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相流热物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多相流热物理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2201318.jpg)
- 陈学俊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52110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33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54页
- 主题词:多相流动-热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多相流热物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流型概述1
二、弯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2
三、螺旋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5
四、螺旋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转换6
1.实验设备6
2.螺旋管流型转换的理论分析7
3.实验及观察结果9
4.螺旋管中两相流流型转换准则关系式10
5.结论11
五、立式螺旋管内气液两相向下流动流型及转换12
1.实验设备与试验范围12
2.实验观察及其结果分析13
3.流型转换的理论模型及判别关系式14
4.结论16
六、卧式螺旋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及转换17
1.实验设备与试验步骤18
2.流型分类及试验结果18
3.理论分析及流型转换准则关系式20
4.结论22
七、卧式螺旋管内气液两相环状流转换特性23
1.实验设备与试验结果分析23
2.理论模型和转换准则关系式25
3.结论26
八、螺旋管内油-水液液两相流流型27
1.实验系统与装置27
2.实验结果与流型图27
3.结论30
九、卧式螺旋管内油气水三相流流型31
1.实验系统与装置31
2.实验结果与分析32
3.流型转变机理及转变准则式35
4.结论37
十、卧式螺旋管内油气两相流流型的研究37
1.实验系统与装置38
2.实验结果与分析38
3.流型转变机理及转变准则式40
4.结论41
十一、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旋流的流型及其变化规律41
1.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42
2.实验结果及分析43
3.结论48
十二、倾斜管内气液两相上升流动流型转变的研究48
1.试验设备48
2.试验结果及其分析49
3.流型间转变的机理与判据51
4.模型、试验数据与Taitel模型比较54
5.管道倾角对流型转变的影响54
6.结论55
十三、管内气液两相环状流转变的机理研究56
1.稳定的环状流基本参数匹配关系56
2.环状流转变的机理57
3.环状流转变的联合准则60
4.结论63
十四、卧式螺旋管内气液两相泡状流转变的理论预报模型63
1.泡状流的特征及转变机理64
2.泡状流转变的理论模型和预报准则65
3.结论67
一、含气率概述68
二、管内两相流截面含气率理论模型70
1.理论模型71
2.关系式及其比较75
3.结论78
三、垂直管内两相混合物向下流动特性与截面含气率79
1.试验研究方法79
2.试验数据处理81
3.结论82
四、螺旋管内截面含气率83
1.工作简述83
2.理论分析84
3.测量方法及试验装置86
4.试验结果分析90
5.结论92
五、垂直下降管内气水两相流截面含气率92
1.试验系统及测试方法93
2.试验结果及讨论94
3.模型的建立95
4.模型与试验数据及其他公式比较96
5.结论97
一、管内气液两相流动摩擦阻力98
1.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98
2.试验结果及处理99
二、螺旋管内气水两相摩擦阻力104
1.工作简述104
2.理论分析105
3.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106
4.试验结果与讨论107
5.结论108
三、螺旋管内气水两相摩擦阻力特性108
1.螺旋管内气水两相摩擦阻力特性分析110
2.试验装置111
3.试验结果与数据处理113
4.结论119
四、螺旋管内气水两相摩擦阻力随管长的变化特性120
1.理论分析120
2.试验装置121
3.试验结果与分析121
五、内螺纹管气水两相摩擦阻力特性124
1.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124
