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研究
  • 马存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1802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棉花-枯萎病-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棉花生产及其病害1

第一节 世界棉花生产概况1

一、世界棉花种植面积和单产1

二、世界主要产棉国家棉花生产概况2

第二节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4

一、我国五大植棉区4

二、我国棉花的播种面积及产量6

第三节 我国棉花的主要病害7

一、棉花苗期病害7

二、棉花铃期病害8

三、棉花枯、黄萎病8

参考文献9

第二章 棉花枯萎病发生为害及分布10

第一节 国外棉花枯萎病发生概况10

一、枯萎病在美国的发生分布及为害10

二、其他国家枯萎病的分布与为害10

第二节 我国棉花枯萎病发生概况11

一、1949年以前枯萎病的发生11

二、1950—1980年枯萎病发生、分布及为害12

三、1982年全国枯、黄萎病普查结果12

第三节 我国主产棉省(自治区)枯萎病发生与为害13

一、河南省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13

二、河北省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14

三、山东省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14

四、陕西省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14

五、江苏省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15

六、四川省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15

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枯萎病发生与为害15

八、其他产棉省枯萎病发生与为害16

第四节 棉花枯萎病症状类型16

一、苗期症状17

二、成株期症状18

三、枯、黄萎病菌复合侵染症状18

四、温室接种苗期症状19

参考文献19

第三章 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20

第一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形态及分类地位20

一、棉花枯萎病菌的分类地位20

二、棉花枯萎病菌的形态20

第二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寄主范围21

第三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生理生化特性22

一、棉花枯萎病菌的碳代谢22

二、棉花枯萎病菌的氮代谢22

三、棉花枯萎病菌的同工酶22

四、温度对棉花枯萎病菌生长的影响23

第四节 棉花枯萎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23

第五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种子带菌及检验26

第六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生理小种27

参考文献28

第四章 棉花枯萎病菌的侵染循环、传播及流行规律30

第一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侵染循环及传播30

一、枯萎病菌的侵染循环30

二、种子带菌传播31

三、病残体传播33

四、其他传播途径34

第二节 棉花枯萎病田间消长规律34

一、环境条件对枯萎病的影响34

二、土壤状况与枯萎病发病的关系35

三、棉花不同生育期枯萎病发生规律36

参考文献36

第五章 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土38

第一节 抑菌土的研究历史38

一、抑菌土的概念38

二、抑菌土的研究历史38

三、抑菌土的抑菌机理39

第二节 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土41

一、抑菌土对棉花枯萎病发生的抑制41

二、抑菌土对棉花枯萎病菌繁殖的影响43

三、抑菌土抑菌作用的可转移性43

四、抑菌土对棉花枯萎病菌大、小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44

五、棉花枯萎病抑菌土的抑菌机制45

第三节 抑菌土的利用46

一、拮抗性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46

二、用抑菌土诱发导菌土的抑菌性控制病害的发生46

三、土壤添加物的开发和利用47

参考文献47

第六章 棉花枯萎病的致病机理及抗病机制49

第一节 棉花枯萎病的致病机理49

一、导管堵塞学说49

二、毒素学说49

第二节 棉花抗枯萎病机制52

一、棉花即存的抗病性52

二、棉花的诱导抗病性55

三、交互保护现象58

四、根分泌物58

参考文献59

第七章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为害及分布61

第一节 黄萎病在国外的分布与为害61

一、黄萎病在美国的分布与为害61

二、黄萎病在其他国家的分布与为害62

第二节 黄萎病在国内的分布与为害63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萎病的发生分布与为害63

二、20世纪70~80年代黄萎病的扩展蔓延63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黄萎病的严重发生与为害63

