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春明梦录 客座偶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春明梦录 客座偶谈](https://www.shukui.net/cover/73/32214487.jpg)
- 何刚德著;张国宁点校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 ISBN:7805981760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186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222页
- 主题词:笔记 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春明梦录 客座偶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春明梦录4
卷上4
一 会试诸师4
二 乡试诸师5
三 童子试师5
四 供职吏部履历6
五 被光绪帝召见6
六 宝鋆宦海沉浮8
七 宝鋆论崇礼其人8
八 军机赏穿黄马褂9
九 《中英北京条约》签订之屈辱10
一○ 与宝鋆情谊10
一一 枢臣谑语掌故11
一二 宝鋆评价恭亲王11
一三 谒见恭亲王12
一四 清流之起与伏12
一五 李鸿藻、恭亲王与清流13
一六 慈禧太后罢免恭亲王等军机大臣13
一七 恭亲王与宝鋆交情14
一八 醇亲王俭德14
一九 慈安太后殡礼14
二○ 慈禧太后功过15
二一 慈禧太后祭扫东陵16
二二 有关太监之见闻17
二三 妃嫔生活状况18
二四 皇宫殿门安装玻璃窗事件19
二五 初次被光绪帝召见20
二六 内务府贪污之弊20
二七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等大臣关系21
二八 慈禧太后晚年二三事21
二九 吴可读尸谏立皇嗣22
三○ 慈禧太后兴建颐和园23
三一 北洋海军建立前后23
三二 甲午光绪皇帝万寿宴24
三三 慈禧太后六旬圣寿庆典25
三四 内务府大臣庆宽25
三五 翁同龢、李鸿章与甲午战争27
三六 甲午之战京师震动28
三七 中法、中日战争爆发之内因28
三八 从甲申推倒军机到戊戌政变28
三九 从“新政”实施到“宪政”萌芽29
四○ 两宫垂帘后历任军机大臣29
四一 李鸿藻与张百熙30
四二 军机大臣翁同龢31
四三 得翁同龢汲引32
四四 与徐用仪之交往32
四五 军机大臣王文韶33
四六 直隶总督荣禄33
四七 昆冈评价福、恩两中堂34
四八 部院堂官非科甲出身之杰出者35
四九 溥倬云与玉岑尚书35
五○ 总督端午桥其人36
五一 陕甘总督升允轶事36
五二 总理衙门与外交部37
五三 咸同年间中国屈辱的外交地位38
五四 奕劻办外交才不堪任38
五五 中国外交屡遭挫折39
五六 沈葆桢、王芍棠论国际形势39
五七 乾隆皇帝亲领棘闱风味40
五八 考差放差轶事40
五九 殿试阅卷奇闻41
六○ 翰林放差情况42
六一 考差轶事43
六二 笔者考差经历结局44
六三 乡会殿试试卷十科焚毁一次45
六四 乡会试阅卷者力不暇给45
六五 科举考试阅卷者之荒谬做法46
六六 乡会试所拔者有庸才47
六七 会试中有侥幸过关者48
六八 传胪仪式49
六九 笔者会试、乡试考卷题目49
七○ 与修《会典》50
卷下52
一 军机处及中央各署办公处所52
二 军机处枢臣点心53
三 大学士俗称中堂原因53
四 朝廷耳目之官——御史53
五 监察弹劾之权属及途径54
六 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55
七 易名典之宽严55
八 皇帝舆服御物之颜色56
九 八旗军服装旗帜56
一○ 《圣祖庭训》57
一一 乾隆皇帝与纪昀57
一二 晚清满汉大臣关系58
一三 满族王公子弟重武轻文58
一四 满族官吏之为人处事59
一五 满人祭神请客大典59
一六 王公大臣坐轿坐车以贫富论60
一七 清末王公庄田有名无实61
一八 王公及闲散宗室日渐贫困61
一九 晚清皇亲国戚生活情状62
二○ “穷奢”二字为晚清满人写照63
二一 亲贵以破格求贤为名广招来64
二二 喜言谶者谓京师前三门门额64
二三 吉林将军与台湾藩司互参案65
二四 军机大臣启秀其人其事66
二五 陕西考官丁维湜嘱托太监买差案67
二六 缉捕人犯的“番役”68
二七 薛公子冶游并请托词讼案69
二八 京师三银库70
二九 银库防弊措施与库兵窃银绝招71
三○ 户部侍郎孙诒经之俭德72
三一 缎疋库库存不可计数72
三二 内务府六库所藏73
三三 京、通粮仓之弊74
三四 清代帝后陵寝75
三五 陵寝岁修工程76
三六 祈年殿规模宏壮77
三七 京师贡院维修及改造77
三八 钦差驰驿之苦78
三九 督抚、主考、学政驰驿之苦81
四○ 中央衙门值日制度82