2.试验结果与分析126
3.结论131
六、管内气水两相混合物转弯阻力132
1.管内气水两相混合物转弯流动特性准则方程132
2.试验装置与阻力测定135
3.试验结果与数据处理分析136
4.结论143
七、螺旋管内气液两相流中二次回流144
1.数学模型及解145
2.试验装置149
3.试验结果与讨论151
4.结论156
八、分叉管两相流分配特性156
1.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157
2.试验结果及其整理方法158
3.分析讨论158
4.分叉管中流量与压降关系式的建立及比较161
5.结论163
九、立式螺旋管气液两相流摩擦阻力特性研究163
1.实验系统与装置164
2.实验结果与分析164
3.结论166
十、气液两相流冲刷水平管束的阻力特性研究167
1.试验装置及方法167
2.基本方程169
3.试验结果及分析170
4.结论173
一、内螺纹管近临界压力两相沸腾传热174
1.试验方法与试验结果分析174
2.结论182
二、水平管干涸后传热182
1.试验设备183
2.试验结果与分析183
3.结论187
三、螺旋管内两相强制对流沸腾和干涸后的传热188
1.试验装置189
2.试验结果分析189
3.结论196
四、稳定流动时管内强制对流沸腾的强化传热研究196
1.试验设备197
2.试验结果及试验数据处理198
3.讨论202
4.结论202
五、表面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的评价方法202
1.近似的评价方法203
2.考虑成本及运行费用的评价方法206
3.结论207
六、水平管束沸腾的均相循环流动模型208
1.物理模型的建立208
2.模型的数学描述及求解208
3.计算实例及分析211
4.结论212
七、水平管束池沸腾换热机理的研究212
1.管束池沸腾“组合模型”的数学描述213
2.结果分析216
3.结论218
八、氟里昂R—113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实验研究219
1.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219
2.结果分析220
3.结论223
九、水平管束沸腾滞后的实验研究223
1.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224
2.实验结果及分析224
3.结论227
十、卧式螺旋管内汽水两相流沸腾传热特性研究227
1.试验设备和程序228
2.试验结果分析228
3.结论232
十一、垂直管内汽水两相下降流动和上升流动时的沸腾传热特性233
1.设备及方法233
2.结果及分析234
3.理论分析236
4.结论238
十二、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竖直管内沸腾传热实验研究238
1.试验装置方法239
2.实验结果及分析240
3.结论243
十三、垂直下降管内高压汽水两相流动及沸腾传热特性研究244
1.试验装置及数据获取系统244
2.绝热下降流的流型及截面含气率245
3.沸腾下降流的流型及传热特性250
4.结论253
十四、内螺纹管近临界压力区两相流沸腾传热特性的研究254
1.试验装置与方法254
2.试验结果及讨论254
3.结论257
一、临界热负荷值模化方法研究258
1.工质的热力学性质相似性259
2.模化方法的推导260
3.试验验证262
4.结论263
二、水平管内的临界热负荷263
1.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264
2.理论分析264
3.试验结果和讨论268
4.结论269
三、螺旋管内的临界热负荷270
1.试验装置和试验过程270
2.理论分析271
3.试验结果和讨论274
4.结论275
四、水平管临界热负荷—上下温度飞升点的计算276
1.试验装置276
2.分析讨论279
3.结论283
五、卧式螺旋管内烧干特性283
1.试验系统和方法284
2.结果及分析284
3.结论288
六、600MW变压运行直流锅炉水冷壁内螺纹管内壁换热特性的研究288
1.试验装置与方法288
2.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强化换热特性291
3.结论294
七、卧式螺旋管内的沸腾临界后传热294
1.试验系统及方法295
2.试验结果及分析296
3.结论297
八、垂直上升管内非牛顿流体流动沸腾的壁温工况和临界热负荷298
1.试验系统及方法298
2.试验结果及分析299
3.结论302
九、螺旋管内高压汽水两相流传热恶化规律的研究302
1.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法303
2.壁温分布的研究305
3.临界干度的研究305
