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护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护理学
  • 李正安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8956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25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241页
  • 主题词:中医学:护理学-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护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简史 1

一、原始时代——中医护理的萌芽时期 1

二、夏商周至三国时期——中医护理初步形成 2

三、晋唐至明清时期——中医护理全面发展 3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护理发展的鼎盛时期 4

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思维方法 5

一、取象比类法 5

二、比较法 5

三、演绎推理法 5

四、以表知里法 5

五、试探法 6

第三节 中医护理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6

一、中医护理与医疗相辅相成 6

二、中医护理与医疗相互促进 6

三、中医护理是中医医疗的延伸 7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 8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8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9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0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2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2

二、五行的基本内容 13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4

第二章 藏象第一节 五脏 17

一、心 17

【附】心包络 18

二、肺 18

三、脾 19

四、肝 20

五、肾 21

【附】命门 23

第二节 六腑 23

一、胆 23

二、胃 23

三、小肠 24

四、大肠 24

五、膀胱 24

六、三焦 25

【附】脑、女子胞 25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6

一、脏与脏的关系 26

二、脏与腑的关系 27

三、腑与腑的关系 28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28

一、精 28

二、气 29

三、血 31

四、津液 32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33

第三章 经络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35

一、经络的概念 35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3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36

一、十二经脉命名 36

二、十二经脉走向、交接及分布规律 36

三、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7

四、十二经脉体表主要循行路线 37

第三节 奇经八脉 38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38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 39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39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39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39