第三节 我国主产棉省(自治区)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64

一、河南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64

二、河北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64

三、山东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65

四、陕西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65

五、江苏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66

六、四川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66

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66

八、其他植棉省黄萎病的发生与为害67

第四节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类型67

一、幼苗期症状68

二、成株期症状68

三、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症状比较69

参考文献69

第八章 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71

第一节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类、形态及寄主范围71

一、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种的鉴定72

二、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形态72

三、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73

第二节 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生化74

一、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74

二、棉花黄萎病菌的生化75

第三节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生理型75

一、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型75

二、棉花黄萎病菌“营养亲和群”的研究76

三、棉花黄萎病菌血清学反应77

四、棉花黄萎病菌凝胶电泳分析78

第四节 棉花黄萎病菌土壤带菌检验78

一、土壤黄萎病菌分离方法79

二、土壤黄萎病菌选择性培养基——棉选1号79

第五节 棉花黄萎病菌分子标记80

一、棉花黄萎病菌的RFLP分析81

二、棉花黄萎病菌的RAPD分析81

三、黄萎病菌ITS的应用83

四、黄萎病菌的AFLP分析83

参考文献84

第九章 棉花黄萎病的传播及流行规律86

第一节 棉花黄萎病的传播86

一、种子带菌传播86

二、病株残体带菌传播88

三、棉籽壳和棉籽饼带菌传播89

四、带菌土壤及其他传播途径89

第二节 棉花黄萎病田间消长规律90

一、生育期和植株密度对黄萎病发生的影响90

二、耕作栽培措施及水肥条件对黄萎病发生的影响90

三、气象条件与黄萎病发生的关系92

四、温度对黄萎病发生的影响92

第三节 黄河流域棉区黄萎病流行规律94

一、豫北棉区黄萎病流行规律95

二、冀中棉区黄萎病流行规律98

第四节 长江流域棉区黄萎病流行规律99

一、长江流域棉区黄萎病发生程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99

二、长江流域棉区黄萎病发生程度与旬气温的关系101

三、江汉平原棉区黄萎病流行规律103

四、长江下游棉区黄萎病流行规律105

参考文献106

第十章 棉花黄萎病菌的毒素108

第一节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基本认识108

一、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概念108

二、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非专化性与专化性109

三、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作用位点110

四、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作用方式110

第二节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研究进展112

一、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致病性及其致病机理112

二、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121

参考文献122

第十一章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及抗病机制124

第一节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理124

第二节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的生理生化基础126

第三节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127

一、棉花与黄萎病菌的互作及识别127

二、棉花组织结构抗病性127

三、棉花生理生化抗病性128

四、植物抗病基因的利用130

参考文献131

第十二章 棉田线虫与枯、黄萎病的关系134

第一节 根结线虫135

一、种类和分布135

二、为害症状136

三、测量值和形态特征136

四、生活史138

五、越冬存活138

六、为害阈值139

七、根结线虫与真菌病害复合症139

八、防治对策140

第二节 肾形线虫142

一、分布与为害142

二、测量值和形态特征142

三、症状特征143

四、生活史144

五、存活、群体动态与为害阈值144

六、复合病害145

七、防治方法145

第三节 纽带线虫146

一、种类与分布146

二、测量值和形态特征146

三、为害症状148

四、生物学特性148

第四节 刺线虫149

参考文献150

第十三章 棉花品种对枯、黄萎病的抗病性鉴定154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分类154