4.临界干度的预测公式307
5.结论308
十、卧式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管内沸腾传热恶化的实验研究309
1.实验设备和实验程序309
2.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311
3.产生机理与关联式313
4.结论315
十一、垂直下降沸腾管两相流传热恶化研究315
1.受热下降管的壁温特性曲线316
2.壁温飞升最大值△tmax及其对应的干度Xmax317
3.发生传热恶化后的最小传热系数319
4.结论320
十二、卧式螺旋管蒸汽发生器快速启动时的壁温工况320
1.壁温瞬变的一般图景321
2.壁温飞升起始点及壁温最高位置323
3.结论324
一、两相流不稳定性研究工作概述325
二、过冷度、热负荷与出口节流对压力降型脉动的影响327
1.实验装置328
2.实验范围及试验方法329
3.试验结果及讨论329
4.结论336
三、垂直管中两相流压力降型不稳定性336
1.实验装置与试验方法336
2.试验结果337
3.理论分析337
4.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比较342
5.各参数对压力降型不稳定性的影响343
6.结论344
四、水平U型管中压力降型不稳定性的理论分析345
1.控制方程345
2.稳态流动特性的理论分析346
3.压力降型不稳定流动特性的理论分析349
4.结论354
五、水平U型管中压力降型不稳定性的试验研究355
1.试验系统355
2.试验结果和讨论357
3.结论359
六、卧式螺旋管内汽液两相流不稳定性试验研究360
1.试验系统及方法360
2.试验结果分析361
3.密度波脉动起始边界的预报364
4.结论365
七、蒸发管内汽液两相流不稳定性线性均相模型365
1.模型基本思路365
2.基本假设和数学模型建立366
3.基本方程线性化367
4.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370
5.理论结果以及与试验结果的比较370
6.结论371
八、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两相流不稳定性预报372
1.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372
2.试验结果及讨论372
3.积分方程无量纲化及其对试验结果的综合整理374
4.计算结果与分析讨论375
5.蒸汽发生器稳定性预报与讨论377
6.结论378
九、螺旋管内高压汽水两相流不稳定性试验研究378
1.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379
2.试验结果及讨论379
3.试验结果理论分析及计算380
4.结论382
十、平行管内汽液两相流动不稳定性的多变量传递矩阵模型分析383
1.多变量传递矩阵分析383
2.平行通道内两相流动的稳定性分析386
3.数学模型387
4.结论388
一、螺旋管管束流体诱发振动的实验研究389
1.实验模型389
2.测量系统390
3.实验结果与分析391
4.半经验分析393
5.结论395
二、空气-水两相流压差波动研究395
1.实验系统396
2.分析方法396
3.实验结果与分析398
4.结论401
三、氧化物燃料快堆的事故瞬态分析402
1.稳态校核计算402
2.典型事故的瞬态分析403
3.结论405
四、中国试验快堆(CEFR)典型事故工况下的瞬态分析406
1.计算模型及分析工具简介407
2.失热阱时CEFR的瞬态特性分析407
3.失流时CEFR的瞬态特性分析408
4.瞬态超功率时CEFR的动态分析409
5.结论411
五、水平管道段塞流特征参数的压差波动分析411
1.段塞流压力与压差波动特性412
2.段塞流特征参数的分析方法413
3.试验系统414
4.试验结果分析414
5.结论416
六、通球清管过程中微起伏管内的段塞流特性试验研究417
1.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417
2.通球清管过程中压力与流量的波动特性419
3.通球清管过程中管道内各点间的压差变化420
4.清管运动的速度与压降421
5.结论423
七、空气水两相流压力波动现象非线性分析423
1.压力波动机理分析424
2.确定混沌系统的性质及参数424
3.实验系统及流型观察425
4.实验结果与分析425
5.结论427
八、倾斜方管内气液两相分层流界面的稳定性分析427
1.数学模型428
2.界面波色散方程的导出与稳定性分析429
3.色散方程的求解430
九、方管内气液两相流界面波统计特性分析434
1.实验系统及测试方法434
2.实验结果及分析434
3.结论437
十、气液两相流界面波非线性稳定性分析研究439
1.非线性方程组及其特征线方程的导出439
2.特征线方程组差分格式的推导441
3.计算方法及步骤442