第四章 病因病机第一节 病因 41

一、六淫 41

【附】内生“五邪” 45

二、疠气 45

三、内伤七情 45

四、饮食劳逸失度 47

五、痰饮、瘀血 47

第二节 病机 49

一、邪正盛衰 49

二、阴阳失调 50

三、气血失常 52

四、津液代谢失调 54

第五章 中医病情观察第一节 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56

一、望诊 56

二、闻诊 57

三、问诊 57

四、切诊 58

第二节 病情观察的主要内容 59

一、望神 59

二、望面色 59

三、望形体 60

四、望头颈五官 61

五、望皮肤 61

六、望舌 62

七、望小儿指纹 64

八、望分泌排泄物 65

九、听声音 66

十、问寒热 67

十一、问汗 68

十二、问疼痛 68

十三、问饮食口味 69

十四、问睡眠 70

十五、问经带 70

十六、辨脉象 70

第六章 护理总则第一节 预防为主 73

一、未病先防 73

二、既病防变 74

第二节 扶正祛邪 74

一、扶正 74

二、祛邪 74

三、扶正与祛邪 75

第三节 施护求本 75

一、正护与反护 75

二、病护异同 75

第四节 标本缓急 76

一、急则护其标 76

二、缓则护其本 76

三、标本兼护 76

第五节 三因制宜 76

一、因时制宜 76

二、因地制宜 76

三、因人制宜 77

第七章 中药方剂基本知识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78

一、中药的性能 78

【附】中药中毒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79

二、中药的用法 80

第二节 方剂基本知识 81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变化 81

二、方剂的剂型 82

第三节 常用中药方剂 83

一、解表类中药与方剂 83

二、清热类中药与方剂 84

三、泻下类中药与方剂 84

四、祛湿类中药与方剂 85

五、温里类中药与方剂 85

六、理气类中药与方剂 85

七、消导类中药与方剂 86

八、止血类中药与方剂 86

九、活血化瘀类中药与方剂 86

十、化痰止咳平喘类中药与方剂 86

十一、平肝熄风类中药与方剂 86

十二、开窍类中药与方剂 87

十三、安神类中药与方剂 87

十四、补益类中药与方剂 87

十五、收涩类中药与方剂 88

第四节 常用中成药 88

一、解表类中成药 88

二、清热类中成药 88

三、泻下类中成药 89

四、祛湿类中成药 89

五、温里类中成药 89

六、理气类中成药 89

七、消导类中成药 90

八、止血类中成药 90

九、活血化瘀类中成药 90

十、化痰止咳平喘类中成药 91

十一、平肝熄风类中成药 91

十二、开窍类中成药 91

十三、安神类中成药 92

十四、补益类中成药 92

十五、收涩类中成药 92

第八章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与一般护理第一节 中医护理基本特点 94

一、整体观念 94

二、辨证施护 95

第二节 中医一般护理 96

一、生活起居护理 96

二、情志护理 98

三、饮食护理 99

四、中医康复护理 102

五、用药护理 104

第九章 辨证施护总纲第一节 八纲辨证施护 110

一、表里证候的辨证施护 110

二、寒热证候的辨证施护 112

三、虚实证候的辨证施护 114

四、阴阳证候的辨证施护 116

第二节 脏腑辨证施护 117

一、心与小肠证候的辨证施护 117

二、肺与大肠证候的辨证施护 119

三、脾与胃证候的辨证施护 120

四、肝与胆证候的辨证施护 122

五、肾与膀胱证候的辨证施护 124

第十章 针灸疗法及护理第一节 腧穴 126

一、腧穴的概念 126

二、腧穴的分类 126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 127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127

五、常用腧穴 128

第二节 针法 137

一、针具 137

二、练针法 137

三、针刺前的准备 138

四、针刺方法 139

五、针刺注意事项 141

六、针刺意外的预防与护理 141

第三节 灸法 143

一、灸法的材料与作用 143

二、施灸方法 143

三、施灸注意事项 144

第四节 耳针 145

一、耳郭表面解剖 145

二、耳穴的分布规律 145

三、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146

四、耳穴的临床应用 147

第五节 拔罐 148

一、罐的种类 148

二、拔罐方法 148

三、起罐方法 149

四、适应范围 149

五、注意事项 149

第十一章 推拿疗法第一节 推拿概述 150

一、推拿的作用 150

二、推拿的适应证 151

三、推拿的禁忌证 151

四、推拿的注意事项 151

五、推拿的体位 151

六、推拿介质 151

七、推拿手法用力方向分类 152

第二节 成人推拿疗法 152

一、一指禅推法 152

二、?法 152

三、揉法 153

四、摩法 153

五、推法 154

六、擦法 154

七、抖法 154

八、搓法 155

九、按法 155

十、点法 155

十一、捏法 156

十二、拿法 156

十三、踩跷法 156

十四、击法 157

十五、摇法 157

十六、扳法类 158

第三节 小儿推拿手法 159

一、小儿常用八法 160

二、小儿推拿穴位 161

第十二章 常见病证的护理第一节 感冒 169

一、辨证施护 169

二、健康指导 171

第二节 喘证 171

一、辨证施护 171

二、健康指导 173

第三节 胃痛 173

一、辨证施护 173

二、健康指导 176

第四节 泄泻 176

一、辨证施护 176

二、健康指导 178

第五节 黄疸 178

一、辨证施护 178

二、健康指导 181

第六节 心悸 181

一、辨证施护 181

二、健康指导 183

第七节 中风 183

一、辨证施护 183

二、健康指导 186

第八节 水肿 186

一、辨证施护 186

二、健康指导 189

第九节 消渴 189

一、辨证施护 189

二、健康指导 190

第十节 痹病 190

一、辨证施护 190

二、健康指导 192

第十一节 月经不调 192

一、辨证施护 192

二、健康指导 196

第十二节 痛经 196

一、辨证施护 196

二、健康指导 198

第十三节 崩漏 199

一、辨证施护 199

二、健康指导 200

第十四节 带下病 201

一、辨证施护 201

二、健康指导 202

第十五节 胎动不安 202

一、辨证施护 202

二、健康指导 204

第十六节 痄腮 204

一、辨证施护 204

二、健康指导 205

第十三章 养生第一节 养生的基本概念 207

一、天年 207

二、衰老 207

第二节 养生的基本原则 209

一、顺应自然 209

二、形神共养 209

三、动静结合 210

四、葆精护肾 210

第三节 常用的养生方法 211

一、精神养生 211

二、起居生活养生 212

三、饮食养生 213

四、房事养生 216

五、运动养生 216

六、针灸养生 217

七、按摩养生 219

八、药物养生 220

实践指导实践一:舌诊、脉诊 222

实践二:常用腧穴定位 222

实践三:毫针刺法手法练习 223

实践四:艾灸法与拔罐法 224

实践五:推拿手法练习(一) 224

实践六:推拿手法练习(二) 225

热门推荐