与欧洲以及其他国家的医药交流388

第七章 近百年的中国医药学391

公元1840~1949年(清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91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医药学发展概述391

一、政治经济391

二、科学文化393

三、哲学思想395

四、医药学发展概述397

第二节 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399

一、传教士来华传教与行医399

二、建立诊所和医院401

三、吸收留学生407

四、编译西医学著作411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派与中医学兴废的论战413

一、中西医汇通论413

(一)唐宗海414

(二)朱沛文415

(三)张锡纯416

(四)恽铁樵418

二、废止中医论422

(一)俞樾的《废医论》422

(二)主张废止中医的代表——余云岫424

(三)为废止中医造舆论的汪企张425

三、改造中医论426

(一)提倡中医科学化的陆渊雷426

(二)系统论述中医科学化途径的谭次仲428

第四节 临证医学的发展431

一、内科431

(一)综合性著作431

(二)对内科疾病的认识432

(三)著名内科学家433

(四)学派之争缓和434

二、外科和伤科435

(一)普通外科学的发展435

(二)骨伤科学的进步438

(三)外治法的丰富439

三、妇产科440

(一)著名妇科学家440

(二)妇科名著440

四、儿科442

(一)儿科通论名著442

(二)对麻疹、痘疮的认识442

(三)儿科外治法的发展443

五、针灸科443

(一)著名针灸学家443

(二)著名针灸专著445

六、眼科447

(一)著名眼科专著447

(二)眼科发展的特点448

七、喉科448

(一)著名喉科专著448

(二)论治白喉的进展449

第五节 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450

一、《内经》451

(一)《内经》的整理与注释451

(二)《内经》的专题发挥451

(三)《内经》运气学说的研究452

(四)《内经》研究的新进展452

二、《难经》453

(一)《难经》的整理453

(二)《难经》的发挥453

(三)《难经》的考证453

三、《伤寒论》453

(一)《伤寒论》研究的特点453

(二)《伤寒论》的整理与注释454

(三)研究《伤寒论》注重实用454

(四)研究《伤寒论》力图创新说455

四、《金匮要略》456

(一)《金匮要略》的整理与注释457

(二)《金匮要略》的研究与发挥457

(三)《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综合研究457

五、医案、医话与医史458

(一)医案458

(二)医话459

(三)医史459

六、丛书、全书与工具书460

(一)丛书460

(二)全书461

(三)工具书461

第六节 药物学的成就462

一、古本草著作的研究和整理462

(一)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462

(二)仲昂庭《本草崇原集说》463

(三)孙子云《神农本草经注论》463

(四)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463

(五)阮其煜《本草经新注》464

二、药物效用的研究466

(一)屠道和《本草汇纂》466

(二)周岩《本草思辨录》466

(三)丁甘仁《药性辑要》467

(四)丁福保《中药浅说》467

(五)温敬修《实验药物学》468

三、药物鉴别和炮制法的研究469

(一)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469

(二)杨叔澄《制药学大纲》470

第七节 方剂学的成就470

一、方剂学理论的研究470

(一)费伯雄《医方论》471

(二)蒋文芳《时方论》472

(三)唐宗海《六经方证中西通解》472

二、方书的整理和编纂473

(一)曹绳彦《古今名医万方类编》474

(二)吴克潜《古今医方集成》474

(三)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475

三、验方的汇编476

(一)鲍相璈《验方新编》476

(二)龚自璋等《医方易简新编》477

(三)李克蕙等《验方辑要》478

(四)丁福保《中西医方汇通》478

第八节 旧中国歧视摧残祖国医药学与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479

一、北洋政府歧视排斥中医药479

二、国民政府废止中医药的措施480

三、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482

四、中央国医馆的成立484

五、《中医条例》的制订487

〔附录〕中字第十四号提案全文489

第九节 医学教育491

一、中医院校的建立491

(一)上海中医专门学校491

(二)浙江中医专门学校491

(三)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492

(四)山西医学传习所和医学专门学校492

(五)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492

(六)苏州国医学校和苏州国医研究院493

(七)新中国医学院493

(八)北平国医学院和华北国医学院493

(九)福建仙游国医专科学校494

(十)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494

〔附录〕中央国医馆令各省分馆、学校、学社令发国医专科学社及国医研究所暂行标准大纲文497

附:国医专科学社及国医研究所立案暂行标准大纲497

二、西医院校的建立499

(一)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501

(二)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501

(三)江苏省立医学专科学校501

(四)浙江医学专门学校503

(五)直隶医学专门学校503

(六)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医科504

(七)国立药学专科学校504

第十节 学术团体与医药刊物504

一、中医学会及学术团体504

(一)中医学会504

(二)中医研究会(社)与中西医学研究会505

(三)医药学会506

二、医学期刊杂志的出版511

(一)中医药期刊的出版511

(二)西医药刊物的创办513

第十一节 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工作521

一、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组织522

(一)早期的太平军军医522

(二)医药卫生组织的建立522

二、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措施523

(一)设立医院、疗养院523

(二)征聘民间医生524

(三)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524

(四)禁酒、禁烟、禁鸦片525

(五)严禁巫术迷信及恶习525

第十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医药卫生工作525

一、卫生机构的建立525

(一)中央卫生机构525

(二)地方卫生机构527

(三)卫生人员的训练和管理528

二、疾病流行与卫生防疫529

(一)鼠疫529

(二)霍乱531

(三)天花531

(四)黑热病531

(五)血吸虫病531

(六)结核病532

(七)性病532

三、医药工业533

第十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534

一、卫生工作的根本任务534

二、群众性卫生运动的开展535

(一)红军时期的卫生工作535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卫生工作537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卫生工作537

三、卫生机构的建立538

(一)红军时期的医疗卫生机构538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医疗卫生机构539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医疗卫生机构540

四、战伤救护工作的开展544

(一)红军时期的战伤救护工作544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伤救护工作545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伤救护工作546

五、中医工作的开展546

(一)红军时期的中医工作546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医工作547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医工作548

六、卫生干部的培养548

(一)红军时期的医学教育548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医学教育548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医学教育549

七、药品器材的生产549

(一)红军时期的药材工作549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药材工作549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药材工作550

八、医药卫生刊物的出版550

(一)红军时期的卫生宣传工作550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卫生出版工作550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卫生出版工作551

附录551

一、中国医学史大事年表551

二、人名索引563

三、书名索引5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