4.计算结果与分析443
5.结论446
十一、垂直管内气液两相逆向流动中界面波特性及液泛现象研究446
1.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446
2.实验结果447
3.结论451
十二、卧式螺旋管压力降脉动瞬态及时均传热特性研究452
1.试验段及热电偶布置452
2.结果及讨论453
3.结论458
十三、卧式螺旋管汽液两相压力降脉动试验研究458
1.试验系统和方法459
2.试验结果及分析459
3.结论465
一、孔板测量高压汽水混合物流量与干度466
1.理论分析和推导467
2.试验系统及测量方法469
3.试验结果及讨论470
4.结论473
二、用锐缘孔板对亚临界压力两相流测量473
1.理论分析474
2.试验装置475
3.试验结果及讨论476
4.结论478
三、用电导法测定两相流平均截面含气率478
1.试验装置和测量原理479
2.试验结果480
3.结论482
四、气液两相弹状流动中气弹及其尾流气泡参数的瞬态测量482
1.测量原理及方法482
2.实验测量结果及分析484
3.结论487
五、气液两相流界面波的双平行电导探针测量方法研究487
1.测量原理488
2.探针设计及探针输出信号的采集489
3.水平管内气液两相分层流液膜的测量493
4.结论494
六、油气水三相流截面相份额光纤探针/电导探针组合测量技术494
1.测量原理与试验装置495
2.测量结果及分析498
3.结论499
七、列管式余热锅炉内垂直管束的截面含气率测量499
1.试验设备和测量方法500
2.试验结果及分析503
3.结论506
八、列管式废热锅炉火管管间液体流速场和温度场的试验研究506
1.试验系统、参数与试验方法506
2.试验结果与分析508
3.结论511
九、气液两相流流型在线智能识别512
1.反传网络无指导-有指导模式分类器512
2.流型的实验观察和信号测量513
3.流型客观识别513
4.流型的在线自动识别516
5.讨论与分析517
6.结论518
十、基于反传神经网络和压差波动识别气液两相流流型519
1.反传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519
2.流型的实验观察和压差波动测量521
3.流型的客观和人工智能识别522
4.结论524
一、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的流动与传热特性525
1.螺旋管中单相介质的流动特性525
2.螺旋管中单相介质的换热特性527
3.螺旋管中两相介质的流动特性528
4.螺旋管中两相介质的传热特性530
5.结论532
二、直流锅炉上升下降管圈布置水动力特性532
1.超高压直流锅炉上升下降管圈布置的水动力特性534
2.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上升下降管圈布置的水动力特性541
3.结论546
三、筛孔板漏液规律547
1.试验装置548
2.试验结果549
3.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比较551
4.结论555
四、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传热特性555
1.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热力特性分析555
2.试验方法及试验装置557
3.试验结果560
4.试验结果的分析562
五、锅炉受热面含灰气流磨损与烟气流速564
1.磨损原理565
2.磨损试验装置与试验结果567
3.烟气允许流速571
4.结论572
六、一次上升直流锅炉水冷壁设计中的几个问题573
1.关于水动力特性问题574
2.关于热偏差问题578
3.关于膜态沸腾问题581
4.结论584
七、大型火电厂主力机组锅炉循环方式与锅内特性分析585
1.自然循环锅炉585
2.一次上升直流锅炉589
3.低倍率循环锅炉591
4.复合循环锅炉593
八、倾斜下表面上形成的气泡形状及尺寸596
1.试验设备及试验技术596
2.试验结果与讨论597
3.理论分析597
4.结论599
九、200MW模块式高温气冷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设计600
1.方案选择600
2.蒸汽发生器设计要求和设计准则603
3.蒸汽发生器结构描述及工作原理603
4.螺旋管束受热面布置605
5.结构设计606
6.蒸汽发生器材料608
十、U型管蒸汽发生器模型化与动态仿真609
1.SG的动态数学模型609
2.模型的数学处理与求解612
3.动态仿真程序及验证613
4.结论616
十一、三维六角形节块多群中子扩散程序NDHEX616
1.理论模型617
2.求解方法及数值结果620
3.结论626
参考文献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