一、依据抗侵染程度分类154

二、依据抗病性因素和机制分类155

三、依据寄主和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分类156

第二节 棉花品种(资源)抗枯、黄萎病鉴定方法157

一、病圃设置基本原则157

二、抗枯萎病鉴定方法158

三、抗黄萎病鉴定方法159

四、发病调查结果数据的统计分析161

第三节 我国棉花品种(资源)抗枯、黄萎病鉴定情况162

一、抗枯萎病鉴定情况162

二、抗黄萎病鉴定情况163

三、我国自育品种与国外引进品种抗病性比较164

四、不同棉种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差异164

参考文献166

第十四章 棉花枯萎病抗性转化现象及其应用研究167

第一节 棉花枯萎病抗性转化现象的发现167

一、病床病株率逐年逐代下降现象167

二、矮化症状逐年逐代缓解现象170

三、抗性转化过程中生长发育特性的变异172

第二节 抗性定向培育对棉花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影响175

一、抗性定向培育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175

二、抗性定向培育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176

第三节 抗性定向培育法与单株系谱和杂交系谱选择相结合的应用178

一、抗性定向培育法与单株系谱选择法相结合的应用178

二、抗性定向培育法与杂交系谱选择法相结合的应用179

第四节 抗性定向培育法的扩大应用180

一、抗性定向培育法原理应用于棉花抗其他病害及抗寒力180

二、抗性定向培育法原理应用于其他作物181

第五节 抗性定向培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其解决182

一、抗性定向培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182

二、抗性定向培育法与当前常规育种法的矛盾183

参考文献184

第十五章 棉花远缘杂交抗枯、黄萎病育种185

第一节 棉花近缘物种及分类185

一、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分类185

二、根据细胞遗传学分类186

三、棉花染色体组概念的建立和分类186

第二节 棉花近缘物种的可利用特性188

第三节 棉花近缘物种的抗病性190

第四节 棉花远缘杂交的技术与方法191

一、棉花种间杂交的不亲和性191

二、克服棉花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193

三、棉花种间杂种F1的不育性194

四、克服棉花种间杂种不育性的方法198

第五节 棉花远缘杂交抗枯、黄萎病育种199

一、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的策略与技术199

二、棉花种间杂交育种中重组体的选择202

三、棉花种间杂交育种程序的建立及取得的成就203

四、棉花种间杂交抗枯、黄萎病育种实例204

参考文献206

第十六章 生物技术抗棉花枯、黄萎病育种209

第一节 抗病基因及防御基因209

第二节 抗病(防御)基因的克隆及利用210

一、抗病基因的主要克隆方法210

二、抗病基因的结构特点212

第三节 棉花抗枯、黄萎病生物技术育种213

一、用于提高棉花抗病性的基因213

二、转基因抗病棉花取得的新进展213

三、转基因抗病棉花对各种棉花病害的抗性214

四、转基因抗病棉花对各种农艺性状的影响216

五、转基因抗病棉花存在的问题及展望219

参考文献220

第十七章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主要成就222

第一节 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进展222

一、抗枯、黄萎病鉴定方法的进展222

二、棉花品种资源抗枯萎病鉴定进展222

三、棉花品种资源抗黄萎病鉴定进展223

四、棉花三大栽培种抗黄萎病性能的差异224

第二节 50年来棉花抗病品种选育的主要成就224

一、早期枯萎病抗源的选育225

二、高抗枯萎病、高产品种的选育226

三、兼抗枯、黄萎病品种的选育226

四、20世纪80年代抗枯、黄萎病品种的选育227

五、20世纪90年代以后抗枯、黄萎病品种的选育228

第三节 抗病品种综合性状的提高230

一、抗病性的提高230

二、丰产性的提高231

三、纤维品质的提高232

第四节 我国棉花抗病品种大面积应用效果233

一、陕棉为主阶段(1970—1977)234

二、中植86-1为主阶段(1978—1986)234

三、中棉所12为主阶段(1987—1992)235

四、黄萎病严重为害(1993—)236

参考文献236

第十八章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主要经验、问题及对策237

第一节 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主要经验237

一、建立发病重而均匀的病圃237

二、不断调整育种目标238

三、重视抗源的挖掘240

四、深入开展棉花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241

五、不断改进育种方法,提高抗病育种技术水平244

第二节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45

一、黄萎病抗性遗传规律不清,应进行深入研究245

二、高抗黄萎病的抗源缺乏,应采取多种措施筛选和创造抗源246

三、育种方法单一,抗性遗传基础狭窄,应采用多种方法加速抗黄萎病育种进程246

第三节 抗黄萎病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47

一、抗黄萎病鉴定存在的问题247

二、提高棉花抗黄萎病鉴定技术水平的对策249

参考文献251

第十九章 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253

第一节 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策略253

一、早期的防治策略253

二、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255

第二节 棉花枯、黄萎病的农业防治256

一、轮作倒茬256

二、地膜覆盖257

三、无病土育苗移栽259

四、其他农业措施260

第三节 棉花枯、黄萎病的化学防治262

一、带菌种子的消毒处理262

二、枯、黄萎病零星病点药剂处理263

三、生长调节剂防治棉花黄萎病265

参考文献268

第二十章 棉花枯、黄萎病的微生态学与生态防治270

第一节 棉花枯萎病的微生态学270

一、抗、感枯萎病棉花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分析270

二、抗、感枯萎病棉花品种根际真菌区系分析272

三、不同抗性棉花品种根际真菌对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274

四、棉花内生菌与枯萎病276

第二节 棉花黄萎病的微生态学277

一、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的关系277

二、不同抗性品种根际微生物区系分析278

三、棉花根际微生物与黄萎病菌的生态关系280

四、棉花内生菌与黄萎病283

第三节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态防治284

一、利用微生态制剂防治棉花枯、黄萎病284

二、有机改良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作用284

参考文献287

第二十一章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物防治289

第一节 棉花枯萎病的生物防治289

一、棉花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因子289

二、棉花枯萎病生物防治机理290

三、棉花枯萎病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293

四、棉花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与展望294

第二节 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295

一、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策略295

二、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因子296

三、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机理296

四、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展望300

参考文献300

附录 棉花品种抗枯萎病和黄萎病鉴定方法及抗性评价标准303

一、棉花种质资源抗枯萎病性鉴定方法及抗性评价标准303

二、棉花种质资源抗黄萎病性鉴定方法及抗性评价标准3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