四一 “当月”官员之清苦83
四二 满汉堂司事权究属汉员83
四三 俗语以富贵贫贱威武六字分配六部84
四四 吏部四司职掌与喜怒哀乐84
四五 读《处分则例》与《大清律》85
四六 防范部吏勒索外官85
四七 吏部拿办索贿部吏一事86
四八 吏部之吏——经承与贴写87
四九 奸胥猾吏陷害外官案88
五○ 清理数十年冒名请恤之弊89
五一 京察制度与办法91
五二 京察勒令休致者甚少92
五三 京察引见轶事92
五四 部院办事按部就班93
五五 大计制度与方法95
五六 上海道破例简放被参开缺案95
五七 状元拜客游宴轶出范围案96
五八 专制枢臣裁抑部权98
五九 保案之办理98
六○ 吏部需索常例形成原因99
六一 撞骗为部吏作弊之法100
六二 京官俸银及其他收入101
六三 部臣寓门前“私宅免见”之告示101
六四 通读《十朝圣训》102
六五 京官升转需有一定资格102
六六 外官馈送京官——冰敬、炭敬、别敬103
六七 京城庙会与古董珍宝等104
六八 京官挟妓挟优纪略105
六九 忆昔觞诵怡情时106
客座偶谈110
卷一110
一 行相之事的军机大臣110
二 京官满汉员缺110
三 官俸及其他收入111
四 清胥吏需索常例成因112
五 裁官省费言易行难113
六 清初满汉大臣关系114
七 谈林则徐禁烟114
八 再谈林则徐115
九 清至民初军制变迁115
一○ 湘军、淮军、北洋军116
一一 战事奏报不足信117
一二 内乱平定朝廷论功行赏117
一三 军机大臣功不可没118
一四 为宝鋆送葬有感119
一五 沈葆桢远见卓识119
一六 沈葆桢办船政二三事120
一七 左宗棠在闽政绩120
一八 “清流”主要人物121
一九 “随声附合”酿成战祸121
二○ 清流之起激于义愤122
二一 今昔乱象纷挐之关系123
二二 今中国国力不堪兵饷123
二三 中国警察之创办124
二四 列强兵器日新军费奇巨124
卷二126
一 科举制度意在弥乱126
二 清末事变皆因科举而起126
三 晚清举人仕途拥挤127
四 秀才五贡升途128
五 光绪年间人才拥挤128
六 殿试排定名次办法129
七 考试试差与放差130
八 左宗棠乱后修明文事131
九 闽书院纪略131
一○ 科举废学堂兴132
一一 笔者创办之教育事业133
一二 民国初学生就业情况133
一三 民国初期教育状况134
一四 今日学堂之弊135
卷三137
一 晚清财政状况137
二 甲午战后财政紧张官吏奢侈137
三 清末民国政繁赋重139
四 今之国家内外债交困139
五 中外贸易商品变化140
六 中国对外贸易由出超到入超140
七 田赋不均之弊难以矫明141
八 民之重负累至何时141
九 禁米出口百弊生142
一○ 米珠薪桂之物价144
一一 矿产开采结果难测145
一二 民国新刑律法网宏开145
一三 天理国法人情146
一四 狱讼与酒色财气146
一五 钱谷之案不能轻断147
一六 断案经验谈147
一七 民多智官难为148
一八 民气不可侮148
一九 禁令愈严滋弊愈甚149
二○ 南昌教案149
二一 当国者应谋转祸为福150
二二 南北分治、各省分治之弊151
二三 莫谓天网不漏之说不足信152
二四 政不在养民152
二五 国家应善为招来南洋华侨153
二六 欢虞之民日久不能相安无事153
二七 列强备战而不能战154
二八 国家联盟与使臣选派154
卷四156
一 民生涂炭何日可生聚156
二 剥复循环156
三 杨森藩至理之言156
四 孙夏峰劝世良言157
五 名权论157
六 臧否人物应据实158
七 白、陆主静之学158
八 王偊翁以静镇躁之说159
九 百姓日苦谁之责159
一○ 情不可尽讨 势不可用尽159
一一 不可幸灾乐祸160
一二 利须辅义而行160
一三 逞臆而谈 祸人家国160
一四 读《论语》、《呻吟语》、《从政遗规》有感161
一五 天下安得不以无才为患161
一六 闲中大有佳趣162
一七 亲朋书信必酬答162
一八 不妄花便不必妄取163
一九 谈节省开支164
二○ 莠言乱政164
二一 机遇与运气165
二二 宰相无快活可言165
二三 世态炎凉本属常事166
二四 旧俗与旧书166
二五 陈仲举名言166
二六 人之精神167
二七 做官者并非都发财167
二八 玩苟合二字168
二九 周急不周贫168
三○ 人生在勤169
三一 役物而不役于物169
三二 新家庭、旧家庭170
三三 吃饭二字大有分别170
三四 曾国藩提倡节俭171
三五 盛极必衰171
三六 九流三教之生计172
三七 殡葬奢侈何日止173
三八 王偊翁释“不断人身”173
三九 关帝英灵不泯174
四○ “警于天变”之我见176
四一 民俗之奢俭177
四二 晚年睡眠民奇事180
四三 七十失眠不为病180
四四 晚年昼寝夜读181
四五 补牙流弊与护牙偏方181
四六 中西医各有所长182
四七 同光之际升平景象183
四八 克俭于家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